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恩“两种生产理论”与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应对

2015-04-11曾维伦赵鸿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口结构老龄化劳动力

曾维伦,赵鸿伟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马恩“两种生产理论”与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应对

曾维伦,赵鸿伟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400065)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阐明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的生产的关系,是我们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理论指导。我国从1999年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人口老龄化程度呈不断加重趋势。近年人口学界的预测显示,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数量将出现短缺,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应从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力、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四个方面入手,处理好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老龄化问题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两种生产理论;人口结构;老龄化;劳动力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3.007

一、马恩的两种生产理论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简称《起源》)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口的生产问题,有过不少的论述。此后,恩格斯运用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新发展所积累的新观点,重点结合摩尔根《古代社会》中提供的大量史实材料和研究成果,在《起源》一书中对两种生产理论进行了新的系统阐述:“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活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的支配。”[1]这一理论强调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的生产这两种不同生产形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是构成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对于现实的单个人来讲,它是劳动力的生物载体。充足而低廉的劳动力供给,在就业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创造出相对较多的社会财富,而高素质的人才更能通过科技的应用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以更低的人力投入获得更多的社会财富。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提高生产者的自身素质,包含着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要保证稳定而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生产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但是,就一定时期特定行业来讲,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和自身的更新换代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我们不能因为人是劳动力的生物载体这一现实,就忽略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不能只强调对人生命的生产而忽略了人的精神生产;也不能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忽视了现实的人是劳动力的生物载体这一现实,而夸大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忽视人自身的繁衍。

因此我们在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也要保证整个社会人口生产的顺利进行。只有把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的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前进。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影响深远

当今世界,我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庞大的人口数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以及消费市场,但也束缚着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劳动力的供给能力,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步加剧

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标准认为,一个国家60周岁以上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周岁以上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我国在1999年就已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人口老龄化程度呈不断加重趋势。截至2013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共20243万,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共13161万,占总人口的9.7%,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4.57%和2.74%[2]。国内相关预测显示:老龄化社会将伴随着我国走完整个21世纪。从世纪初到世纪末,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新增加老年人口约600万,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远远超过自然增长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超过17%。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300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八分之一。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有9500万,占老年人口的比例超过五分之一。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龄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两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联合国人口司在其最新发布的人口预测结果中,对我国人口总量预测和人口未来趋势预测相比前一次有了重大调整,但也只是把中国人口峰值从14.63亿降低了6700万,到达峰值的时间提前了6年,其调整的根本原因是之前对我国生育率的高估。但在联合国人口司提供的高中低三种生育方案中,无论是采用哪一种,中国的老龄化都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快速上升,达到30%甚至更高的水平[3]。中国将快速迈向老龄化是无法逆转的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建立在生命老龄化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进步现象,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4]。但是,由于我国的老龄化来势较快,老龄人口众多,还伴随着未富先老、孤独终老、老无所依等问题,也潜藏着由于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不愿意生育子女或多生育子女的思想影响有关,也受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从1973年开始,国家把人口增长指标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负责全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各个地区、基层单位也开始陆续建立了计划生育工作机构。此后,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我国的人口政策开始形成。1982年,计划生育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全国范围推行。从1973年到1982年,期内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下降,但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依然较多。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以及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人口出生率持续迅速下降,到1998年我国人口已进入低出生率且低死亡率均衡的阶段,即“现代型”人口发展模式。若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状况看,我国利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经历了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1.3%,2000年0.76%,再到2010年的0.48%,下降速度飞快。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新生儿数量的减少,少儿人口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大幅下降,促使人口年龄结构的急剧变化,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到来。同西方工业化国家经历了100—150年才完成人口转变的事实相比,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方面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这种快速的转型是否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利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三)老龄化带来劳动力短缺隐患

经过两次较长时段的人口生育高峰后,1972年我国人口总量比新中国建立初多出3.3亿。在国家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出生率持续迅速下降,这必然就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上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以及未来将出现的适龄劳动人口不足问题也就接踵而来。国内一些学者依据近年的人口数据,同时结合最近一年我国人口分年龄段劳动参与率,并利用近十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弹性系数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我国未来的适龄劳动人口供给规模和劳动力需求规模[5]。从供需规模分析得出结论:未来几年内,我国劳动力供给规模将由供过于求迅速走向供不应求,而且供给减少,需求增加的情况同时发生,供不应求的情况日渐显现[5]。在国际上,近年也有研究机构、学者、政要,如美国兰德公司、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等纷纷预言,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带来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印度将因人口红利超越我国[6]。尽管这些预言有些夸大其词,危言耸听,但我国未来劳动力短缺问题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思考

人口老龄化的出现既然不可避免,就必须思考如何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制度调整和政策安排。

