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

2015-04-10刘福忠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上海大学生

刘福忠

(上海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上海 200433)

上海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

刘福忠

(上海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课题组以上海高校6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研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宗教理解肤浅,信教学生占比17%,学生宗教徒以信仰佛教、中国民间宗教者居多;较多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感兴趣,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普遍。民族传统、社会转型、宗教自身、学生自身、高校教育等原因造成大学生信仰宗教。高校应开展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宗教学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科学的宗教观;还要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维护民族团结。

[关键词]上海;大学生;宗教信仰;宗教学教育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2.007

一、研究背景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变,民众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信教的民众渐多,大学生中也出现了宗教信徒。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中国社会转型升级,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大学生宗教信徒群体也有了新变化。面对大学生宗教信徒存在这一事实和可能会出现的宗教向大学校园更大范围的渗透问题,我们必须进行深入调研,认真应对,以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对上海东北片6所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并用现场指导填写的方式完成问卷填写,当场回收,回收问卷600份,问卷回收率、有效率均100%。以问卷统计为基础,对相关学生进行深入访谈,梳理出若干个案,未来将继续进行跟踪研究。

鉴于本次调研的需要,调研问卷围绕对宗教文化的认识、宗教信徒的类型与数量、学生对宗教信仰的兴趣、涉足宗教活动场所的原因、对他人信仰宗教的态度5个方面设计13个问题。

本次接受调查的对象统计为:男生321人,女生279人;汉族学生577人,藏族等少数民族学生23人;大一学生162人,大二学生154人,大三学生155人,大四学生71人,研究生58人;文科学生165人,理科学生147人,工科学生197人,其他专业115人;学生党员72人,共青团员487人,群众41人。

二、研究内容与结论

(一)大学生对宗教理解肤浅

对大学生而言,宗教信仰这一概念并不陌生,他们可以多途径、多时段地获知,而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呈现出理性、多元的特征,互联网所发挥的作用最大,通过互联网所获取的宗教信仰知识有碎片化特点。大学生了解宗教信仰的途径占比从高到低,“网络”占49.67%,“影视节目”占42.67%,“阅读相关宗教书籍”占35.67%,“家乡或家庭传统与教育”占33%,“朋友或朋友介绍”占24.17%,“学校教育”占18%,“传教人士介绍”占13%。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大学生接触宗教极为便利,方式更加隐蔽。比如家庭式传教、朋友间传教、师生间传教、网上传教如QQ、微信、朋友圈;特别是同学间传教,虽然不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但它却有更强的渗透力,更容易误导学生进入信教群体。学生反映在校园内外会经常遇到传教者,以基督教的传教者居首,且有以高校周边为基地的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传教组织存在。

大学生对宗教文化(宗教仪式、宗教教义、宗教艺术等)的了解程度,依次是“非常了解”占3.17%,“大部分了解”占15.17%,“一知半解”占78.17%,“一点也不了解”占3.5%。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宗教文化的理解普遍肤浅;如果某种宗教主动对其宣传,会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从中分流出部分学生选择宗教信仰的可能则相应提高。

调研显示,72%的大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无害的精神追求”,19%的大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高尚的精神追求”,5%的大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精神的鸦片”,4%的大学生选择“说不清”。对于“信仰宗教的实质”这一问题的认识以中性选择者居多,大学生对宗教的负面作用认识不足。恩格斯对宗教的本质曾有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宗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存在是长期的,具有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当前,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发展表现出积极作用,但是宗教的根本目的不是促进社会发展,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观上是对立的,它与马克思主义相违背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在当前传统宗教蓬勃发展,新兴派别不断出现的情况下,邪教派别也有增加的趋势。对于“宗教与邪教有什么不同”的问题,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89%的大学生认为“两者有本质区别,邪教会严重危害社会”,9%的同学选择“无法对宗教和邪教做出区分”,只有2%的大学生认为“两者没有区别,都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这说明在当前广泛宣传、严厉打击邪教的环境下,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大为提升。邪教反社会、反人性、反道德,教义褊狭,搞狂热的教主崇拜。邪教是新兴宗教中一部分极端组织,传统宗教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可能演变为邪教。

根据四个问题的调研数据,结合我们的访谈记录,我们认为大学生对宗教的理解普遍肤浅。这一分析有助于我们判断大学生宗教信仰选择的可靠性,起到理性支撑的作用。

(二)信教学生占比17%,不是主流;学生宗教徒以信仰佛教、中国民间宗教者居多

调查显示,83%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没有“宗教信仰或神灵崇拜”,宗教信仰当前在绝大多数学生中并没有成为处理人生终极意义问题的首选;但是,坦然选择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比例也达到17%,有102人。在有宗教信仰的102人中,49人信仰佛教,占比8.16%;15人信仰基督教,占比2.5%;6人信仰道教,占比1%;26人信奉中国民间宗教(财神、观音或其他中国民间神灵),占比4.3%;3人信仰伊斯兰教,占比0.5%。信仰佛教的人最多,其次是中国民间宗教、基督教。在本次调研中,有少量党员也表示有宗教信仰,对此必须强调,共产党员是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唯物主义者,不能信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需要以科学的观点、方法对待宗教。

