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冯小宁战争电影民族文化的突破

2015-04-11张霞

视听 2015年9期
关键词:战争人性

□张霞

浅析冯小宁战争电影民族文化的突破

□张霞

作为中国的新生代导演,冯小宁拍摄的“战争三部曲”《红河谷》《黄河绝恋》和《紫日》堪称中国战争电影史上的经典。这三部作品独特细腻,都描述了战争对人类生命的残害以及人性在战争蹂躏下的层层裂变,给观众带来了直观、震撼的视觉冲击,同时也体现了导演对战争的痛恨及对和平真诚的呼唤。本文对冯小宁的电影创作特色和创作理念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在艺术美感的追求、战争的反思以及人性的刻画方面的突破。

冯小宁;战争;人性

作为中国的新生代导演,冯小宁凭借自己对电影艺术的信仰、责任及使命拍摄了数部享誉海内外的战争电影,有人甚至称他为“中国战争片之父”。他将自己对战争、爱情以及人性的独特感触通过电影艺术表现出来,创作的战争电影打破了传统战争题材的束缚,在电影特效、表现视角及人性的刻画等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樊篱,表现出独特的味道,被称为”电影界的一匹孤独野狼”。他拍摄的战争电影中,最能代表他艺术水准和战争思想的要数《红河谷》《黄河绝恋》和《紫日》等几部经典电影。它们跟以往的战争电影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艺术的突破。既有传统战争电影的特点,又不局限于传统的程式化模式,将曾在政治背景的渲染下逐渐消逝的审美和娱乐功能拯救于危难之中,避免了单纯的宣传和教化。冯小宁通过对生命个体的毁灭的表达,人情人性在面临残酷的挑衅和致命的威胁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高尚与低劣,为我们对战争的思考和领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冯小宁经典影片的解读与分析,挖掘电影中渗透出来的艺术美感、对战争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拷问。

一、震撼的美感诉求

冯小宁的战争电影跟一般的血腥残酷的战争电影有所不同,也许跟他的美术专业出身有关。他极力追求画面的诗意和美感。他戏称自己是一个唯美主义者,除了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本身的需要外,在拍摄过程中会尤其考虑画面的美感。在拍摄《落经山》时正赶上南方梅雨天气,为了画面的美感,为了得到充足的阳光的画面,整个

剧组硬是等了十几天。在普遍重视收益与成效的今天,这样的导演实在令人敬佩。为了向观众展现神秘梦幻的雪山景观,冯小宁亲自带领摄制组克服严重的高山反应,背负沉重的摄影器材,到超过人类生命极限海拔的高峰进行拍摄,而这个镜头在《红河谷》中只出现了短短的几秒钟。

战争是残酷的,人们在战争中极力地挣扎求生,不甘于命运被战争所主宰。在此过程中,每个生命体都表现出令人震惊的生命力,同时,每个人都在与自己的内心激烈交战,在求生与信念之间痛苦地徘徊,充满了人性的斗争和敌我矛盾。而冯小宁却喜欢将战争的残酷与人们生存环境的唯美糅合在一起,让画面的美感和战争的残酷在观众心中形成强大的心理反差,使观众内心受到冲击,并产生震撼。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冯小宁认为“绝美和残酷是电影的灵魂”,这种极端而巧妙的结合也使电影有了更为震撼的表现力和更为深远的意义。冯小宁巧妙运用镜头语言跟观众进行情感交流,既有赏心悦目的人文景观,又有恐怖血腥的战争场面,更有人物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以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在小成本、低投入的情况下,他充分有效地利用一切资源,致力于打造视听奇观,灵活恰当地处理情节与画面的关系,熟练贯穿各种电影修辞,将沉重或浪漫的故事情节流畅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他对影片的场面、色彩和造型都十分重视,将自然环境描写得生动美好。为了保持镜头的唯美柔和,电影中的很多镜头基本上都安装了滤色镜,使得黄色和红色这两种暖色调成为影片的主色调,让每个镜头像流动的油画一样铺展开来。他把奔腾不息的黄河、美丽的西藏雪域风光、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绵延不绝的长城、朝升夕落的太阳及橙黄缤纷的枫叶拍摄得美仑美奂。如《黄河绝恋》中,欧文为安洁拍照片这一场戏就美感十足,给笔者带来了愉悦的视觉享受和情感体验。安洁站在波涛汹涌的黄河渡口,缓缓举起双手,轻轻闭上眼睛,露出开心的笑容,尽情享受着母亲河的滋润。她像一个女神一样高贵和纯洁,看醉了欧文,也愉悦了观众。景色之美与人性之美交融互渗使镜头洋溢着浪漫的基调和澎湃的激情,这便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

冯小宁不仅在审美上完全摒弃了传统战争电影的月黑风高、穷山恶水的环境描写模板,而且在艺术层面上对此种拍摄方法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正是这样真实美好的环境描写,避免了因刻意营造恶劣的战争环境而导致的艺术失真,让血腥残酷的战争在美好柔和的环境氛围里展开,更能反衬出自然之美与人类互相残杀的极端矛盾。这是艺术追求上的一种智慧,使观众为之深深震撼。

