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文化的校园传承与创新
2015-04-11李莉
李 莉
(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民歌文化的校园传承与创新
李 莉
(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民歌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在文学创作、音乐艺术、民俗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地位。自由自在、可长可短、可雅可俗的特点,决定了民歌在民间艺术各体裁中呈现极活跃、极美丽的生命状态。在现代化步步深入的时代,民歌文化的传承遭遇严重挑战。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宣传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校内外活动以及教师的科研、创作等活动传承民歌,创新民歌,为民歌文化的发扬光大作出应有的贡献。
民歌文化;学校教育;校园;传承与创新
民歌是人类音乐艺术最早的表现形式①,是民间智慧的重要彰显,在民间乐舞、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等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文人文学与文人艺术的生产与发展影响深远。相对民间美术、民间建筑、民俗礼仪等文化事象而言,民歌表达便利、形式活泼。它演唱自由、传播迅速、流传久远,在直抒胸臆地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能融入时代内容,反映社会情绪。传统农耕社会人们唱民歌主要为自娱自乐,可以一边劳动一边歌唱,或众人助兴群体唱和;可以在广袤乡野纵情高歌,或在休闲聊天、走亲串门中浅吟低唱;可以在某项活动/仪式中个人独唱,或组成团队集体合唱。舞台艺术和传媒技术发达的社会,民歌也可以登上华丽的舞台,在绚烂多姿的光影中展示独特的天籁之声和大方质朴的风采。自由自在、可长可短、可俗可雅的特点,决定了民歌在民间艺术各体裁中呈现极活跃、极美丽的生命状态。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步步深入,城市文化的大规模扩张,乡村疆界的急遽萎缩,民歌生长的乡野环境和歌唱语境遭遇强烈冲击。吆喝式的集体劳动景象被农业机械化操作占领(或为分散的个体劳动取代),面对面的聊天习惯被便携式手机、电话和独立自足的生活隔离;节日习俗日趋淡化、同化甚至洋化,催生民歌的社会语境日益稀薄,加之青壮年人群的集体进城,大量生存于乡村社会的民歌失去了生存环境。那些祖祖辈辈传唱的民歌因长期得不到传承而处于濒危状态,有的已悄然消失。“歌儿不唱不开怀”、“五句歌儿做媒人”的景象已成绝响;“唱歌不是人发癫,也是前朝古人传”②的传承意识已十分淡漠;缘事而发、即兴而歌的自觉歌唱活动变得稀罕;口耳相传的活动被随身听、收音机等现代播放设备及其装载的流行音乐取代。民歌的探讨、传播很大程度上退缩到年长的人群(基本上是1970年以前出生的),或是具有某种任务指向的文化部门、教育部门以及少数有兴趣的年轻人。民歌的学习多集中于中小学的音乐课、舞蹈课以及高校开设的各类“民间”文化类课程中,只有通过教材的介绍、阐述,人们才能较为系统地了解民歌的起源、发展、演变、保护、传承、传播以及利用等知识。
民间社会民歌文化的传承机制面临断代和断裂。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学校教育与校园文化应该更积极地承担传承责任,主动营造民歌传承环境,大力培养民歌传承人才,大胆创新民歌的社会价值,强化民歌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让民歌,特别是传统民歌得到更好的保存与发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焕发新的活力,服务于现代生活。基于此,本文着重从三个层面阐述民歌文化的校园传承与创新,为民歌文化的传承发展抛砖引玉。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平台传承民歌知识
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都拥有相对集中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受教育者都是求知欲旺盛、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强的青少年,这为民歌的学习传承奠定了良好基础。事实上,在各阶段的学校教育之外,很多学生已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接触过民歌,学习过民歌,但所得知识比较零散和肤浅。当民歌进入学校,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内容时,教育工作者可利用本土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阐述民歌文化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民歌的积极性。