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北汉文化实地考察及其在越南汉文小说中的反映
2015-04-11屈小玲
屈 小 玲
(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都610066)
越北汉文化实地考察及其在越南汉文小说中的反映
屈 小 玲
(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都610066)
历史上越南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这在越南汉文小说中有较多的反映。如今越北河内文庙“进士题名碑”与楹联、越南国家美术馆妇女题材绘画所呈现的越南妇女形象、河内当代市民公墓墓葬与墓仪等,与《越南汉文小说集成》所载进士小传中的进士人格的“义”与对国家的“忠”、妇女小传中的“义”与“列女”的精神风貌以及其行孝小传中的“行孝”和“居丧”文化的记载,可以互相印证。越南文化在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也具有自己民族独特的特点。
越北汉文化田野考察;越南汉文古小说;儒家文化传统;法国文化
越北与中国汉文化关系久远。从西汉武帝时期开始,越北即是汉朝的交趾郡(越北三郡之一),南北朝的交州、唐代的安南,公元970年建立大瞿越国,正式脱离中国,宋初被册封为中国的藩属国,北宋灭亡之后,走向独立。明代初年曾为明朝行省,直至后黎朝建立、自立为帝(大越后黎朝,1428—1787年),19世纪初叶阮朝受嘉庆帝册封为越南国王。法国19世纪中叶进入越南,中法战争爆发之后(1883—1885),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法国文化进入越南,越南开始使用拉丁文改造的越南文字[1]。笔者因课题研究的需要,在对越北河内的实地考察中,深感越北虽然在近代成为法国殖民地达半个世纪之久,受到法国文化的影响和浸润,但汉文化不仅在越南历史上对越南文化影响深远,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依然存在。
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越南汉文小说集成》20册,该书内容包括神话传说、传奇小说、历史小说、笔记小说及近代小说五类[2]10-13。 其中,“笔记小说”中撰写的历史事迹及历史人物较多,受到中国官修史书人物传及文言记传作品影响的特点很明显,具有中国儒家文化的深刻印记。本文将越北实地考察所见与越南汉文笔记小说相联系,它们之间存在互证关系,可资理解汉文化在越南历史上以及今天的传播、接受与影响。
一 河内文庙“进士题名碑”与越南汉文小说《南天忠义实录》等的关联
河内文庙系位于河内文庙街的古建筑群。坐北朝南,占地26000多平方米,是河内最重要的古迹,也是越南传统文化的象征。
河内文庙是中国式庭院建筑,结构令人几有“小故宫”之感。进门后,内有天光井,东西两侧为陈放“进士题名碑”之“进士坊”。往里进去的庭院为文庙的大拜堂,正中高悬一块写有“万世师表”泥金匾额,注明“康熙御书”。再往里是金碧辉煌的正殿,内设孔子供桌,两侧奉祀孔子与越南著名学者、儒学大师朱文安,正殿的大红木柱上书有对联。
越南在近现代之交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故河内文庙又有法文名称“Le Temple de Littérature”,直译中文则为“文学庙”。若按河内文庙是越南历史上的国子监,又有历代科举考试进士题名碑这样的功能而论,法文译为“Le Temple de Lettré”则更合适。“Lettré”意即“有学问的、有文学修养的、文人”之意,河内文庙在法文中被译为“文学庙”之意,当与越南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制度重视应考学子的文学辞赋才能有关,因其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度[3-5]。
