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蒙城谚语”的认知分析

2015-04-10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蒙城谚语比喻

陆 侠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与传媒系,安徽亳州,236800

安徽“蒙城谚语”的认知分析

陆 侠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与传媒系,安徽亳州,236800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蒙城谚语”中的两个小类。一类是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不一致的谚语,即隐喻性谚语。对于此类谚语,重点研究其隐喻表达的形成机制以及隐喻中的意象。另一类是由比兴手法创造的谚语。此类谚语是基于类比联想构成的,重点探讨其形成机制及类比点的类型。对这两类谚语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借助于生活中各个熟悉领域的经验来认识周围的人或事物,表达陌生的、抽象的、无形的概念。

蒙城方言;谚语;认知

1 研究背景

蒙城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早在4 000年前,夏氏族西迁夏水(今北淝河),本县即为古老民族的活动地区”[1]。蒙城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几千年来留下的谚语数量丰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蒙城方言和流传的谚语研究很少,仅有四篇专题论文[2-5],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谚语进行研究的论著尚未见到。为此,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

2 蒙城谚语概述

本文所研究的“蒙城谚语”指现今还在蒙城一带民间流传的谚语,因调查点而命名,不遵守排他性原则。为简便起见,以下省略引号,直接用“蒙城谚语”表述。

根据语义内容,可以把蒙城谚语分为三类:一类是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相一致的谚语。如概述气象时令的“十月天短,无风就暖”“立夏三尺火,夏至火连天”;告诉人们播种时间的“立夏种棉花,不要问人家”“大暑前小暑后,二暑之间种绿豆”;概括动植物性状的“蚕老一时,麦熟一晌”;总括农耕社会必备农具的“杈把扫帚扬场 ,犁耙绳索使牛鞭”;说明事理的“不怕慢,就怕站”“走千走万,和蛋吃饭”“好孩不闲,赖孩不玩”,等等。这类谚语往往是以传授生产知识、生活经验为目的的,无深层含义,只有字面意义。另一类谚语常作隐喻性理解。通过某种现象或事件来映射其他相似的现象或事件。例如,“一人不幸,十人敲罄”,比喻一人不幸众人幸灾乐祸;“肉吃千口,罪落一人”,比喻众人受益一人担责;“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比喻很早就做好了准备,却没有及时实施或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有一类是由比兴手法创造的谚语。此类谚语,从形式上看,由两个语节构成,其中一个语节是兴语,另一个语节是谚语真正要表达的内容。如“馍再大是笼子蒸的,你再有本事是我生的”,后一语节是谚语真正要表达的内容,意在告诉人们再有本事都不能忘本;“人心要实,火心要虚”,火要旺,必须空心,人要立足,必须实在,告诫人们与他人交往要以诚相待,前一语节是谚语真正要表达的内容。下文从认知角度来讨论后面两类。

3 基于相似的隐喻性谚语

“隐喻性谚语是人们在相似基础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实际上涉及了两个领域。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6]例如,“吃饭还咬嘴唇来”,似乎是对人的生理现象的一种描述,但在运用这条谚语进行交际时,通常不会照字面意义理解,它的实际意义是指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亦难免有摩擦。这是用人的生理现象来概括、映射人的社会关系,涉及了两个不同的领域。

3.1 源于自身体验的隐喻表达

隐喻是一种基于自身经验的认知表达。日常生活中,人们身体的体验能通过隐喻来表达抽象的事理,从而形成隐喻性谚语。例如,“眼皮浅,腚沟深”,比喻见识短浅;“虱子多喽不咬人”,比喻习焉不察;“腮帮子掉喽不知脸疼”,比喻不知羞耻;“头上痒痒按腚上挠”,比喻得意忘形;“屎不到屁门不屙”,比喻事情到最后关头才做;“胳膊 不过大腿”,比喻势力小的斗不过势力大的;“临上轿扎耳眼”,比喻平时不作准备,临时慌忙应付或仓惶求救;“烂眼子肯招灰”,比喻越是有毛病的地方,越容易出事;“刀不割谁身上谁不疼”,比喻不亲身经历就不能感受到别人的痛苦;“一家不知两家难”,则与普通话中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异曲同工之妙。此类谚语还有“性急喝不得热稀饭”“十个手指头不一般长”“屎不戳不臭”“饱汉不知饿汉饥”“一口吃不喽胖子”等。

