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磐石石咀铜矿坑道涌水分析

2015-04-11田广明

化工矿产地质 2015年3期
关键词:坑道大理岩富水

王 岩 田广明

1.吉林省地矿勘察设计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21 2.辽宁工程勘察设计院,辽宁锦州,121000

磐石石咀铜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哈达岭东南侧的丘陵地带,原为日伪时期的旧矿山,解放后闭坑。目前对矿山330m中段至995m中段(即:标高为+30m~-630m)重新勘查开发利用。包括:1号主矿体介于7线北至11线并适当向北延伸,该区段上下无采空区;1~7号矿体在原有采空区上盘距采空100m左右。矿体赋存于石咀子组【1】大理岩、硅质条带大理岩中,岩石溶隙、溶洞较发育,地质条件复杂。查明矿床充因素,预测坑道涌水量,对矿山开发建设有重要意义。

1 矿区地质概况

矿区构造单元属于吉林复向斜之双阳-磐石褶皱束中部的磐石-明城背斜的东翼。区内经历了多期多阶段构造运动,岩浆活动频繁,断裂活动强烈。地层主要由第四系(Q4)、二叠系寿山组(P1s)和石炭系上统石咀子组(C3s2)组成。第四系覆盖矿区大部,岩性为砂卵石层和粘性土。二叠系寿山组岩性为砂板岩夹凝灰质砂岩及灰岩透镜体,地层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在75~80°。石咀子组厚约1100m,岩性以碳酸岩为主,泥质岩石次之,地层呈单斜结构,向北东东倾斜,倾角在75°以上。上段为厚层碳质板岩夹灰白色大理岩,分布于矿区东部;中段为灰色硅质大理岩,薄层大理岩夹绢云母片岩段,分布于矿区中部,为主要含矿段;下段为灰白色条带状大理岩及灰色板岩夹长石砂岩段,分布于矿区西部。

矿区内的岩浆岩有印支早期—华力西晚期花岗闪长岩(γβ52-1)及酸-中基性的岩墙岩脉。前者呈岩基状分布于矿区的两侧,与区域的大片黑云母花岗岩为一体。岩墙岩脉多分布在互层带内矿体附近,并呈平行产出,构成带状岩墙群,远离互层带及矿体者,则呈单体出现。

区内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断裂发育。近南北向断裂倾向西,倾角80°左右,断裂面较平直,规模较大,幅宽约10~50m,向下延深在1500m以下,为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近东西向断裂分布在六间房和西沟地区,走向近东西,穿过了南北向控矿构造带,倾角较陡,断层表现为张扭性。

2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2.1 水文地质背景

矿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貌属于丘陵地带,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区内最高标高415m。东侧为富太河冲积平原,地形相对平缓,最低海拔高度342.5m。矿区地表水系较发育,其中圈岭河、西沟河过南北向控矿构造带,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340m。

圈岭河:位于矿区北,距明井260m处由西向东横向穿过,汇入富太河,最大流速0.40m/s,最大流量 0.446m3/s,平均流量 0.054m3/s,两侧有较大面积的沼泽地。西沟河:位于本区南侧,沟谷开阔,地形较平坦,季节性小河,距老大井700m处由北西向南东流过,汇入富太河,最大流速0.50 m/s,流量0.051 m3/s。

2.2 水文地质条件

2.2.1 含水层 根据矿区的地层岩性、地下水动力特征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将含水层分为四种类型,详见图1。

图1 石咀铜矿矿区水文地质图Fig.1 Hydrogeological map of Shizui copper mine

(1)第四系松散孔隙潜水 分布于河谷地带砂卵石层中,与河水联系密切,大气降水及邻区地下水侧向入渗补给,迳流条件良好,以补给河水方式排泄。含水层厚度20~30m,出露泉最大涌水量 10L/s,含水层单位涌水量 0.15~0.25L/s·m。该含水层富水性【2】中等,与深层裂隙岩溶水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镁型水。

(2)基岩风化裂隙水 赋存于岩浆岩及沉变岩类风化带的裂隙中,分布矿区大部分地段。含水层厚度受控于风化层厚度变化,一般8~30m,下部风化较弱的岩体具有隔水作用。接受大气降水及上覆第四系松散孔隙潜水补给,地下径流方式排泄,受季节影响水量变化大,出露泉涌水量0.071~0.349L/s。含水层富水性、透水性、导水性较差,为弱富水性含水层,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钠型水。

