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创新应用文写作教学
2015-04-11王萍辽东学院辽宁丹东118003
王萍辽东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3
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创新应用文写作教学
王萍
辽东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3
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使用知识聚合法、知识拓展法、师生互动法、情感激励法、模拟训练法等方法,可以从多方面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培养实践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理论;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
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对于教师,由于课程程式化内容太多,讲起来味同嚼蜡;对于学生,由于未来职业目标的不确定性,而缺乏学习动力。运用建构主义教育新理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学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相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应用文写作课教学与大学其他学科的教学又有自身的规律。运用建构主义教育新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
一、知识聚合法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无法由他人代替。由于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学习不应该由外部来决定,学习也不是对由外部准备好的——被主动“接受”的信息或知识原理的“加工”。学习是每个个体的,但是在社会关系中发生的、由内部世界来实现的建构和再构,它仅有很小部分能受“外部”推动而进行,学习完全不能在过程和结果上被控制。因此,对学习负有责任的是学习者本人,学习是认知主体的自控过程。
根据这一原理,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促进学生应用文写作知识的自我建构。知识聚合法,应该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所谓知识聚合法,是由教师先提出一个知识核,然后由该知识核启发学生自我吸纳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丛,最终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教学方法。
知识聚合法需要师生相互配合,也需要生生相互配合。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在讲授新的写作知识前,先期布置思考题,让学生搜集相关知识。在下节课堂上,教师先提问新课的核心知识,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再由学生补充相关知识,使之逐渐丰富,形成一个个知识丛,再将一个个知识丛进行链接,形成系统知识。如在讲授请示写法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思考题让学生查找关于请示的有关知识,大家各自行动。上课时教师先请学生界定请示的概念,不准确处教师可稍加修改,然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补充各自掌握的请示写
作的有关知识,建构起请示的适用范围、请示的特点、请示的格式、请示的语言等多个知识丛,最后把各知识丛相互链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种知识聚合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个人都不想在课堂上一言不发,处于失语状态,所以,大家都会在课余时间认真准备,在课堂上踊跃作答。
二、知识拓展法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或法则,知识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而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当我们只仿拟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进行意义诠释时,我们无法确定自己建构出的知识就是世界的终极写照,所以建构主义者回避真理问题。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是自己主动建构的,且不是最终真理,故知识不能提供任何活动或解决问题都适用的方法。在具体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应用文写作教学无论文种,还是格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记忆基础上拓展知识,建构起可以不断更新的知识获取逻辑,使自己应用文写作知识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知识拓展法,可以对学生建构开放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效的引导。
运用知识拓展法是在应用文写作课堂上教师精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补充教师讲授的内容以外与讲授知识密切相关的知识,使课堂知识得到补充丰富的一种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
具体要求是: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全面完整地掌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精讲部分内容,给学生搭起知识框架,鼓励学生在知识框架提示的基础上去自主丰富知识,使知识得到拓展,建构起系统的知识。具体做法可以分为课堂与课下两种形式:课堂形式,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借阅下节课要学习知识的相关书籍带到课堂。教师精讲后留出相应的时间,让学生当场查阅书籍,拓展知识,然后让学生当堂发言补充教师精讲的知识。另一种方式是学生在课后自己查阅补充知识,但一定要在下节课时给学生展示查阅到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的知识拓展得到及时实现,以鼓励今后的学习。如在讲总结的写法时,老师将总结的主干知识讲解清楚后,结合范文进行进一步解说,使学生对总结有区别于其他文种的实质性把握,但由于总结作为事务文书的高使用频率,在写法上还因种类、目的、内容等不同有不同的差别,可以由学生自己查阅补充,从而建构起适用于更多种类总结写作的知识体系。这既能巩固已有的知识,又可以在自主建构中拓展新知识。
三、师生互动法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要积极促进和接受学习者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把创设一个学生能够自我发挥的良好学习环境放在重要位置。教师能够重新影响和改变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按学生的观念世界、经验世界和认知结构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促进学生的相互对话并与学生对话,放弃教给学生现成答案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设法使学生对错误和矛盾进行讨论、对假设进行批判并对真理提出疑问。
