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考

2015-04-11孙丽艳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110159

关键词:心理学心态个体

孙丽艳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59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考

孙丽艳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59

新形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由关注心理走向关注心灵;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由矫治走向发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由引进走向创新;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由个体走向社会;超越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由技术走向智慧。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对少数学生的问题矫正,现代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强调对所有学生的人文关怀,强调个体的人格和谐,强调每一个人的人生幸福。鉴于此,新形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由关注心理问题的解决走向关注塑造美好心灵

一些学者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手段,心理素质的培养才是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正面教育,而这种正面教育的理念即是新近倡导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主张心理学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积极心理学是对以问题为核心的病理性心理学的一种补充和升华,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变得更完善与平衡。积极心理学理论促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回归到以人性为主体的平台,确立以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相统一,把每个学生当作充满潜力的个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能与积极因素,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积极品质和力量,使学生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其发展成才。这种理念对于推进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完善,确保学生心理健康的长远发展,维护学校稳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新形势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面向所有的学生,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塑造美好心灵。

二、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由心理疾病的矫治走向人格的健全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适应环境,学会生存,提高环境应急能力,保持积极健康心态;维护人格的健全与完整,使大学生成为自信、自强、自我悦纳,具有良好弹性功能的个体;形成积极的心理素质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良好的素质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作用;形成良好的心理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服务社会,尽职尽责,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实现个人和社会之间和谐互动。近些年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很多学校将设立心理咨询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心理教师仅限于为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服务。但患有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尤其是个别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建立心理咨询室,这无异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这种对教育预防功能的忽视问题必须得到纠正。

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过分单一,主要侧重于对少数学生的心理困扰进行调适性辅导和治疗。一些教师基于医学疾病模式和变态心理学的立场,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甄别与治疗上,而忽略了引导学生从态度和情感上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就像一个医生诊断出某个人得了某种疾病,却不去关心、安慰和鼓励这个病人一样。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心理治疗应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消极层面。心理治疗可以促进人的成长,但不以人的成长为目的,而是以纠正心理的偏离到正常水平为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进行价值判断,而是从维护心理健康、保持心理平衡着眼,使大学生免于遭受心理问题袭击。作为大学生的心理咨询者,就是要帮助、陪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发展之路,顺利度过人生的成长转折时期。因此,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发展取向的教育,而不是临床医疗者给学生看病。

三、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由不断学习引进走向自我创新

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西方咨询理论和方法占有很大优势,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底蕴长达五千年之久的东方文明古国,如何将西方的“舶来品”更好的应用到受东方历史和文化熏陶的新时期中国大学生身上,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面临的实际问题。

正如西方心理学家所言:西方心理学的大多数问题只有在西方历史、地理、经济、军事和科学的背景范围内才是有其意义的问题。心理的发展离不开个体所在的文化教育环境,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其所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西方心理学理论不断引进、借鉴与应用的同时,要结合中国国情和我国大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面对个性化差异显著的大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来访者错综复杂的各种心理问题,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都可能无济于事。因此,西方行之有效的理论运用到我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差异,在借鉴的同时,要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创新。

四、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由关注个体心理走向关注社会心理、放眼未来

心理现象包括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两大层面。社会心理是承载于个体身上的社会群体共同表现出的心理,它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最终取决于社会生活实际,直接形成于种种现实生活迹象对人们的刺激和人们的理解与感受,社会心理促成一定的社会风气。心理健康应该包括个体的自我心理健康和个体的社会心理健康。在新形势下,社会心理健康,即社会心态良好至关重要。2010年,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被纳入“十二五”规划,强调“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围绕个体心理进行,对社会心理或社会心态健康关注的不多。实际上,最近几年引起社会关注的大学生事件都和大学生不健康的社会心态或“社会心理问题”有关。从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复旦大学投毒案、到清华大学投毒案等,无一不反映出社会心态对个体心理的影响。目前,“社会心理健康”或“社会心态健康”问题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研究,在我国心理学界还没有引起广泛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也很少提及。社会心态反映着社会风气、人们的理想追求和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积极健康、乐观豁达、奋斗进取的良好心态,能够为个人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心理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消极悲观、扭曲变态、颓废阴暗的不良心态,不仅影响个人生活和前途,也会影响社会健康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与社会接触最为密切的、思想最为活跃的学生群体,他们正处在接受系统思想教育的阶段,因而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社会心理或社会心态的教育和引导。应该重视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调查了解,从积极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态度出发,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

五、超越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由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走向用智慧统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投入大、付出多,而回报少的工作,没有足够的热情很难投入。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很高。一般来说,它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和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素养。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基本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即使是心理学专业教师,同时也会兼任其他工作。存在师资来源多样性、教师身份多重性问题。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随意任用教师的现象较严重。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上述现象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弊端:一是有专业背景的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突显专业性,强调治疗咨询技术的广泛使用;二是没有专业背景的老师独凭一腔热情,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成了彻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失控甚至失效。

根据我国国情和教育发展的状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是单单强调学科背景心理学化,而是从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等方面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结构的优化,强调从业者在其教育历程中必须经过正规系统的专业理论教育和专业实践培训,必须有能力提供规范有效的专业化帮助,在此基础上发挥各学科背景的特色和优势。

[1]孙丽艳,徐露凝.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2]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卢爱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启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樊富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马建青.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9]马建青.心理咨询流派的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0]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11]刘文令,刘衍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4).

[12]杨立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12(1).

[13]李杭东.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的探索[J].社会心理科学,2013(2).

[14]王兰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4).

[15]李海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第33卷第31期.

[16]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7(8).

(责任编辑:武 亮)

孙丽艳(1970-),女,辽宁沈阳人,沈阳理工大学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心理行为训练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2015-05-04

G40

A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态个体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还是“看掐架”心态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