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以创新引领发展
2015-04-11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长马德秀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长 马德秀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以创新引领发展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长 马德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这是对科技创新作用的新概括、新总结,奏响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号角。
深刻认识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在判断国内国际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后,作出的重大部署。创新驱动,形势所迫。从国内看,虽然经过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必须看到,我国人均经济和资源水平还很低,产业链总体处于价值链低端,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大规模的人口和最大规模的经济活动。
当前,我国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可以归纳为三个“转变”:一是速度变化,二是结构优化,三是动力转换,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这是创新驱动的最大现实。
从世界看,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变革,大势所趋。当前,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正引发一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产业变革,全球步入到一个新的创新活跃期。即将出现的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这种交汇,千载难逢。这是创新驱动的最大背景。
紧紧把握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
创新驱动的核心就是科技创新。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前所未有,科技创新的突破前所未有。在GDP增速减缓的同时,科技投入快速增长。2014年全年R&D经费超过1.3万亿,占GDP比重2.09%。2013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6185亿,占财政总支出的4.41%。我国R&D经费占全世界总量的比重快速提升,从改革开放初期1981年的仅1.3%,达到2011年的13.1%。科研人员数量世界第一。2013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7105万人,R&D人员总数达到353万人,绝对总量超过美国。科技论文数不断攀升。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数连续五年排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现在全世界每7篇SCI论文中,就有一篇来自中国高校。
细数成绩的同时,更应清醒认识到,我国并不缺少科研人员、研发投入等创新要素。缺的是如何把潜在要素变成创新过程。创新驱动这一过程,至少要四个要素协同推进。
第一个要素是企业,这是创新驱动的主体。在向市场要资源、要活力、要动力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好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企业应该是创新要素最重要的发现者、搜索者。
但是,我国的企业离创新主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反映在三个“不匹配”。
第一组对比,一方面,我国专利发明的主体不是企业;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又难以转化。2010年以来,我国连续4年位居世界专利申请量的首位,其中超过一半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是,相比发达国家高达50%的成果转化率,我国的转化率还不到10%。大量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这反映出科技创新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严重,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第二组对比,一方面,我国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能够支撑企业快速发展的科技创新青黄不接。过去十年,我国工业GDP以两位数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7万个。但其中有研发活动的只有13.7%,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0.8%,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大多是模仿型创新,原始创新少之又少。这反映出企业发展规模和创新能力不匹配。
第三组对比,一方面,在反映一个国家人力资本、基础设施、企业效率、创新投入产出等要素的创新指数上,我国排名持续上升,2014年已跃居世界第29位。另一方面,创新指数中的创新创业环境、监管环境等,我国排名却位于全球100名开外。这反映出创新实力与创新环境不匹配。
第二个要素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汇聚大量人才。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在于,聚集大量科技资源和科技人才,在知识创新、应用研究方面有专长。但也有劣势,比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研究偏重理论性,对市场需求关注不足,同时物质和事业的激励对他们也至关重要。
只有当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三者协同,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才能畅通地传递到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才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创新的内在价值将在市场中得以体现,创新真正成为发展的驱动力。
第三个要素是政府,就是要加大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政府应当树立“创新是放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这一观念,以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主要做三件事:一是搭桥和铺路,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架设合作桥梁,形成产学研多项的、连续的沟通和交流,引导科技创新要素流动和聚集。二是造血和输血,发挥财税政策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和激励作用。逐步将国家支持企业创新的投入方式由传统的项目支持转变为普惠性财税支持。三是维权和赋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反对垄断,鼓励竞争,让创新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第四个要素是资金。科技创新在整个产业化过程中只走完了30%-40%的路程。实现产业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在提高信贷支持的灵活性和便利性的基础上,贷款、担保、风险资金、融资服务等金融方式,特别是有效利用境内外资本投向创新领域,将成为重要的推动力。
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资金等要素协同推进,科技创新才能真正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牢牢抓住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热点
伴随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解决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最迫切的瓶颈问题,将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热点。
一是推动绿色创新,发展低碳经济。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未来五年,我国将在清洁能源、绿色制造、太阳能、新一代核电、智能电网等领域获得突破,节能环保领域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
二是推动生命医学创新,发展健康经济。可以看到,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大家对健康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其次,我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14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2.12亿,占总人口15.5%。再次,疾病谱由传染病转向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已达总人口的20%,每年有700 万人死于慢性病。医疗消费支出和需求呈现几何级数增长。
民生所需,政策所向。近年来,没有任何一项投入的增速比得上医疗卫生。未来,生物医药、高品质仿制药、基因组学、健康养老等大健康产业,空间巨大。
三是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互联网经济。2014年,我国网民总规模高达6.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48%,互联网正成为新的动力和资本。“互联网+”行动计划,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命力。在这一背景下,将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能源互联网等健康发展,形成“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利用互联网思维优化传统制造业,提高效能,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总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四个推动”,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家和科学家协同创新,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