祖辈们创造和流传的民歌,不但是其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了解文化、历史、社会、生产劳动、人生教育等方面知识的重要窗口,是建立家乡情感和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中小学的《音乐》课可将民歌安排一定课时量,培养青少年的民歌意识。大中专院校则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利用专业主干课和与之相近的课程群讲授民歌知识。如《民间文学》《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民俗文艺学》《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以及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学科领域都涉及各种民歌元素,学习这些课程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传承民歌文化。
依据现存民歌资料得知,分类方法不同,民歌的存在形态就不同③。从内容看,通常分为劳动歌、生活歌、爱情歌、历史传说歌、仪式歌、时政歌、儿歌、杂歌(游戏歌、谜语歌)等。从篇幅看,有长篇的叙事歌谣,也有短篇的抒情歌谣。从文体看,有短小精悍的三句子、四句子、五句子歌谣,也有较为复杂的六句子、七句子甚至多句子歌谣。从唱腔看,有高腔、平腔、小调等歌谣。从表现形式看,有田歌、山歌、灯歌、叫歌等歌谣。不同类型的民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间社会的发展历史,彰显出民间的种种风俗、民生、民情、民意、民心,是了解民间艺术样态、信仰体系、情感生活、组织结构、生存方法、生活模式以及民间社会政治倾向的重要渠道。在此,以土家族经典民歌《龙船调》④为案例作简要分析。
《龙船调》源于湖北恩施州利川市的传统民歌“种瓜调”,演唱版本有数十种,不同人有不同唱法和不同风格。从内容看,每节的开头句标明了月份和节气/日特点,时序在变化,妹娃儿做的事情也各有侧重。正月是新年要去拜年,二月是春分要去探亲,三月是新春要去踏青,五月是端阳要去赶场,八月桂花香要去看娘。季节不同,妹娃儿的家庭生活和孝顺父母的方式就不同。有趣的是,每段歌词的后半部分都以同样的调式咏唱“妹娃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艄公热情地回答“我就来推你(嘛)”的情景,欢快热烈。所以,一般人认为这是一首情歌,不无道理。事实上,土家人的日常生活常有类似场景,热心帮忙、乐于助人的事情随处可见。歌词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展示土家人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张扬了社会伦理道德,具有鲜明的生态美学特征。从语言学角度看,歌谣运用大量衬词(如“哪咿哟喂”等)调节音韵和旋律。衬词本身并没有实际意义,主要用来表示停顿、换气、延长气息,或起和韵作用,配上优美的旋律和曲调后,歌唱时更加婉转、悠扬、优美、动听。向上的精神、健康的内容、优美的旋律、清新的格调使这首民歌从20世纪50年代初走出恩施后,迅速传遍全国,现已成为世界级名歌。由《龙船调》的内容和唱腔看到,学习民歌可以了解民间社会的风俗习惯、历法知识、语言知识、乐理知识以及内蕴的伦理道德、人际关系、民族性格等艺术特点。
优秀的经典民歌能够流传下来都是经历了社会的千锤百炼。也有些民歌或因方言浓厚不易被他人听懂,或受风俗习惯的制约,或是宗教信仰差异等原因,只在特定的地域或人群中传播。鉴于这些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尤其是高校的课堂,应力求全面推介各地富有特色的民歌。课堂上有老师引导、解读和示范,课外有大量阅读,学生学习民歌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就会主动探求民歌方面的诸多知识,了解民歌文化的独特性。从而知晓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遗产之光辉灿烂,激发责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加强对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自觉地深入研究民歌,传承传播民歌文化。
二、利用校园的课内外活动传承并创新民歌
课堂教学是民歌传播的重要场域。基于学生年龄、专业和研究视野的不同,学习民歌的要求和内容也就不同。例如,同是《龙船调》,小学生只需学唱,简要了解它的来源即可。大学生对这首民歌的把握则要求更深入、更透彻,不但要会唱,还要知道它的渊源、传播等方面的信息。民间文学课程要求理清它的各种异文、演唱版本、唱词变化及其演变、流传、变异等情况。文学课程要求了解这首民歌的美学特征以及土家族的审美文化、审美情感等。民间音乐课程要求把握歌曲演唱的韵律、旋律、唱腔、唱词、情感等内容,了解民歌对词曲家们创作的影响,甚至要创造性地编导节目去表演。民俗学课程要求知道歌词涉及的民俗活动,以及民俗活动的生存语境。语言学课程要求了解歌词中的方言读音、语气词停顿、衬词的作用,以及其他语言特色等内容。民族学课程要求通过它了解土家族的地理环境、生产特点、生活习性和日常礼仪。视角不同,方法不同,对歌谣的把握重点就不同。可见,民歌的丰富内涵是在不断研究中挖掘出来的。
