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参与公益活动的思考

2015-04-10谭磊

社会与公益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爱心家长

谭磊

社会公益活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和公众的义务活动,是从小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国”精神的良好途径,是培养孩子文明和谐行为和大众无私精神的基础。当今社会儿童成迷于网络游戏以不计其数,手机、iPad、电脑等已经成为孩子宅家必备品。让孩子们多多参加公益活动,或者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加入公益活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还能让孩子更加有爱心,更加懂事,甚至还能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公益习惯,这又何乐而不为呢?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带孩子共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但可以更好地增长孩子的社会经验,还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沟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以及对公益事业的责任感,甚至对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有积极的作用。

生活中也有一些父母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活动,甚至对学生做义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异常反感,因为他们觉得孩子被耽误了,浪费了学习的宝贵时间。事实上,孩子的爱心奉献和向善心理,光靠书本教化足远远不够的,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学校建立了学生义工制度,规定学生每学期为社会服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要达到多少小时,并作为学期考核的重要方面,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时限,就拿不到学分。

如何教育孩子热心参与公益活动呢?首先,家长应让孩子有充分的机会接触、了解社会,尽可能地带他们到贫困地区走走看看,让他们从中受到启迪,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其次,家长应经常向孩子介绍、宣传社会上助人为乐、热心公益活动的典型人物和事例,用先进的事迹去感染教育孩子。第三,应该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为他们创造便利条件,切不可认为孩子参加公益活动是耽误学业、浪费时间,从而干涉责备孩子的这种意愿和行为。很多家长都对孩子寄予厚望,视假期为孩子进补的最佳时段。大多数小学生的假期生活,也与天真烂漫的孩童生活愈来愈远。

家长们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却把刚刚离开课堂、渴望享受假期的孩子,硬又塞回教室,无形之中给孩子们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孩子们很反感。给孩子增加了一份不该有的负担。

很多家长完全是从自己的角度来构思孩子的假期,根本没有与孩子一起商量,听取孩子的意见,甚至有一些家长是在打骂中强迫孩子接受安排。这既不利于身心健康,也无法取得好的效果。

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留下充分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把假期当成孩子补课的时间。不要不经孩子同意,就送孩子上这个兴趣班,那个兴趣班,应该让孩子的心情放松。

家长应该多遵从孩子的意愿,协助孩子制订好假期计划,多给孩子自由的时间,不主张按成人的想法给孩子安排所有的活动内容,如果条件允许要尽量扩大孩子假期活动的空间,多让孩子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走出家门接触社会。现在的孩子缺少的就是在社会中的历练,多数孩子只知道花钱,不知道挣钱,有的上大学了没有挣过一分钱,生活圈子基本限定在老师同学家长之间,与丰富的社会几乎完全脱节。

学生应该利用假期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多参加社区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义务劳动、环保活动,从小培养爱社区、爱邻里、爱环境的意识,从点滴做起,逐渐成长,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乐趣。

如果家长有条件,更应身先士卒,带头参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孩子。比如,家长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带着孩子一起清理楼道或社区环境卫生,捡拾绿地、公共场所的废弃物,或在扶贫救灾活动中和孩子一起整理多余的衣物,并和他们一起到捐赠站捐钱捐物。一个孩子的成长不仅指身体的健壮、知识的累积,还包括人格的健全与完善。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在家长或学校的组织下,做一些简单的公益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

当前,我们常说世态炎凉,我们常感叹世风日下,甚至说这个社会越来越冷漠,但是如果我们看到孩子们的举动,看到这些童真的行为,我们会感到些许羞愧吗?只要我们用心引导,给孩子们做一些榜样,或者带着孩子们多参与公益活动,他们那份“人之初,性本善”的爱心和善心必然会延续下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个性,影响他们的一生。

因此,笔者认为,当您面对“空闲时间,究竟让孩子们做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请不妨考虑一下,带着孩子们一起来做公益吧!或许,您的一念之间,会让孩子们受益一生!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爱心家长
公益活动证书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爱心树(下)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爱心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