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江地区是东北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2015-04-11富宏博

黑龙江史志 2015年24期
关键词:侵略者三江抗联

富宏博

野心勃勃的日本帝国主义为推行“大陆政策”,于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的铁蹄践踏了东北壮丽的河山。随着伪满洲国的建立,东北四省(含热河省)沦陷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号召和带领东北各族人民,拉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气壮山河的东北抗日战争中,以东北抗日联军为核心力量,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

三江地区是指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三条大江汇流形成的三江平原地区。幅员西起松花江中游的方正县,东到乌苏里江畔的饶河县,北从黑龙江南岸的佛山县(今嘉荫县),南止兴凯湖地区,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包括日伪统治时期的伪三江省、伪东安省。三江地区境内为“三岭一山一平原”,就是: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三江平原。

三江地区虽然是日本关东军侵占最晚的地方,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毗邻苏联,而且资源丰饶,不仅日本侵略者把它视为战略要冲,东北抗联也把它看作天然的抗日游击区。特别是1936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整编成军后,三江地区成为东北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在这场血雨腥风、悲壮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舞台上,三江抗日军民以抗联精神为动力,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写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起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牺牲最为惨烈的光辉一页,铺展了波澜壮阔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画卷,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民族解放的抗日爱国诗篇!

这里为什么会成为东北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呢?

三江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三江地区北隔黑龙江,东隔乌苏里江与苏联毗邻,是东北亚中心地带,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日本侵略者把三江地区始终视为战略要冲。

一是把这里视为进攻苏联的基地,觊觎苏联远东地区。当时日本膨胀的推行“大陆政策”,昭示其扩张野心,不仅是侵吞满蒙(中国东北),而且是向南侵占整个中国,向北进占苏联远东。如果西线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得手,日本将从东线进攻苏联远东,形成法西斯西、东两线夹击苏联,以求“公平分配世界领土”,达到重新瓜分世界的目的。而进攻苏联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的军事基地,日本认为就是中国三江地区。所以,它在东北实行殖民地统治时期,就在中苏边境地区修筑了10多座军事要塞。其中最著名的“虎头要塞”和“五顶山要塞”都在三江地区。14年中,先后把一个军部、12个师团、1个旅团、二个飞行团都布置在三江地区。可谓重兵压境,足见其用心。

二是把三江地区视作解决战争资源的生命线。三江地区物产富庶,森林茂密,土质肥沃,宝藏丰饶。伪三江省是东北土地最肥沃的地区,千里原野,平阔如海。日本视三江地区为“现代地球上最有利的移住地”,制定“百万移民计划”,梦想永远霸占。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需要粮食、木材、煤炭等战争资源来支撑。三江地区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又是广阔的林海,其间分布有鹤岗、双鸭山、鸡西等大煤矿,木材及煤炭、黄金等战争资源极为丰富。三江地区自然成为日本侵略者眼中的“肥肉”。可见,日本侵略者视三江地区为进一步发动大东亚战争提供经济基础和后方物资供给的基地。为掠夺三江地区资源,日本侵略者在三十年代先后修筑了绥佳(绥化——佳木斯)、图佳(图门——佳木斯)铁路,并于中东铁路相接,运粮、运木、运煤等战略物资。

三是日本侵略者把伪三江省省会设在佳木斯,使其成为北攻苏联的“桥头堡”,“讨伐”抗联的大本营。“九一八”事变之前,佳木斯是桦川县人口万余的一个镇。对于这样的一个小镇,日本侵略者认为它地处三江地区腹地,是松花江中下游的战略要地,北依广袤的小兴安岭原始森林和鹤岗矿区,东部是千里大平原,顺松花江而下直达苏联远东,既是松花江下游商品集散地,又是设兵布防的大本营,可操控整个北满、吉东地区。所以,1934年日本侵略者把伪三江省省会设在佳木斯。伪满洲国于1937年6月17日又建置设市,使佳木斯成为伪满洲国“十大新都市之一”,设计“小小的哈尔滨,大大的佳木斯”的美梦。