再如建始民歌《黄四姐》⑤,亦属于土家族经典民歌。据资料显示,清朝时期它就在湖北建始三里乡一带流传,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前,发展成“喜花鼓”形式,以男女对唱为主,且歌且舞,方言味浓郁,地方色彩鲜明,内容健康,风趣幽默,表演方式活泼,已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名歌。歌曲通过简单的乡村货担贸易情节建构了青年男女浪漫恋情的场景。货郎和四姐一呼一应,一问一答,既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可以看出那个时代青年男女的婚恋观和价值观,简单的物质馈赠就能赢得女子的欢心。货物在此只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外在形式,而货郎的勤劳大方,四姐的淳朴健美才是彼此相互吸引的重要原因。由此看,《黄四姐》堪称乡村婚恋教育的范本。歌词中货郎给黄四姐送的礼物有“丝帕子”、“手镯子”、“丝光袜子”等,但现在年轻人唱歌时就把送的礼物改为“小汽车”、“洋房子”、“钻石戒指”等,相应部分的歌词亦随之改变。这些歌词的变化见证了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变化,也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变化。时代不同,演唱对象不同,人们编唱的歌词也就不同。民歌的时代性和灵活性也在此彰显。
相对于中小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而言,大学生的学习更强调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也不再局限于课堂,课外活动增多,课堂学习得到延展和深化。此外,学生还可以阅读各种文化名著了解文化遗产,深入乡村社会搜集整理民歌的相关知识。每年暑期,很多学校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即使是中小学生,学校也有简单的作业要求他们去调查、了解身边的文化现象,社区的文化活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写出自己的感受。大学生的社会调查更深入,常要求撰写调查报告,调研论文等⑥。
当下,全国各地的很多大中小各级学校重视口传遗产(民歌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的保护与传播。有的学校组织师资力量为中小学和幼儿园编写简易的民族文化教材,让孩子们学唱民歌,讲民间故事,节假日表演民间歌舞,参与民俗活动。有些乡镇小学开办民族语言(如恩施地区的苗语、土家语等)课程,抢救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高校师生也不遗余力保护、研究文化遗产。民族学、文化学专业的师生侧重于口传遗产的社会调查;中文专业的师生侧重民间文学和文学人类学的研究;艺术专业的师生侧重民族歌舞的传唱和表演。学校教育成为口传遗产,特别是民歌文化保护、传播的重要平台和人才成长摇篮。
三、利用教师的科研活动、创作活动、社会活动传承创新民歌
教师在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等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中,常会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调查过程中需要查阅各种文献资料,深入田野走村串户去采访各类人群,了解民歌文化的产生、传播情况。在现实生活的第一现场获得民歌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再通过记录、整理、分析和提炼,总结自己的观点,得出调研结论,著书立说以传承民歌。民歌也随着这些科研成果(论文、著作、调研报告)的传播而流传。例如,与土家族民歌相关的论著已出版了好几部,《土家族民间文艺的文化人类学阐释》《民间文学散论》《大魂之音:巴人文化秘史》⑦等著作都有一定篇幅论述民歌。这些著作的作者都曾经从事过教育工作,热爱本土文化,熟知本土文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民歌研究。笔者所在单位有部分同仁亦撰写过与民歌有关的论著,本人也撰写、发表过多篇与民歌有关的研究论文⑧。在挖掘其美学思想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力求把民歌研究和民歌教育推向更深更高层次。学校教育的科研风气以及教师们创造出来的优秀成果对地方政府的文化决策也有积极影响。科研成果中有些见解若能获得政府部门认可、采纳,对民间文化传承政策的制订具有推动促进作用,有利于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
