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
2015-04-10李家清常珊珊
李家清+常珊珊
摘要:本文在界定地理核心素养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地理课程目标的嬗变、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地理学学科特性的视角,讨论地理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建构,对课程标准修订、教学实践变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的深度跟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体系建构;课程改革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下发,文件对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核心素养已经置于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国民素养的关键地位,它将指引地理课程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成为引领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本文在界定地理核心素养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设想,并对课程标准修订、教学实践变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的深度跟进提出了建议。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素质教育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教育式回答。核心素养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地理新课程提出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目前,素质教育步向核心素养培养新阶段,认识和厘清“地理核心素养”这一新范畴、探索并阐释“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将成为推动和深化发展地理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1.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据考证,“素养”最初涵义是指基本的修养,包括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具体指个体平时修养而成的知识、能力、品德、观念、方法等[1]。根据其属性不同,可以将素养分门别类。例如,根据应用领域不同,可以将素养学科化,如语文素养、数学素养、化学素养、地理素养等;根据素养对个体发展的必需程度和功效不同,可以将素养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一般素养等。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2]。而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在本质上应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在数量上是少而精、在功能上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地理素养。
2.地理核心素养的特征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教育赋予人的发展的价值体现,是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素养。培养今日和未来社会活跃又负责人的合格公民为宗旨的地理核心素养体系,应具备以下特征。
关键性。关键性或者说不可或缺性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首要特征。在个体终身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具备许多素养来满足生活需求、应对社会发展与挑战。地理科学的不断进步,也使得人们能获得的地理素养愈发丰富。然而,有些素养并不是每个人必须的,如果通过地理课程体系得到完全培养,恐怕难以尽善尽美,只有有所取舍,才能使地理教育功效最大化。地理核心素养应是个体在社会中生活与生存所应具备的最重要地理素养,对学生而言,应是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品格。因此,关键性应该成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例如,现代地图学知识素养相当丰富,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图知识隶属于这一范畴。中学地理课程仅要求学习地图“三要素”,且重在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地图信息的能力,这就是体现了对地图学知识的取舍,是地图素养关键能力的所在。
动态性。核心素养总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它与社会发展及其变革有着密切联系,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根本需求。地理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主旨,随着全球生态、环境、人口等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对公民的地理素养和创新能力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地理核心素养必然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接轨,体现出不断更新、动态发展的特征。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地理2中要求:“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地理课程涉及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就是为培养学生地理信息素养,以适应作为21世纪公民必备的信息素养所必须的。
生长性。核心素养总是在特定的情境和需要中反映并生长的。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看,地理核心素养应具备一定的生长性。从纵向发展看,不同教育阶段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地理课程中表现出来既具有共同指向,又具有层次层级的阶段差异性特点,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例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而高中地理课程则要求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从横向发展看,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踏入社会后能够不断延伸、拓展和生长的开放体系,随着社会经验的丰富、个体发展需求增加,能在已有素养的基础上获得自我丰富和完善。例如,高中地理课程中比较重视区位因素、区位原理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培养区域地理素养。实际上,社会实践中的生产要素在时空上的聚集与变化,比理论学习的区位因素更复杂、更动态,更需要“审时度势”,它表现出来的就是核心素养的生长特性。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体系建构
从素质教育发展到核心素养培养新阶段,它是伴随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课程改革的推动原因,也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结果。通过深度分析国际地理教育的发展态势、着力挖掘现代社会发展对地理人的素养需求、客观梳理地理课程目标的嬗变、紧密结合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等,可为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提供思考方向。
1.视角一:国际地理教育的发展态势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基础地理教育蓬勃发展,各国纷纷研制或修订地理课程标准,推动了国际基础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体现出如下发展趋势为我国建构地理核心素养提供启示。
首先,地理核心素养需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质量及终身发展所需的地理素质。如《宪章》指出:“地理教育必须有助于发展学生解决当前和未来空间组织问题的地理技能”。美国《国家地理标准》指出:“地理学是生活化的、终生的、维持生活和提升生活的”。日本《学习指导纲要(地理篇)》指出:“养成地理的见解与看法,并培养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个体而存在的日本人的自觉性与素质”。由此可见,地理素养中包含学生生活质量、生命发展质量以及终身发展需要的素质应成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成分。其次,地理核心素养体系需体现全球化趋势与区域性问题。如《宪章》中指出:“在各个教育阶段里,都体现国际度量和全球观点”。美国《国家地理标准》中提出“在全球经济竞争、环境保护、文化交流以及分析国际事务中具有地理的视角和能力”。英国《国家地理课程》中的环境地理和人文地理重点反映了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因此,地理核心素养体系应包含国际理解、合作意识以及全球性观念等地理思想。第三,地理核心素养体系应包含现代化地理信息技术等相关科学素养。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地理教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育人环境,国际地理教育改革也十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3]。如美国《国家地理标准》明确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地理课程学习的主体之一;英国《国家地理课程》对学生每个阶段的地理信息技术学习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体现地理信息技术的科学素养应成为地理核心素养的追求之一。
2.视角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地理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建构只有立足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发展的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与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教育的价值诉求。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来看,全球性问题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活动中,社会结构多样性与趋同性并存[4],知识与信息爆炸式发展,经济与科技水平直线式进步,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部署与实施,重大工程的规划、建设与完善,都需要以地理科学知识、能力和技术作为支撑,尤其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突出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危机、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迁移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等,迫使地理教育必须为社会的改良和发展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地理课程内容发展出现“环境化”趋向,地理信息获取手段呈现出“现代化”特征。因此,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应以关注现实社会问题为导向,以关注社会生产、生活中使用频率高、价值大的地理知识与能力为重点,以解决地理实际问题为落脚点,并着重体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人地观念、可持续发展观等具有鲜明地理学科特色的观念培育与价值认同。
