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乡村文化的常青树:圣学图书馆田野调查手记
2015-04-10王子舟王一帆
王子舟 王一帆 邱 璐 戴 靖
(1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2 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北京 102218;3 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北京 100081)
京郊乡村文化的常青树:圣学图书馆田野调查手记
王子舟1王一帆1邱 璐2戴 靖3
(1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2 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北京 102218;3 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北京 100081)
1 从爱心图书室到圣学图书馆
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大辛峰村村民徐继新办的爱心图书馆(2013年更名“圣学图书馆”)已有15年的历史,如今已成为昌平区乡村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也是北京市近郊知名的一家民间乡村图书馆。
徐继新的圣学图书馆始办于1999年4月1日,初名为崔村大辛峰图书室,2000年5月改名为爱心图书室,2011年4月更名为爱心图书馆。当时大辛峰村还比较穷,没有路灯,私人住宅电话几乎没有,晚上电视频道就三四个,农民业余时间除了闲聊,就没有正经事,而且还经常因闲聊吵架,搞的邻里不和,因此图书馆才取名叫“爱心”。2013年徐继新为图书馆申请“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登记”时,因“爱心”已被人注册,故重又起名为“圣学图书馆”,这个名称有“圣人之学、藏书之处”的含义。
据媒体报道,图书馆初建时的馆舍是徐继新自己花钱盖房建成的,面积45平方米,藏书不足500册。到了2004年4月,馆藏发展到近20000册书籍,前后有3万多人光顾了他的图书馆[1];到了2005年底,图书馆共接待读者4.74万人次,接待咨询2.25万人次,固定读者198人[2]。截至2009年9月,徐继新的图书馆藏书量增长至80000册,其中一半是徐继新自己费近10万元购得,还有一半是来自社会捐赠,如2000年,北京水产科学研究院图书馆一下就给徐继新捐了20000册图书,还有许多书架;2008年,首都图书馆也为爱心图书馆捐赠了5000本新书[3]。
2008年年末,爱心图书室160平方米的新馆建成。徐继新将图书馆中暂不用的房间租给了一家药店,每年增加1万多元的收入,这样徐继新又可以定期去淘换书了[3]。
除了藏书借书,爱心图书馆还注重民俗文物的收藏与展览。2005年4月6日,爱心图书馆在村里办起了民俗文物展,展出的藏品共分古迹文书、有价票券、民间刺绣、灰陶盘罐、木刻、文房四宝、灯具、编织、瓷器、生产生活用品、建筑构件、石材石器、剪纸、铜器以及玻璃制品等16类,如有北京老字号京酱园的酱坛,有老庙“天祭寺”房上的瓦当,有民国初期的奶瓶等等[4]。
2 走访圣学图书馆的过程
2010年3月20日,王子舟和戴靖、吴汉华等曾到崔村镇大辛峰村访问过徐继新的爱心图书馆,那天京城郊区的路上风沙飞扬,我们在徐继新的爱心图书馆里对他做了一次访谈。2011年6月,徐继新与我们在北戴河的“民间图书馆论坛”再次相聚。此后他与我们来往次数增多,在北京民间图书馆的小型论坛或公益活动中,我们之间经常见面并成为了好朋友。
