APP下载

时代诉求与作品命运
——20世纪初研究与改写状态下的牛郎织女

2015-04-11郭俊红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关键词:牛郎牛郎织女织女

郭俊红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时代诉求与作品命运
——20世纪初研究与改写状态下的牛郎织女

郭俊红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改良、改革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整体时代诉求。学术界的文化精英们批判旧思想,引进新理论,尤其主张用西方理论思想重新解读和重构传统文化经典。古代传统文化中因爱而荒废工作的牛郎织女缺乏契合时代诉求的内容,因此没有引起学者的足够关注与充分研究;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文人学者借助戏剧、报刊等形式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内容、主题进行重新改写,迎合了时代诉求。20世纪初的牛郎织女传说的生存状态呈现出两个特点:作为研究对象没有进入学者研究视野,缺乏学术关注;作为改写对象不断被重新塑造,构建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传说。

牛郎织女;传说;戏曲;报刊

研究者在研究牛郎织女传说时都会溯源至《诗经·小雅·大东》篇中的诗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其实这则文献还不能构成完整的牛郎织女传说,只是出现了叙事的主干性因素:牵牛、织女和天河。后人沿着这些因素继续生发,在魏晋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牵牛织女七夕相会传说,但有关二人何以分离、何以相会的说法并不统一。《齐谐记》中记有牵牛织女传说,并且对二人如何结合、如何分开、为何一年仅一度相聚都做出了简单解释,虽然没有出现乌鹊搭桥传说,但是为其预留了生成空间。后代牛郎织女传说基本沿袭这种故事情节,上个世纪末在台湾地区搜集的牛郎织女传说还保留着这种叙事内容。①[P99~100]

一、无法走进学者眼中的牛郎织女

20世纪进行的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反传统、反儒学。学者们运用西方先进理论反思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与教育,其中对婚姻、爱情等人性基本需求的束缚更是引起人们的特别批判。反权威、藐视传统成为学者对抗儒家传统的利剑,那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传说很自然地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如孟姜女、祝英台被学者们塑造为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代表。荣肇祖在《祝英台故事集序》中指出:关于民间流传的妇女的故事,如孟姜女、如祝英台,已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将来民间流传妇女的故事,如可多量搜集,穷究根源,则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民

间对于妇女的见解,以及其他历史上妇女的问题,可以得部分的材料与参考。②[P2643]学者关注这类型传说与他们解放人性、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社会现实社会关怀相一致。学者们重新解读孟姜女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它们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涵义。孟姜女、祝英台在学者的笔端被塑造成追求人性解放、追求爱情自由、反抗封建家庭束缚的女性代表,“是先知先觉的解放男女”。与孟姜女、祝英台被重新塑造不同的是,牛郎织女传说中的织女无论社会地位,还是因爱荒废工作以及最后安于夫妻分隔现状的行为,都缺少“抗争”的时代气质,与当时追求妇女解放的思潮格格不入,因此这一时期学者缺乏对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在北京大学的《歌谣》周刊和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民俗》周刊等刊物上很难找到有关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文章。

如徐文长、唐寅等被学者们塑造为反传统、反儒学的代表。“从多方面讲,徐文长也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英雄。如果我们站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来放大地看传说所反映的民众情感的内蕴,我们便会进一步发现,大批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家喜爱这个形象,归根结蒂,是他们通过徐文长的反儒学、反传统和藐视权威的精神,找到了自己思想上的共鸣点。徐文长传说提出的诸多问题,都喊出了五四知识分子要打烂旧世界的战斗心声。此外,对民间文学家而言,徐文长不仅是一个与他们相似的学者,更是一个深得民心,亲近民众的学者。徐文长因此是民间传说主人公中的一位有特殊意义的代表,是把民众和知识分子联系在一起的人。民间文学家们把他称作“中介性人物”。现代民间文学家们也许并不赞成徐文长的玩世不恭,但他们赞成他的价值观念,特别赞成他反儒学、反传统的坚定立场,以及他在那个传统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过人胆识和大无畏精神。”③[P153~154]古代牛郎织女传说关于牛郎的描述很少,我们对牛郎的认识也仅限于他是一位牵牛之夫,或身份地位比较卑贱的农夫,因为勤劳的原因,受到天帝的怜悯被赐婚,但是婚后却耽于享乐,最终只得夫妻分离。牛郎的性格言行不是中国古代农民的典型代表,学者在他身上很难找到农民解放的共鸣点,牛郎织女传说满足不了当时学者追求反传统的精神诉求,因此不会引起学者的研究兴趣。

