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科研平台技术队伍建设与人员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2015-04-10师亚敏
师亚敏, 潘 勋
(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 100084)
公共科研平台技术队伍建设与人员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师亚敏, 潘 勋
(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 100084)
公共科研平台是提高科学研究实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学科发展速度的必要支撑,平台技术队伍建设与人员管理是影响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支撑能力、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清华大学生物医学测试中心技术队伍建设实践与人员管理的分析与总结,力求梳理出公共平台队伍建设与人员管理工作中若干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充分发挥科研平台的支撑作用和服务水平。
公共科研平台; 测试中心; 技术队伍建设
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公共设备设施平台的基础作用日益凸显。首先,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对高技术标准测试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大型精密仪器对科研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第二,包括实验动物设施在内的设备设施平台已成为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和完成标志性创新科研成果的重要条件;第三,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科研平台是稳定现有师资队伍、吸引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因素[1-2]。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测试中心近5年的运行情况来看,平台的技术队伍建设与人员管理,是充分发挥科研平台的支撑作用和服务水平的关键所在[3-6]。
1 科研平台基本情况
2008年以来,清华大学借助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项目和国家重大基础科学设施专项经费的支持,在生命学科陆续建设了3个校级公共科研平台,包括生物医学测试中心(简称测试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和蛋白质设施实验技术中心。测试中心在“十一五”期间集中购置了一批生命科学研究急需的大型仪器设备,重点服务于校内生物、医学及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化学、化工、环境、材料、航天、信息等学科方向,为引进领军人才、学术骨干及其开展国际领先水平的前沿领域研究提供必备的支撑条件与保障。目前,测试中心下设细胞生物学平台、蛋白质化学平台、药物发现平台和同位素实验室,以及挂靠管理的共享仪器平台、植物培养平台等。自2009年开始,各个平台陆续进入试运行并提供开放式服务。截至2014年12月底,测试中心共有技术人员28名,其中事业编制4人、非事业编制24人;2014年度开放设备服务总机时10.2万小时,服务用户数474个,支撑科研项目895项,培训人数1 609名。
2 平台技术队伍建设的几个问题
平台技术队伍的定位、目标、结构和管理模式是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的几个问题,准确的定位、明确的目标、合理的结构和科学的管理模式是队伍稳定与良性发展的基础[7-8]。
2.1 基本定位
作为校级公共科研平台,测试中心的建设以学校投入为主,实验室处负责业务指导,依托单位配备平台技术主管等部分骨干人员和实验室空间。因此,测试中心的定位是立足清华,重点服务于校内生物、医学以及与生命科学相关及交叉的学科方向,同时,面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平台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平台技术队伍是一支测试服务与技术支撑型的技术力量,不是学术型或研究型团队。也就是说,平台技术队伍不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直接主体,而是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的间接载体。
2.2 建设目标
平台建设目标是队伍建设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平台建设旨在为开展前沿领域研究、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性条件,队伍建设则是建立和培养一支专心技术研发、耐心培训人员、热心技术服务、安心技术支撑的实验技术力量。一个理想的公共科研平台应该拥有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专业型人才,具有为前沿研究提供支撑的技术实力。平台队伍应具备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2.3 队伍结构
队伍结构是公共科研平台需要预先考虑的问题之一。平台建设初期充分征求PI实验室等主要用户关于技术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平台队伍结构进行顶层规划与设计,这是非常必要的。队伍结构应该层次清晰、职责明确。就测试中心而言,队伍结构设计为3层,其中顶层为测试中心负责人,中间层是中心所属各平台的技术主管,基层是平台所属机组的责任人和管理人。
2.4 管理模式
平台队伍的隶属关系与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公共资源的配置、使用、维护与管理。为了体现科研平台的开放性、公平性,技术队伍的管理应当相对独立,突出自主管理,强调自我发展。实验室与设备处作为学校的主管部门负责协调技术队伍建设中的有关问题,生命学院负责技术队伍的规模控制与宏观调控,科研平台负责技术队伍的建设及日常管理,测试中心及其所属平台设备资源共享、开放服务、有偿使用、独立核算。
3 平台技术人员管理的几个问题
技术人员的管理是平台技术队伍建设的基础。良好的管理机制、明晰的岗位职责、合理的薪酬体系、开放的发展空间、规范的培训制度是调动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源动力[9-10]。
3.1 管理机制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调动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制度保障。测试中心内部设置主任及常务副主任、平台技术主管、设备工程师及技术员3个层级,实现分级管理。结合清华大学生命学科人事聘任制度改革,针对平台技术人员中非事业编制为主体的特点,以淡化平台技术队伍内部编制界限为突破口,实行岗位聘任制,初步实现了事业编制与非事业编制的同岗同酬,并逐步推进学术待遇和政治待遇的趋同。在同岗同酬方面,按内部职级高低核定基础薪资标准、依岗位责任核发岗位津贴和定期奖励、凭贡献大小(测试工作量及服务收入等)逐月核发绩效奖励。在薪酬待遇上力求做到不论编制、不看资历、不讲学历、不唯职称。
3.2 岗位职责
明晰的岗位职责是促进技术人员高效、有序工作的基础。平台主任负责制定发展规划,常务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与综合管理;各平台技术主管负责本平台的设备设施运行、开放服务、技术培训及技术研发;设备设施工程师及技术员负责仪器设备的日常使用、培训及维护;行政助理的任务是将平台主管和技术人员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具体负责信息收集、经费收支、数据统计和日常行政服务;各平台设有由主要用户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仪器设备购置及升级计划,审议测试服务要求、收费标准及相关管理制度,考核平台技术人员服务质量及岗位能力等。
3.3 薪酬体系