日常生活经历是隐喻产生的根源。有些谚语借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去阐释抽象的概念,把这些经验映射到抽象领域,便产生了隐喻意义。如“灯下黑,眼前瞎”,在使用电灯之前,人们多用油灯照明。照明时,由于灯具自身的遮挡,灯下会产生阴暗区域,所以叫灯下黑,该区域的特点是离光源很近。这是用生活中的经验喻指在身边的东西或事件反而不易看清楚,不能察觉。生活中人们发现装满水的罐子晃动时不会发出响声,只装一半水的罐子晃动时会发出响声。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是不声不响、谦虚谨慎的,而那些一知半解的人才会在别人的面前炫耀,夸夸其谈。人们基于相似联想,用来自生活的经验“满罐不响,半罐咣当”比喻半懂不懂的人总喜欢卖弄。“卖瓜的不说瓜苦,卖杏的不说杏酸”,则来自商品交易领域的经验,被用来比喻对自身的短处避而不谈。来自动物领域的经验有“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不打望天飞”,饲养的家鸡,不管怎样打都不会离开家,野鸡不管怎样饲养,都会想尽办法飞走,比喻血缘关系是无法割断的。类似的谚语还有:“老猫屋上睡,上辈传下辈”,这是关于家风传承的说法,比喻有些东西是从长辈那里传下来的;“牵着不走,赶着倒退”,这本是说某些动物,牵着它它不走,用鞭子抽它它就往后退,后被人们用来比喻人不识抬举。

3.2 隐喻中的意象

在隐喻谚语中,两种貌似毫无联系的事物被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人们在认知领域里对它们产生了相似联想。“在与客观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的过程中,人们能够自然地用熟悉的、常见的、具体的物体结构去认识陌生的、抽象的、无形的概念。”[7]例如,用“话也讲,棉也纺”,比喻聊天时不要停了手中的工作;用“桥归桥,路归路”,比喻互不相干的事应该严格区分开来;“路边上讲话,草稞来(草丛中)有人”,意同普通话中的“隔墙有耳”。“纺棉”“桥”“路”“草丛”都是农业社会里人们熟悉的、常见的事物,被用来构建谚语,表达陌生、抽象、无形的概念。谚语中所描绘的这类事物、情景,被称之为意象。本文将以隐喻性谚语中出现的动物意象为例进行讨论。

自古以来的农耕社会里,在家豢养动物是蒙城人的生活习惯,人们最熟悉的、能够直接感知到的除人自身外应是各种动物了。因此,人们总是习惯把动物与人自身联系,借用动物的形象来映射相似的、陌生的或抽象的事物或事件,从而构成各种隐喻表达。在蒙城方言中,以动物为来源域的隐喻性谚语有很多。从“马、牛、驴”等大牲口到“猪、鸡、狗”等小家畜,凡是人类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动物,都进入了谚语系统里。

“起小拿针,长大牵牛”,比喻指小时小错不改正,成年终将铸大错;“偷牛的没逮着,逮个拔橛的”,偷牛的人没逮着,逮住拔拴牛橛子的人,比喻关键人物平安无事,次要人承担全部责任;“一天省一口,一年买老牛”“三年不吸烟,省个大老犍(公牛)”“三年头上不梳油,能省一犋牛(一犋牛:两头牛,耕地时两头牛为一犋)”。这三则谚语隐喻意义都强调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必会积少成多,借牛喻指节俭的好处大。“三岁不成马,到早晚(任何时候)都是驴驹”,马三岁成年,到三岁还不是马,就只能是驴驹了,比喻终不能成材;“上东行不问西行,买骡马不问猪羊”,比喻做事专一。

一些小家畜也常常被用来隐喻人,例如,“牵人的猪,还人的羊”,比喻指礼尚往来;“狗咬龇牙伴(长相丑的人),火烧遢邋叔(不讲究卫生的人)”,比喻趋炎附势;“打鸡跟鸡飞,打狗跟狗走”,比喻女人应从一而终;“黄狼(黄鼠狼)夸儿香,刺猬夸儿光”,比喻“护短”,不知自丑反而自夸;“千年死个猪,万年死个猫”,比喻揪住琐碎的旧事不放。

“当人们要认识和描写以前未知的事物,而原有的概念不能反映新的事物、原有的语言符号已不能表达新的概念时,人们往往依赖已经知道的概念及表达方式以加深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这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熟悉到陌生、由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发挥人的想象和联想,将两个貌似毫不相干概念或事物作不寻常联系的过程就是隐喻的核心。”[8]

4 基于类比联想的谚语

沈怀兴认为:“托物兴辞的起兴是汉民族口头创作的传统手法之一,用意合法托物兴辞创造谚语也是汉民族谚语创造的重要方式之一。”[9]蒙城方言中也有一些由比兴手法创造的谚语。“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兴的心理机制就是类比联想,即根据事物或现象间的类似点而产生联想的一种思维活动。“人类通过把周围的各种现象跟人类自身作类比,发现了一些共同之处,从而加深了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0]下文考察蒙城方言中基于类比联想产生的谚语。

通过考察发现,这类谚语由两个语节构成,一个语节只起比兴的作用,另一个语节才是谚语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可以是前一语节,也可以是后一语节。借助于类比点,前后两个语节相连接,而这个类比点可以是动作,也可以是状态或结果。

