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概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5-04-10杨扬
杨 扬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我国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无论是中小学教育课程,还是大学各专业课程,教育部门都在积极地推广,以充分展现我国教学改革的重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课程,充分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和方法,能有效推动教学效果的改善与提高。
一、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理论
研究性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出现并兴起。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渐认识到它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并把它付诸于教学实践之中,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教育界人士广为称颂与推广。21世纪以来,我国首先在中小学逐渐实施研究性教学,随着其实践效果的凸显,大学多门课程也充分运用该教学法,使之成为教学领域的重要改革趋向。
有关研究性教学的定义与内涵,不同学者持不同意见和看法,可谓是众说纷纭。诸如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研究方法,自主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达到学习、创造和培养能力等目的的教学形式[1]。研究性教学,是指在以传授知识为预设目标的课程教学中,灌输一定比重的研究性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研究兴趣,进一步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初步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2]。纵观学术界现有定义,并在借鉴他者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根据预计的教学目标,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提高其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而有效改善教学效果的过程。从研究性教学的特点来看,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研究性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创新活动,这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法,教师一味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的传入,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如同一潭死水。而研究性教学则突破这一传统,强调知识传播的主体与客体的主动性,教师与学生都主动参与这一实践过程,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努力并创造新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创新性更多来源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式接受。其二,研究性教学是一项互动型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师生之间的互动,简单形容就是“一问一答式”,这种互动缺乏根本的活力,甚至学生在教师的问题中是被动参与,根本起不到真正解决问题和提升能力的作用。研究性教学是教师发挥引导性作用,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研究问题能力和知识素养。教师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相互探讨,但发挥的作用与角色有所不同,教师是引导功能,学生是主体功能,最终提高教学实践活动的功效,这种互动式都是立足于师生双方之间的不同作用与功能。其三,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特点在于研究性。研究性教学不能离开研究,在这一教学方式下,师生都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在研究中教,学生在研究中学。教师的“研究”,重在研究课题要达到的目标、课题要完成的内容、课题研究使用的方法等方面;学生的“研究”,重在研究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自身的思考和感悟等方面[3]。这一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教师合理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这都是一个动态的研究过程。教师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要分析问题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分析空间,使学生真正提升研究问题的能力,把问题研究透,解决好。
研究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法的重要突破,最重要的是它能有效改变以往教学法的弊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主动性,尤其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中把自身的科研与教学充分结合起来,能推动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学生充分利用研究性教学,改变了那种被动参与课堂的局面,主动学习和研究问题,不断积累所学的知识,把课堂教学效果推向更高层次。
二、“概论”课中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研究性教学模式,顾名思义,着重探讨的是极具研究特质与色彩的教学过程,着眼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之间如何通过研究问题而引起的互动关系[4]。从研究性教学的基本内涵与特点来看,它与“概论”课的教学存在诸多切合点,把这一教学法充分运用于“概论”课,可为该课程的建设和教育实践搭建良好的平台。
“概论”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针对本课程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选择数个重要内容作为其中的专题分析。从总体而言,根据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与特点,把它应用于“概论”课中,其构建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阐述其相关背景。教师在授课之前,要确定所思考与探讨的内容。所探讨的内容,要根据问题的重要性,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有现实意义,能体现时代的特征。这种问题富有启发性和新鲜感,能让学生有研究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能产生学习和研究的热情,激发其研究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把学生带入到学习王国,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相关问题阐释其相关背景,诸如时代背景、历史背景、现实环境、生成条件与机制等背景性因素。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例,我们可以提出为什么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四个相互联系的基本问题。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提出来,首先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即使在今天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都具有高度的正确性,能有效指导和解决现实问题。其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果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这些基本理论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在学习中自觉地产生民族责任感,肩负起国家发展的重任。
第二,师生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教学内容要以教材为基本依据,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立足于教材,把它作为教学和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深入思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问题的深处,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研究,如何探讨问题。学生要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自主地进行学习和研究,要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问题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要在研究中学会调查、分析和论证问题,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对一个知识点有全盘而深入的思考,查阅资料,探讨问题,总结规律,深入问题实际,解决问题。在深入研究后,学生可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如演讲、论文写作、课堂讨论、专题研究、课堂汇报等。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善于收集资料,处理学习资料,学会研究问题。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确定学习形式,教会学生处理研究课题相关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在学生分析探讨问题后,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系统性评价,总结其优势,分析其不足,这非常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不断学习,真正做到教学互补,相得益彰,共同进步,一并发展。
第三,做好研究性教学的后续工作。研究性教学不仅是课堂上的事情,课后的诸多工作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课堂的必需工作后,如何把课后的工作完成好,巩固好已有的研究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性教学可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搭建师生之间的互动舞台。通过网络学习,师生在这个平台就所学问题展开讨论,学生深入学习,教师展开答疑,把研究与学习持续推进,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网络学习是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双方都要把这一平台利用好,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知识资料储备,学生可以更深入研究和挖掘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学习的动力与知识的探究是永无止境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不断鼓励其进行深入研究,激发其学习与研究的兴趣与欲望,提升其学习的动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体系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因此要建立健全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准备工作、课堂表现、网络平台的参与、课后的深入研究对学生进行系统合理的评价,给出合理而公平的成绩考量。学生根据其在课前、课中与课后对研究性教学的参与度与所取得的成果也进行合理评价。因此,在“概论”课的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要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展示其成果,获得较好的课程成绩。
总之,把研究性教学模式贯彻于“概论”课程中,教师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确立研究的主体内容,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引不断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互动,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课后,教师与学生要积极参与网络平台,促进教学共进。教师还要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客观的评价。教学改革中,要不断构建与发展研究性教学模式,搭建良好的教学平台,促进“概论”课教学的改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果。
[1]陈兴文,白日霞,李 敏.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 -2):123.
[2]刘海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优劣势探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77.
[3]李金萍,李 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的原则及模式研究[J].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69.
[4]张秀容.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