对于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他们的信仰起因也有多种。41.18%的大学生选择“受家庭熏陶”,36.27%的大学生选择“寻求心灵的寄托”,35.29%的大学生选择“好奇心推动”,34.31%的大学生选择“受信仰群体的感染”,27.45%的大学生选择“为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吸引”,14.7%的大学生选择“教义所具有的说服力”。由此看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选择有重要作用,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中,有38.23%的人会经常参加宗教活动,61.36%的人偶尔参加宗教活动。参加宗教活动的频率反映出宗教信仰者与宗教的联系密切度,较多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偶尔参加宗教活动的事实为学校的教育创造了空间。通过对信教学生的访谈,我们得知,他们不否定在上海有虔诚的信徒,但认为多数人是功利导向的信教,与宗教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比例在4%—20%左右,宗教信仰类型则因地而异。因为每次研究均不是全样本调研,所以,对信仰宗教大学生比例的判断出现不一致也属正常。对于17%的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调研结果,虽然在大学生中不占主流,但是,我们认为该数值已属偏高,这一点也印证了近年来大学生信教者有上升趋势的判断。对于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在尊重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必须开展更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将宗教信仰者扩张宗教受众的冲动在合适的范围内予以引导。

(三)较多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感兴趣

虽然有17%的大学生已经坦言有宗教信仰,其他83%表示没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是否会偏向宗教,我们也进行了调查。对于“您比较倾向于认同哪一宗教”的问题,45%的同学选择“无宗教倾向”,这与83%的选择已经出现分化;另外55%选择认同“佛教”“基督教”“道教”“中国民间宗教”“伊斯兰教”“其他宗教”,其比例分别是28%、10.16%、5%、8%、2.6%、1.1%。选择“佛教”的居于第一位,稍加分析可以得知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选择“基督教”的占比10.16%居于第二位,这与有宗教信仰者调查比例略有上升,显示基督教较有吸引力。这里选择某一宗教,并不代表未来将信奉该宗教,但有倾向性,需要引起我们重视,可以对宗教认同者进行抽样并给予持续关注。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这种不确定性,将伴随他们从校园踏上社会而带到社会上,这对高校与社会宗教事务部门密切协同提出了要求。

对于大学生信教规模,据被调查者观察,他们认为所在班级中信仰宗教的同学数量分布为“没有听说”“有1—5人信”“有6—10人信”“有11—15人信”“说不清”的占比为16.33%、70%、9%、1.33%、3.33%。这与学生的自认信教数量较为接近。

(四)学生去宗教活动场所的目的以旅游为主

100%的大学生都有过到宗教活动场所(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的经历,他们去的目的依次是:参观旅游,占61%;祈福,占35%;好奇,占25.83%;遭遇人生不幸后寻求精神寄托,占2.5%;我是宗教徒,为信仰而去,占5.3%。到宗教活动场所并不等于参加宗教活动。大多数人到宗教活动场所主要为了休闲放松,即使是祈福也只是表达意愿,并非真正的宗教信仰,真正参加宗教活动、寻求纯粹信仰满足的人很少。面对这种现象,没有必要横加指责,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教育引导即可。

(五)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普遍

随着宗教世俗化,宗教语言、宗教艺术逐渐成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也更加宽容,宗教暧昧现象普遍。在回答“如何看待部分大学生宗教信仰这一现象”时,19.83%的大学生认为“非常理解”,79%的大学生认为“可以理解”,认为“这些人精神空虚”“不可理解”的只有0.5%、0.7%。选择“非常理解”“可以理解”的大学生人数达到了98.83%。相关研究显示对宗教信仰的宽容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状态,大学生也不例外;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宽容将对高校共产主义信念教育产生巨大压力。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分析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复杂,主要是:民族传统的影响、社会转型的原因、宗教自身的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和高校教育的不足。

(一)民族传统的影响

民族问题自身就是信仰问题的主要引导因素。在过去,民族信仰占据着人类认知的主要层面,是引导人们生活、工作等问题的主要指导思想;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信仰问题的淡化是国家运行的结果,同时信仰的极端化和复杂化又带来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我国,某个民族都信仰某种宗教的情况广为存在,这是一种深厚的历史积淀。

(二)社会转型的原因

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教育发展进入“后4%”的时代,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推进,我们的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公民信仰很容易出现困惑、缺失甚至危机。如果现实问题不能解决,公民很可能转而求助于宗教,祈求神拯救世界、保佑自己,从宗教信仰中寻求精神寄托。作为社会成员,大学生也随时通过各种介质感受着社会的变化,受到社会的影响。