4.1 动作类比

“人留后代,草留根”,这条谚语前后语节的类比点是“留”,用“草留根等待来年春天”来类比“人类繁衍子孙传承香火”,前一语节是重点。“锣鼓听声,说话听音”,前后语节的类比点是“听”,以“听锣鼓要听其声”来类比“言语交际时要能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狗咬挎篮的,人攀有钱的”,“挎篮的”即乞丐,他们多因贫穷而穿着破烂。狗好咬穷人,但对穿着光鲜的人却摇尾逢迎,为此,在人们心目中狗是势利的。以“狗善咬乞丐”来类比“人喜欢跟有钱的人拉关系”,前后语节的类比点是“势利”,后一语节是重点。“浇菜浇根,共事共心”,用“浇菜浇根”来类比“与人相交要交心,开诚相见”。“节气不饶天,年龄不饶人”,“节气”指二十四节气,“天”指气候物象,气候物象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而变化,节气一到,气候物象就会发生变化,这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老,这也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前后语节的类比点是“不饶”即岁月无情。

4.2 状态类比

“天黄有雨,人黄有病”“天黄有雨,人黄有痞”,前后两个语节的类比点是“黄”,天黄多指有沙尘暴天气,人的脸色发黄则意味着身体不健康,后一语节是谚语真正要表达的内容。“屎难吃,钱难挣”,前后语节的类比点是“难”,用“屎的难以下咽”来类比“生活不易”。“干天起旋风,人穷好弄空”,前后语节的类比点是“旋风”和“空(空话)”,用“干燥天气容易形成旋风”来类比“人贫穷容易撒谎”。

4.3 结果类比

“人犟损财,牛犟损力”,虽然两个语节都有表示状态的“犟”,但状态不是这条谚语的中心,它更关注结果,因此前后两个语节的类比点是“损”,用“牛固执会在体力上受损”来类比“人固执就会在财物上受损”。“猫老吃子,人老疼子”,前后两个语节有一个共同的类比点即“老”,通过老猫的行为和老人的行为类比,意在表明人老之后愈加疼爱子孙。而“人老弯腰把头低,树老焦梢叶子稀”,用人老比树老,形象地描绘出老人的外在神态。“鸡多不 蛋,女人多喽不做饭”,前语节和后语节的类比点是“多”,由“母鸡多了不下蛋”的现象联想到“人多往往相互推诿”的事实。“人走千里归家,水走千里归海”,前后语节的类比点是“走千里”,用“水流的再远也要回到大海”来类比“人走得再远终要回到家乡”。类比点也可以是否定形式,如“种不好庄稼一季子,娶不好媳妇一辈子”,前一语节和后一语节的类比点是“不好”。如果庄稼没有种好,也就是一季收成不好,而娶不到好的老婆,可就要一辈子为其所累,通过类比极言妻子对人生的重要性。“灯不拨不亮,话不说不明”,前语节的“亮”意为明亮,后语节的“明”意为明白,由“灯芯拨动之后才会变亮”联想到“话说了之后人能明白”,通过类比,告诉人们话一定要说出来,以让人明白。“人不得外财不发,马不吃夜草不肥”前后两个语节的类比点是“不得”和“不吃”。马在夜间要吃一次草,否则能量消耗不能及时补充,会越来越瘦;农业社会,人们一年的辛苦劳作仅够温饱,剩余财富不多,没有意外之财,仅靠口积肚攒不可能富裕。由“马吃夜草而肥”联想到“人因意外之财而富”,前一语节是重点。

综上所述,在蒙城一带流传的谚语中,相似联想、类比联想无处不在。人们借助于生活中各个领域的经验来认识周围的人或事物,谚语的语义也由单纯对客观事物的表述向抽象领域映射。

[1]杨继仁.蒙城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4

[2]杜红梅.安徽蒙城方言谚语的修辞特点[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4-87

[3]杜红梅.安徽蒙城方言谚语与儒家文化[J].陇东学院学报,2013(4):27-30

[4]陆侠.安徽蒙城方言谚语[J].科教文汇,2011(2):72-73

[5]陆侠.从蒙城方言谚语浅析蒙城家庭观[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0-83

[6]李涛贤,赵广升.略论隐喻性谚语的语义特征[J].宜宾学院学报,2003(1):81-83

[7]陈卫娟.台州方言中隐喻性谚语的概念隐喻探析[J].台州学院学报,2014(1):12-14

[8]杨小红.隐喻·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84-89

[9]沈怀兴.汉语谚语中意合法的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72-80

[10]吴建生,李淑珍.三晋俗语研究[M].太原:书海出版社,2010:53

H1

A

1673-2006(2015)06-0052-03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6.014

2015-03-18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蒙城方言熟语研究”(AHSKQ2014D124);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蒙城方言谚语及其认知机制分析”(BSKY201409)。

陆侠(1980-),女,安徽蒙城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和方言学。

(责任编辑:李力)

猜你喜欢

蒙城谚语比喻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安徽亳州至蒙城高速公路谯城至涡阳段施工图设计获批复
安徽蒙城:秸秆收储利用“四方共赢”
比喻
蒙城路径
说说谚语
比喻最爱
谚语趣画(一)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