这一时期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主要还是沿袭了牛郎织女耽于两情相悦,引起天帝不满责罚的叙事模式,这种模式无论是从人物性格命运还是叙事情节都形成一个封闭固定的系统,学者很难对人物行为以及主题思想进行再解读,找到与时代需求的契合点,所以在其他传说研究高潮迭起的时候牛郎织女传说研究就显得愈发孤单落寞。

二、戏曲改革中的牛郎织女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化艺术界展开“改良运动”,在这种大背景下,戏曲也进行了创新改革。戏曲改革从一开始就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之目的”。戏曲改革者清楚地知道戏曲为谁而作,“世之观剧者,不得不以妇人孺子及细民占其多数,主张改良新戏的最广大观众不是少数士大夫,而是最广大的下层劳动人民,使乡愿下愚,不识字不读书之人观看”。他们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文字繁难,既然不会看书,又没有什么阅历,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他的口头言行,大半是听戏时候得来,故欲风气之广开,教育之普及,非改良戏本不可。他们知道较办学校兴教育,开报馆编小说等教育民众的手段而言,编创戏曲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手段。

改革者首先大力抨击旧戏的伤风败俗、煽惑愚民。一些资产阶级人士指出,旧戏“知己之富贵功名,至于国家之治乱,有用之科学,皆勿知之”。因而提出“不可演神仙鬼怪之戏”、“不可演淫戏”、“除富贵功名之俗套”的主张,并且批判其“专演前代时事,全不知当代情形”,从而提出戏曲必须直接反映

现实的新戏曲观。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引导下,牛郎织女传说从七夕应节戏《密誓》《天孙送巧》《仕女乞巧》《七夕佳辰》《双渡银河》转变为贴近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牛郎织女》(《天河配》)。改编后的《牛郎织女》将表演重点转移到描述下层民众小人物牛郎与织女的悲欢离合上。即使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刻画重点也从织女转向世俗生活中的牛郎。京剧《天河配》由王瑶卿等改编为:

商人张有才兄弟同居,张妻嘎氏挑唆分居,其弟牛郎只分得老牛一头,而牛为金牛星下界,教牛郎往天河窃取天孙织女衣裳,与之成婚,男耕女织,成立家业,生子女各一。数年后王母召织女返回天上,牛郎携子女追之,为天河所阻。王母许二人每年七夕相会,届期百鸟搭成鹊桥,使二人叙别。④[P307]

改编后的牛郎织女被称做《天河配》,故事情节被其他剧种借鉴,湘剧、秦腔、河北梆子、河北丝弦、越剧、评剧、吕剧、山东乱弹、山东梆子都有此剧目,并且内容大同小异。⑤改编后的牛郎织女戏曲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契合时代追求,贴近社会生活,反映民众疾苦,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牛郎织女故事内容。戏曲舞台上的牛郎织女的主题成为批判社会伦常败坏。“这部戏里所描写的也可以说是‘伦常之变’。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是很深的,所谓兄弟之间的友爱是看得很重的。可是事实上能转移人们性情,破坏人们情感的还有女色和金钱!古往今来因为争产而使兄弟不和,或者因为妻子的‘枕边状’而使兄弟不和的例证很多。这个故事以因果作结,实在是有深意的。他要使人看清了纵然一个人将所有的遗产都谋到自己名下,结果却逃不了一把火,而那个哥哥嫂嫂虽尽量的欺负兄弟,结果兄弟不独未受害,反而因祸得福,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那个哥哥起先并未怎样欺凌弟弟,完全是偏听妻子的谎语,同时自己又一点不能做主,所以才和兄弟分居,最后他之所以也和妻子遭受厄运,实在就是由于他难非主动,却有从恶之嫌也。要知道夫妇的关系固然非常密切,而兄弟的关系也未必不密切。何能只愿服从妻子的闺威,偏听妻子的谎语,就一点不顾兄弟呢?只可惜现在看这部含义很深的戏的人,大约很少注意到这方面。我愿是凡看这部戏的人,倘使自己是哥哥嫂嫂,应该想想是不是有欺负弟弟的地方,善恶的因果,虽未必报应的那么快,但做一个人应该事事对得住良心,倘使是做兄弟的,也应该想想是不是真有偷懒的地方,同时要知道由于养牛的指引而遇天女,那完全是无稽之谈,不足信的。”⑥