2014年春节期间,徐继新发现自己图书馆里书架底层的书,因距地面较近已有许多受潮板结,一时间心急如焚,赶紧寻觅新的馆舍搬家。他以年租五万元的价格租赁了一个好朋友的两层楼房,2月8日即初九那天,他开始把图书馆里的藏书全部往新馆舍里搬。徐继新当时卖了受潮被毁的书足有三四百册,这让他心疼不已。以前都是人家卖书他买书,现在他来卖书人家买,心里很不是滋味。刚搬完家,徐继新就与我们联系,说现在图书馆的地方大了,房租也高了,压力也随着来了,希望民间图书馆协会筹备组成员能到他的新馆舍看一看,对以后如何发展提提建议。
听到徐继新的爱心图书馆发生此般变化,我们与他约定在3月3日前去拜访他的新馆舍。3日上午10:00,我们三人分别乘坐地铁到昌平线的终点南邵站集合,在地铁出站口见到等候我们的徐继新妻子施锴亦。施锴亦安排我们乘坐房东王师傅开的车,大约走了10多分钟,就来到了崔村镇大辛峰村。大辛峰村位于北京市的正北方向,京密引水渠就像一条蓝色腰带从东向西通过村里,渠边有大片的防护绿地;怀昌公路也从村域贯穿而过,崔阿路南可直通六环路百善出口,交通十分便利。大辛峰村占地总面积7300亩,村北有富士苹果种植区域,村东和村南有农业大棚设施、草莓种植基地等。现有住户1116户,总人口2432人,其中农民人口1683人[5]。
我们到了徐继新新馆舍前时,见其原本是一个能接待餐饮住宿的农家乐二层楼小院,正门上还挂着“振友农家院”的牌匾。但我们也注意到,正门两侧红底黑字的楹联长板则是近几天刚刚挂上去的,上联为“兴农必须搞科技”,下联是“致富还得读好书”。徐继新在门口迎接我们时说,“圣学图书馆”的铜字牌匾快要做好了,过几天他就要将新牌匾挂在门上,换下农家院的牌匾。
3 圣学图书馆的现状
徐继新的图书馆名称从“爱心图书室”到“爱心图书馆”再到“圣学图书馆”,经历了三变,其馆舍面积也从最初的45平米变为160平米,再变成1200平米。以前的馆舍是自家的房屋,而现在搬进来的馆舍是租用的。新馆是个二楼小院,一楼及里侧院子原为餐饮、客房、库房区,现在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图书馆主要位于二楼,有工具书兼书法活动室、人文社科藏书室、经济与实用技术藏书室、合订本期刊室、多媒体资料室、民俗博物室、图书整理加工室等,业务部门比普通的乡镇图书馆还齐全,布局堪称上了规模。
圣学图书馆藏书至今已有10万册(含2万册的杂志),全部都按照《中图法》分类排架。多媒体资料室与民俗博物室是圣学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多媒体资料室收藏录像带有2300多盒,光盘有4000盘左右。这批录像带是位传媒业的资深人士收藏的,多为外国原版母带,其中少部分在央视播出过,多数从未播出使用。这位资深收藏者偶然从国外报纸上看到爱心图书馆的报道后,通过政府部门一级一级联系到了徐继新,在其决定在国外定居前,将这批录像带连同放映设备一次性赠送给了圣学图书馆。徐继新为此专做了金属书架以便集中放置。民俗博物室里挨墙四周有一圈展台,展台玻璃板下压着252件各种老旧文书、地契、信件、票证、照片、剪纸等,玻璃板上摆着各种家用老旧物件,有袜板、荷包、茶吊子、煤油灯、奶瓶子、蚂蚁罐等;墙上则挂着民国时期地主老财家里妇女穿的棉袄、棉裤以及对襟花褂。在通往民俗博物室过道的墙上,还挂着一排“马、恩、列、斯、毛”以及“华国锋主席”的大幅正版标准像。
说起藏书来源,徐继新称有一半的书是社会各界捐赠的。如铁道部离休老人安宙先生,住在北京站北边的一个四合院里,家里全是书。他儿子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编辑,妹妹是朝阳区图书馆退休馆员,专给他管书。2000年左右,安宙老先生给过徐继新一批书,4000多册,不过都是机械方面的,他觉得他不太需要了,就都给了爱心图书馆。徐继新说:“其中有一套苏联的工业技术百科全书,他舍不得给我,交付的时候手都在抖。”安宙老先生有许多古籍线装书,他曾给徐继新了一套四书五经。此事使徐继新非常感动。