3.视角三:地理课程目标的嬗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地理教育发展历程跌宕起伏,地理课程目标也不断演变。梳理建国以来地理课程目标的嬗变,认识其内在联系,能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建构找到历史依据。第一,建国以来的地理课程目标内容在不断深化和丰富。由原来的单纯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逐步发展到今天融三维为一体、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地理课程目标。例如,1986年之前的地理教学大纲仅仅要求学生具备使用地图的技能,1992年之后的地理课程教学大纲加强了对地理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能力的重视,本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发展到注重对学生获取地理信息,以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地理课程目标提高了对学生进行地理活动、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要求,以地图为基础的活动、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也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第二,建国以来的地理课程目标逐步凸显出学科人文价值。这一特征在情感目标的演变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例如,1992年之前的地理情感目标大多重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新课程进一步提出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重视挖掘地理学科本身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的趋向,能为建构地理核心素养提供重要的价值取向。
4.视角四:地理科学的学科特性
地理科学是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一门学问,空间观主要是对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系的基本认识,涉及“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为什么在那里”等问题[5]。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效应、地理过程,统统发生在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的基础之上,因而空间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是地理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突出特征,而大多数存在的地理问题归根到底都指向于空间问题,如上文提到的以地图为基础的地理技能、国际理解、全球意识、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等地理观念也都以空间视角的形成为前提和基础,涉及到空间联系、空间格局、空间规律、空间思维等概念。因此,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必然以空间性为基本的特征体现。
基于上述分析,地理核心素养体系包括基于地理空间视角下的地图技能、地理信息技术能力、国际理解、全球意识、人地观念、可持续发展观这六大方面,不论哪一种素养,其培育的关键在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都以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为前提和基础。其中地图技能、地理新技术能力侧重于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形成,国际理解、全球意识侧重于学生地理文化素养的养成,人地观念、可持续发展侧重于学生地理思想素养的养成,这六种素养相辅相成、互相联系,共同构成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地理核心素养体系。
三、基于地理核心素养深度跟进的地理课程改革
从素质教育走进核心素养培育的新时期,是地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命题,一方面,应清楚地认识它将给地理课程改革带来新机遇,有利于实践地理教育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厘清课程改革的思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寻求新突破。
1.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应成为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导向
地理课程标准是指导地理课程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方向性的引领作用。修订地理课程标准是顶层设计,应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部分修订中体现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指向。
首先,优化原有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和方向,以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指向,确立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课程理念;其次,课程目标的设置凸显地理核心素养体系,体现方向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可操性;第三,课程内容选取应进一步改变以现有的追求知识体系完整的学科取向转变到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能力取向,体现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核心素养体系的层级特点,分学段安排地理课程内容,精选重点知识、突出关键能力、培育核心品格;第四,教学建议应为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方法等提出指导,为创新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指引方向,成为促进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保证;最后,课程评价应提出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评价理念先进、目标明确具体、评价方法多样且可操作性强的质量测评体系,为教师教学实践和相关部门进行地理核心素养学业评价提供依据。
2.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应成为引领教学改革深化的根本动力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实践与生活实践,它的培育、养成遵循一般素养养成的原则与路径,即以学生知、情、意的形成与内化为认知基础,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行为的体现为根本标志。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学习与生活发生链接、内化走向外显的复杂动态过程,学生认知领域的丰富、认知水平的提高能够为素养养成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具备行为倾向性,才能表现出一定的地理素养。地理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追求,以贯穿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为依托,成为深化改革的动力源。
在地理教学的逻辑上,首先应以夯实学生的认知基础为基本前提。地理知识是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基础,知识是发挥能力的基础和保障,能力是知识的行为体现[6]。地理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载体来帮助学生获得发展,是一种能力取向、发展取向,惟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才能为地理核心素养形成提供保证。其次,教学过程应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为根本途径。通过地理生活实践,学生可以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问题,学生因关心身边的事而积极主动实践,培养用地理视角、地理观念、地理方法观察、分析、解读身边地理现象的习惯,增强地理学习的内驱力,进而逐步促进地理行为表现,养成地理核心素养。
3.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地理教师专业水准是能否完成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任务的关键。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为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基本规范,对教师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构成及其内涵说明了基本要求,为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因此,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应密切结合,成为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显著特征。
首先,地理教师应明晰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是地理课程的基本任务,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与承担的任务密切联系,能秉承核心素养培育观念、能将地理教学内容中的素养价值充分挖掘、能以“空间”观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在感知空间、分析空间、领悟空间的基础上促进人地观念、国际理解、全球意识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其次,教师应不断更新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知识构成。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紧随国际发展的趋势、社会发展的需求,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且以全球问题、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范畴,因关注时代发展的重大议题,用地理视角发现社会的、国家的以及身边的地理事象,成长自己的教学智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地理观念的更新,实现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效率、效果、效益共进共赢!▲
参考文献:
[1]袁孝亭,王向东编.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2]袁孝亭,王向东编.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6.
[3]韩梅.国际基础地理教育的态势分析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4).
[4]陈澄,樊杰主编.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6.
[5]袁孝亭,王向东.论地理学科的空间观教育[J].地理教学,2003(01).
[6]吴宝宏,袁孝亭.中学地理学科的公民教育价值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11).
[7]张超,段玉山主编.地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版.
[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