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创新社会治理

2015-04-10郭丽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任务意义

郭丽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试论创新社会治理

郭丽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629000)

摘要:深刻认识我国实现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创新社会治理,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创新社会治理;意义;遵循;任务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为形成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管理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已经难以完全适应,实现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是一种历史必然,具有重要性和急迫性。

1 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

创新社会治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以‘单位制’和城市街居、农村社队相结合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党和政府主要通过单位、街居、社队联系群众,整合社会利益,调节社会矛盾。”[1](P176)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产生深刻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城乡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

创新社会治理,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现实生活中大量发生的是人民内部矛盾,矛盾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环境污染等方面,涉及各行业各阶层,既有农民、城镇居民、在职职工、离退休人员,也有民办教师、退役军人、老知青等特定人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课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2](P89)>

创新社会治理,是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新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以及环境与生态安全等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据统计,我国现有5.64亿网民,4.2亿手机上网用户,是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另外,外部敌对势力千方百计进行渗透破坏活动,严重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创新社会治理,对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遵循

社会治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重要内容。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着眼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坚持以下基本遵循:

2.1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加强党委领导,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要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组织起来,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努力渗透到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各环节,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2.2坚持系统治理

坚持系统治理,就是要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共治网络,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发展,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的局面。一是加快转变政府只能,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快实施政社分开,处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三是建立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

2.3坚持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一切治理都要于法有据,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一是依法治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二是依法执政,更加注重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三是依法行政,加强有效治理,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四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社会成员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2.4坚持综合治理

治理手段要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统筹运用转变。一是强化道德约束,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发挥道德力量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二是规范社会行为,建立完善行为规范体系,把社会成员的行为纳入共同行为准则的轨道。三是调节利益关系,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有效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四是协调社会关系,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等办法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2.5坚持源头治理

治理环节要关口前移,改变事后应对的被动局面。一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重视民生和制度建设,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少产生、少转化、少激化。二是以网络化治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平台,把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最末梢,把服务工作做到群众身边。三是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诉求。

3 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社会治理由过去的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转变。要转变政府职能,该由政府管的,一定要管好管到位,;不该由政府管的,应该交给市场和社会。要建立社会参与机制,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社会,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环境。

3.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截止2013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约50万个,备案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近40万个。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问题突出:一方面,各类社会组织快速增多;另一方面,政社不分现象依然存在,社会组织发展培育不足,活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够。因此,一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二要创新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机制,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将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纳入政府产业扶持和社会事业发展扶持政策范围,促进民办社会事业和公办社会事业共同发展。三要提升社会组织服务功能,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公共服务需求。四要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他们依法开展活动。

3.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社会矛盾说到底大多是利益矛盾,治本的方法是把握群众利益诉求点,协调平衡利益关系。”[3](P275)一要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审批、重大工程立项、重大举措出台前,都要采取公示、听证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环境影响、矛盾纠纷及各类不稳定因素,及时发现各种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对大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事项缓出台或不出台,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1](P181)二要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三要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通过“大调解”及时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四要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认真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信访问题。

3.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是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使人民群众平安幸福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迫切需要。一要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当前,我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时有出现,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相对于食品药品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安全监管从体制机制、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社会参与等方面,都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国外经验表明,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必须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二要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从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监管机制、监管手段上进行创新,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事故隐患监管,有效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三要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按照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化的要求,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四要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2]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邓荣华

中图分类号:D 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94(2015)02-0015-03

收稿日期:2015-02-15

作者简介:郭丽君(1968-),女,四川遂宁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On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GUO Lijun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uining Sichuan 629000)

Abstract:Profound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the change from China's social governance to the social management.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insist on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uphold the Party's leadership, adhere to the system of governance, governance according to law,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the source of governance,further emancipate and enhance social vitality, promot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maintain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Keywords: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Significance; Follow; Task

猜你喜欢

任务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k”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
有意义和无意义
丢弃“正确的废话”
浅谈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