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管理模式转型路径探析

2015-04-11王东辉辽宁传媒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关键词:民办高校目标过程

王东辉辽宁传媒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民办高校管理模式转型路径探析

王东辉
辽宁传媒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在当代西方管理学界,过程管理理论与目标管理理论都拥有重要的影响力,却又各执一端,泾渭分明。通过对国内民办高校基于过程导向的管理模式的成因及其局限性的分析,提出从过程管理到目标管理是民办高校管理模式转型的必然趋势。

过程管理;目标管理;民办高校;管理模式;转型

一、民办高校现阶段基于过程导向的管理模式成因分析

(一)过程导向的管理模式是现阶段民办高校的必然选择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出于理性的考虑在社会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时期会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对此选择不应做价值判断。正如资本主义制度在其原始积累阶段必然会出现“羊吃人”的残酷掠夺和无产阶级的悲惨境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成长要付出的代价。

过程管理的核心理念在于,好的过程决定了好的结果,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每一个节点和环节的质量决定了产品和服务的最终质量好坏。因此,要想控制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就必须控制住过程。过程管理的实质是通过对过程的控制,从而达到对人的控制。过程管理的具体方法是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和“流程化”的手段,对生产过程、服务过程中

不论是ISO9000族标准体系还是TQM全面质量管理运动,它们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都来自于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戴明博士的管理哲学。尤其是浓缩了戴明管理学理念精华的14项管理原则和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著名的PDCA管理循环,因其为戴明博士总结归纳,并伴随日本企业和日本产品在战后腾飞中声誉鹊起,故也被尊称为“戴明环”。PDCA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四个单词代表着整个管理过程的四个节点。从计划(P)到执行(D)再到检查(C)直到行动(A)整个管理过程形成了一个闭合式的完整的管理过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不断纠偏、日益完善,在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使得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断提升。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的民办教育从无到有,获得了高速的发展。尽管民办高校在整体办学质量、办学规模、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处在建国后最好的时期,但民办高校的整体层次主要还是集中于应用技术型这一培养层次,绝大多数高校还处在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阶段,求生存是其首要任务。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和存在状态,决定了其管理模式必然倾向于加强对整个工作过程的“控制”,强调不折不扣的“执行力”与毫不走样的“复制力”,随时“纠偏”,以减少在企业或学校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而目标管理由于其结果导向的特征,不关注过程,给予组织成员很大的能动的空间,因而也带来过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同时由于目标管理是事后管理,而不像过程管理的“随时纠偏”,也就是考核时结果已经发生,管理的代价比较大,更适合高水平阶段的管理,而不适合处于成长阶段的民办高校,从而使得过程管理模式成了现阶段民办高校的必然选择。

(二)现阶段民办高校教职工的整体素质更适合过程管理模式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办高校虽然已经成长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办学主体的原因,民办高校还没有取得与公办院校一样的“国民待遇”。与公办院校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不同,民办院校实施的是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基于市场规律和成本考虑,民办高校的教师大多为兼职教师或大学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学历、职称层次较低,这些老师的“临时观念”强,大都怀有“打工仔心态”,主人翁意识差,工作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不高。而“目标管理”强调的是通过“激励”来调动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变外在控制为自我控制,主动地去设定目标实现目标,这与现阶段民办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显然是不合适的。

另一方面,当前民办高校大都还处在规模扩张而非“内涵建设”阶段。科研水平、科研氛围远不及公办高校,教师的课时排得很满,几乎成了“授课机器”,工作的创造性不强,基本属于重复劳动,更类似于企业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需要发挥员工能动性、创造性的空间不大,更多的反倒是要求员工按照规范化的流程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复制,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还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管理与执行的关系,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很难一致,甚至是矛盾的,以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为特征的目标管理显然不适合。

(三)过程管理模式在实践中更易于操作与考核

过程管理拒绝个性,强调整齐划一、标准化、规范化,把千差万别的个别行为抽象为统一的动作,简化为规范流程。例如国内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实行统一“坐班制”,并且对于“坐班”期间的工作内容、工作状态、工作秩序都有详细严格的规定,教师上下班要“打卡”,不论教职工和学生都要执行严格的请销假制度。虽然牺牲了个性和创造性,但如此细微的标准化和量化的确更加易于操作、复制,也便于监督考核。对于正处于成长和上升阶段的民办高校来说,精细化的过程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这也是国内很多民办高校在上世纪90年代积极渴望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过程管理模式在民办高校运用中表现出的局限性

(一)过程管理的方法与高校自身的性质与特点存在冲突

尽管办学主体不同,民办高校仍然具有高校的一般特征,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是相同的。“大学应是学者自我管理、以自由为基本价值的一种组织,它的主要活动与学术有关。”高校教师是一个高知高智的知识群体,与一般的简单劳动者不同,他们大都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能力,当他们的生理、安全等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有着很高的精神层面的诉求,渴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个人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更需要在工作中被尊重和理解。同时,高校教师的工作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劳动,用简单的外在“量化”方式往往很难准确估量其价值,因此对高校教师的管理应当以“激励”取代“压制”,以“目标激励”取代“过程监督”,调动他们内在的能动性和潜能,主动地完成好工作。

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因此人们总是把教学称为“艺术”而不是“技术”,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能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状态,因为只有在思想没有束缚的自由交锋中,常常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过程管理所强调的“规范”与“控制”恰恰是自由创造的“天敌”,以此来控制教学过程只能是对师生创造性的“扼杀”。