对于东北抗联来说,更把三江地区作为重要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东北抗联从1936年整编成军不久就与中共中央中断了联络而孤悬敌后,长达八年之久。在漫长的岁月里,东北抗联没有后方支援,粮弹两无,兵员、军费、军需全靠自己在战争中取得。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三江地区就成为东北抗联理想的抗日游击根据地。这里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成为东北抗联打击日寇的天然屏障。茂密的千里林海,使日本侵略者的机械化及飞机、大炮、坦克、装甲车等重武器失去优势,而抗联的小分队可以在原始森林的林海里“自由游弋”和穿梭,进行游刃有余的游击战。抗联的几个军都把自己的兵工厂、被服厂、医院、密营建在山区林海中。在三江地区仅抗联密营,多达几百处。

三四十年代三江平原的千里沃野,开发出来的土地并不多,大部分还是原始的湿地、沼泽地。对于东北抗日战争而言,这里自然成为日本侵略者战争机器的“短板”而不便兵力的发挥。但抗联却可发挥分散游击的长处,与日军在湿地、沼泽地里“捉迷藏”,进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攻”的抗日游击战争。

三江地区成为东北抗日战场最大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三江地区是伪三江省和伪东安省的合称。1934年设伪三江省,共辖一市即佳木斯市;十四县,即依兰、桦川、富锦、方正、抚远、宝清、通河、萝北、汤原、同江、勃利、饶河、凤山、绥滨县。1939年6月1日,伪满洲国设东安省,由牡丹江省的密山、虎林两县和三江省的饶河、宝清两县以及勃利县一部分地区与密山县一部分地区合并设立林口县,省会设在东安,即今密山市。三江地区的伪三江省、伪东安省共两市十七县,也是解放战争时期合江省的范围。

三江地区的幅员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和今辽宁省的面积相同,是今吉林省面积的四分之三,今江苏省面积的1.5倍。当年的东北抗日战场分为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抗日游击区,其中北满、吉东两大抗日游击区都在三江地区。东北抗联的三个路军,除以杨靖宇为司令的第一路军转战在南满外,以周保中为总指挥的第二路军,以李兆麟为总指挥的第三路军都奋战在三江地区。

三江地区集聚战斗的抗日联军最多。1936年2月至1937年9月,按照中共中央《八一宣言》和《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东北抗日联军先后改编成十一个军。其中,除抗联一、二军活动在南满、东满地区,抗联十军活动在哈东地区外,东北抗联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军共八个军转战在三江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占整个十一个军的四分之三。其中,六、七、八、九、十一军五个军在三江地区诞生。东北抗日联军中涌现的英雄代表,主要是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冷云、赵一曼。除杨靖宇在南满,赵一曼在哈东外,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冷云都战斗在三江地区。

1936年至1938年,是东北抗联发展的高峰期。在同日本关东军的殊死战斗中,一次毙伤二百名以上日军的战斗,大部分都发生在三江地区的战场上。如1937年1月28日,由五军军长周保中、副军长柴世荣指挥的林口大盘道伏击战,消灭日军300余名,生俘日军28名。1937年3月19日,抗联三、四、五、八、九军联合攻打依兰县城,是东北抗联成军后第一次多军联合作战。攻打依兰县城打响后,驻勃利县双河镇日军派400余兵力增援。在卡伦伏击战斗中,抗联五军一师、八军一师同日军激战2小时,毙敌285名,俘敌10余名,缴获步枪300余支,轻机枪13挺。1937年8月20日,抗联八军与五军警卫旅及独立师部队在桦南五道岗进行的五道岗伏击战中,将孟家岗日寇的黑石部队引进伏击圈内,给敌人重大杀伤,共击毙日寇300余名,伤50多名,打死战马200余匹,缴获四四式马枪220支,轻机枪10余挺。

1941年以后,撤退到苏联境内“南、北野营”进行休整的抗联教导旅,不断派遣小分队潜回东北坚持战斗。1941年8月,抗联第二路军第二支队长兼政委王效明率50多人,带着电台返回三江地区,进行侦察活动和袭击敌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们不仅完成了侦察任务,还不断打击、重创敌人。根据佳木斯地下党传送的情报,王效明率部在佳木斯东南的图佳铁路线上的孟家岗58号桥(今桦南县境内),用从苏联带来的烈性炸药,将一列南下运载500余名日军的七节军列炸毁,炸死炸伤日军500余人。这次成功的智炸日军运兵车震动了日本关东军,极大地鼓舞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志。日本侵略者视三江地区为“治安之癌”,惊呼这里成了“共产乐土”,连地皮都“红透三尺”!