(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前提下,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7]。截至2014年3月1日,国内已有浙、赣、皖、京、津、桂、沪、陕八省先后正式实施“单独二孩”政策。苏、鄂、湘、贵、渝、琼、青、内蒙、晋、冀、鲁、川等地“单独二孩”政策,均有望在上半年实施,年底有望在全国范围施行。我国现有独生子女家庭1.5亿多户,落实“单独二孩”政策,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的出生率,增加新生儿的数量。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对未来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供应将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二)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恩格斯在探究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奥秘时,就曾指出:其一,“种的繁衍”。这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基本含义。借助于此,人类自身才得以世代延续,生生不息。它为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主体的自然生理基础。其二,人的智力的培育与再生产。人类智力借助于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得以发展,从而引起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在恩格斯看来,人的智力发展状况,既是人自身生产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也是生活资料生产的重要条件和指导因素。正是因为主观因素的参与,掌握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的高素质主体的形成,才日益做到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类”。人的生产本身就包含了人的自身繁衍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如果说国家调整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是维持人自身繁衍的一个具体表现;那么对教育的改革,使更多人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就是在为人的精神生产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必将促使人自身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毋庸置疑,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必将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从而削弱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将有效缓解我国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压力。2012年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就指出,“中国2010年的劳动力生产水平较1990年已增长了1倍以上”[8],但与欧美日等国家相比,差距还是相当大的。可以预见,随着教育普及和水平的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以及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值将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逐步转移或淘汰,经济发展过程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升,对体力劳动的需求逐渐减弱,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阵痛必将大幅度缓解。

(三)着力提高劳动参与率

因为真实劳动力供给数量受适龄劳动人口数量和劳动参与率的共同影响,适龄劳动人口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劳动参与率低,真实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就少。《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指出:从2005年到2011年,我国劳动参与率从76.0%降到了70.8%,现阶段,我国劳动参与率总体下滑。这说明我国劳动参与率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人口老龄化,未来将出现适龄劳动人口不足,劳动力缺乏的大环境下,“合理有效的提高劳动参与率是缓解劳动力供给不足的一个解决思路”[8]。国家在努力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的同时,应该做好为失业者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指导以及就业信息提供工作,尽最大努力促进就业。

(四)适当延迟退休年龄

在2014年的“两会”上,支持者和反对者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利弊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论。支持者认为,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增长,依据多年以前的现实条件所制定的退休制度已不符合现实需要;同年龄段老年人口相比以前身体素质更好;老年劳动者有更加丰富的工作经验,尤其是某些技术岗位需要有经验的工作者;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以65岁作为退休年龄标准。反对者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还相当多;人口统计的新增人口有一定误差;延迟退休年龄,社会养老金的交付对即将退休人员不公。学者研究认为,目前我国老龄化存在城乡倒置问题,即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地区,且老龄化速度超过城镇。“维持目前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存在难度。”[8]

事实上,过分强调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并不恰当。首先,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只会进一步减少农村劳动人口数量,加快农村的老龄化程度,留守儿童及老人的照顾问题会进一步恶化。其次,大量劳动力的流失也不利于农村的发展。完善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转移部分产业到有条件的农村地区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发展和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同时,在人均寿命增长,同年龄段老年人口相比以前身体素质更好的情况下,处理好延迟退休年龄的利益问题,让更多仍旧可参加工作的劳动者,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是必要的,对未来将出现的劳动力短缺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补充。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2] 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3] 蔡泳.联合国预测:中国快速走向老龄化[J].国际经济评论,2012(1):74-80.

[4] 穆光宗,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29-36.

[5] 易定红,吕梦捷.充分挖掘中国劳动力增长的潜力[J].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2013(1):41-57.

[6] 侯东民.国内外思潮对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及老龄化危机的误导[J].人口研究,2011(5):29-40.

[7]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 郭瑜.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11):49-57.

[收稿日期]2014-10-16

[作者简介]曾维伦(1966-),男,重庆璧山人,重庆邮电大学教授;重庆市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研究方向:党史党建和近现代文化思想史。 赵鸿伟(1988-),男,陕西安康人,重庆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03-0027-04

Marx and Engels′ "Theory of Two Kinds of Production " and the
Solutions to the Trend of Population Aging

Zeng Weilun,Zhao Hongwei

(Chongq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400065,China)

[Abstract]Theory of Two Kinds of Production, proposed by Marx and Engels,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tion of materials and the production of humans, which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u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aging. Since 1999, our country has ascended into the rank of aging countries, becoming a country with the biggest size of aging population, and worse still, the degree of population aging is tending to worsen continuously. In recent years, the demographic forecast reveals that our country will become short of the working-age population so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will be restrained in the near future. Faced with such a serious situation, China should carry out adjustment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adjusting the family planning policy, developing the quality of the working force, improving labor productivity and appropriately delaying the retirement age, and well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ial production and human production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aging problem on our society.

[Key words]the theory of two kinds of production;demographic structure;aging;labor force

猜你喜欢

人口结构老龄化劳动力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二胎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影响
人口结构对房价的影响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城镇化中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