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亮点透视
2015-04-11刘远熙
刘 远 熙
(商丘师范学院 法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适应新常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亮点透视
刘 远 熙
(商丘师范学院 法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201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有以下五大新亮点:一是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凸显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高度重视;二是提出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显示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安全的高度关注;三是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方向;四是提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凸显党中央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方向的准确选择。五是提出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凸显党中央对农村法治框架的科学勾画。
中央一号文件; 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适度规模经营;农村法治
2015年初,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延续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强农富农思路,再次以农业现代化为主题,发布“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重要部署。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全面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出的战略要求,是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聚焦“三农”的第12个一号文件。认真学习领会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深感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新亮点。
一、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凸显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高度重视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近50%,由于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不断推出,近年来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因农业投入增长和农产品价格的滞涨,“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件提出“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农业现代化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呈现高速发展的势头,但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并未能有效带动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仍很滞后,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空心村”,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严重影响了四化的同步协调发展。如果农业现代化不能有效推进,就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转移,土地资源的规模效益就不能有效释放,工业化、城镇化的根基就不牢固。如果不是优先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就会因缺乏足够的支撑而受阻。所以,我国“四化”建设首先应推进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13亿人吃饭穿衣都成问题,其他建设更是缺乏后劲。因此,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成为党和政府优先关注的问题。
二、提出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显示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安全的高度关注
要确保粮食安全,一方面要保证耕地总量,另一方面则要调动起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号文件针对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首先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粮食安全的重点在哪里?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 即地方行政一把手必须对本地区粮食安全负总责,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的属地主体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是新时期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1]。其次要调动地方的粮食生产积极性。一号文件强调“要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再次,切实保障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一号文件对耕地保护提出明确要求,提出“全面开展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等。对于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的途径,文件提出“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最后,确保粮食安全,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是关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盐碱地改造科技示范。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施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三、提出加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方向
十多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收,农民收入增长加快。但在增产增收的背后,我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明显增大:一是农业的生产成本在不断攀升。二是农业投入品的价格上涨,劳动者的工资上涨,推动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农业缺乏竞争力。三是我国农业资源短缺,人均耕地少,水资源缺乏;农业生产经营粗放,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一号文件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必须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实现集约经营。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农产品数量的增加,而且应当实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只在耕地上想办法,而应以整个国土资源为抓手。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一号文件客观分析了农民收入问题,强调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为农民工转型和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认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利于促进产业链得以延伸,实现农业附加值的增加和农民的增收[1]。
四、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显示了党中央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方向的准确选择
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地经营过于分散,农业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文件提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有利于农业生产规模效益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农地的有序适度流转,可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能超越阶段,不能在没有解决农民离农出路的情况下简单地流转农民的土地[2]。
针对有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农地流转规模、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明确提出土地经营权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不得硬性下指标、强制推动。坚决杜绝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大跃进、强迫命令、行政瞎指挥。近年来,土地流转速度大大加快,大量的工业资本下乡,一些商业资本为了寻求资本高回报,把农村的土地以农业开发名义占用,然后以种种名义用于非农开发,最后可能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一号文件明确要求严禁擅自改变农业用途。国家正在制定永久基本农田法律制度,以防止被流转的土地非粮非农化。
五、文件提出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推进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法治保障,凸显了党中央对农村法治框架的科学勾画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一项战略性任务。中国农村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社会治理面临许多问题。如果不能弘扬法治,不能用法治思维、法律手段来处理问题、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终将成为一句空话。法治是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没有农村治理的法制化,就谈不上整个国家的法制化。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用大量篇幅勾画法治框架,可见“依法治农”已成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还很淡薄,存在耻诉、畏诉观念,依法办事的观念不强,不能正确理解法律,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障。为有效破解“法不下乡”农村法治的困境,一号文件进行了科学具体勾画。提出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城乡法治建设必须同步推进,必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做好三农工作”。
总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我国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但凸显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而且也是新的形势下指导我国“三农”工作的纲领性工作。
[1]瞿长福.省长责任制扣准粮食安全脉搏[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5-01-02.
[2]周应恒.农业规模经营要遵循规律[N].经济日报,2014-12-24.
【责任编辑:李安胜】
2015-04-26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外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编号:142400410977)。
刘远熙(1965—),男,河南宁陵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刑事诉讼法学研究。
D616
A
1672-3600(2015)07-00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