合理的薪酬体系是体现多劳多得和调动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公共科研平台属于技术性的服务岗位,其工作性质有别于行政管理职员、实验室研究助理和实验教学人员,探索一套合理的薪酬体系将对提高平台技术服务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落实事业编制和非事业编制人员同岗同酬的基本方针,测试中心实行结构薪酬体系,由基础薪资、绩效奖励和加班费等构成。基础薪资是以合同约定工资为基础,聘用满2年以后,可以通过内部职级晋升来提高基础工资级别;绩效奖励是员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月核算,核算依据是测试工作量(50%)、服务收入(30%)和岗位责任(20%);加班费作为补偿性收入,主要是因用户需求在8小时之外、周末和节假日提供测试服务的劳动补偿。此外,根据平台运行状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发放季度或年度奖励。
3.4 发展空间
为技术人员提供开放的发展空间是技术人员实现自我价值和稳定技术队伍的必要条件[11]。在现行事业编制和非事业编制双轨并行的情况下,非事业编制人员在岗位选择、职级晋升、专业职务评聘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为公共平台非事业编制技术人员提供有前景的个人发展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测试中心经过历时3年的调研、讨论和征求意见,制定了适用于事业编制和非事业编制人员的公共平台内部职级设定及晋升管理办法。
公共平台技术岗位设置分为平台技术总管、平台技术主管、设备设施主管、设备设施助理。内部职级设置8个层级,分别为首席专家、资深专家、高级专家、专家和资深技师、高级技师、技师、初级技师。平台技术总管一般由首席专家和资深专家担任;平台技术主管一般由资深专家、高级专家和专家担任;设备设施主管可以由资深专家、高级专家、专家和资深技师、高级技师担任;设备设施助理一般由技师、初级技师担任。平台技术总管原则上聘用事业编制人员;平台技术主管、设备设施主管、设备设施助理可以聘用事业编制或非事业编制人员。平台技术人员根据本人的工作年限、技术特长和服务业绩申请职级晋升,对于个别具有特殊技术专长、工作业绩特别突出的人员,其职级晋升与聘任可以不受工作年限、学历学位的限制。内部职级与基础薪资的确认以及薪资调整挂钩,并与绩效核定、岗位聘任等具有关联性。也就是说,不同职级对应相应的基础薪资起始标准与薪资范围以及每次薪资调整的幅度,同时作为核定平台绩效、个人绩效的构成因素之一。
3.5 进修培训
前沿领域的科研竞争离不开先进的研究手段与技术方法。特别在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阶段,技术方法不断升级改进,公共平台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持科研平台的技术优势和业务水平,必须制定规范的进修培训制度,鼓励技术主管、设备工程师参加技术交流、技术培训,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学习和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方法,为用户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供支撑。同时,让平台技术人员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逐步提高自信心和归属感[12]。
近几年,测试中心先后派出主管和技术骨干4人次到欧美国家短期进修,学习先进技术和平台管理经验。同时,鼓励平台技术人员轮流参加校内外的技术讲座和知名企业组织的技术培训,更新技术,拓宽视野。
4 结束语
公共科研平台技术队伍建设与人员管理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我们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才能找到一条相对适合平台发展的道路[13]。针对非事业编制技术人员占主体的特点,在现行体制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技术队伍的稳定性还有待探索,特别是通过完善内部职级评定及其与学校职称聘任的结合与互补等方面。通过完善用人机制,探索出一套高端技术人才与基层运维人员统筹兼顾、事业编制与非事业编制人员共同发展的平台技术人员管理模式,全力打造支撑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创新型公共科研平台。
References)
[1] 王卫荣,贾贤龙.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11-13,20.
[2] 魏淑艳.国外科技资源共享的有益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9):95-97.
[3] 蔡兵,刘姝伶,尹玲娜,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259-263.
[4] 温光浩,张微,陈敬德.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6-7,28.
[5] 武晓峰,高晓杰.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6] 吴松强,沈馨怡,刘晓宇,等.发达国家科技资源共享的经验与借鉴[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6):139-143.
[7] 周金池,王兰珍.高校大型分析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83-186.
[8] 向东,王青,段志平,等.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204-207.
[9] 林新华.初探我国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运行机制[J].科技信息,2008(22):35-35.
[10] 温光浩,张微,陈敬德,等. 当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8-10,26.
[11] 师亚敏,潘勋.高校非教学科研系列人员的招聘与培养[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16(2):59-60.
[12] 黄云,马洪雨.建立有效的实验技术人员培训体系的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1):82-83.
[13] 刘波.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大学科技创新能力[J].复旦教育论坛,2004,2(6):35-40.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technical team construction and staff management of public research platform
Shi Yamin, Pan Xu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The public research platform is the foundation to improve the research capability,provide the training ability and accelera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a research institute.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ical team and management staff are the key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efficiency,availability,and service level of key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discussing among peers, this article aims to conclude several key aspects 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staff management,through analyzing the operational practice of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Center of Biomedical Analysis.
public research platform; testing center; technical team construction
2015- 01- 22 修改日期:2015- 03- 12
师亚敏(1977—),女,山西晋中,硕士,清华大学六级职员.
E-mail:swxrs@tsinghua.edu.cn
G451.2
A
1002-4956(2015)9- 0233-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