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尔街日报体在人物报道中的运用——以《冰点》周刊为例

2015-04-10秦璇王壮辉

视听 2015年10期
关键词:冰点华尔街日报细节

□ 秦璇 王壮辉

(秦璇系渤海大学新闻学研究生;王壮辉系渤海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授)

一、重释华尔街日报体

上世纪3 0年代,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们决定一改单调的经济新闻写作方式,开始尝试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撰写头版头条的重大新闻。由于这种写法能将枯燥乏味的财经新闻写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自成特色,因此被业界封为“华尔街日报体”,并广泛地用于各种题材的新闻写作中。人们通常将“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模式归纳为:“以一个具体事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作为由头,自然过渡到新闻主题部分,介绍背景、原因、趋势等等,最后回归到开头的小故事,以小见大,升华主题。”这种写作有利于记者从小处着笔,向大处拓展,符合读者由个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深受读者喜爱。

然而,如此模式化的总结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华体”的写作特点,窄化了它的应用范围。布隆代尔在《<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指出,首先,根本不存在什么“华尔街日报”模式,至少这样的模式并非机械地存在;其次,如果这样一个公式确实存在的话,它并没有限制记者的写作空间,相反,那些会讲故事的记者已经使用这个公式好几百年了。①可见,真正的“华尔街日报体”是不拘一格的,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确实出现了不同的变体,例如我们如今所提倡的新闻故事化,实际上就是对“华体”的继承和发展,二者的精髓都是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借鉴文学的写作手法,把新闻报道从严肃刻板的模式中解救出来,增加趣味性、可读性。因为正如一句格言所述“对于任何读者而言,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停止阅读。”

二、华尔街日报体在人物报道中的具体运用

人物报道一直都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题材。威廉·大卫·斯隆等人在编写《最佳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时说:“新闻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写人,而且通常只有它对人有影响时,毫无生气的题目才会变得格外重要。”因此,人物报道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它关注人,关注我们自身的命运。随着上世纪风靡一时的典型人物报道的降温,中国人物报道开始走向多元化。以讲故事为特色的“华尔街日报体”不再是西方媒体的专利,国内一些媒体也开始突破传统人物报道的框架,将更多充满故事性、冲突性和人情味的人物报道呈现在公众面前,其佼佼者有《冰点》周刊和《南方人物周刊》。

《冰点》周刊前主编杜涌涛曾说,再广大的悲伤,也比不上一个具体的悲伤。回顾我国人物报道获奖新闻,人物报道选材日趋平民化,都通过刻画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社会问题、时代主题。但是这些人物大多具有优秀品质,记者更倾向于通过他们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与之相反的是,西方媒体在小人物的选择上则关注其身上的悲剧特质,普利策获奖新闻的主人公身上大多带有悲剧色彩,记者善于借由他们的坎坷命运来折射社会问题,体现人文关怀。与国内其他报刊不同的是,创刊于1 9 9 5年的《冰点》周刊一直坚持关注普通人,纪录小人物,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一贯风格进行人物的选择和报道,从这一点上讲,《冰点》的人物报道是超前的,更是贴近受众心理需求的。

(一)巧设冲突和悬念

设置冲突和悬念是小说家们惯用的手法。无论是开头、中间、还是结尾,新闻报道中悬念冲突的设置同样能够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增加文章的戏剧张力和读者的阅读快感。报道层层推进,逐步揭露主旨,也更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与情感接受情况。②在《这只摇了3 8年的轮椅,停了》一文中,记者开头就这样写道:“史铁生总梦想自己是一个田径运动员,最好有‘一米九以上的身材’,并且跑起百米来要超过‘九秒九几’。”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记者紧接着就打破了这个美好的幻想。“但因为瘫痪,这个病人已经在轮椅上度过了整整3 8年。”这个富有冲突性的开头一语道破史铁生的悲剧命运,为下文作者细致描述史铁生的“病态”人生埋下伏笔。

在“华尔街日报体”中,设置冲突和悬念还更多地体现在导语的写作中。布隆代尔认为所有优秀的导语,都有一个共同特质——神秘,这种神秘感能够迫使读者到后面的段落中去寻找答案。例如在一篇描写通用电气公司的货运部经理的报道中,记者这样写作他的导语——查尔斯·戴维斯说:“我的工作就好像每天都在被人亲吻,亲得嘴巴都疼了,但我喜欢这份工作。”这个导语看上去有点粗俗,但它制造悬念的目的达到了。虽然吸引读者很重要,但是过犹不及,如果新闻导语仅仅是故弄玄虚,就和广告别无二致。

(二)注重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立体形象

在文学创作中,细节描写是文学大家惯用的一种人物刻画方式。新闻报道与文学、美术一样,如果轻视对细节的描写就会给人一种不真实感,当整个故事大概都被人了解后却无法得到一个全面立体的人物报道,总会给人一种缺失的感觉。③没有充分到位的细节描写,故事化新闻就好比一具没有血肉的躯体。1 9 7 9年,《凯里太太的怪妖》获得首届普利策特稿奖,富兰克林将契诃夫的叙事理论应用到新闻写作中,运用一系列复杂的情景和大量细节描写将一个关于错综复杂的脑部手术的报道一气呵成。这些细节描不仅能很好的刻画出人物内心的变化,也使得整篇文章富有节奏和紧张感。

王馥艳认为细节描写在人物报道中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细节能够生动展示人物性格;细节可以凸显震撼的艺术力量;细节可以形成主题深化;细节使报道可读可信。④

