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以《书香苏州》为例

2015-04-10王碧蓉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刻书藏书书香

张 婷 王碧蓉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他山之石·

“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以《书香苏州》为例

张 婷 王碧蓉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2014年春对江苏省读者所作的社会调查结果,江苏苏州市城乡18-70周岁居民图书馆阅读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无论是人均纸质图书还是电子书的阅读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77本。如今作为揭示古今读书、著书、藏书、刻书的基本读本,“书香江苏”丛书之一《书香苏州》在南京出版社的问世,足以实证苏州作为华夏书香都市的人文魅力。

《书香苏州》由苏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嵘女士主编。全书共28万字,收录文章63篇,书中附有插图70余幅,将古往今来的苏州城乡的书香文化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中共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丽新女士在本书序言中指出:

书香,使苏州人在精神的逍遥中建构起城市的文化高度,化育为城市的创造力和满城的风雅,最终以独特的书香品格彰显在世人面前。书香,使苏州树立了视读书的高度为文明的高度的认识和境界。书香不仅使苏州人温文尔雅,不骄不躁,也使苏州成为文人士子们向往的精神家园。从历史中走来的书香,而今正通过对全民阅读的倡导,在建设“书香城市”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方向迈进。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共有63题。依次是“读书篇”(11篇)、“著书篇”(21篇)、“藏书篇”(5篇)、“刻书篇”(13篇)、“实践篇”(13篇),其中每个部分的首篇均为带有概述性的导读。正文后附有《“状元之乡”——苏州历代状元一览表》《“院士之乡”——苏州“两院院士”一览表》《当代苏州部分民间阅读组织一览表》。

古今书香氤氲的文化流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苏州和苏州人,让苏州这座古城独领书香。而《书香苏州》的问世,通过人物、名著、藏书楼和书坊、书肆,将苏州两千五百年的书文化渊源娓娓道来,最后一个部分,呈现的是苏州城乡对书文化的传承,它们足以证明在蜚声中外的园林艺术之外,书卷文化也是苏州这一中国历史名城的人文名片。

第一部分《读书篇:书香冠天下的书香文脉》,有《阖闾:<孙子兵法>首读者》《朱买臣:青山留得读书石》《范仲淹:人品事业俱卓绝》《惠士奇:实事求是做学问》等11篇文章,介绍了春秋吴王阖闾,孔子弟子言偃,汉代负薪读书的朱买臣,东汉学者陆绩,梁朝正气书生张嵊,北宋“断齑划粥”的范仲淹,元末明初文人高启,明代为国捐躯的朱纨,明代才子张溥、清代经学大师惠士奇共十位读书名人。这部分的作者嵇元,是《走读苏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的著者,他对苏州城市的热爱,使得他的文章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据《江苏艺文志·苏州卷》统计,先秦至清代苏州地区作家著述达三万余种,几乎占了我国古籍的五分之一,本书第二部分《著书篇:文采传千古的书香成就》所选21本著作,不过是择其名著要籍加以介绍,让读者略窥苏州书卷之大观。但已经涉及到军事、文学、艺术、农学、天文学、建筑学、医学、地理等领域,知识性比较强。

其中有《首开独立系统论文之先河:<文赋>》《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造园法典:<园治>》《现存古代最为完整的“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古代文学史上自传小说之翘楚:<浮生六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孽海花>》等21篇文章,介绍了军事学家孙武、文学家陆机、书法家孙过庭、科学家沈括、昆曲家魏良辅、古琴家严澂、农学家黄省曾、文学家冯梦龙、医学家吴有性、文学家张溥、儒学家顾炎武、天文学家王锡阐、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园林学家计成、文学家叶燮、文献学家蒋廷锡、文学家沈复、医学家叶桂、学者冯桂芬、小说家曾朴共20人的经典著作。

