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留党外优秀人才工作的若干思考
2015-04-11蒋寒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蒋寒(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高校预留党外优秀人才工作的若干思考
蒋寒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高校预留党外优秀人才工作对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从政策到操作面临许多具体困难,主要是政策规定过于笼统与实际操作的具体细化、现实任务需要与人才资源萎缩、整体协同推进与体系合力不足等方面的困境。消除上述困难,推动政策落地,要认真研究预留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尤其是厘清基本认识、掌握工作原则、把握重点环节。同时要从完善制度安排、搞好顶层设计、强化末端治理、加强宣传考核几个方面入手,不断强化工作保障,形成工作合力。
高校;预留;党外优秀人才;思考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是统一战线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基地。高校预留党外优秀人才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子系统。历史上,周恩来等老一辈中共领导人劝说史良、严济慈等民主人士留在党外发挥更大作用的故事,不但成为统战佳话,而且为预留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历史和实践证明:预留党外优秀人才对于壮大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对于团结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对于促进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预留党外优秀人才工作的现实困境
高校智力密集、人才荟萃,历来是统战工作重要阵地,预留党外优秀人才具有一系列先天优势,但是如何将先天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在实际工作中面临许多现实困境,亟需解决和突破。
(一)政策规定笼统与操作具体细化的困境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央有关文件就相继提出 “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的政策要求。2004年,中央统战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将一部分优秀知识分子留在党外”。2012年,中共中央 《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再次重申“要将一部分优秀知识分子留在党外”。这些文件规定为高校预留党外优秀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工作方向,提供了政策依据。但是这些政策规定仅仅是总体性、原则性要求,并没有详细阐明预留优秀人才的标准、预留工作的原则、以及预留工作具体怎样开展,在操作层面留有较多空白。具体而言,高校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于 “预留什么人、怎么样预留人、工作程序怎么样、由谁来预留”等都存在一系列疑问,实际操作主要靠自身经验,基本停留在自发探索阶段。因此,由于各个高校重视程度不同、政策把握各异、工作基础不一、执行力度有别,导致预留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参差不齐,效果不尽人意。
(二)现实任务需要与人才资源萎缩的困境
从现实需要来看,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总体数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甚至梯队断层的现实,与多党合作事业持续发展,尤其是中央4号文件发布以来对高校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党外代表人士的更高要求相比,有较大差距。从政策实行情况来看,预留党外人才的政策要求已经出台多年,有关文件依然多次重申和强调,既说明了此项政策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又表明政策落实情况并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也有高校党外人才资源萎缩的现实。目前,囿于政策原因,高校党派组织只能在在职人员中预留和吸收优秀人才。虽然高校相对其他领域,党外优秀人才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近年来总体数量存在下降趋势。调查重庆部分重点高校后发现,近三年新进教师中非中共人员比例大都低于20%,工作后由于个人意愿、自身条件、选择分流等原因,可供发展的优秀人才数量更是逐年减少。有的高校新进教师中非中共人员比例甚至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这在客观上说明可供统一战线培养的党外优秀人才资源正在萎缩,给高校统一战线预留和吸收党外优秀人才造成了较大困难。
(三)整体协同推进与体系合力不足的困境
预留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环节多,有赖于高校党委加强统筹,统战部、组织部、二级党组织、党派组织等分工协作、整体协同推进,但现实情况是体系合力不足。这种不足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门职责不明确。比如有的二级党组织没有肩负起介绍、考察、推荐党外人才的职责;对已纳入统战视野的党外人才,不征求统战部门意见就加入中共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组织部门对预留工作不理解、不配合。二是工作规范未建立。比如对预留人才的发现,有的是党派组织自发物色,有的是统战部主动挖掘,有的是二级党组织个别推荐;对预留人才教育引导,有的是统战部联系沟通,有的是党派组织说服影响。总之,统战部、二级党组织、党派组织在各个环节分别承担什么职责,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协调配合等,需要明确。三是思想认识有误区。比如有的人认为把优秀人才留在党外,不利于党内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存在消极性;对合理配置党内外、党派间的政治资源和人才资源思考不够,工作缺乏全局性;对预留工作考虑不全面,只想留下来的问题,而没想发展好的问题,工作缺乏前瞻性;主动对接和联系服务意识不强,预留人才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工作缺乏延续性;对预留人才特点把握不准,教育引导力度不足,工作缺乏针对性。这一系列问题都容易造成党外优秀人才不能留、难于留甚至难发展等诸多问题。