三江地区在东北抗日战争战场上,是牵制日军最多的地区。从1932年至1945年东北抗日战争的14年中,奋战在三江地区的抗日义勇军、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抗日联军,先后牵制了日本关东军第五军,第二、三、四、八、十、十一、二十四、二十五、七十一、一二四、一三四、战军第二师团计12个师团及骑兵第三旅团、第二、第八飞行团共十多万的兵力,使其不能南下入关,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

日伪时期日本关东军在佳木斯及三江地区驻军“讨伐”一览表

三江地区在东北抗日战争战场上,是击毙日酋最多的地区。在14年东北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东北抗日联军为核心力量的抗日军民高举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同强悍的日本关东军进行了殊死斗争。先后攻占县城12座,发生大小战斗数千次,毙伤日伪军十万余人。不仅消灭、牵制日军的精锐部队,还击毙了多名日酋。

1934年3月,由于日军在三江地区用武力强行收缴农民土地,引发了土龙山地区2000余名农民揭竿起义,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土龙山武装暴动。3月9日,暴动队伍在谢文东、景振清、曹子恒的率领下,袭击了土龙山伪警察署,解除了20多名武装,缴获15支枪,子弹数千发。3月10日上午9至10时,在白家沟设伏,将前来土龙山解决“骚动”的日本关东军第十师团六十三联队长饭冢朝吾大佐以下17名日军击毙,俘虏伪警察26名,缴获轻机枪3挺,步枪20多支。土龙山武装暴动打响了中国农民抗日的第一枪,震惊中外。被击毙的日酋饭冢朝吾大佐死后被日本大本营追赠为少将。

1938年9月26日,抗联七军接到地下联络员朴永山送来的情报,得知伪满洲国军政部高级顾问官日野武雄少将由抚远乘船顺乌苏里江进入饶河县小佳河,视察“集团部落”建设情况。抗联七军代军长崔石泉(崔庸健)和一师副师长姜克智率警卫连和少年连到其必经之路西风咀子,分两道防线设伏。上午10时,日军炮艇开来,在西风咀子山岗处,抗联七军将士用密集的火力封锁住河道后,将敌军炮艇击翻,共击毙日酋日野武雄少将在内的39名日军。缴获机枪1挺,长枪27支,短枪10支,子弹4000余发,望远镜一架。抗联七军著名的西风咀子伏击战震惊了整个伪满洲国。

据《侵华日军通览》记载,东北抗联七军一部于1939年1月2日,在密山县的一次伏击战中,将日军第十一师团长渡久雄中将击毙。

1943年5月2日,伪满洲国高级军事顾问官楠木实隆中将(曾任关东军第五十七师团长)到富锦县视察五顶山要塞。被具有民族正义感的民族志士——满军上等兵常隆基用隐藏的手枪击成重伤,几乎丧命。五顶山枪击日酋楠木实隆事件也震惊中外。

七十多年前,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奋战在三江地区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救国的伟大旗帜,转战于渺茫人烟的崇山峻岭之中,驰骋在白山黑水之间。不仅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还处于极端险劣的生存环境之下,经常以草根、树皮为食,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爬冰卧雪,出生入死,挑战人类生存极限,吃尽人间生活之苦,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不屈不挠浴血奋战长达14之久,被中共中央赞誉为“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毛泽东同志对东北人民抗日斗争和东北抗联作出高度评价,指出:“抗联干部领导抗联斗争及近年参加东北斗争是光荣的,此种光荣斗争历史应当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上,东北抗日战争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第一个战场,首先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以三江地区为主战场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开启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先声。三江地区军民英勇顽强的生死苦斗将永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史册上!

猜你喜欢

侵略者三江抗联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东北抗联精神赓续传承的价值意蕴
Nanjing Confucius Temple
My Trip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不弯腰的习俗
《怒吼吧!黄河》向全国人民发出抗击侵略者的战斗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