(3)基岩构造裂隙水 赋存于成矿后的断裂及岩层构造裂隙中,富水程底受地形地貌、构造裂隙发育程度及大气降水控制,接受上覆含水层的补给。矿区主要断裂有:近东西走向六间房两条断裂(F1-1、F1-2),倾向南;西沟两条断裂(F2-1、F2-2),走向近东西,倾向北。这四条断裂不直接穿过矿体,但穿过了南北向控矿构造带,且成矿后活动时间较长,构通了地表水、浅部地下水与深部基岩地下水之间水力联系,并形成了深部地下水补给通道,同时也使部分地段矿体顶底板破碎。

另外坑道及矿体局部地段被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的次一级断层错断。断层规模小,但局部成群分布,裂隙发育深度最大数十米,破碎带富水性中等,涌水量约1L/s。

总体来看矿区内东西向的六间房断层和西沟断层为较大的含水体,地下水静储量较大,导水性良好。其他断裂、构造裂隙规模小,富水量有限,导水性一般。

(4)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石咀子组大理岩、硅质条带大理岩为矿体的围岩,分布于第四系含水层之下,岩石溶隙、溶洞较发育。加上构造(断裂、构造裂隙)发育成为地下水活动的良好通道,为碳酸盐岩溶洞水提供了充沛的补给来源,因而构成矿区的裂隙溶洞含水层。该含水层厚度约650m,其中590m以上导水性、富水性强,地下水以水平和垂向运动为主。岩石溶隙、溶洞及成矿后的构造裂隙直接连通了第四系松散层中的孔隙潜水,含水层涌水量约8.3L/s。

590m以下地下水富水性中等,地下水以垂向渗流运动为主,采矿的坍塌的坑道、竖井以及钻孔为地下水垂向运动的人为通道。650m以下基岩裂隙不发育,坑道多干燥,地下水多以滴水形式出现,个别掌子面有沿炮眼间断的指形小股水流出现,且时间持续很短,地下水以垂向运动为主,属弱含水层。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上部为重碳酸钙镁水,710m中段及以下为重碳酸镁钙水。

2.2.2 隔水层 矿体顶底板直接围岩以矽卡岩、大理岩、中酸性脉岩为主,岩溶、断层破碎带及构造裂隙发育地段为富水地段,其他地段相对隔水。矿带西侧为海西期花岗岩,风化带以下岩体完整巨厚;东侧以板岩为主,倾向西倾角 80°左右,岩体完整性较好,透水性、富水性差,成为矿床东西两侧的隔水层。

3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

自然状态下矿区内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圈岭河、西沟河和富太河支流从矿区流过。矿区地势相对较平坦,覆盖层较厚,径流条件良好,大量的降水渗入地下,通过地下径流补给河水或通过矿区向下游径流。

矿区裂隙水、岩溶水含水层分布连续,隐伏于第四系松散砂卵石层之下。原矿床开采坑道排水,松散孔隙潜水的水位形成了以新大井为中心向南2000m至王家沟,向北1500m至六间房的南北长约3500m,东西宽约450m的不对称的潜水降落漏斗。漏斗范围和形状,与直接隐伏于其下的大理岩和断层破碎带走向基本一至。说明潜水与基岩构造裂隙水、岩溶水之间有直接的水力联系【3】,人工降水改变了地下水径流与排泄方式。

4 矿坑充水因素

在大理岩层的周围分布着岩浆岩和沉变岩,岩体巨厚,仅有微弱的风化裂隙水,尚不足以形成涌水量较大的水源。坑道内涌水来源于第四系砂卵石层潜水,岩层中的断裂和溶洞是地下水循环的通路,同时其本身也储藏着大量的地下水。

坑道内汇水条件:根据原矿山生产期坑内水文地质调查,深层水的活动主要是在岩层的构造破碎带中,破碎带在平面上的分布、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属层间裂隙,为地层褶皱时形成的多羽状开型。由于地下水的活动,不断溶蚀和冲刷,使裂隙渐之扩大成溶洞,成为地下水良好的通路,采掘过程中发现较大的溶洞,详见表1。

表1 大理岩溶洞调查表Table 1 Questionnaire of marble cavern

区内岩层倾向较陡,构造发育,风化裂隙与构造裂隙密切分布,大理岩岩溶发育并与裂隙相通,裂隙基本无填充,给地下水的垂向和水平方向运动构成了良好的运移条件。地表水、潜水与深部地下水通过断层、裂隙和溶洞联系,使下部含水层水量丰富。坑道施工发现590m中段开拓后,上部各中段的出水点先后干涸,590m中段巷道涌水量显著增加。而下部中段开拓后,650m以下各中段涌水量显著减少。590m中段向上至潜水面为地下水经常循环带【4】,650m 中段以下为迟缓循环带,590m中段至650m中段为上述二者过渡带。坑道主要充水因素为断层、构造裂隙和溶洞沟通了地表水、浅部地下水与深部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属于水量丰富的岩溶直接充水矿床。