有些教师热爱文学创作,在小说、散文、诗歌等创作中融入大量本土民歌元素。如小说《五龙镇》《妹是悬崖一根藤》,散文集《凉月》、诗歌集《亲吻清江》⑨等文学作品就采录了大量恩施民歌和民歌元素。文学创作为民歌的保存、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推广、宣传作用。民歌留存于文学文本,记录着时代的印痕和社会风貌,丰富了作品内容,增进了作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文娱活动演唱民歌,表演民歌。如节假日庆典活动、竞赛活动、阅读活动、社会调查活动以及为某些特殊活动而举办的文艺汇演等。这些活动中很多与民歌相关:民歌演唱、民间舞蹈、曲艺、相声、地方戏表演等都涉及民歌内容。如高校经常举办各种节日庆典活动,秋季的迎新生晚会、元旦的迎新年晚会、夏季的毕业典礼晚会,以及校园歌手大赛等文娱活动,都不乏民歌表演。这些活动从班级选拔开始,经过院系再到学校,精彩节目往往会被推送到上一级部门、省里甚至中央电视台去表演。在各级各层表演活动中,学生可以真切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的学生走出校门后,参与各种表演活动,积极传唱民歌,扩大了民歌的社会影响,增强了民歌的传承力度。
学校还可利用社会资源传承创新民歌。如当地政府或是周边地区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学校可以组织部分师生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将社会力量和学校力量结合起来,在民俗文化活动中传承民歌。如湖北民族学院艺术系的部分老师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本土民间文化知识,对传统民歌进行大胆创新,将现代的时尚元素融入传统舞蹈,创作了新型民间歌舞,为民歌增添了新的社会内容和时代因子。学校也可以聘请社会上相关的文化工作者走进校园推介传授民歌知识和民歌文化。这一点需要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团结合作。此外,学校的学术活动中可以经常聘请一些校外作家来校讲学,交流民歌文化方面的各种知识。有些作家的创作中涉及民俗文化、民歌文化,通过他们的讲述、传授,也能对民歌有效地宣传和推广。如土家族作家叶梅、李传峰的很多小说就涉及民歌,民歌随着小说的流传而流传,再随着学者的论文传播而传播。
总之,充分利用良好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有利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注 释:
①劳动号子是最早的民歌,也是最早的音乐。《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写道:“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邪许”、“杭育杭育”就是劳动号子,它的语词就是最早的诗歌。这就意味着音乐起源与文学起源同理,即“诗、歌、舞”三位一体。有人认为记载较早的民歌是下里巴人歌。《昭明文选·宋玉》记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后遂以“巴曲”等指巴地民间歌曲。
②向端生主编的《鹤峰民间歌谣集》收录了整首歌词内容,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10、166、120页。
③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省市多部门纷纷编撰“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歌谣、谚语、故事)。此处的分类参考了恩施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和恩施市文化馆编:《恩施市歌谣分册》,内部资料,1990年。
④《龙船调》最初的歌词与种瓜相关,故名为《种瓜调》《瓜子仁调》。《种瓜调》的歌词开头部分与现在流行的唱法大致相同,从正月瓜子进园唱起,每个月都有一段,从“二月起春风(哪咿哟喂),瓜呀子才定根(哪喂);三月有清明(哪咿哟喂),瓜呀苗成了林(哪喂);四月有立夏(哪咿哟喂),瓜呀儿上了架(哪喂)……”,一直唱到十月瓜完了要留种为止。1955年春节,利川举行歌舞汇演,以民间《种瓜调》表演“采莲船”,受到好评,经县级文艺工作者的修改润色,改为《龙船调》。同年呈送到湖北省,由歌唱家王玉珍演唱后,很快流传开来。其歌词和演唱有很多版本,除恩施本土歌手演唱外,还有王洁实、谢莉斯、魏金栋、李谷一、汤灿等歌唱家演唱过。不同人会选唱不同版本,呈现不同风格。恩施本土歌手陈春茸等人的演唱版与原有的歌词最为接近,故在此引用之。歌词大致为:
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哟喂)。//妹娃(儿)去拜年(哪喂)!//金哪银儿梭银哪银儿梭!//阳雀叫哇(咿呀喂子哟,那个咿呀喂子哟)!//(女白)妹娃要过河哇,哪个来推我嘛?//(男白)我就来推你嘛!