在《永不抵达的列车》一文中,记者对于动车遇难的女大学生朱平的细节描写最让人动容。她写道朱平为了不丧失“少女情怀”,去商场里买了“一双楔形跟的彩带凉鞋”,又搭配上了“一条素色的褶皱连衣裙”,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朱平生前的形象:年轻、活泼、爱美。但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却在动车事故中悄然陨落,不禁让人感到惋惜和同情。而另一段细节描写刻画出朱平遇难后的状态,“黄一宁终于在冰柜里看到了那个女孩,她的脸上长了几颗青春痘,脖子上的项链坠子是一个黄铜的小相机,那正是他陪着朱平在北京南锣鼓巷的小店里买的,被朱平当成了宝贝。”这一段细节描写和前一处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生前,一个是死后,刻画出女孩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和状态,不禁让人感叹生命的脆弱,灾难的无情,命运的无常。在这样的重大事故灾难中,个体的生命似乎变得渺小而微不足道,但具体到每个可知可感的故事,读者更容易对灾难有更深刻的认知。而细节描写往往是文章中最鲜活具体的部分,好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够塑造人物形象,震慑读者内心,直抵灵魂深处,胜过记者的千言和万语。

(三)大量使用直接引语,体现真情实感

直接引语是新闻报道中最有感染力的一部分,选择那些朴实的、鲜活的直接引语是新闻故事化的关键所在。让信源自己开口说话,读者就能够直接了解被采访对象的所思所想,进而增强报道的可信度。同时,直接引语往往蕴含着情感流露,这是最能够吸引读者的表达方式。在《拐点》一文中,记者纪录了西安反日游行示威中一个小人物李昭的故事,通过描摹李昭内心的“拐点”——从兴奋地参加爱国游行,转为理性爱国,为关切同胞的财产和人身安全而尽自己的一份力。记者尽量选用直接引语来让李昭表达自己的态度转变:“这还是我想要的爱国游行吗?这些打砸的人到底是谁?想干什么?”“我想对砸车的人说,那些车主的生活水平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你做的事不是反日,是伤害自己的同胞。”这些直接引语不仅传达出当事人的声音,也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而传达普通人的声音,从普通人的声音中寻找社会中缺失的道德与价值,正是《冰点》创刊的宗旨。

(四)穿插背景材料,增加新闻厚度

许多人认为,“华尔街日报体”太过于注重人物、细节和情景的描写,这样做在心理上容易贴近读者,使读者的情绪受到煽动,引起情感的共鸣,但从学术角度上讲,这样的报道很难做到客观公正,更加容易流于肤浅。因此,故事化新闻更需要数据和逻辑作为支撑,让读者在感性和理性层面上都能找到立足点,这样的故事更有深度,也能够得到业界和学术界的共同认可。但实际上,这是对于“华尔街日报体”的一种误解,将背景材料嵌于故事之中,使得单一的新闻事件富有纵深感,延伸新闻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凸显新闻价值,这是“华体”写作的惯用方式。⑤

虽然《冰点》的人物报道在兼顾故事性和数据化上做得还远远不够,但从其早年的报道——《北京最后的粪桶》一文中就能看出,《冰点》在关注小人物命运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纵向和横向对比,通过提供与故事相关的历史资料让读者对于现在的故事有更深的了解和把握,突出反映主题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三十多年前,身为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同志亲自走到背粪工人中间,背起了这1 0 0多斤重的粪桶,还让儿子也来背粪,也来体察一下背粪工人的甘苦。那张刘少奇主席和背粪工人握手的照片成了共和国历史上珍贵的一页。那时候的人仅仅有歧视背粪工人的念头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然而在今天的北京,人们经过他们身旁时,无不掩鼻而过。”这段话用5 0年代和8 0年代背粪工截然不同的待遇做了对比,突出时代在变化,人们的观念在变化,但是报道中那三位知青思想上的烙印却一直没有改变。他们坚持认为为国家、集体工作才是有意义的,哪怕离开北大荒,回到没有自己位置的北京,从事一份不被人们看好的工作,这种奉献的精神造就了他们背粪工的宿命。

(五)既关注个体命运,又反映社会问题

在信息如洪流的今天,我们不缺乏消息,但匮乏好的故事。而好的故事,首先应该接地气,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其次,好的故事应该能够“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它应该是和我们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的,能够反映出当今社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凸显出它的社会价值,正如华尔街日报体所强调的“小故事,大主题”。

《冰点》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事物的角度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气质。《冰点》擅长从小人物出发,关注社会底层民众和弱势群体,将普通人的命运通过戏剧化的情景展现出来,背粪工人、高三学子、制假小贩、聋哑儿童、空巢老人、肥胖症患者……对于《冰点》来说,这种以小见大、突出人情味和人文关怀的方式更加符合“冰点”的媒体定位。记者赵涵漠认为这种以点带面的记录方式是“冰点”的风格。面对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个媒体承担的角色不同。虽然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很重要,有强大社会影响力,但《冰点》更擅长讲故事,而故事的代入感更强,更容易引起共鸣,让读过的人觉得其实这些悲剧并非与我无关。

注释:

①(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华夏出版社,2006

②王威.中国青年报“冰点”批评报道的特色[J].青年记者,2014(36):67

③吴喜华.从细微处做“活”人物报道[J].新闻传播,2014(6):29

④王馥艳.细节在人物报道中的作用 [J].新闻世界,2014(6):31

⑤赵云泽.重新认识“华尔街日报体”的写法[J].国际新闻界,2006(7):41

猜你喜欢

冰点华尔街日报细节
巨峰葡萄贮藏冰点温度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也许没有《华尔街日报》模式,但故事终究是报道的基本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华尔街日报》印刷广告收入下滑将裁撤印刷版面
细节取胜
冰点以下的缝合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人物通讯的表达特色
ENGLISH ADOPTSMORE CHINESE WORDS
猕猴桃及香梨冰点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