5 矿坑涌水量

5.1 坑道涌水特点

(1)涌水量随季节而变化 根据以往生产期间资料,本坑坑内涌水鉴于潜水所补给,而潜水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不同季节坑道涌水量见表2。

表2 1953~1958年度涌水量统计表 (单位m3/min)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of water yield from 1953 to 1958 (m3/min)

从表2可见坑道涌水量变化滞后大气降水量变化约两个月,本区年降水量以7、8月份为最多,而坑内涌水量有显著增加则是9、10月份。大气降水约通过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渗流到300~400m深的坑道中,这种涌水变化在390m以上显著,当涌水点在530m、590m中段时表现不太明显。

(2)不同地段涌水量不均 岩层中的断裂、裂隙和溶洞是地下水循环的通道,同时其本身也储藏着大量的地下水。当含水带被坑道或钻孔揭露时,涌水量一般较大,特别是溶洞被揭露时更为严重。如在150m中段南沿坑道打至裂隙溶洞的下部时,地下水以 1.6m3/s的水量冲破坑道顶板而出,在十几个小时内淹没了整个坑道。其它破碎地段涌水量也较大,通常在 8.3L/s,但是也有的地段涌水量相差悬殊,充水程度完全取决于岩层的断裂、裂隙和溶洞的发育程度。虽然含水层富水程度分布在总的方面是有规律的,但是对于局部地段来说却表现了不均匀性,造成涌水程度上的差别。

(3)不同深度涌水量不同 坑内各中段涌水量和涌水点随采掘深度增加而减少。地下水的活动在400m以上最为活跃,水量充足,径流条件好。在此范围内坑道涌水点多、涌水量大;590m到650m中段的涌水量变化不大且比较稳定, 650m中段以下富水性微弱,未有较大涌水点(表3)。

表3 330~770m各中段涌水量统计表 (单位m3/min)Table 3 Statistical table of water yield for the level at 330~770m (m3/min)

5.2 坑道涌水量预测

根据上述坑道充水因素、坑道位置和以往观测统计资料,分段对坑道涌水量进行预测估算:330m 中段坑道涌水量为 0.65~1.44Wm³/d;390m 中段坑道涌水量为 0.94~1.64Wm³/d;590m 中段坑道涌水量为 0.60~2.16Wm³/d;650m中段坑道涌水量为0.39~0.58Wm³/d;650m中段以下坑道涌水量小于 0.69Wm³/d。累积叠加650m中段以上各坑道涌水总量最大为:5.82Wm3/d,最小2.58W m3/d。

6 结论及认识

(1)磐石铜矿矿床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属于地下井巷开采,矿坑充水来源为大理岩裂隙溶洞水,属于以溶洞为主的岩溶直接充水矿床。

(2)坑道主要充水因素为断层、构造裂隙和溶洞沟通了地表水、浅部地下水与深部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3)坑道590m中段向上至潜水面为地下水经常循环带,水量丰富;650m中段以下为地下水迟缓循环带,水量微弱;590m中段至650m中段为上述二者过渡带,富水性水中等。

(4)磐石铜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循环途径随深度变化由多样性逐渐向单一垂向过渡,坑道涌水量随采矿深度增加呈非线型递减趋势。

1 吉林省地质矿产局.吉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2 GB 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S].

3 王宏珍. 逍遥村水源地岩溶水系统与孔隙水系统关系浅析[J].河南国土资源1998,(02).

4 夏雨波,谢海兰,王冰,等.地下水循环演化模式及研究方法[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2,(04).

猜你喜欢

坑道大理岩富水
高温热循环作用下大理岩三轴压缩力学特性
王耀南少将赴朝鲜开展坑道战
富水砂卵石地层锚索施工工艺工法
超级高密度电法在新疆某矿区富水性评价应用研究
安徽省宿松县小岗饰面用大理岩矿床特征
战时指挥所
掘进巷道构造富水性电法探测综合应用研究
浅埋偏压富水隧道掘进支护工艺分析
X射线粉晶衍射仪在大理岩鉴定与分类中的应用
山东荣成马草夼大理岩中的榴辉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