后来随着媒体报道的次数增多,社会各界给徐继新图书馆捐书的人多起来。现在平均每个月都能收到两三次的捐书,每次有几百本。徐继新收到捐书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昼夜加班,将赠书清点、加工、上架,及时将捐赠清单、捐赠证书、上架后的照片寄给捐赠人,好让捐赠方放心。因为捐赠量大的捐赠人,往往是赠书前十分谨慎小心,赠书后十分忧虑担心。有位从出版社退休的金奇康先生,家中藏书丰富,他在决定捐书给爱心图书馆前,先派儿子的朋友以读者身份来图书馆打探虚实,接着派他儿子亲自来图书馆考察实际状况,最后,金先生与他儿子才来与徐继新见面会谈。往来了三次,金先生才决定向爱心图书馆捐书。2013年,徐继新开着面包车到金先生家里拉回一车书,全是经济类的。在搬书时,徐继新发现金先生所有的捐书都是20册一捆,每捆书的上下两头还垫着起保护作用的报纸。徐继新拉回图书,马上就清点、分类、上架,在第一时间里给金先生送去捐赠书的清单、证书、照片。金先生看徐继新如此认真,紧接着又捐给了他一车书。金先生岁数大了,儿子在美国工作,他很想给自己的藏书找到一个好的归宿。
在图书馆开放服务方面,徐继新告诉我们,平时村民或学生们到图书馆这里借阅图书,除去他自己珍藏的500本图书,其余的都可以借阅。看书免费,借出则要收30元押金,因为他的图书馆每年都要丢失一二百本书。徐继新说,在开展读者服务工作中,他有“两急”:“有书没读者急,有读者没书急。”尤其是读者想看的、急需的书他这里没有,他就会记下书名或相关内容,想方设法买回来,或者到废品店去仔细淘觅。2000年盛夏的一天,徐继新骑自行车从市里驮着200多斤的新书返回时,遇自行车爆胎,他推着车子走了20公里,结果回到家就出现了中暑症状。
除了图书馆日常开放,徐继新还经常举办各种活动以及书法班、作文班等,他的图书馆几乎每年都参加昌平区图书馆举办的“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并获得过板报评比一、二等奖。2003年4月,徐继新被推选为北京市图书馆协会理事会员单位。2004年7月20日,徐继新还参加了北京市图书馆协会举办的“我与图书馆”征文表彰大会,他选送的四篇征文,有两篇荣获二等奖,一篇获得三等奖,一篇获得了纪念奖[2]。
4 徐继新的曲折人生经历
参观完圣学图书馆,我们在工具书兼书法活动室对徐继新进行了深度访谈。徐继新跟我们谈起了自己曲折且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徐继新于1968年3月出生在大辛峰村,家里子女6人,上面三个姐姐、两个哥哥,他最小。徐继新爷爷是本地的土秀才,说话出口成章,又是老党员,很受村里人尊敬;父亲曾当过村里小学的校长,曾在反右中被打成右派,后来在崔村镇中心小学会计岗位上退休,2003年去世;母亲也识字,刺绣、剪纸都拿手,今年87岁了,还经常在家里做各种手工活。兄弟姊妹中,大姐已经退休,她是中学特级教师;大哥、二哥都是本村村民,但二哥在砖厂工作,书法、诗歌俱佳,以往村里的春联都请他来写(新馆正门两侧的对联就出自二哥之手);二姐、三姐已经出嫁到村外。
小时候,徐继新在本村上托儿所、小学,小学三年级时转到南口小学。初中是在大辛峰村中学读的,一直到高中毕业。1987年至1989年,徐继新考上北京联合大学读大专,学的是金融学财会专业,毕业实习是在中国政法大学劳动服务公司。领到毕业证后,他被中国政法大学劳动服务公司留了下来。当时公司经理对徐继新甚为器重,让其主管业务。但仅干了一年,时任昌平镇副镇长的表哥叫他回镇里打理镇办企业精美工艺美术品厂。1991年徐继新回镇后,把美术品厂搞得风生水起,除了美术品业务,还开了一个饭馆,搞起多种经营。徐继新在其基础上还成立了总公司,他作法人代表。那时的徐继新年轻有为,拿着大哥大,开着轿车,在北京昌平一带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但是一纸假合同、一个骗局,导致的一笔经济损失,迫使徐继新不得不离开他的总公司。1994年1月,徐继新被分配到镇工业企业总公司上班,在机关坐办公室,喝茶、看报。这种日子他过不了,捱到1995年他就回村里了。回村之后,徐继新在家里开了个小卖铺。失去了固定收入,仅靠经营小卖铺的微利,使得徐继新的家庭生活陷入困难。他的女儿徐意思是1993年出生的,此时才三四岁,患有哮喘病,每个月至少要去儿童医院两三趟,为她看病一年就得支出一万多元。徐继新住在父母家里,为了不当啃老族,也为了给女儿看病,他摆了个修车摊平时给人修自行车,通过自学考取了律师资格证帮人打官司,为附近的小企业做兼职会计等。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徐继新看了不少书。为了读书,他把父亲的书都收在自己房子里,闲暇则跑到废品站挑书、买书。
