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域外部性的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化技术创新研究
——以沈阳经济区为例

2015-04-10王泽宇王福君

关键词:外部性经济区沈阳

王泽宇,王福君

(鞍山师范学院 商学院,辽宁 鞍山 114016)



基于区域外部性的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化技术创新研究
——以沈阳经济区为例

王泽宇,王福君

(鞍山师范学院 商学院,辽宁 鞍山 114016)

沈阳经济区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的重要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但区内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阻碍了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通过分析区域外部性内涵和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理论与技术扩散的关系,并针对沈阳经济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为沈阳经济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提出了合理化路径。

沈阳经济区;区域外部性;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

2010年,国务院发改委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目的是使沈阳经济区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进程中,率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第二产业核心的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基础支撑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杠杆效应”。辽宁省作为中国最早的工业基地和全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区域内装备制造业能否顺利走上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升级道路,直接关乎东北老工业基地能否全面振兴,因此如何有效提升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必然成为沈阳经济区投入-产出发展过程中亟待突破的问题。

一、区域外部性视角下的技术创新推动装备制造业理论依据

1.经济学中外部性概念及区域外部性的理论内涵

外部性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之后著名经济学家庇古首次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外部性的问题。而现代意义上的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该主体以外的人或事物所造成的影响。根据影响,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其核心内涵是:发生在市场力量之外的一个人(或经济单位)对他人(或经济单位)作用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却无法获得收益(或支付成本)的一种现象[1],即当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时,则形成正的外部性;当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时,则形成负的外部性。区域外部性是外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强调区域内的理性化的经济行为对其他区域利益的非商品化过程。外部性理论因此成为区域外部性分析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商品市场分工高度专业化和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具有独立利益主体的区域内部之间展开的竞争、分工与合作都以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由此外部性更为显著。

2.装备制造业集群化与技术扩散的内涵关系机理

(1)技术创新扩散是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核心动力。技术创新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点,特别在20世纪末,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科技创新浪潮。科技创新是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甚至技术扩散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的产物[2]。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技术创新成果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扩散效果是决定性的。由于技术扩散处在装备制造业集群化结构升级和竞争优势的核心发力点上,这就要求不仅要发挥区内核心企业的技术领先作用,更需要通过成千上万家中小附属企业技术吸收创新能力的增强形成系统的波及途径和渗透效应,从而在某种产业中逐渐形成核心技术能力群。技术创新扩散一般来说分为三层含义:区域外部性的技术扩散、区内核心企业向附属企业的扩散及两者的总体重叠扩散。特别是对于技术较为落后国家发展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会通过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生产要素配置、新技术渗透来促进装备制造业内部机构升级,而企业间的技术创新扩散途径将更为有效地解决沈阳经济区装备制造业技术扩散创新问题。通过中心企业的技术创新扩散,使其在向外围企业提供各种先进技术设备和技术支持时,逐步实现收益最大化。

(2)制造业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扩散的现实载体。由于技术创新网络系统的复杂性,单个企业是难以支配其全过程的。从技术创新扩散的主体来看,兼顾可用资源,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会将消费者、生产商、重点大学、科研院所等参与者及专业化人力、资本、信息、社会服务等社会资源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在制造业产业集群中,彼此临近的企业间由于频繁的业务交往和经常性技术合作,因而面对面的观察学习比较方便,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被其他企业发现,其他企业通过消化、吸收与模仿,又对该项技术进行改良,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从而形成强大的挤压效应,技术交流网络中伙伴间的紧密联系又会加强技术交换,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绩效;从技术创新扩散本身来看,技术创新涉及到新技术的应用、生产制造、商业化推广等多个环节,产业集群作为企业协同合作的有效组织形式,集群内部企业的独立性,使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保持了固有的灵活性;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又使得产业集群在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中,能够在整个集群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以获得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效益。

二、沈阳经济区装备制造业集群化技术创新扩散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将经济建设摆在中心位置,因此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化技术创新处于快速发展期。2002年,装备制造业成为辽宁省最为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在“十一五”期间,辽宁省按照党中央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紧抓科技创新,特别注重产业集群所带来的聚合效应,不仅减少了土地占用,而且还形成了国内知名的辽宁省产业集群,即沈阳经济区中的沈阳市铁西区装备制造业产业区。虽然沈阳经济区内的企业吸纳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取得较大进步,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装备制造业集群化中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沈阳经济区装备制造业核心企业偏重生产,没有足够的科技人员和强大的研发经费投入,造成研发能力普遍较弱,核心企业的先进技术依赖性较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是突出问题。目前全国有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的44%左右,而辽宁省却远低于全国平均值。根据R&D经费支出指标判断,2009年,辽宁装备制造业R&D经费支出232.37亿元,占全国R&D经费总支出的6.5%,仅占装备制造业发达的江苏省的三分之一左右。2009年有关辽宁装备制造业科研项目29 032个,项目经费支出165.31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5.7%和5%,在全国属于中游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投入力度。从专利申请数量来看,2010年辽宁省大中型企业共申请专利4 311个,其中发明专利1 496个,有效专利2 111个,在全国占比分别为2.1%、2%和1.87%[3]。从科研经费投入与专利申请的数据来看,沈阳经济区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2)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内附属企业的技术吸收创新能力不强。在由中心企业向周边附属企业技术扩散过程中,周边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使得周边企业不仅要很好地承接中心企业技术扩散的成果,而且还能消化,以至于将相关技术为我所用。辽宁省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比重是1∶0.2,列全国第28位,与工业化中期日本、韩国的1∶5和1∶8相比差距很大,尚未形成 “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4]。另外,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有限、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也成为阻碍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内附属企业的技术吸收创新能力的原因。