艄公你把舵扳哪!//妹娃(儿)请上(啊)船!//(哪个喂呀咗,哪个喂呀咗)!//把妹娃推过河哟喂!
二月里是春分(哪咿哟喂)!//妹娃(儿)去探亲(哪喂),//……
三月里是新春(哪咿哟喂)!//妹娃(儿)去踏青(哪喂),//……
五月里是端阳(哪咿哟喂)!//妹娃去赶场(哪喂)//……
八月里桂花香(哪咿哟喂)!//妹娃(儿)去看娘(哪喂),//……
此处资料参考:利川市民族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编《利川市民族民间歌谣集》,1991年,第25-27页。
⑤《黄四姐》也流传有很多版本,不同版本有不同歌词,唱法和风格也稍有差异。此处选用建始本土歌手文建华、崔运涛演唱版本(百度视频可以搜索)的唱词。
男:货郎我把鼓摇喂——// 女:四姐我把手招喂——,要买丝线绣荷包哟——
男:你要的个东西(嘛)我知道哟——//合:哎哟-咿儿呀儿哟。
男:黄四姐//女:你喊啥子?
男:我给你送一个丝帕子(根) //女:要你一个丝帕子干啥子?
男:戴在妹手上,行路又好看,做客有人瞧,我的娇娇儿。//合:哎哟-咿儿呀儿哟
……
女:哎呀我的哥,你送上这么多!
男:东西这个少了些,你不要这么说。//女:你今天来不来嘛?
男:我今天不得来。//女:你明天来不来嘛?
男:我明天不得来。//女:那你几时来嘛?
男:我今天不可得空,明天要砍柴,后天才到幺妹儿家里来。//合:哎哟-咿儿呀儿哟。
⑥近几年,笔者每年都会指导几个大学生项目,侧重于让学生了解、传承民歌文化。如今年就有学生的项目是“鹤峰县原生态民歌传承保护状况调研”获得学校批准。学生们深入乡村作了初步的采访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还有同学(向浩)申报的课题获批为国家项目。
⑦这几部作品的作者分别是谢娅萍、向柏松,曹毅,蔡元亨。
⑧如谢娅萍,曹毅的《言情于歌——清江流域土家族歌谣研究》。本人相关论文有:《土家族方言歌谣的修辞类型及其艺术特点》,《文艺争鸣》(2011.01);《土家族歌谣研究的新范本》,《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06);《论恩施民歌的儿化与衬词之美》,《文艺新观察》(2013.06);《女性与民歌:叶梅小说的二元文化符码》,《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02);《生长的文体:土家族民歌奇数句诗行之美》,《民族文学研究》(2014.05)等。
⑨这几部作品的作者分别是蔡章武,杨秀楠、向彩云,邓斌,杨秀武,他们都从事过教育工作。
【责任编辑:郭德民】
2014-12-02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恩施民歌的诗学研究” (编号:13d074); 湖北民族学院教研项目“民族高校民间文学之课堂教学与民族民间文化之传承创新”(编号:2013JY001);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教研重点项目“民族高校民间文学之课堂教学与民族民间文化之传承创新”(编号:KJY201303)。
李莉(1970—),女,湖南双峰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民族民间文艺研究。
J642.22
A
1672-3600(2015)04-01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