三、新闻报刊中的牛郎织女

现代报刊事业在大城市兴起,一些关心民众疾苦的文人便借助报纸作为战场,发表贴近民众生活、表现民间疾苦的文章,这些报刊文章虽然人物名字借用了普通民众熟悉的名字,但是故事情节却非常贴近民众生活。1934年我国农村经济遭到外国资本市场的冲击,南北方农民纷纷破产。《新闻报》针对这种社会现实,发表了标题为《牛女的悲哀》文章:“牛郎无田可耕,织女无布可织。…牛郎才慢慢地对织女说:‘在这个年头里,日子真难过了。江浙两省的农村在闹着旱灾,还有别的地方,又在闹着水灾匪患,农民真苦到了极点,我的牛近来一个多月没有好好地吃过一顿食。我的职业本来是靠着农业生活的,现在农村既然已经崩溃到如此地步,而苛捐杂税依旧有增无减,以后我的饭碗问题,恐怕也有打碎的可能。’织女听了这一大套话,也呜呜咽咽地对牛郎说:‘可不是吗?今年虽然是妇女国货年,口头上似乎好听得很,但是实际上,我所织的国产绸布,哪里有妇女们来顾问呢?我的职业,一半也是靠着农村的,一半则靠着丝厂,可是今年的农民丝价抵不过叶价,叫苦连天。现在的丝厂业也在闹着不景气,而洋布棉纱进口,年年只有增加,弄得一般丝厂,关门的关门,停工的停工,我的职业将来恐怕比你更要靠不住哩。’”⑦

这篇报刊文章主要反映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冲击,造成农民失业破产的不幸遭遇。发表于同一版面的文章《织女》⑧也是契合时代精神风貌的佳作,它直接呼吁妇女要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选择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人生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

报刊文章随着现代报刊制度的引进开始进入城市知识分子的阅读视野,它的作者是接受了新思想的学者学生,他们用新的理论思维看待旧中国存在的各种社会弊端。尤其是接受了平民思想的学者,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关心下层民众的生活现状,描写他们的生活状态,通过下层民众生活的摹写以小见大地揭露当时中国存在的社会危机:传统经济格局被迫解体;农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被打破,陷入破产境地;农民破产造成民众家庭生活不稳定,妻离子散;陷入绝望的民众生活的种种情景引起这些学者的关注,这些文章运用国人熟悉的牛郎织女人物作为改写对象,书写了他们不一样的人生:他们被改编后的人生命运契合当时的生活状态,他们被塑造成下层农民代表,他们面临着破产失业、妻离子散的生活困境,他们的生活状态就是当时社会中国下层民众真实生活的摹写。尤其是荣舫的《织女》在摹写生活困顿造成农民家庭破裂的同时还呼吁告诫女性一定要争取婚姻恋爱自由,切不可为了缓解生存压力而放弃爱情婚姻。报刊文章作者通过描摹困顿的现实生活表达改革社会的诉求,他们希望借此能引起世人注意,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告诫世人如此生活状态下的中国已经到了万劫不复的地步,只有改革,只有斗争才能挽救病入膏肓的中国!

四、结语

牛郎织女在清末民初之前主要沿袭了《齐谐记》中的故事情节,但是民众尤其是上层文人对牛郎织女关注的不是每年仅一次的聚会,而是他们之间长久弥坚的爱情,牛女被作为爱情婚姻坚贞的象征出现在文人学者的文学作品中,成为人人称羡的神仙眷侣。20世纪初,社会、国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时代的巨变引起学者和民众的审美品位的改变,传统的文学作品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牛郎织女由于缺乏契合时代需求的内容与主题,因此没有引起学者的足够关注与充分研究。但是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戏剧、报刊等文艺形式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内容、主题进行重新改写,表达时代诉求。牛女成为生活困顿的普通百姓。民众无论在观看戏曲《天河配》还是在阅读牛郎织女传说都会喟叹这对与自己同样有着悲苦时运的夫妻,怜悯他们的分离与不幸,引起对自己身世处境的感慨,进而产生改变这种生活状态的愿望与行动。

注释:

①简松村.中国星辰神话传说中的七夕[M].故宫文物月刊,1984(17).

②容肇祖.祝英台故事序[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③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④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M].中华书局,2008.

⑤例如山东梆子《天河配》(《黄牛分家》)与豫剧《天河配》的人物、情节完全一致.

⑥英茵.七夕从乞巧说到天河[N].北平晨报,1935.

⑦孙松青.牛女的悲哀[N].新闻报,1934-8-16.

⑧蓉舫.织女[N].新闻报,1934-8-16.

(责任编辑:彭琳)

郭俊红(1982-),女,山西晋城人,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民间叙事学、民俗学。

本文系山西大学校科研基金人文社科项目“晋东南上古传说的现代传承与演变”(课题编号:010151901005)。

2015-01-18

Ⅰ207

A

猜你喜欢

牛郎牛郎织女织女
《牛郎织女》故事梗概
七夕节
——坐看牛郎织女星
羊宏诗联二首
牛郎给织女 发一封E-mail要多少年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渡鹊桥
牛郎织女
吟织女图
是织女,更是吃货
08版鹊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