二、高校预留党外优秀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
预留党外优秀人才是一项有较强政治性、政策性和艺术性的统战工作,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必须要认清其基本内涵,把握工作原则,掌握重点环节,才能做到位、做实在。
(一)预留工作的基本认识
1.预留工作的主要含义
做好预留党外优秀人才工作,首要前提是厘清基本含义。从广义上看,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四个环节中,预留党外优秀人才隐含在发现储备环节中,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发现储备环节。这项工作既充实了发现储备的具体内容,丰富了其含义,又扩展了工作范畴,提升了工作境界,居于承前启后的特殊阶段。从狭义上看,所谓预留党外优秀人才就是着眼于政治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通过物色发现、考察推荐、身份确认等,预先将有潜力、能培养的优秀人才留在党外,并通过教育引导和联络服务等预先培养,从而扩大党外人才数量,提升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水平。
2.预留工作的选才标准
预留工作讲究主次性、层次性和选择性,其重点是党外优秀人才 (所谓 “优秀”包含政治觉悟、专业造诣和群众基础等多个评价要素),主要是年轻杰出人物和高层次人才,而非一般性人才。这是由党外代表人士政治责任、培养规律和高校实际所决定的。就政治责任来看,党外代表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和捍卫者,担负起为执政党助力,为人民服务的职责,自身素质不高不行;就培养规律来看,优秀人才相比一般人才成材率更高、影响面更广、示范性更强;就高校实际来看,既要发挥源头作用,向校外输送优秀党外代表人士,还要不断充实校内代表人士队伍,缓解总体数量不足、高层人才缺乏、后备队伍断层等问题。因此,把握选才标准,物色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留在党外,高校责任重大。
3.预留工作的主要优势
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整体来看,预留工作是隐含在发现储备环节内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提高发现储备成效具有特殊优势。一方面,预留工作具有目标明确、力量集中、定向发力等特点,对于扩大党外优秀人才数量,提高人才储备质量具有明显效果。另一方面,预留工作具有人才含金量高、基础扎实、可塑性强等优点,为搞好教育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利于加快党外人才成长步伐、提升培养质量、促进作用发挥。可见,预留人才是发现储备和教育培养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发挥优势做好预留工作,对于提升队伍建设质量意义非凡。
(二)预留工作的基本原则
1.统筹布局、优化配置的原则
党外优秀人才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中发挥了独特作用[1]。预留工作要按照党管人才的总要求,从战略高度系统谋划,做到不仅能预留而且预留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因此,特别要在三个方面布局。一是优秀人才在中共党内和党派组织之间的分布。客观上,中共党内优秀人才绝对数量大,党派组织优秀人才数量相对少,甚至还有人才断层等问题,因此要从巩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高度出发,有意识地向党派输送优秀人才。二是优秀人才在各个民主党派、无党派之间的分布。要在综合衡量党派组织人才需求和人才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统一战线内部人才的合理分布。三是预留人才作为培养 “苗子”具体在校内各院 (系)的合理分布。因为从高校自身实际来看,各二级单位统战资源的分配也必须合理优化。这需要统筹布局,否则优秀人才过于集中在党内或党外,或者过于集中在某一党派、某一层级、某个年龄阶段、某一院 (系),既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也不利于人才成长进步。
2.着眼长远、按需预留的原则
预留党外优秀人才,目的是为了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突出、群众认可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就党外代表人士而言,是各自行业的小众代表,表面上是 “一根头发”,实际上代表 “一把头发”,在各自领域内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因此,预留党外优秀人才,要处理好 “质”与 “量”的关系,贵在 “精”而不在 “多”,否则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不利于统一战线团结稳定。要着眼长远,根据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实际预留人才,做到有的放矢。特别应把握好需求的问题。要着眼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才资源需求,结合侨联等统战群团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和后备人才储备,结合校内外政治需要和岗位需求,按需选才,避免盲目预留、大范围预留。总之,搞好党外优秀人才预留,不是 “为留而留”,而是着眼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特别是今后的培养和使用。