(二)过程管理运行中的考核成本巨大

过程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机制。始终处于一种闭合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之中。在PDCA这个闭合的循环中,C(check)检查或考核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十分重要的环节。而要想做到检查、考核环节的及时、准确、客观,就要求对于整个组织的每一名成员的每一项工作予以实时的对照检查,查找不足并及时反馈、纠偏,做不到这点,或者虽然做了但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查找问题进行纠偏,将导致过程管理的水平大打折扣,毫无意义。但是,当一个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检查的成本是相当之高的,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财力。作为高等教育市场化产物的民办高校,基于成本考虑不可能投入足够的资源。于是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在国内的民办高校往往管理的理念是先进的,但管理的手段却常常是落后的,用“小米加步枪”的装备去打一场现代化的信息战,其结果就是先进的理念最后也仅是停留于理念层面。

三、从过程管理到目标管理是民办高校管理模式转型的必然趋势

(一)目标管理体现了现代管理学回归“人本化”的潮流趋势

纵观西方管理学思想的演变过程,从以泰罗制为代表的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将企业员工看作本性自私、懒惰,一切行为源自经济诱因的“经济人”,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模式,把人置于“物”的境地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到行为科学的管理思想开始突破古典管理理念将工人视为机器的延伸而漠视其社会属性的局限,以“社会人”假设取代“经济人”假设,实现了管理学思想演化的第一次重大转向,直到“二战”后的现代管理学尝试以“系统的方法”来研究管理问题,扬弃了“社会人”假设,提出个体不仅对群体存在依附关系,更具有的独立人格和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在对于人性的认识上迈出坚实的一步,直到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承载知识的主体——人的要素取代土地、资本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人才和知识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的第一动力,“传统的那种把人当作机器、以控制和指令为主的管制型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成为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首创了目标管理的理论。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一书中他首次提出了“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思想。

不同于过程管理通过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的方法“控制”员工的行为,将员工“绑定”在整个工作过程之中,使之成为不停运转的企业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目标管理”只注重“结果”,不关心“过程”。企业一切活动围绕着“目标”展开,“目标”好似一根红线贯穿企业行为的始终,以“目标”为出发点,最终又以“目标”为落脚点和归宿。“目标”既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指南和标准,也是最终对部门和员工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的依据。目标管理的核心理念,正如德鲁克所说,在于通过“自我控制”而不是“压力管理”的方式,从而实现真正的个人自由。

目标管理理解人、尊重人、重视人。认为人在理解并认同组织目标和个人工作的意义的前提下,能够焕发出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潜能。目标管理不是采取压制、鞭策的手段而是更多使用“激励”的方法,调动员工的成就感、价值认同感等高层次需求,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适应了现代管理学回归“人本化”的潮流趋势。

(二)目标管理契合了现代大学制度中学术自由民主管理的理念

现代大学制度是关于大学的社会功能、办学目标以及内部治理结构、运行方式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其精华和命脉。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质的突破和可持续的发展,也应当将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在大学的内部管理机制上实现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目标管理正是一种倡导民主的管理制度,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员工充分了解组织目标的内容及其与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因此,能够主动地投身于目标的实现,并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在目标管理过程中,上级与下级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信任的、尊重的关系,这种管理的方式和关系非常适合于高校这样的学术团体和文化组织。

(三)目标管理顺应了未来民办高校“去企业化”的变革方向

实际上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本身并无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之分。任何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缺陷,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比,只是更适合于那些工作过程相对外在化、流程化、容易量化的工作,以及比较低层次的、基层的工作或企业组织发展的初期阶段。当面对有着高层次精神诉求的人群、创造性较强的工作和组织度过了最初的生存期欲谋求更高的发展时,过程管理的方法往往就会失效。

由于体制和社会的原因,我国民办高校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得不选择了一种与公办高校完全不同的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这既是一种无奈之举,也是当时历史环境下的理性选择。民办高校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自然要以“经营”的思路、“市场”的观念来办学,讲求管理成本、管理效率与办学效益,而这种“经营性”和“企业化”,实际上是与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自身的规律相矛盾的。从某种角度来看,民办高校的“企业化”特征这一曾经推动其发展的“体制优势”也将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羁绊和“瓶颈”。因此,“去企业化”将成为中国民办高校突破低水平发展,真正能够诞生出像欧美一些知名的私立大学的必由之路。

褪去“企业化”特征的民办高校才能真正做到不是按照价值规律、市场规律来“经营”大学,而是按照教育规律和大学的精神来培养人才。民办高校才能回归价值理性,并以其为指导来“纠正”工具理性的“异化”倾向。在管理模式上,走出依靠“控制”人、约束人为手段的过程管理,通过“目标激励”和“民主协商”的方式来实现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健康发展。

[1]于珊珊.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及其对学校管理的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12.

[2]孙雷.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文化透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3]郝潞霞.西方管理思想的演进及其人本化趋向[J].青海社会科学,2007(3).

[4]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武 亮)

2015-05-04

G40

A的每一个关键的节点和重要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全面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王东辉(1966-),女,辽宁沈阳人,辽宁传媒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重点课题“辽宁民办高职院校闭合式制度管理研究(项目编号:JG12EA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目标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