(三)宗教自身的原因

宗教是人类面临某种恐惧而反思的价值观念的敬畏、崇拜、信仰系统。宗教信仰是信仰某种价值理念,具有哲理性、伦理性。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宗教的存在和长期性既有认识的根源,又有社会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等的根源。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独到的知识架构、价值体系、宗教仪式和富有美感的建筑,能从感官和思想上为人所接受。宗教具有某种永恒的价值和意义,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宗教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当下,宗教更多地向人们展现它对于个人信仰与社会价值关系的调节作用,让人们感到亲切;宗教表现的哲理性、心理慰藉性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尤其是它的心理调适功能给人带来归属感、安全感。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本身具有思想不稳定的特点,尤其是90后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包括研究生)的主体,作为与我国互联网共同成长的群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对宽松的时代氛围使得他们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步入大学,他们开始独立面对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压力,需要选择文化和价值,他们会多方尝试。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多元化非常贴切地反映了当前大学生信仰状态,他们有追求思想解放、信仰自由的意愿,却无法准确把握自由的内涵;他们思维发展不成熟,无法正确判断宗教的本质;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心理承受力差,抗挫折能力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渴望得到认可,这为宗教介入提供了可能。

(五)高校教育的不足

通过不懈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进入大众化阶段。但随之而来的学生数量增加、资金缺口、师资缺口、办学方式方法与理念滞后、思想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度不够等因素,制约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并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虽然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在进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但是正面单向灌输、内容滞后使部分学生失去信心,相比而言,学生会认为宗教信仰更简单、真实;同时,高校宗教课程设置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宣传不足。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办学的高校,面临的机会更多,挑战也更大。上海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碰撞的最前沿。上海有众多的宗教场所,有良好的宗教传播的软硬件环境,这是上海高校所必须面对的现实。

四、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开展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加快课程改革,基于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教育引导,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将深入细致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多倾听学生心声,多解决实际困难,创建充满爱的校园。这样,学生面临问题时就不会轻易去诉诸神灵。

采用先进技术,做好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是兼容并包的开放性技术产物。Web2.0时代确立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充分调动人的主体能动性,进行网络社区建设(比如微博、微信),并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正在兴起的Web3.0是包括了云计算、大数据与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发展方向的全新一代网络,构架了广泛性、智能化的人类生存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对的新挑战、新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而为。

(二)开展宗教学教育,培养学生理性宗教观

正确区分宗教活动和正常民俗、民族传统文化,因为民族文化受宗教的影响很深厚,使得一些宗教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与一些少数民族的正常民俗、民族传统文化极为相似,同时在少数民族学生中进行民俗、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时,往往带有宗教的影子,如回族的开斋节。

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宗教的本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多民族、多宗教是我国国情的重要特点之一,正确处理宗教领域中的各种矛盾是关系全局的大问题。更多地融合青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开展宗教学研究,培养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的研究队伍;开设宗教学选修课,进行宗教学教育,做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宣传,大力开展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帮助学生从宗教的历史、宗教学、宗教观三个层次科学认识宗教,理性、科学地看待宗教信仰,区分宗教接触、宗教朦胧、宗教信仰等不同层次,并养成大学生的心理自觉,引导学生在政治信仰、人生信仰和宗教信仰之间做出正确选择。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问题,日积月累,心理压力也会随之增加。有的学生会产生孤立、无望、无力感,对前途失去信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厌学厌世情绪。我们要分析大学生的特点,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人文关怀、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活动,提高大学生自主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

(四)优化校园环境,加强大学生组织建设

优化校园环境,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各环节,培养优良的学风、教风,重视发挥隐性教育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加强各类大学生组织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尽量多的大学生纳入各种组织中,满足其兴趣发展的需要,激励他们对事业、学业的追求,使他们的情感有可靠的港湾,生活学习有人帮助,人际关系和谐,有关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消除大学生寻求宗教帮助的动机、需要。

(五)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

我国宪法保障公民的信仰自由,明确宗教信仰问题是公民个人的私事。但是,宗教事务中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必须进行依法管理。大学生宗教徒的出现以及可能有的影响与扩展,高校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校内信教群体的管理。既尊重大学生宗教徒的信仰自由,又引导他们合法合规地参与正常宗教活动,主动适应社会要求,为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做出积极贡献;同时采取合法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措施,构建抵制宗教向高校渗透的预警机制,打击校园内外的非法宗教活动,谨防境内外宗教势力向大学校园渗透。高校必须同社会宗教事务部门建立良好的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借助社会宗教事务部门的专业力量,做好高校的宗教事务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福忠,袁海萍,刘凯.浅析中国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85.

[2]张立文.恐惧与价值——论宗教缘起与价值信仰.探索与争鸣,2014(8):13.

[收稿日期]2014-11-05

[作者简介]刘福忠(1978-),男,山东青州人,上海财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C645;B9;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02-0027-05

A Research on Religious Belief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hanghai

Liu Fuzhong

(SchoolofFinance,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In this research, 600 college students in Shanghai we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o investigate the college students′ religious belief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it is found that the colleg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bout religion is rather superficial. Students who have religious belief account for 17%, most of whom believe in Buddhism or Chinese folk religions. Many college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religion and their belief is rather ambiguous. The fact that students believe in religion attribute to reasons including national traditions,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religion itself,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college education, etc.. To deal with the situ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university should carry out ef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velop education of religion for students, strengthe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optimize the campus environment, and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 view on religion; besides, it is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manage religious affai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our country, safeguard the safety of our country and society as well as the national unity.

[Key words]Shanghai;college students;religious beliefs;education of religious science

*2014年上海市统战调研课题之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上海大学生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