读书人众多,营造了苏州书文化的氛围,藏书的活动也就活跃起来。吴中文化“崇文尚教”的传统,使得苏州的文风一直雄冠东南。据缪进鸿对《二十五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及其他相关资料所作的统计,江、浙两省的专家学者占全国34%,苏州更以102人而高居榜首。不仅有中国炼丹术始祖魏伯阳,文学家陆机、范仲淹、范成大,还有科学家祖冲之、开创“温病学派”的叶桂、造园专家计成、曲律家沈璟、琴师严澂等。

第三部分《藏书篇:藏书盛仓泉的书香意识》,讲述的是基于文教的发达,苏州在藏书、刻书方面的成就。其首篇文章的作者是苏州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孙中旺,藏书部分和图书馆部分分别由苏州图书馆古籍专家叶瑞宝和费巍编写。其中有《享誉海内的苏州藏书》《苏州的私家藏书》《苏州古代学校藏书》《苏州寺院藏书》《苏州公共图书馆》5篇文章,介绍了苏州的文氏、毛氏、潘氏、瞿氏、顾氏等私人藏书大家,还有苏州书院和寺院藏书,以及百年来苏州图书馆的概况。

苏州民间素有藏书的优良传统,据《中国私家藏书概述》中的统计,苏州和常熟分别列中国藏书家最多的十个市县中的第一和第三位,由此可见苏州藏书家人数之众。而其关键,是在于整座城市“藏书胜藏金”的书香意识。早在南朝时,苏州就出现了大藏书家陆澄,到了唐代,又有关于白居易、陆龟蒙、徐修矩的藏书记载,而宋、元、明、清以后,藏书之风更浓。在清末民初近代公共图书馆出现后,苏州的公共图书馆便承担起了藏书的社会重任,不管是总、分馆,还是高校图书馆,都一直履行着收藏、保护的责任。而自古而来的藏书文化传统,在当下依然深植在苏州人的心中,更有大批中青年读书人和藏书家致力于藏书,为古老的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从文徴明开始的文氏四代十二人都是有名的藏书家,文徴明(1470-1559)的藏书室玉馨山房藏书极为丰富,有“家贫无物淹得留,两壁图书一炷香”的情景,他不仅藏书还刻书,促进了大量典籍的传播;常熟以毛晋为代表的毛氏家族的藏书量惊人,据统计毛氏的汲古阁、目耕堂藏书有84000余册;潘氏六代藏书为世之罕见,如潘世恩(1769-1854)苏州钮家巷的藏书楼,潘祖荫(1830-1890)以藏金石闻名的“滂喜斋”,潘祖同(1829-1902)藏书四万余件的“竹山堂”;“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瞿氏铁琴铜剑楼,历六代而不衰,藏书多时有十万余件,被誉为国之重宝。还有苏州铁瓶巷顾氏“过云楼”,著名藏书家叶昌炽的“缘督庐”等。

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夫妻同藏共读的藏书之家,如归有光(1506-1571)与妻子王氏的“世美堂”,钱谦益(1582-1664)与其爱妾柳如是(1618-1664)的“绛云轩”等。许多藏书楼不仅藏书,还兼刻书,加之书坊的发展,官府机构刻书的盛存在,使得苏州的刻书活动十分繁荣。

第四部分《刻书篇:刻书赛积德的书香情怀》,有《驰名南北的金阊书业》《独立风骚的唐诗汇刻》《享誉全国的毛氏汲古阁》《嘉道刻书三名家》《经营百年的席氏扫叶山房》共13篇文章,由苏州大学教授黄镇伟撰写,介绍了苏州的文人刻书、金阊书业、说部丛书、唐诗汇刻、地方文献、精美版画、传抄善本、毛晋“汲古阁”、陶氏“五柳居”和钱氏“萃古斋”(乾嘉书肆两名号)、黄丕烈“士礼居”、张海鹏、张金吾和顾沅(嘉道刻书三名家)、席氏“扫叶山房”。从存世的刻本来看,苏州的刻书业起始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自宋代开始,便是全国的刻书中心之一,至于晚明,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有“当今刻本,苏、常为上”之说。大体上,宋、元以官刻称雄,明、清则以坊刻和家刻为主。尤其是出于民间书坊的书籍,面向读书人群和图书市场,推动了中国古代通俗文艺作品的创作,为古代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有历代文人家刻,如明代文人王延喆(1483-1541年)家刻《史记三家注》;有金阊街上林立的书坊,有叶氏玉夏斋、陈氏酉酉堂、尚友斋、贯华堂、大观堂、书业堂、拥万堂等;有毛氏汲古阁自明万历至清初40多年间,刻书600余种,雕刻精美,因有“毛氏锓本走天下”之誉;有延续百年之久的“老字号”扫叶山房,清乾隆年间由席世臣设肆于苏州,清末又在上海长期从事书业活动,其所刻《四朝别史》《唐百家诗》《元诗选癸集》等驰名于世,是清代刻书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民间书坊。此外如黄丕烈(1763-1825)、张海鹏(1755-1816)、张金吾(1787-1829)、顾沅(1799-1851)等刻书名家不胜枚举;出现了品类丰富的刻印文献,如说部丛书,唐诗汇刻,个人或地方诗文集,园林山水志,精美的版画等。