有一次,一位朋友跟他说:“你的书不少,总有人借;借了不还,损失不少。何不办一个图书馆呢?”徐继新听后动了心,于是就整理出一个图书室,在1999年4月1日那天正式对外开放。图书室办起来,徐继新更加忙碌了,他把修车摊子收了起来,用他的话说:“修车与图书馆不是一个行业。”有了图书室,全家都帮助他干活。二哥从砖厂给他捡砖头盖馆舍,母亲帮助他装订杂志,女儿徐意思从小就学着看书、整理书,妻子施锴亦帮他给书除尘、消毒、贴书标、上架。施锴亦告诉我们:“图书馆的许多事情都是我支持办起来的,装修、买电脑等。他就喜欢这个事,我也就支持呗。”
徐继新是个能工巧匠,自己会瓦工、木工,还能安装暖气片。他看到母亲用针锥装订合订本期刊很吃力,于是自己画图设计了一台打眼机,找车工车出零件组装了出来。这台打眼机直到现在仍很好用。徐继新还会装裱字画,他在中国政法大学劳动服务公司工作那年,有个老教授教过他装裱字画、修复古籍,老教授一度想收他为徒,把他培养出来送校图书馆工作。可惜徐继新没有走上那条路。但从那时他就喜欢书法、装裱,还经常练写篆字。徐继新说:“平时自己有钱了就去买书,没钱了就在家练字儿。”
5 圣学图书馆的前景
15年过去了,在徐继新的精心呵护下,圣学图书馆由小树长成了大树,成为藏书量大、功能齐全、有发展特色的一家农村民间图书馆。
早在2010年3月20日,我们对徐继新进行初次访谈,涉及到今后图书馆发展话题的时候,徐继新说他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书源”不足;如今,谈到今后图书馆发展面临的困难,他则说是“经费”不足。他说:“现在每年房租是5万元,运行费也得5万元,一年须有10万元才能维持图书馆的生存。我的旧家租出去一些房子,每年能有两万多的收入,自己和妻子还得再赚上7万多元才行。平时我们夫妻俩的时间都被图书馆事务快占满了,再腾出精力去打工赚钱也不现实。好在女儿去年从北京卫生学校毕业(今年要拿到大专毕业证),去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工作,不用给她再花钱了。”
如何解决经费不足这个现实问题呢?我们几个就此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最后,我们觉得有以下两个做法还比较切合实际:
第一,圣学图书馆应该积极与昌平区图书馆沟通,看能否达成一个由昌平区政府相关部门购买圣学图书馆服务的协议,即比照北京朝阳区出台的《朝阳区吸引民办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草案)》[6],将圣学图书馆纳入昌平区图书馆的分馆体系,由昌平区政府为圣学图书馆提供运行费、书籍补充等方面扶持。
第二,在保障图书馆纯公益性的前提下,徐继新夫妇可以利用新馆一楼的剩余馆舍和现有设备,搞一些多种经营,如“农家乐”餐饮和住宿或是小学生课外辅导班(如外语、写作)、兴趣班(如书法、围棋)等。大辛峰村有两个幼儿园、一个小学,仅小学生就有400多人,这个带有放学后监护性课外班的需求量还是挺大的。徐继新妻子施锴亦曾于2005年搞过排毒保健培训班,她有办培训方面的经验,现在可以重新尝试从事一些有偿的各种培训活动,以此来增加家庭的收入。
徐继新认为,这些是可以试试。他说:“要想自己的图书馆受到政府的重视,那就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及水平。昌平区图书馆有近50万册藏书,我要发展到30万册藏书,那么政府就不会不管了。所以今后增加馆藏依然是重要任务。”王子舟就其今后发展馆藏的设想提出两个建议,即在增加馆藏的过程中,圣学图书馆应该注重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一是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办好民俗博物室,让民俗展品丰富起来。好的民俗博物室,不是以收到多少值钱的古董为标准的,而是看能否将体现当地文化的各种风俗物品收集起来,藉此反映出乡村文化的变迁史。二是要多多收集当地各种档案、信件、手稿、村镇宣传品、内部出版物等,逐步使得表征村镇文化记忆的馆藏文献资源形成体系。而且在这些文献中,许多资料是具有唯一性的、起着凭证作用的,是无法复制的。经过长年的积累,地方资料会形成圣学图书馆特色馆藏,其学术文化价值也会凸显出来。
