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模式路径探析

2015-04-11宫箭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关键词:教育者培育价值观

宫箭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模式路径探析

宫箭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模式,不仅能使学生从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求知好学者”,还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中形成理论与实践良性互促机制。针对实践教育模式中出现的实践与理论难以衔接、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浅显且认同度低等问题,从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念、掌握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三个层面,提出具体解决对策。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模式

2015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1]

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分子的中坚力量,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承载着全社会、全民族的希望与期待。当代大学生不应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求知好学者”,这要求高校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模式。

一、实践教育模式概述及其意义

实践教育模式,是指以亲身实践为主要方式,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校园比赛、志愿者服务、社会实习、与辅导员“一对一”交流等形式,在实践中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实践活动的良性互促机制。

(一)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求知好学者”

新型的实践教育模式与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体系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种并重的主要手段,而在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各大高校基本都在各专业、各年级开设了思想政治类课程,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四大核心、主干思想政治类必修课程,通过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其弊端也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以应试作为目的等。与理论灌输模式相比,实践教育模式强调学生与教师位置平等,其关系为“亦师亦友”,教师是被动的“答疑解惑者”,而学生则从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求知好学者”。

(二)形成理论与实践良性互促机制

大学生在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修正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直至正确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课余期间,大学生可以通过做兼职、自主创业、实习等形式提前感受社会氛围,参与社会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富强是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好好学习,为日后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做准备。

在校园期间,大学生可以积极参加社团组织、参与各类校园比赛、多与同学交流学习经验,在与教师、同学、校友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在向社团组织负责人提建议时,体会到人人都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在参与组织校园活动的过程中,明白公正是国家、社会的根本价值理念;在防范校园恶性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认识到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大学生应时刻不忘爱国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在按时完成课业任务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到敬业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忘诚实守信、诚恳待人,与同学、校友保持友善,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大学生唯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将课堂习得的知识落到实处、落到用处、落到真处,进一步深刻体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的真谛,与此同时,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于克己,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法治社会、诚信社会。

二、开展实践教育面临的困难

(一)实践与理论难以相衔接

1.培育目标不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直接反映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本质和方向,规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内容。[2](P41)当代大学生在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后,应在充分认同的前提下将理论充分运用于实践之中;可在实践中,即使是充分接受了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育、并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顶尖学子,也会在现实生活中做出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如: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拜金主义等;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现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制的培育目标不明确,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误解,误认为开设思想政治类课程只是走走形式,亦或误认为其主要作用仅是应付考研。

2.实践结果与理论目的相背离。当代大学生自主性高、个性强,但其阅历浅薄,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易将课堂上讲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抛至脑后,甚至在实践中为达目的而误入歧途;现如今,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数目激增,据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00多万人,可相应的教师队伍却没有及时补充;学生多、教师少,且教师精力、时间有限,导致出现“需求多供给少”的尴尬局面:教师资源与学生数量不匹配。多种因素交织,最终导致,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模式中,易出现实践结果与理论目的相背离的问题。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浅显、认同度低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制的培育目标不明确,致使部分学生错误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信仰危机,甚至树立了错误的信仰;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在各类名、利、权的诱惑下,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遭到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冲击。在困难的碾压下,部分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学生,甚至将其单一归咎于社会、学校、家庭,却忘了反思自我。正是由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浅薄、认同度低,才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模式的开展举步维艰。

三、解决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培育理念

1.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模式。当今多数高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仍是单一地采用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忽视实践教育,湮没了学生的创新发展与个性发展;学校教育模式的僵化,导致各部门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学生难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若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当转变理念,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模式。

2.重视对教育者的实践教育能力加以培训。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交通愈发便利,高校的外地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这些大学生远离家乡,其主要依靠便是同学、辅导员、各科教师等,其中作为教育者的辅导员、各科教师等,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若想落实实践教育模式,必须重视对教育者的实践教育能力加以培训,唯有教育者自身思想觉悟高、能力强、教育方法正确,才能指导学生如何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才能培养大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在教育者队伍中,除了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师,对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的便是辅导员。学生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值得信任、依赖性最强的教师,加强对辅导员的实践教育能力培训,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操作性。

(二)掌握正确的培育方法

1.丰富实践教育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实践教育模式将实践作为立足点,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具体的实践活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强调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还注重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这也就要求实践教育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既能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思想内核,如,参与爱国主题演讲比赛、红色经典诵读活动、“中国未来发展之我见”报告会等,又能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思想内涵,如,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研讨会、争做社会文明先锋者倡导活动、法治社会安全校园行动等;唯有实践教育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足够丰富、足够深刻、足够实在,才能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正确性、先进性。

2.加大开展实践教育的力度。纵使形式再丰富,如果力度不够,那就好比一记空拳,徒有气势却无成果。若想彻底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仅要有针对问题的对策,还要有实施对策的决心与勇气。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绝不能布置了任务就撒手不管、跟学生进度跟到了一半就放弃、实践结束后不及时总结评判等,应付任务的态度换来的唯有“应付”的结果。部分大学生个性强、脾气躁,爱耍小聪明,乐于与教师“斗智斗勇”,对于这样的大学生,唯有加大开展实践教育的力度,才能达到学生在心中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三)建立正确的培育机制

1.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康德曾言,“任何外部立法,无法使得任何人去接受一种特定的意图,或者,能够决定他去追求某种宗旨,因为这种决定或追求取决于一种内在的条件或者他心灵自身的活动。”[3]大学生作为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主体性作用作为内部性作用,其与外部性作用有本质区别,唯有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才能激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其在实践中运用理论作指导的积极性、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感。当代大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就必须深刻理解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内容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必须高度认同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内容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必须自觉践行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个人层面价值准则。

2.充分发挥教育者的指引性作用。教育者是大学生在校园的指向明灯,仅仅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充分发挥教育者的指引性作用,唯此方能使得大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行走得更远。若想充分发挥教育者的指引性作用,一方面,教育者要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做一名合格、称职、受学生喜爱的教师,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思想,关心学生的校园生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把握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注重个性发展,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辅导员的政治素养:作为学生引路人的教育者,必须加强培养其自身的政治素养,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我,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建立实践教育模式评价机制。大学治理在落实层面最关键的是制度设计,它侧重于在立法层面体现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所以,大学管理者必须从制度层面出发,全面考量学校发展的多元主体,兼顾教师、学生的利益诉求,探讨学术的自由竞争和发展。[4](P107)

科学的评价机制对于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起到激励、导向和调控作用。虽然各大高校均对教育者设立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但其主要功能是评价教育者的教学能力、教学品质、教学内容等,涉及面广,针对性不强,且没有设立教育者对于学生建议的反馈模块。要想真正落实实践教育模式,必须针对此模式建立专门的评价机制,该机制同时面向教育者与学生,一方面,教育者要对学生在实践中的理论运用能力、实践与理论一体化能力、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以及认同感等方面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对教育者在教学和指导过程中的实践教育能力、指引性作用、负责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有行为必有评价,用评价纠正行为,唯有将评价与行为有机结合,才能最终探索出适合高校开展的、适合教育者进行的、适合大学生学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模式。

[1]徐京跃,霍小光.习近平在北大考察: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新华网,2014-05-04.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5/04/c_ 126460590.htm

[2] 雷东海,陈艳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青年与社会,2013(12).

[3][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贾玉明.高校管理者对大学要义的理解与践行[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责任编辑:彭 琳)

宫 箭(1980-),女,辽宁阜新人,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15-10-13

G641

A

猜你喜欢

教育者培育价值观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