二、独特的表现视角

战争电影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在主题思想上大都强调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召唤,冯小宁的战争电影和同时期的影片都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但在这个反对侵略、追求正义的人类共同理想下,他又通过“反思战争”来审视战争发生的本质原因。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除了身体上的摧残,更为可怕的是对人性的扭曲,人类灵魂的高尚与低劣在战争的蹂躏下赤裸裸地暴露。然而,冯小宁在影片中冷静地进行理性思考,并在人性的转变中表现出更多的温情和关怀,他将“民族文化”作为影片思想表达的载体,使战争与人性实现了较好的融合与表达,爱国主义及民族精神在人们极力反抗侵略战争中得到最本质的展现。他深刻体会到人们渴望建立一个独立强大的国家的伟大民族情怀,并将这种情怀贯穿到自己的创作理念中,贯彻到自己独特的电影创作中,这是冯小宁电影创作理念中始终坚持的一个“大方向”。但冯小宁的影片决不是对战争的历史进行简单的回忆记录或一成不变搬演到屏幕上,而是积极进行探索,找出一个更有力、更深刻的表现角度来向观众传达影片思想,也就是从人性的角度进行细腻、深刻的描写,以展示自己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独特思考,这一点对于传统的战争电影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种突破。

《红河谷》深刻反映了一个民族原始、本能的死亡和牺牲,这种死亡和牺牲的神圣性、自发性正是体现了人们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伟大民族情怀。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死亡,一具具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到处都是哭嚎与战火。无数藏汉人民在残酷的战争中表现出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了民族独立勇敢与敌人作斗争,格桑、丹珠及雪儿达娃为了守护心中伟大的信念,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同时,他们高尚的灵魂也得到了彰显。

《黄河绝恋》则对理想、信念、责任及人性进行了深刻描写,展示了一种复杂与理智的死亡和牺牲,使死亡和牺牲的内涵深刻而丰富。其中,黑子、安洁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一个大义凛然、勇于献身的伟大军人形象。为了掩护欧文他们过河,黑子孤身一人顽强地与几十个日本鬼子进行殊死搏斗,在子弹用尽的情况下甚至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的机关枪,并被鬼子连刺数刀,在奄奄一息的情况下还以无比惊人的毅力用手榴弹炸死了汉奸翻译,与敌人同归于尽。在此,笔者为黑子顽强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深深折服,也真切体会到冯小宁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汉奸代表着爱国精神的亵渎与民族情怀的缺失,战争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怀的缺失。这是黑子的战争思想,也是冯小宁的战争思想。因此,无论是黑子还是冯小宁,必将对缺失这两者的汉奸恨之入骨,必将置其于死地。而同样,他们对“汉奸”这种特殊的同胞表现出甚至比敌人更深的仇恨,这不得不说战争使人性发生了扭曲。当然,汉奸爱国精神与民族情怀的缺失,本身也是一种人性的扭曲。冯小宁的这种表达方式使影片更有深度。

影片中寨主之死被表述得极其仪式化和戏剧化。面对着日本军官,寨主像战士走向战场一样,毅然从容地向他一步步逼近,然后出其不意迅速将匕首插进了日本军官的胸膛。敌人的子弹火花般向他扫射过去,他的身体慢慢倒下时,悲壮得如同一尊雕塑。寨主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实现了从明哲保身的普通男人向大义凛然的革命志士的转变,实现了人性的升华。

三炮跟寨主被乱枪射死的情况不同,冯小宁将他的死描述得既悲壮又富有戏剧性,他是唱着情歌被活埋死的,这种表现手法极具荒诞意味。电影记录了活埋的全过程,

画面采用渐进式蒙太奇句型,视距由远及近,景别由大到小,当最后一锹土埋到三炮头上时,歌声嘎然而止,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沉重的悲痛瞬间涌上心头,人性之美也在这一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紫日》中的杨玉福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他从没有杀过人,但鬼子进村后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老母亲于鬼子的新兵壮胆训练中被刺杀而无能为力,亲眼目睹鬼子疯狂地残杀同胞和乡亲,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折磨,对鬼子和战争充满着仇恨。然而面对敌人的后代秋叶子,面对这个受日本军国主义蛊惑,同样也是战争受害者和牺牲品,他经过复杂的心理斗争和情感煎熬,最终扔掉了军刀,放弃了杀戮。冯小宁的“反战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彰显,并促使人们“反思战争”,使人们对战争与和平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有观众反映《紫日》比《黄河绝恋》和《红河谷》更加“悲惨”,冯小宁对此做出回应:“可能会有观众认为影片比较血腥和残酷,但如果对战争给生命带来的残害与悲痛揭露得不彻底,那又怎会使人心震撼?人心不震撼何谈反对战争,倡导和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冯小宁的“战争三部曲”其实就是一部挣扎与牺牲的交响曲。从《红河谷》到《黄河绝恋》再到《紫日》,场面越来越残忍血腥,牺牲规模越来越大。冯小宁似乎在不厌其烦地描述着杀与被杀的故事。先是反抗战争的人一个一个地死去,刺杀、火烧、活埋、碾轧,敌人的杀戮手段越来越残忍,最后再一批一批地杀害,场面令人心惊胆战。他将战争的“残忍”一步步地加剧,使观众的神经随着剧情逐渐绷紧,最终形成强烈的震撼。