徐继新接着谈到,圣学图书馆还要与NGO或各种民间组织多多联系。春节前他曾与皮卡书屋谈过合作,想在他这里办一个少儿绘本馆。现在一楼原餐厅、客房、车库都处于清空状态就是虚位以待。图书馆一楼的车库有50平米,这里将办成以绘本借阅为主的少儿馆;大厅有55平米,今后要办成一个多功能厅,主要用于开展各种活动及讲座;一楼的三个小房间主要用作办公室、佛教阅览室及地方文献阅览室。以后的圣学图书馆在读者服务上将“月月有活动、每年有重点”,如与昌平区司法局崔村镇司法所合作搞普法教育,与皮卡书屋合作开展中英文少儿阅读辅导等,这些合作正在有序落实中,有的项目或许近期就能实现*徐继新3月17日来信说,在与皮卡书屋的接洽中,皮卡书屋表示今年主要工作重点还是放在市区里,故皮卡书屋与圣学图书馆合作办少儿绘本馆的事宜只能先搁置下来。。
徐继新妻子施锴亦也不时插话说,她也感到现在经济压力比以前大多了,增加家庭收入是当务之急。但徐继新则认为,就是增加收入也要做那种与图书馆有关联性的事情(如妻子办的排毒培训他就曾经反对过)。他最想办的事就是开一家养老院,但他只收养北京市的老年文化人。北京市太大了,养老市场完全可以进行客户细分。文化老人来他这里养老,守着一个图书馆,不仅增加了图书馆的利用率,而且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据徐继新介绍,现在他与村镇、区政府的关系都相处的很融洽,昌平区“文委”(原文化局)、“文明办”对圣学图书馆很支持,村委会也积极支持他办图书馆。等着以后家里经济宽裕了,他想跟村里负责人张口要块地,好好盖一座真正属于自己的图书馆馆舍,一座具有独特文化风格的民间图书馆建筑。临别之际,我们想,这一定是徐继新未来人生的梦想与夙愿。我们衷心祝愿这一梦想与夙愿能够早日实现。
〔1〕 钱卫华.农民免费图书馆陷困境[N].京华时报,2004-05-15(A07)
〔2〕 圣学图书馆概况(1999年4月至2010年12月)[EB/OL].昌平圣学图书馆博客,(2012-06-2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7e80fd101015pt5.html.[2014-03-09]
〔3〕 李川,刘绍辉.农民10年创办爱心图书馆藏书8万册投入十余万[N].京华时报,2009-10-01(013)
〔4〕 昌平村民自办民俗文物展[EB/OL].华夏收藏网,(2005-04-09).http://news.cang.com/info/23328.html.[2010-03-22]
〔5〕 李小君.大辛峰村简介[EB/OL].昌平科普惠民网,(2013-05-13). http://dxfc.cpweb.gov.cn/.[2014-03-06]
〔6〕 杜燕.朝阳试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EB/OL].中国新闻网,(2014-01-02).http://www.bj.chinanews.com/news/2014/0102/36629.html.[2014-01-02]
王子舟,男,1957年生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兼博士生导师。王一帆,男,1987年生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1级博士生。邱璐,女,1971 年生人,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总干事。戴靖,女,1954年生人,原工作于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