河内文庙充分呈现了越南历史上的儒家文化传统与科举考试制度。越南历史上重视儒学,李朝1075年设科举,1087年建翰林院,“内则奉侍经幄,外则教民忠孝”[6]卷二。越南科举考试在后黎朝(大越后黎朝,1428—1787)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黎太祖在前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科举考试。河内文庙的进士题名碑铭始于1442年黎太宗朝(1423—1442),大宝三年(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黎太宗诏文“命制文题名竖碑,进士碑记自此始”,“然则黎朝文明之详,科目之政,肇于顺天,始于大宝,行于太和,而特盛于洪德也”[6]卷四。据统计,越南历史上历代总计开科187次,取士2991人。其中黎朝共三百余年,开科129次,取士1936人[7]。黎朝第三代皇帝黎圣宗朝是科举考试鼎盛时期,开科12次,取进士511名[7]。黎圣宗(1442—1497)是黎太宗第四子,在位38年,年号有光顺(1460—1469)、洪德(1470—1497):“帝创制建度,文物可观;拓土开疆,皈章孔厚,真英雄才略之王,虽汉之武帝,唐之太宗莫能过矣。”[6]卷十二自黎朝始,每次进士考试时竖立一进士碑,科举考试的时间、考取的进士名录、碑文的撰写者、雕刻者皆铭刻碑上。目前河内文庙存82块进士碑,各41块分列“进士坊”东西两侧,上有龙凤花草浮雕,碑上有对联,雕工精细。“进士坊”的对联镌刻有“金榜石碑,千秋永存”之句。
由河内文庙“进士碑”联系越南汉籍,越南汉文小说中有诸多关于历史上科举取士的记载。《越南汉文小说集成》第9册所载《公余捷记》中的《名儒篇》就载有《状元黎鼐记》、《榜眼阮全安记》、《探花郭佳记》诸小传[8]49-50,51,67。 该书后编《名臣》“附名儒名臣共三十一记”[8]120,所附小传皆为黎朝时期科举考试各科状元、榜眼、探花、会元及著名朝臣。
《越南汉文小说集成》第18册中的《南天忠义实录》等史实记载与河内文庙进士碑之间存在联系[9]8-144。河内文庙作为越南历史上的国子监,所立“进士题名碑”是越南历史上自黎朝以来科举制度的集中反映。越南科举考试制度与进士的荣光及其人格价值在越南汉籍《南天忠义实录》有充分反映。《南天忠义实录》分《南天忠义前集》与《南天忠义后集》,后集中第八篇《黎朝进士登科录》专载黎朝进士名臣:“起自裕宗保泰五年甲辰科,终显宗景兴肆拾陆年乙巳科,共拾玖科,前后凡陆拾贰年。登科总壹佰玖拾玖员,内弁生合式中格五拾陆员。”[9]146“本书文学性并不强,然所载越南诸代名臣事迹,甚可宝贵。”[9]《提要》,5
该集中另有《前黎节义事略》篇、《昭通元年录后黎忠臣》篇,以及《黎末节义祠》篇,与黎朝亡国史实有重要联系。上述篇名中所贯“节义”、“忠臣”昭示了所录登科进士的人格价值与“君臣”之间的关系。“节义”、“忠臣”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以“节义”为篇名所记进士即是为国捐躯,保持个人名节的士大夫小传。联系河内文庙进士碑及其各个殿宇的楹联题词,对于进士的重视,对于进士的“节义”与作为皇朝的“忠臣”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竖进士题名碑乃因进士是国家治理大政的中坚力量,文庙各门柱的楹联即有宣示:“东西南北由斯道,公卿士夫出此途”(文庙外大门套二楹联);“士夫报答谓何哉,朝廷选就之恩,国家崇尚之意;世道维持视此耳,礼乐衣冠所萃,声名文物所都”(文庙正大门二联之B联);“后帝王而生,事业高帝王上;中天地而立,功德与天地同”(大成殿孔子像联揭示)。荣登进士的士人担当公卿士大夫被赋予治理国家的重任,不仅具有世人崇敬的荣誉感,也有了不可推卸的崇高使命,因此个人人格的“义”与对国家的“忠”就成为必然。当国家遇到危难时,对国家忠诚,为国死节,就是个人义务。国家如同一座大厦,需要有栋梁支撑,进士就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承平时代担当建设国家的重任,危难时期为国死节。越南汉文小说《南天忠义后集》中的《前黎节义事略》篇、《昭通元年录后黎忠臣》篇,以及《黎末节义祠》篇等,即可视为河内文庙“进士坊”中的“进士题名碑”和诸多楹联形象的文字记载。
上面所举越南汉文小说中还有《松竹莲梅四友》(第5册)、《科榜标奇》(18册)、《历代名臣事状》(11册)等有关进士及名臣的记载。越南虽然在北宋灭亡后脱离中国独立建国,但文化制度遵循中国儒家文化制度,民族文化已经形成,如河内文庙楹联:“大国不易教,不变俗,且尊崇之,亦信斯文原有用;吾儒要通经,要识时,无拘固也,尚思圣训永相敦”(正大门二联A),“基传亿年培不极,教垂万年仰无穷”(大成殿后殿联),揭示了越南民族所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价值取向,国家历代重视坚守这一文化传统。
二 河内越南国家美术馆绘画中所呈现的越南妇女题材与越南汉文小说妇女形象的关联
河内越南国家美术馆是一栋法国殖民时期的典型的米黄色三层楼法式建筑,前身为Jeanne d'Arc(圣女贞德)女子中学。该馆艺术品陈列丰富,包括从史前、古代及现代的各个时期的越南造型艺术各个门类的艺术品。