(3)装备制造业集群化技术扩散层次较低与重复扩散现象严重。截至目前,沈阳经济区装备制造业在技术引进方面,成品设备引进比例过高,软件核心技术比例过低,主要偏重于机械操作技能,而不重视技术内化生成的培养,所以产业技术创新扩散层次一直处于低端水平。附属企业较少能触及到技术核心层面,这无助于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沈阳经济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中普遍存在重复引进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政府部门缺乏对技术引进的规范管理,缺少全局性的统筹与统一协调管理,进而造成不同企业同时获批引进同类技术,或同样的技术再次引进;第二个原因是区内同质类似产业集群之间的低效垄断竞争,缺乏技术间学习,导致同一类技术区域性、集中性地重复引进,未实现一次引进之后的全局扩散传播带动作用,无形之中阻碍了产业技术的二次扩散。

三、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保障措施

沈阳经济区内装备制造业企业要建立与企业的发展规模、组织结构相适应的兼顾企业的中、远期研究开发,逐步形成多层次相互衔接的技术创新体系。

(1)提高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中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沈阳经济区装备制造业中心企业要吸纳各种装备制造业优秀人才,利用完善的职业发展渠道和薪酬体系吸引优秀人才,比如在技术人员的岗位工资外设立项目奖、年终奖、重大贡献奖等专项技术奖项;其次,各中心企业可以与省内各优秀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联合研发,比如设立企业专门实验室,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根据市场所需要的产品进行联合创新;最后,要加强区内各大中心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通过经常性的技术交流合作,加快开发速度,提高技术质量,比如签订技术合作协议,互相转让技术等。

(2)加强装备制造业集群内附属企业的技术吸收创新能力。针对沈阳经济区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内附属中小企业技术基础薄弱的实际,采用政府政策鼓励措施不仅减轻了各中小企业技术引进消化的压力,还减少了较高的成本支出和其中的不确定性。但政府的技术创新鼓励政策是一项综合性政策,也就是说创新激励政策实施过程是一个将多种政策进行匹配调节的过程,因此政府所制定政策要与不同的创新阶段相匹配。对这些企业可以采用税收减免优惠、政府资金注入及大企业帮扶进行技术吸收引进等措施。

(3)根据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企业实际,建立合理的技术创新体系。沈阳经济区装备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吸收创新能力对策选择上,应“因企制宜”,根据企业的自身条件,制定各自的提升政策。一方面,不同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吸收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有着不同的对策选择;另一方面,对具体某一制造业企业的不同产品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对策。因此集群内附属企业在引进中心企业技术时,要有针对性地引进,避免造成盲目、重复引进现象的发生,此外因为成品设备可以通过市场购买得到,而硬件设备中所包含的核心技术却难以购买,因此企业要注重“智力”引进,不断提高引进的技术扩散层次。综上所述,对沈阳经济区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化技术创新研究,无论是研究视角还是研究层次都在不断深入,对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的技术扩散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也在不断展开。

逐步提高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中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装备制造业集群内附属企业的技术吸收创新能力,并在联合发力的同时建立合理的适应沈阳经济区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必将助力辽宁沈阳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1]毕乐强.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及其对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2]赵丰义.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优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0.

[3]蒋贤臣.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4]王福君,宋玉祥.技术创新推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机理和路径[J].经济研究,2008(12):64.

(责任编辑 祁 刚 校对 伯 灵)

Innovation Research Based on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 Technology of Regional Externality——Taking an Example of Shenyang Economic Zone

WANG Ze-yu,WANG Fu-jun

(School of Business,Anshan Normal University,Anshan 114016,China)

Shenyang economic zone is the core area of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It is the earliest-established and largest in the country,supporting a wide range of complete set of the significan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important raw materials industry base.The abilit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the obstacle of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externality connotation and industry cluster theory and technological diffusion,the paper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path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y solv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Shenyang economic zone.

Shenyang Economic Zone;regional externality;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technology innovation

2015-02-15

王泽宇(1992-),男(蒙古族),辽宁抚顺人。

王福君(1968-),男,辽宁宽甸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10.13888/j.cnki.jsie(ss).2015.02.013

F424.3

A

1672-9617(2015)02-0198-03

猜你喜欢

外部性经济区沈阳
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分析与应用研究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外部性及其测算研究
LiteraryTechniquesEmployedtoDevelop Celie'sCharacterinThe Color Pur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