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2015-04-10常培文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模式基本原则

常培文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8)

解析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常培文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厦门361008)

[摘要]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长期违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结果;中国模式取得成功则是由于长期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总结苏联模式失败的教训和中国模式成功的经验,得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含三条,即在经济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政治上,无产阶级政党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文化上,无产阶级政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原则。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苏联模式;中国模式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2.003

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方面?目前这个问题学界争议颇大,众说纷纭。李君如将其概括为八条,吴雄丞将其归纳为七条,高放、李景治、蒲国良将其归纳为六条,严书翰提出五条,陆剑杰强调四条,贾建芳则明确为三条。

“‘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却是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结果。目前这一点在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一点学界的观点亦是一致的。那么,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呢?苏联模式究竟违背了哪些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中国模式又在哪些方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呢?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无疑是一种理论,凡是理论都应该来自于实践。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应该存在于马恩的经典著作中,只能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总结而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都是一种社会主义实践,只有认真总结这两种不同结果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才能科学地得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经济上,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落后的或者是超越现实的生产关系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要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强调“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必须立足于现实基础,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只有建立了与本国生产力水平相一致的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一)苏联模式的立足点是马恩的经典著作

苏联模式是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表现为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1936年,全苏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在苏联已经取得了胜利。1937年,苏联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不仅占有绝对优势,而且被当作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高级形式。

苏联模式的这种特征依据的是本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吗?显然不是,它所依据的是马恩的经典著作。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讲:“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286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第十四个问题,未来新的社会制度是怎样的?谈到:“一切生产部门将由整个社会来管理,也就是说,为了公共的利益按照总的计划和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因此私有制也必须废除,代替它的是共同使用全部生产工具和按共同协议来分配产品,即所谓财产共有。”237共产党的理论是消灭私有制,未来社会生产要有计划性和组织性,实行财产共有。不难看出,斯大林领导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几乎完全符合马恩对社会主义特征的描述。

然而我们很清晰地知道,马恩所描述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是十分落后的。也就是说,“斯大林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同时,也对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产生了教条化、简单化的理解,如限制商品经济发展,把计划经济绝对化等。”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比较发达的生产关系,它远远超出了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水平。这种情况下,苏联模式就从根本上违背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也就从根本上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

(二)中国模式的立足点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本文暂且抛开关于“中国模式”的种种争论。主张“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基础而言,1978年时的中国与1924年的苏联有着惊人的相似,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根本没有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更没有达到马恩所描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这就客观上要求中国模式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

1979年3月,邓小平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我国工农业从解放以来直到去年的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底子太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163-164。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报告中,在建设精神文明部分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1987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252至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式形成。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允许和鼓励私有制经济的发展,突破了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结构,再到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基本立足点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马恩所说的本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也就是说,中国逐步建立了与本国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报告清晰地指明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党和国家的各种路线、方针和政策,都是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切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真正意义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

二、政治上,坚持无产阶级政党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马恩早期的著作中就包含有民主集中制的思想。在《国际工人协会的共同章程和组织条例》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就强调,要培养工人的独立自主精神,党的各级委员会应由民主选举产生,并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绝对保持党的纪律[10]。无产阶级政党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苏联模式和中国模式在这一问题上也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态度。

(一)苏联共产党在政治上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关于苏联模式的弊端,学界的研究已经很成熟,几乎一致将政治上的高度集权作为苏联模式的弊端之一,大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斯大林发动大清洗运动,排除异己,广大党员干部失去了民主权利。1934年联共(布)十七大代表1966人中,有1108名因反革命罪被捕;十七大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中,有98人被捕和被处决。在这次大清洗中,几乎所有原来的州委书记都被杀害[11]39。在领导干部的选拔方面,斯大林创立了“花名册”制度,利用这种制度建立自己的亲信集团,配合大清洗运动,彻底排挤掉了“列宁近卫军”。

其次,党代表大会形同虚设,中央领导人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党的组织机构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在斯大林执政期间,只有两次党代表大会是按期召开,而其他党代表大会都是逾期举行的[12]。党的两次代表大会之间的时间越来越长:十三大与十四大间隔一年,十四大与十五大间隔两年,十五大与十六大间隔三年,十六大与十七大间隔四年,十七大与十八大间隔五年,十八大与十九大间隔十三年。在此期间,党的中央全会也极少召开[13]。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取消了“监察委员会和党委会平等的行使主权”的基本原则,规定“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决议必须经过党委会同意后才能发生效力”;十八大修改党章报告中竟然明确指出:“监察委员会在联共中央之下工作”,监督机制名存实亡[14]。党的组织机构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代表大会即便召开也成为中央领导人的一言堂,彻底丧失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民主制。

最后,苏联通过宪法的形式固定了中央集权、以党代政的政治体制。1936年,宪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中央集权、以党代政的政治体制,同时也固定了斯大林的所有制结构模式和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赫鲁晓夫曾经试图改变斯大林的苏联模式,但在个人集权和个人崇拜方面,相比斯大林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苏共十九次代表会议以后,戈尔巴乔夫也是逐渐改变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初衷,他把中央高度集权体制同社会主义制度等同起来。戈尔巴乔夫兼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有关国家的重大决策,他不同苏共中央商量,也不向中央通报,最后甚至威胁其他领导人连进克林姆林宫的机会都没有,宣布解散苏共中央也是他一个人的擅自决定[15]。

由于苏联共产党在政治上并没有坚持民主集中制基本原则,广大党员干部彻底失去了民主权利,最终一步一步走向高度集权,导致个人专断和崇拜。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无法发挥集体的智慧,无法保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根本违背了无产阶级政党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二)中国共产党恢复了党的集体领导制度