笔者在越北河内考察期间,正逢该馆在举办一个有关越南当代妇女的专题绘画展览,因此有机会从越南当代绘画中考察和认识越南妇女。展览大厅里有一尊正面写实雕像:一个年轻女子身背婴孩,手捧书本在阅读。该绘画展览集中展示了越南妇女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生活与劳动的题材,大多系妇女在野外集体劳动场景,有稻田、有晒场、有公共场合聚会,也有妇女在家庭里从事女红手工艺情形等等。这类妇女题材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的当代绘画中,都显得有些独特。上世纪60-70年代正是北越人抗击美国入侵的年代,越北全民参战,男子在外面打仗,除了一些未婚女子也参战外,大多数妇女都在从事生产劳动,承担经济生活重任,支援战争。许多绘画是这一时期越南妇女生活的写照,画面上的妇女集体劳动场面充满勃勃生气,室内劳作活动也不乏温馨,她们的神情与面部表情充溢着乐观与坚韧。
将河内国家美术馆妇女绘画题材内容和妇女形象与越南汉文小说相联系,二者之间其实存在关联。本文所引用的越南汉籍《越南汉文小说集成》中有《大南行义列女传》(第13册),其中记载“行义”妇女13则、“列女”12则多篇妇女人物志。该书撰写年代系越南绍治末年以前(1847年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国以前)。历史上越南妇女婚姻有相对自由,据黎圣宗《洪德律》婚姻法规定,如夫妻无子女,丈夫离家出走5个月,妻可再嫁;如有子女,丈夫离家出走一年,妻可再嫁[10]。《大南行义列女传》中有几则列女小传,多系越南转乱时期的妇女在家中失去丈夫的情况下独自抚养子女,历尽艰辛而不愿放弃家庭责任再嫁的例子:
其先广平人,后从承天香茶少师邓德超之妻也。年十五归少师,生一子一女。西山之乱,少师弃家入嘉定,时夫人年二十一,杜门守志,教育子女。西山将、司徒、少傅争欲娶之,夫人誓不改节。 ……[11]《阮氏语》,248
姓贯失详,掌奇晃之妻也。中兴初,贼寇嘉定,王师失利,晃走免,氏为贼所虏,解回归仁。癸卯,叠石屿之役,晃为贼所获。贼诱以利,欲留为用,晃不肯降,为贼所杀。氏在归仁闻之,亦投江死。[11]《氏性》,250
清化弘化人。年十八适进士范攸,过门后勤供妇道。西山之乱,从攸避地至灵山。贼屡索之,攸义不俯贼,仰药自尽。夫人时年三十三,无子,庐夫墓旁。贼将委媒求娶,夫人发尼服,佯狂以免。 事平,乃携夫骨还葬乡土。[11]《阮氏清》,257
乂安东城人也。年二十二嫁于乡人,方有娠而夫亡,舅亦继殁,姑又衰老,家酷贫。氏执丧事姑,勤劬妇职,弥月生男,养姑育子,备尝艰苦。有豪者悦其色,强纳聘于其家。氏乃携姑抱子,避地他乡,数年乃返。姑死,丧葬尽礼。明命八年旌。[11]《蔡氏萦》,255
庆和新定人,黎明识之妻也。年十五归识,生一男一女,年十九而识死。持服三年,不茹荤。服阕,人有问名者,姑与父母俱劝之,氏曰:“夫亡子幼,老姑在堂,何忍改节!”乃截发,誓曰:“妾若有心,有如此发!”姑与父母知其不可夺也,深叹息而嘉奖焉。 明命十一年旌。[11]《潘氏笃》,258
以上越南汉文小说中所撰历史上越南妇女无论在战乱时期,抑或升平时代,忠贞坚强,坚守自己的家庭责任的品德与人格特征,与越南当代绘画中的妇女生活题材精神风貌相通。
越南汉文小说中有关妇女“行义”与“列女”篇的撰写,显然受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妇女志传的影响,也揭示了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妇德”教育对越南妇女人格特征的影响。中国妇女的角色有“男耕女织”、“相夫教子”、“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妇女在经济生产与家庭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使得妇女在经济生活与家庭生活中都居于重要的位置。历史上越南妇女也受“三从四德”的教育[12],越南汉文小说妇女“行义”与“列女”小传中的妇女形象以及越南当代妇女题材的绘画所呈现的越南妇女在生产与家庭生活中的角色,无疑受到中国文化和妇女传统的深刻影响。越南妇女在历史上和当代都有着重要地位,1987年越南河内成立了妇女博物馆,专门搜集陈列与妇女有关的物资、非物质以及历史遗产方面的资料和实物。笔者所参观的河内美术馆有关妇女的绘画专题题材,即是这类资料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 河内当代公墓葬仪与越南汉文小说“孝行”的联系及法国文化的渗入
