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内外合治痤疮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2015-04-11姚春海黄尧洲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痤疮皮损炎性

曲 韵,郎 娜,姚春海,黄尧洲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皮肤科,北京 100091)

中医药内外合治痤疮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曲 韵,郎 娜,姚春海,黄尧洲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皮肤科,北京 100091)

目的:评价中医药内外合治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西药平行对照的方法对128例痤疮患者给予中医药内外合治或罗红霉素胶囊联合0.3%维胺酯维E乳膏,记录炎性皮损和非炎性皮损的数目和中医症状评分等。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77%和7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经风热证与肺胃湿热证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和93.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药内外合治痤疮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安全性高。

中医药内外合治;痤疮;肺经风热证;肺胃湿热证

痤疮是临床常见的多发性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和瘢痕为其特征,并常伴有皮脂溢出。痤疮为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且易反复发作,几乎所有人都在其一生中出现过轻重不等的痤疮。由于该病主要发生于面部,严重者可留有疤痕及色素沉着,影响患者容颜及身心健康[1]。我科于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中医药内外合治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均来自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皮肤科门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66例,男14例,女52例,年龄17~34岁,平均年龄(24.79±4.66)岁,病程2月~20年,平均病程(6.49±4.64)年;对照组65例,男18例,女47例,年龄17~33岁,平均年龄(24.89 ±4.28)岁,病程4月 ~15年,平均病程(6.21± 3.88)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选择

1.2.1 纳入标准 符合《临床皮肤病学》[2]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年龄在14~45岁之间,男女不限;治疗前30 d内未用过与本病相关的内服药,7 d内未用过与本病相关的外用药。

1.2.2 排除标准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对本药及药物成分过敏者;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异常者。

1.3 治疗方法

试验组给予粉刺1号方(肺经风热证):黄芩、连翘、桑白皮各10 g,鱼腥草、蒲公英各30 g,制大黄8 g;或粉刺2号方(肺胃湿热证):黄芩、生石膏、连翘各20 g,百部、丹皮各10 g,生薏苡仁30 g,水煎服每日2次150 mL/次;面部清洁后蒸汽热喷,同时使用粉刺针排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和丘疹脓疱内的脓液后,外敷相应消炎石膏膜,肺经风热证用消炎膜1号方(黄连、黄芩、连翘各10 g),肺胃湿热证用2号方(制大黄5 g,马鞭草、丹参各10 g),每周1次。对照组给予罗红霉素胶囊(1粒/次,每日2次)联合0.3%维胺酯维E乳膏(每日2次)。所有患者连续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第2周、第4周、第6周记录炎性皮损和非炎性皮损数目和中医症状评分,询问用药依从性并记录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价方法

在治疗前和用药后2、4、6周分别对患者总皮损、非炎性皮损(黑头粉刺和白头粉刺)及炎性皮损(丘疹、脓疱和结节)进行分类计数。根据治疗前后皮损数目在治疗用药后2、4、6周记录炎性皮损和非炎性皮损数目并计算疗效指数,观察治疗组、对照组对两类皮损的影响。疗效指数=(治疗前皮损数-治疗后皮损数)/治疗前皮损数×100%。

1.5 安全性指标

所有患者于试验前后分别进行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的检测,记录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全过程观察。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FOR WINDOW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一般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试验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痤疮患者131例,其中试验组66例(包括肺经风热证32例,肺胃湿热证34例),对照组65例,其中对照组脱落2例,脱落原因为疗效不佳1例,患者自行停药1例;试验组脱落1例,脱落原因为患者工作繁忙、中药煎煮不便难以坚持服用,于治疗1周后退出。故纳入分析128例,试验组65例(包括肺经风热证32例,肺胃湿热证33例),对照组63例。

2.1 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表1 中医药内外合治痤疮临床疗效比较

2.2 肺经风热证组与肺胃湿热证组疗效比较

表2显示,2组患者治疗2、4、6周后,相应时段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中医药内外合治痤疮的中医分型2组比较

2.3 安全性评价

试验组患者未发现与药物有关或可能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病人全身和局部耐受性好;对照组仅有2例患者于用药第4周出现胃肠道反应,嘱患者饭后服用后缓解。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变化。

3 讨论

基于痤疮的临床特点,中医对其病机认识不外肺经风热、胃肠湿热、热毒蕴结、冲任不调等,所以治疗上多以疏风清肺、清热解毒、化痰除瘀、调理冲任为主。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明·《外科正宗》认为本病“盖受湿热所致”,故发病不只在肺,又与胃相关:“又有好饮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脏而成。经所谓有诸内、形诸外。”黄尧洲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创立粉刺1号方和粉刺2号方,粉刺1号方重用黄芩为君,力在清热泻火、解毒燥湿,而达利湿消疮之效;连翘功专清热解毒,为疮家圣药,用之亦为君,以清热解毒除疮,两药合用共为君药。桑白皮可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为臣药;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亦为臣药,二者共奏清肺泻火之功。佐以蒲公英、大黄,二者均可清热泻火、消肿散结、凉血解毒,诸药合用风热清、热毒解、皮疹消。粉刺2号方中黄芩清热泻火、解毒燥湿;石膏清热泻火,两药合用以为君,力在清热除湿解毒以达消疮目的;生薏苡仁除湿健脾、清热排脓为臣药;连翘清热解毒为疮家圣药,用之亦为臣,以清热解毒除疮;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凉血消斑用为佐药;百部清热解毒为使药,以助君药清热解毒之功。纵观全方,清热除湿,泻火解毒,而达利湿消疮之功。本研究证实,中医药内外合治痤疮疗效优于西药组,并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炎性皮损和非炎性皮损及其他中医症状,远期效果优于西药,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于小兵,吴晓金,桑旭东,等.对痤疮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10):816-818.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935-937.

R758.73+3

A

1006-3250(2015) 02-0198-02

2014-11-21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Z111107058811063)-中医药“内外合治”痤疮特色疗法的应用推广研究

曲 韵(1986-),女,辽宁大连人,在读博士,从事中医皮肤科常见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猜你喜欢

痤疮皮损炎性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严重痤疮?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经验体会
面部皮损的组织病理对其美容治疗及效果的影响研究
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皮损中间丝聚合蛋白及其基因的改变
面部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皮损点状切除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肛门瘙痒症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