除了刻书之外,苏州还涌现出大量精美的传抄善本,如赵琦美(1563-1624)抄校的《古今杂剧》,吴宽(1435-1504)手抄《山海经》等,更有苏州杨循吉(1456-1544)《抄书诗》一首:“每闻有奇籍,多方必罗致。手录兼贸人,恒辍衣食费。”可见当时抄书之风盛行。苏州的刻书活动,使书籍在民间得以流传,便利了读书人和藏书家,促进了社会的读书风尚并延续至今,嘉惠当世。

第五部分为《时间篇:阅读让苏州更美丽的书香风景》,有《总馆分馆通借还》《千家书店竞风流》《阅读组织传书香》《加盟阅读起跑线》《晒书淘书乐趣多》《城市文化作品丰》等13篇文章,介绍了图书馆的总分馆模式,公共图书馆举办的公益讲座,苏州的书店,存在于图书馆、街道、社区中的阅读组织,一年一度的晒书淘书活动,图书馆为盲人提供的无差别阅读服务,有关地方文化的著作,村镇阅读的发展等。

这部分的作者为《苏州日报》记者施晓平,主要介绍了苏州市当代各类与阅读相关的组织团体、活动、人物等,包括“总—分馆模式”的苏州图书馆、公益讲座、实体书店、阅读组织、出版传媒公司、“阅读起跑线”、晒书节、苏图的盲人活动、“书香校园”、苏州老地名文化、村镇阅读及城乡“书虫”故事。

苏州市在当代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所作出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其中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更是为其他城市和地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然而苏州人并未沉湎过去的辉煌而裹足不前。2012年9月,苏州将“书香城市”建设列入“苏州十大文化工程”之一,希望藉此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提升市民综合素质。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相传是常熟翁同龢(1830-1904)所书的一副名联。《书香苏州》的作者们在向读者阐述苏州书籍文化的同时,还从多个角度诠释了“书香”在苏州城乡中扮演的精神文明角色。从历史上来看,“书香,对于苏州而言,早已是一个有口皆碑的文化标志”,无论是民居上“四时读书乐”的砖雕门楼,还是“读书湾”等街巷印记,还是“抓周钟书”等习俗,都可以发现苏州“崇文重教、墨润书香”的传统印迹。作为古代中国的“藏书之城”“状元之乡”,现当代文人、学者和院士之邦,究其文脉,就是与苏州人自古以来的藏书、读书、用书的优良文教传统有着因果关系。因此,《书香苏州》通过深入发掘书文化的底蕴,无疑为人们汲取更多的以书文化为中心的精神营养,提供了一个优良读本。

〔1〕 谭华军. 春来书香浓:《全民阅读书香文丛》导读[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3)

〔2〕 王余光.阅读,与经典同行[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3

张婷,女,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3级研究生;王碧蓉,女,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4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刻书藏书书香
书香万卷,前行万里
一场被书香浸染的演讲
最是书香能致远
书香何来
论元代儒学刻书
珍惜每一本藏书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明代安徽官方刻书考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越鳗堂藏书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