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农用残膜治理方法及成效
2015-04-11□赵翔
□赵 翔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中心 宁夏 固原756000)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显著的增温保湿、保水保肥、节劳减支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区以来,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正常增产30%~50%。
1 残膜治理情况
2014年,为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按照“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采取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宣传促动、农户主动、市场带动“五动措施”,全面治理农用残膜白色污染。全年回收残膜2240t,残膜回收率达83%;加工造粒560t,残膜加工率100%。
2 采取主要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及时安排部署在残膜回收工作上。原州区早安排、严部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工作实施意见》,将残膜回收加工利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之中。二是健全组织机构。为确保专项整治活动取得实效,原州区成立了由分管区长任组长,政府办、财政、农牧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监察、发改、交通、审计等部门和各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残膜回收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等各项工作落实。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专项整治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三是完善运行机制。印发了《原州区农用残膜回收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将农用残膜回收利用纳入乡镇及相关部门年度考核之中,层层签订责任书,切实做到了指标量化到部门,任务落实到乡镇;并以覆膜面积与用膜量、回收残膜面积与残膜收集量、残膜交售量与加工量三个双约束作为检查验收标准,严格督查考核,以行政责任推动残膜回收工作的落实。四是加大资金投入。2014年,原州区财政拿出专项资金60万元,重点对残膜回收机购置、人工捡拾和残膜企业加工等环节进行补贴。
2.2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报纸、电视、现场会、宣传彩车、散发宣传单等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性和回收再利用的好处,动员群众积极投身到农用残膜整治活动中来。全年共召开现场观摩演示会1次,出动宣传彩车5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3万多份,媒体宣传14次。
2.3 强化源头治理
为了降低残膜捡拾难度,提高残膜回收效率,原州区推广使用的地膜全部按照自治区农牧厅要求,采购厚度为0.01mm以上的抗拉性能好的地膜,为我区今后残膜回收与加工再利用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2.4 健全回收体系、
一是完善回收网络。建成残膜回收网点8个,其中在覆膜面积较大的彭堡、头营镇各设立了2个残膜回收点,中河、张易、黄铎堡、官厅镇各设立了1个残膜回收点,并设立统一标牌,配备了必要的残膜回收工具。二是扶持回收企业。借助残膜回收项目,重点扶持改建了原州区工业园区宁夏冠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和原州区三营镇赵寺丽鑫塑料厂2家残膜加工企业,通过技改提升,其年加工能力均在2000t以上。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为了进一步提高残膜回收效率,降低回收成本,今年共投入各类残膜回收机具30台,并且采取全额补贴的方式购置残膜回收机8台,重点扶持了原州区弘光等3家残膜机械化回收企业参与农用残膜回收。同时依托原州区弘光农业机械作业公司、原州区玉全农业机械作业公司在彭堡镇别庄、三营镇鸦儿沟、头营镇陶庄分别建立了3个废旧农膜机械回收示范园区,示范面积0.36万hm2,占原州区残膜回收面积的20.2%,通过树立典型,以点促面,加快推广机械回收残膜步伐。
2.5 强化监督检查
由政府办牵头组成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对农用残膜污染专项整治活动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各种问题,同时对整治不力、工作进展缓慢的乡镇和部门进行通报,限期整改,确保农用残膜专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3 取得的成效
2014年,原州区按照“个体投入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原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行“以旧换新”,进行整村连片推进,逐步建立了广大农户捡拾交售、回收网点积极收集、龙头企业加工利用的残膜回收利用市场化运作体系,建立了残膜回收利用长效机制。全年农用残膜回收率达到82%以上,农田表层残膜拾净率达到80%,残膜加工率100%,基本消除了村庄、道路、沟渠、林带、田间地头裸露残膜和飘挂残膜现象和随意焚烧、随地填埋等二次污染现象,农田和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