在河内考察期间,笔者住在河内 Muong Thanh Hanoi Hotel(河内蒙森酒店)附近,酒店后面有一小湖泊。旁边一条大街与一条小巷两旁都是米黄色法国殖民时期的法式洋房,属于高尚住宅区。附近有一中等规模的河内市民公墓,从墓园内仍有近年墓碑观察,该墓园年代并不久远。与中国当代都市公墓相比较,中国公墓整齐划一,规格葬式亦统一,父母同穴,有墓碑,碑上刻有慈父慈母姓名及生卒年月,立碑人有孝子女孝孙辈名录。一方墓碑显示出一个家族的三代人口繁衍状况,孝子贤孙是中国的“孝”文化传统。河内公墓并非统一规划,各自的一小块墓地大都建成屋宇形式,有的屋脊上还有龙纹雕饰,墓碑上有逝者的照片及生卒年月,但没有刻录作为立碑人的孝子女及孙辈名录。墓前有青花瓷盘供摆放贡品及烧香蜡,有的还有石狮子,也有一些墓碑前摆放着凭吊者献上的金黄色菊花。从墓葬形制、墓碑上没有孝子女孙辈立碑人名录,以及供物中既有传统的青花瓷摆设贡品,又有用献菊花的方式凭吊死者诸方面,呈现出越南河内当代市民公墓与中国当代都市公墓的异同,同时也提供了认识越南民族在接受和继承传统汉文化的基础上,不仅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也受到西方法国文化的浸润和影响。
越南民族传统打上了深刻的儒家“孝”文化印记,越南汉文小说中有关孝行的小传充分体现了越南这一历史文化传统。中国有历史悠久的有关“孝”的法典,具体反映在唐代的国家律令里[13]。越南在南宋以前北属中国,因此重视儒家文化的孝道。越南独立建国以后仍然沿用汉文化,在黎朝时期对于服丧有具体的法令规定。黎圣宗朝1470年颁布《洪德法典》中规定:“子居父母丧,妻居夫丧,当遵三年通制,不得徇直行,悖礼逆法”;“子居父母丧而妻妾怀孕,以流罪罪之;妻居夫丧,而肆行淫乱,或丧未满,解释服从吉,并先通嫁信及娶之者,并以死罪罪之;若居丧服,出现戏场,纵观不避,以流罪论。”[14]卷33《越南汉文小说集成》第14册中所记载相关的标题即反映出越南传统的孝文化,如《大孝尊亲》、《人子止孝》、《帝王大孝》、《劝孝有书》 等篇章,皆由朝廷昭示[15]69,77,81,148-149。 在第13册《婆心悬镜录》中有诸篇小传都是有关孝行的记载,略举如下:
富安同春人。性笃孝,虽有妻室,而居从父母,晨昏定省,先意承志。父母殁,苫块庐墓,日夜不离。家计单寒,而养生送死,必竭其力,行谊为乡里推服。子绍确,有父风。父疾病,晨不离侧,父不食,绍亦不食;父丧,庐墓哀戚之情,感动乡里。父明命四年厚颁银缎,旌门曰“孝顺可风”;八年得召见赏赐。子明命十八年赏银缎,旌门曰“克绍孝风”;绍治三年重蒙加赏。国恩绸叠于孝子之门,可谓荣矣。[11]《阮文就》,235
平顺安福人,八岁丧父。母寡居守志,柳事之尽礼,饮食必跪以进,温凊定省,动遵古训。母没,庐墓侧读礼课生,三年不进酒肉。明命八年旌。[11]《阮文柳》,236
乂安东城人。少孤,好学。西山之乱,所至抄略,村里骚然。人多被其害。贼至东城,度母荒窜,为贼获,贼将杀之。度以身卫母,哀请代死。贼义而释之。母老病,饣亶粥药饵,无不躬亲,经岁余年,无时少懈。居丧哀戚尽礼,日日于墓前号哭,哀感行路。明命八年旌。子珪,官广平布政。[11]《谢有度》,239
北宁陆岸人。性朴鲁,与人未尝争竞。幼居母丧,哀戚尽孝。及长,父病,奔走求医,日夜虔祷。居丧庐墓,三年哀哭,渐至丧明。地居山林,素多恶兽,良日夜不离墓所,恶兽亦毫无所犯。可见孝子深情,恶兽亦生善心,天道然也。明命二十一年旌。[11]《阮文良》,243
从上述例子所见,越南文化中的“孝”,不仅生前对父母侍奉周到,其“服丧”、“居丧”之礼,也表现在父母死后在墓庐“日夜不离”、“庐墓侧读礼课生”、“墓前号哭”。联系笔者在当代河内市民公墓墓碑上所见仅有墓主的名字生辰年月及照片,没有家族后裔名录,这一与中国当代都市公墓墓碑铭刻的相异,涉及到儒家“孝”文化传统。中国儒家的“孝”不仅体现在“孝行”方面,也与子孙繁衍相联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综观上述越南汉文小说中的孝子小传,“孝”主要体现在“孝行”和“居丧”之礼,没有涉及后代延续,反映出越南传统文化中的“孝”遵循儒家古礼,弘扬的是“孝亲”行为。越南河内当代公墓墓碑上仅有逝者名字,没有刻录逝者的子女孙辈立碑人名录,家庭三代人的繁衍状况不得而知,“家”被隐去,显示出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孝”与“家”的子孙繁衍紧密相连的观念有所不同。同时还有另一与中国文化相异之处,即是不少墓前献有菊花。献菊花是法国人悼念死者的传统习俗,每年冬季11月1日是法国扫墓的传统节日万圣节(La Tout Saint),民族习俗即是凭吊者向逝者献上一束菊花。河内当代公墓前有菊花献祭的现象,无疑是来自法国文化的影响。