3.把握重点、超前谋划的原则
预留工作具有一定预测性和前瞻性,应把握重点,超前谋划。一是注意重点单位的科学规划。从现实看,由于高校自身统战基础和学科专业等原因,统战资源分布不一定均衡。有的资源相对丰富,高层次人才集中;有的资源相对稀缺,可发展的人才较少。对此,特别要注意超前谋划,避免某个单位 (学院)优秀人才过于集中在某党派的现象,或者有的单位 (学院)没有优秀人才在党派组织的情况。这既利于优化资源,又利于合作共事。二是注意人才发展的超前谋划。预留工作与后续培养使用紧密相连,谋划必须提前。要在全面掌握队伍总体情况的基础上,采用个性化培养的方法进行生涯设计,具体就是结合人才的专业背景、性格特点、个人特长、能力禀赋等,对其发展定位、成长路径、培养方式等进行初步规划。这种规划具有前瞻性、预测性和针对性等特点,指明了预留人才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路径,有助于上级部门、学校党委全面掌握情况,有助于相关部门理解配合,也有助于激发预留人才的参与热情。
1.物色发现
如果把预留党外优秀人才工作作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一个子系统看待,那么物色发现一批党外优秀人才就是首要步骤。为此,工作中应注意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多渠道物色发现,扩大范围来源。采取党内推荐和党外物色相结合、组织推荐与个人物色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现合适人选。充分发动党员干部、统战干部 (包括统战委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教学一线、科研骨干中物色优秀人才。尤其要关注三类重点人群:每年七月高校新进教师群体,平时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每年赴海外进修访学后的归国留学人员。二是搞好动态平衡调控,建立优秀人才数据库。做好基础工作,建立党外高级知识分子数据库,包含年龄、性别、学科等基本信息,并划分层次类别,形成 “金字塔”式的各层次重点人物数据库,增加思想表现、工作业绩、组织评价等情况。同时,注意动态调整,结合新的发现,及时补充相关数据。每年还要定期到组织人事部门和二级党组织走访调研,全面掌握重点人物的政治倾向、思想表现、工作业绩和群众评价等,及时将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调整出库,确保队伍高质量。
2.沟通协调
预留工作实质上是政治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需要反复沟通协调,求得共识,取得一致。从工作过程来看,无论是对预留人选的初步了解,对预留人选的考核评价,还是对预留人选的前期教育,以及对预留人选的身份认定,都需要沟通协调。从工作向度来看,既有高校统战部纵向向上级部门、学校党委的请示汇报,也有横向与组织人事部门、二级党组织、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沟通说明,还有各个单位部门之间的情况交流。其中与二级党组织的沟通协调尤为重要。因为,高校党外优秀人才大多处在教学、科研一线,二级党组织与他们接触多、熟悉情况,对党外优秀人才的物色推荐、信息反馈、前期引导具有先天优势,争取二级党组织的支持配合是预留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基点。从工作成效来看,沟通协调有利于最大限度全面掌握信息,有利于赢得各方的理解和尊重,形成最优方案。可以说,沟通协调是否顺利,沟通协调是否得当,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预留工作的成败。当然,沟通协调要注意程序,讲究方法。比如工作初期,统战部应及时与二级党组织沟通情况;工作中期,与二级党组织取得一致后根据需要或与组织人事部门协调,及时向学校党委汇报;工作末期,民主党派、无党派基层组织应主动与预留人才联系,开展相应宣传教育。
3.引导服务
如果说物色发现是预留工作的起步环节,沟通协调是中间环节,那么引导服务就是紧密联系下一阶段工作的后续环节。搞好引导服务工作,其目的在于增强统一战线对党外优秀人才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提高预留工作实效,并为下一步吸收进入相应民主党派或统战群团组织做好铺垫。要坚持将教育培养融入引导服务中的理念,丰富引导服务的内涵,增强引导服务的成效。在实际的预留工作中搞好引导服务,一是要抓思想引导,主要通过人才所在单位的二级党组织、党派基层组织等和统战部门综合运用前期教育、政策宣传、说服引导、谈心交心、交友帮带、参与活动等方式提高党外人才的思想认识,并为其了解、认识统一战线提供方便,其重点是消除和缓解预留人才对统一战线不了解、不熟悉的情况,增强他们参与统战工作的热情和信心;二要抓联系服务,主要是加强与预留人才的对口联系和协助帮扶,重点是关心、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工作动向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反映情况、表达意见、协调关系、解决困难,从情感上和心理上增进对统一战线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深化繁简分流,优化资源配置,着力解决案多人少矛盾;加大调解力度,法院检察院的司法调解、公安部门的行政调解、司法行政机关的人民调解,加强衔接联动,拧成一股绳,让当事人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三、高校预留党外优秀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高校预留党外优秀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高度的政治性、较强的政策性和一定的艺术性。结合高校预留工作的主要问题和基本认识,必须从制度安排、顶层设计、末端治理和宣传考核等多方面入手,才能完善工作保障,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工作成效。
(一)完善制度安排,健全政策体系
1.开展政策试点
目前,各党派组织发展一直遵循 “三个为主”的方针,暂时不在优秀学生中发展新成员,但是高校党派组织发展又面临人才资源萎缩的现状。破解难题可以做好两手工作,一手抓好存量人才的合理开发;一手抓好增量人才的有效利用。扩大增量,一方面在新进人员中加大工作力度,另一方面开展政策研究和工作试点,通过政策创新扩大人才源头。因此,建议在个别地区重点高校中试点从高年级博士、硕士研究生中预留和发展优秀人才,并进行跟踪调查,开展政策研究,为政策创新提供依据。