无产阶级政党民主集中制原则曾经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由于种种原因曾一度失去它,出现了同苏联模式高度集权相类似的局面。然而,邓小平主持工作后,恢复了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并坚持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首先,在领导制度方面,邓小平建立了中央集体领导体制和监督机制。他明确指出:“党内讨论重大问题,不少时候发扬民主、充分酝酿不够,由个人或少数人匆忙做出决定,很少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行投票表决,这表明民主集中制还没有成为严格的制度。”330如何使民主集中制制度化,邓小平提出了许多设想:如健全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严格执行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坚决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制办事,表决时,每人只有一票,决不能个人说了算;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干部选举制度、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等。

其次,在党的组织制度方面,健全了代表大会制度。根据邓小平所提出的党章要规定党员权利和义务的意见,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恢复并充实了党员的八项权利;健全了党内选举制度、差额选举办法;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差额选举的方式,并且在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候选人预选中实现了差额选举。此后还准备“把差额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各级党代会代表,基层党组织委员、书记,地方各级党委委员、常委和中央委员会委员”[16]。

最后,在党的组织生活方面,健全了民主生活会制度。在党内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要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生活的若干准则》,其中有一条,“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以党规党纪的形式规定了党内生活的具体准则,杜绝了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产生,极大地推进了民主集中制制度建设。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取消了领导干部终身制,逐步规范了各项选举制度,切实保障了党员的民主权利;党的代表大会如期举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逐步建立健全,这都符合无产阶级政党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三、文化上,坚持无产阶级政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原则

无产阶级政党的价值原则是什么呢?马恩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有了明确表述:“无产阶级政党没有自己任何的私利”;“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285不为自己谋私利,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这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价值原则。

(一)苏联共产党逐渐蜕变成了一个脱离人民群众的特权阶层

苏联的特权阶层起源于列宁时期为干部提供廉价伙食的“疗养食堂”,列宁和斯大林时期享有特权的人数还比较少。赫鲁晓夫曾向特权制度发起了所谓的“十次打击”,取消了如“红包”、专用汽车、免费别墅等一些特权,实行干部任期制与轮换制等,滥用职权现象有所缓解。但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为了“稳定”干部,取消了干部任期制与轮换制,恢复了被赫鲁晓夫废除的干部特权,同时又增加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特权[17]80,特权阶层的腐败现象达到了顶峰。

苏联长期中央高度集权造成了党政职能不分,机构庞大,重叠臃肿,人浮于事,官僚主义变得越来越严重。巨大的官僚体制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特权阶层,特权官员们不仅通过特供商店和特权制度合法地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获得各种高档的服务,甚至利用手中的特权大搞权钱交易、徇私舞弊,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官僚特权阶层把手中的权力变成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因而他们不倾听人民的呼声,不对人民负责,也没有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而只会唯上是从,按上级的意志办事,由此更加暴露出这一阶层专权、反民主的特性[17]77。在苏联解体前不久,曾经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仅占4%,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11]67。

特权阶层拥有的特权恶化了党群关系,加大了与普通群众之间的隔阂,表明他们并不代表人民的利益。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实际上却在无所顾忌地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享受各种特殊待遇,甚至腐化堕落,严重脱离群众。党员干部最终异化为统治人民的一小撮贵族集团,高居工人阶级和人民之上,完全丧失了社会主义性质,违背了无产阶级政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原则。

(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原则

中国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原则,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中。

首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落脚点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80年5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谈道:“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314此时“三个有利于”标准还没有正式提出。邓小平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说明邓小平始终把人民记在心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原则。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但每次讲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后面都会紧接着讲一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255“只有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随之逐步增加人民的收入。”312-313综合国力的提高,最终也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文化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成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准,而标准的落脚点和归宿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原则。

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原则。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18]这里讲得非常清楚,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能够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随后“中国梦”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对于这样一个热点话题,习总书记描述得非常清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从“三个有利于”标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不为自己谋私利,始终将人民记在心里,始终代表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原则,与苏联共产党特权阶层形成鲜明对比。

今天,人们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众说纷纭,但不等于莫衷一是。作为一种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并不存在于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而存在于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只有对比分析苏联模式和中国模式的经验和教训,才能准确得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9.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本书编写组.科学社会主义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52.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2.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

[10] 李锦坤.邓小平对民主集中制理论的发展和贡献.天津社会科学,1999(2):4.

[11] 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南昌: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12] 苏共决议汇编:第3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21.

[13] 徐天新.民主集中制的破坏与苏共的瓦解.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3):81.

[14] 张鹏勇.苏联集权政治的演变及其性质的政治学分析.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6):71-72.

[15] 肖桂林.中央高度集权体制与苏联的演变.东欧中亚研究,1992(12):31.

[16] 王春玺.邓小平对民主集中制的解读及其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47.

[17] 赵鹤梅.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研究.济南:山东大学,2008.

[18] 江泽民.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

[收稿日期]2014-11-06

[作者简介]常培文(1978-),男,山东新泰人,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02-0011-05

An Analysis of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Chang Peiwen

(XiamenCityUniversity,Xiamen361008,China)

[Abstract]The failure of Soviet model of socialism does not mean the failur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instead, it is the result of long-term deviation from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Meanwhile, the success of Chinese model of socialism is the result of sticking to that principle.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 of both the failure and success may help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is principle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namely, the principle of dialectical unity of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in terms of economy, the principle of democratic centralism of the proletarian parties in terms of politics, and the proletariat value principle of serving the people in terms of culture.

[Key words]scientific socialism;basic principle;Soviet model;Chinese model

猜你喜欢

科学社会主义中国模式基本原则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探讨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关于创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基本原则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如何推动企业文化的实施落地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