师生互动法是师生在共同讨论讲评学生模拟写作的公文过程中,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发现优长,指出不足,按照学生的观念世界、经验世界和认知结构来组织的一种教学活动。
应用文写作课,学生的写作实践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学生完成作文,这是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经验进行写作实践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否成功,学生并不完全明确,需要在师生共同印证中得到明确和提高。因此,作文讲评是师生互动,利用学生的观念世界、知识结构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也是有效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的关键。讨论讲评课前,教师必须认真批改学生的每一篇作文,找出优点和不足,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点评或引导讨论中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准确举出学生作文中的优长与不足,进行典范性评说。作文讨论是师生共同进行的:教师评,要强调知识的巩固,在点评中进一步巩固知识,并且拓展知识,使学生既掌握文章的正确写法,又学会抓住知识点点评文章;学生评,要强调学生研究性互助,指出哪里写得不好时,要拿出正确的、更好的修改意见,使学生在相同水平线上得到启发,共同提高;师生共同讲评,要强调巩固知识与共
同提高的综合性,强调师生间的平等探究与交流。
四、情感激励法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情感是学习的发动机和控制器。在建构主义者看来,人的认知和学习的建构过程并非是纯粹更改的过程,情感作为主体存在的重要因素参与了主体的认识活动与建构活动。人的情感也是主体本质力量的突出表现。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总是有情感的因素参与其内,学习关涉着的人对事物、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态度。积极向上的情感是人的认识中富有活力的成分,是认识与学习建构过程的推动力量。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在理解和解释现实的过程中,我们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学习和实践活动也总是打上有兴趣和无兴趣、乐观和悲观、高兴和生气、希望和忧虑等情感的烙印。
情感激励法是一种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多练笔,多进行写作实践的方法。
文章是写出来的,有再好的写作理论,如果没有写作实践的磨砺也不会有更高的写作水平。应用文写作的研究性学习,重点在写作实践,只有大量的写作实践,才能具备提高写作水平的基本条件,坐而论道,只动嘴不动手是不行的。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只是闷头练笔,也会影响写作水平的提高。所以,必须有理论的正确指导,才能更快提高,更快成长。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途径很多,上文提到教师可以经常把学生的优秀作文,直接用作教学资源,当作范文点评,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次,也可以请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到课堂介绍用人单位对高水平的公文写作人才的需求,用未来良好的就业前途,激发学生兴趣。第三,可以改变应用文写作学习评价体系,使勇于实践,成绩优秀者得到充分肯定。学生认清应用文写作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加上有效的激励机制。会逐步培养起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有了学习情感的支撑,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水平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五、模拟训练法
根据激进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从主观而来的,但它并不否认环境的作用。学习是离不开一定的情境的,知识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才有意义。脱离情境的教学必然是枯燥无味的,而且这种抽象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只有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并学会应用知识。
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地运用写作理论指导写作实践,再用写作实践巩固理论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积累应用文写作知识、写作能力在原有基础上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应用文写作教师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创设逼真的情境,在学生的模拟实践中,发挥好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才能培养出更高水平的应用文写作人才。
模拟训练法可以鼓励学生组织模拟不同级别党政部门、不同类别社会团体,相互之间发送公文,在模拟公文传递中相互学习对方优长,指出对方的错误与不足,进行择优评比。如在讲解请示和函时,教师可以同时讲解分别与之相对应的批复和复函。运用模拟训练法可以让学生分别充当不同级别的行政机关,相互行文。这样学生除感到兴趣之外,还可以有身临其境之感,不仅能强化应用文的写作意识,更能提高写作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帮助教师改变过去“讲解理论——范文解析——练习写作”呆板的三段论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感到单一而枯燥,由被动的倾听者转为积极的参与者,应用文写作知识的自主建构者。理论落到了实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 张桂春.激进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3]霍然.大学应用文写作[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
[4]裴显生.基础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责任编辑:彭 琳)
王萍(1966-),女,山东栖霞人,辽东学院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2014-12-25
H1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