2.健全政策体系
“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的政策要求虽然已经出台多年,但是长期以来文件规定仅仅只有一句话,操作性不强。对于如何落实这项政策,具体到高校应该如何操作也缺乏指导性意见。为此,应从政策指导层面予以完善。一是在宏观层面。在试点基础上,建议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广泛协商后,完善民主党派成员发展细则,并明确预留党外人才的范围、重点、要求等。二是在微观层面。省 (市)一级组织部、统战部、教育工委等相关部门应按照中央有关要求联合出台相应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政策指导。
(二)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
1.加强顶层设计
高校要把预留工作作为党委工作的重要内容,将预留党外优秀人才工作纳入学校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力争做到工作有规划,对象要明确,措施要具体,后续能到位,形成系统性长效机制。同时,应建立整套工作制度和程序。比如健全人才推荐制度、考察评价制度、情况通报制度、联席会商制度、引导服务制度,确立包括人才物色、选拔、考察、确认、淘汰的一整套工作程序,做到科学规范、坚持标准、严格把关、注重质量。
2.强化组织领导
预留工作涉及部门多、涵盖面广,能否抓好做实关键在党委。高校党委应树立 “党内党外人才统筹一盘棋”的理念,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规划。一是要建立党委总揽、统战部牵头、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积极参与的 “大统战”工作格局,并建立人才推荐、沟通协调、引导服务等工作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二是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注意抓全局、抓重点,主要管好宏观决策、管好统筹布局、管好协调关系、管好深化服务,确保预留工作高起点谋划、接地气落实。
(三)加强末端治理,推动工作落实
1.明确职责分工
预留党外优秀人才程序不少、交叉很多,之所以长期面临困难,从政策设计到政策落地始终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末端治理不畅,突出表现为工作职责不明确,统战部门的主体责任弱化、相关单位的配合责任虚化。因此,进一步明确各相关单位在具体工作环节,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非常必要。毫无疑问,统战部门在整个工作中要担负主要职责,其他部门要协助配合,在工作的具体环节,各个部门应该有所侧重。比如在物色发现环节,统战部、二级党组织、党派基层应多管齐下,广泛物色,但是在对人员的推荐、引导、考察中,二级党组织应肩负主要责任;又如在沟通协调环节,统战部要主动作为,沟通情况、反映问题、解释政策,尽可能争取各部门的理解支持。
2.强化基层责任
缓解预留工作 “最后一公里”困难的另一个方面是强化基层责任。党外优秀人才大多来自基层、长期工作在基层,二级党组织对他们的情况比较了解,信息更为及时,其态度如何将直接影响预留工作的效果,因此预留工作的着力点应放在基层。为此,应采取二级党组织书记直接兼任基层统战委员的做法,强化二级党组织书记的统战责任和统战意识,使他们把预留工作当作份内之事。同时,要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基层组织的主体作用,注意发现物色人才,并对所在单位的预留人才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服务,帮助他们走近组织,逐步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搞好宣传考核,营造良好氛围
1.大力宣传引导
预留党外优秀人才工作要真正得到大家的重视、理解和支持,离不开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此,要将统战工作纳入学校党委宣传工作计划,重视加强对统战方针政策、统一战线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特别是要注意通过校内、外媒体广泛宣传党外代表人士及其后备干部在本职工作、议政建言、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要用统战语言讲统战故事,树立良好形象。要通过举办各种先进事迹报告会、交流会等宣传统一战线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扩大社会影响,增强统一战线对党内干部的说服力和党外人才的吸引力。
2.加强工作考核
在明确工作职责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各个部门、单位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考核,要采取 “软指标”和 “硬约束”相结合的办法,分门别类纳入业绩考核,搞好检查落实。比如,可以对统战部开展预留党外人才工作,应达到的数量、质量和时限提出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并与绩效考核挂钩;可将预留党外优秀人才纳入对二级党组织的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考核项目中;可结合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对其吸纳高层次人才提出要求,并通过评比表彰的方式给予激励。
[1]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学习问答[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75.
(责任编辑:刘颖)
10.3969/J.ISSN.1672-0911.2015.04.016
D613
A
1672-0911(2015)04-0016-05
本文系西南大学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专项项目任务 (项目编号:14SWUDJJD15)研究成果。
2015-05-23
蒋寒 (1981-),男,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