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2015-04-11杨焕瑛
□杨焕瑛
(三泉镇政府乡镇农机管理站 山西 汾阳032300)
1 农业机械如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1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
农业机械设备由于其优越的工作能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使得农业发展规模增大,实现农业的专业化、企业化的集约化经营。农业机械化的推动,使得耕种效率提高、规模增大,粮食产量顺应扩增,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1.2 有利于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
农业机械具有施工效率高、进度快、质量好、经济合算等优势,除此之外,秸秆还田、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还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率。机电排灌能力的增强,对旱灾和水灾成灾率减少。同时有效缓解病虫灾害,机械覆膜技术能有效减弱塑料对土地的污染等等。这些机械化的技术都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我国农村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2.1 观念落后
传统的耕种方式影响了我国的农业发展,农民群众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先进技术和先进农业机械的接受能力较慢或是无法接受。其次,没有平台或者技术员对农民进行专业化的农业机械培训,使得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推广持不感兴趣的态度,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无法跟上时代的洪流。
2.2 规模小,成本高
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土地较为分散,农业经营范围较窄,而农业机械需要大范围空间和大的农业规模,这就使得农村在农业机械上的使用上大大减少。而农村传统种植收入不高,更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和使用大规模的农业机械。这样就降低了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使的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2.3 农业机械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机械配置不合理。从数量来讲,农业机械设备普及度不高,而小型农业机械在农村中较普遍。从比例上来讲,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占总数的比例极低,而小型设备的功能和效率不能达到要求,不利于大规模农业生产,造成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3 如何使农业机械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1 完善农业机械体制
要想农业机械在农村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就必须健全当前薄弱的农业机械体制。政府部门要做好体制完善的主导工作,只有建立健全的农业机械化制度,才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当前,农机推广相关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意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情况,努力推进农业机制完善和改革工作。同时,思想上要把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的完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3.2 实事求是,有差别地发展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条件差别较大,因而农业机械化在地区、项目、水平、形式的布局上将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对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有差别地发展。农业机械类型、品种要注重实用性,重点发展那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项目。让农民在使用农业机械中得到实惠,使农民自觉自愿参加到农业机械化进程中。
3.3 强化培训和学习,优化农村土地模式
要想农村机械化的推广取得显著效果,就必须使农民能熟练的操作机械,就必须要强化对农民机械操作的培训和学习。可在当地成立一个培训机构,对当地农民逐个进行培训,合理利用大会、广播、电视等方式进行宣传农业机械的使用。另外,应对农村土地普遍较分散,进行重新改革,把土地集中化,再进行合理划分,方便农业机械的大范围操作,降低运行成本。
3.4 政府应当给予财力支持
农村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必须得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从当地政府来讲,做好具体引导和协调工作,搭建农业机械推广工作,协调各方利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乡镇农机推广站和农机维修站等。
结束语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是以发展农业生产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为主线,将封闭的、低效的、劳动密集的手工操作逐步转变为开放的、高效的、技术与资金密集的机械化作业将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