三、深刻的人性描写

冯小宁的“战争三部曲”中,他从不同人物、不同角度出发,对死亡与牺牲进行了自我的探索和历史的解读。实际上,生命个体的消亡包括了反面形象的死亡和正面形象的牺牲,而战争的实质和结局就是人性的扭曲和生命的毁灭。基于这种理念,跟传统战争影片不同,冯小宁在描写死亡与牺牲时,类型和范围都更加多元化、扩大化,这是一种突破。此外,思想的表达方式也更加理性、客观。

三炮自始至终都扮演着影片里的一个悲剧角色。冯小宁突破传统的人物形象描写模式,以更多的笔触去描写人物的喜、怒、哀、乐,刻画三炮的精神面貌,让观众在熟悉的人物外表下窥探到一个陌生、变态却无比真实的人物内心世界。三炮是一个貌丑身残的男人,一个卑微下贱的奴才,生存状况十分凄惨。而三炮的欲望及情感通过影片的三次秦腔演唱表达出来。而使三炮的人生悲剧达到极点的是他站在黄河边上的最后一次绝唱。当他呼喊怪笑、疯疯癫癫从点着了的茅草棚出来时,他已经找到了生存的尊严与自由,再也不用忍声吞气、点头哈腰了,他仿佛就要从卑微的人生中解脱出来,找寻属于自己的希望。因此,他唱的“兰花花”声嘶力竭,仿佛用尽生命的力量去歌唱,断断续续,如同他坎坷、曲折的人生,却是那么动情,那么阳刚,仿佛希望就在前方。从片面的、单一的人性描写到复杂的、多样化的揭示人性,冯小宁将人性在战争之中的种种扭曲或裂变进行了生动、深刻的揭露,使影片更有深度。

《紫日》相当于冯小宁战争思想的一个总结。影片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来自不同国籍的三位青年杨玉福、秋叶子和苏联女军医娜佳在战场上相遇,并一起逃亡、求生的经历。不同身份、不同语言和不同经历使他们演绎了一场关于沟通与信任、仇恨与误解的人生戏剧。中国农民杨玉福在惨烈的大屠杀中逃脱出来,但在面对把自己与苏联战士引进雷区,并使一名苏军战士被炸死的日本少女,他最终选择了仁慈,不忍心将这个敌方的女孩杀害。他的身上散发着中国普通老百姓普遍存在的一种可贵的人性光芒。战争对他残酷的摧残并没有使他的人性扭曲,他身体里的“仁爱”之心根深蒂固。他相信战争的无休止来源于人们的互相仇恨、互相毁灭。在杨玉福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中国农民本真的淳朴与善良,还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他用可贵的仁慈之心呼唤人类的良知,唤醒麻木的人们,这种崇高的人性将会击败战争,也必将战胜仇恨。

冯小宁的“新战争电影”不仅给我们带来直观、震撼的视觉冲击,还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对战争理性认识的独特视角。通过对影片拍摄艺术的追求,对美感的致力打造,使观众在享受美丽的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对战争的残忍有更真切的感受,美好与邪恶的巨大反差更能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加深对战争的厌恶和痛恨,对和平的渴求自然也更强烈。通过对战争的深刻描写,人性的美好与丑陋、灵魂的高尚与卑劣将得到揭示,这就实现了冯小宁对和平的真诚呼唤,指引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然而,电影界对冯氏影片进行过度甚至苛刻的剖析,对他来说极其不公平。冯小宁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他的战争电影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并将为电影界留下一份光与热,但要认定他的身份,证实其影片在电影界的价值尚需时日。但值得肯定的是,无论是作为一种独特战争片的开创者,还是见证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过渡者,冯小宁都是“一匹独立于世却不可替代的孤独野狼”。

1.李珣.冯小宁电影“个人话语”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2.田原.冯小宁战争题材电影研究[D].西北大学,2009

3.朱冠男.我国当下主旋律电影生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4.谢东篱.1990年代以来主旋律电影多元化的创作趋向研究[D].吉首大学,2012

5.任艳玲.浅谈冯小宁战争电影的创作特色[J].电影文学,2011(21)

6.刘超.冯小宁电影中的生态意识初探[J].电影文学, 2006(10)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2015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冯小宁战争题材影片的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立项号2015-GH-471。

猜你喜欢

战争人性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被风吹“偏”的战争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他们的战争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