越南科举制度直至1918年才结束,无疑越南历史上传统的儒家文化对铸就越南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进士人格的“义”与对国家的“忠”成为一种民族精神影响后世,河内文庙的“进士题名碑”与楹联千秋永载,传承着传统文化。河内越南国家美术馆有关妇女题材的专题绘画展览中的妇女形象与越南汉文小说中妇女小传的“义”、“列女”相联系。 越南妇女的“义”、“列女”受到旌表,在地方乡里作为楷模弘扬,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妇德”一脉相承,有着历史承传。“孝”和“居丧”也深刻影响了越南的民族文化,在民间演为风俗,反映在越南河内当代公墓的墓葬中形式有如家庭小屋的建筑形式上。墓碑上并不刻录子女孙辈名录,印证了越南汉文小说中的孝子小传所反映出的越南民族的“孝”重视“孝亲”行为,这种异同证明越南的汉文化接受保持了民族特点;同时采用法国万圣节在墓地向逝者敬献菊花的习俗,也反映出法国异国文化对越南文化浸润之一斑。
本文通过对越北汉文化实地考察与越南汉文小说的相互印证,进一步证明越南的文化价值观与中国属于同一个文化传统,儒家价值观是其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同时越南文化也有自己的民族特点。
[1]〔越〕陈重金.越南通史[M].戴可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陈庆浩.越南汉文小说集成序[G]//孙逊,郑克坚,陈益源.越南汉文小说集成:第1册//陈庆浩,孙逊.域外汉文小说大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越〕佚名.皇越历科诗赋[M].桑梓文堂印本,后嗣德三十二年(1879).
[4]塔娜.越南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J].印支研究,1983,(4).
[5]〔越〕潘秋云.越南汉赋对中国辞赋的借鉴及其特点[J].中国韵文学刊,2009,(1).
[6]〔越〕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上)·本纪·李纪[M].陈荆和校合本.东京:东京大学东洋研究所,1984.
[7]金旭东.越南科举制度简论[J].东南亚,1986,(3).
[8]武芳堤,陈贵衙.公余捷记[G].池洁,吴小龙校点//孙逊,郑克坚,陈益源.越南汉文小说集成:第9册//陈庆浩,孙逊.域外汉文小说大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9]范丕建.南天忠义实录[G].杨晓蔼,胡大浚校点//孙逊,郑克坚,陈益源.越南汉文小说集成:第18册//陈庆浩,孙逊.域外汉文小说大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0]孙衍峰.儒家思想在越南的变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1]黄新,黄道成.大南行义列女传[G].胡大浚,杨晓蔼点校//孙逊,郑克坚,陈益源.越南汉文小说集成:第13册//陈庆浩,孙逊.域外汉文小说大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2]赵康,李英华.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与东南亚伦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3]长孙无忌.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越〕潘辉.历朝宪章类志·刑律志[M].越南汉喃院藏抄本,编号A.50/3.
[15]佚名.野史[G].任明华校点//孙逊,郑克坚,陈益源.越南汉文小说集成:第14册//陈庆浩,孙逊.域外汉文小说大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唐 普]
I333.074
A
1000-5315(2015)01-0133-05
2014-07-07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法国人来华考察笔记研究(1892—1910)”(12BZSO57)阶段性研究成果。
屈小玲(1955—),女,四川开江人,文学博士(中国),社会人类学与民族学博士(法国),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小说、人类学、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