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剧社》看话剧搬演至电视的得与失
2015-04-10汤晓雨
□汤晓雨
从《星剧社》看话剧搬演至电视的得与失
□汤晓雨
本文以湖南卫视的节目《星剧社》为例,分析电视与话剧二者结合完成了创新并推动话剧艺术的发展。可是在呈现上过度运用剪辑以及综艺化的表现和真人秀的噱头,脱离话剧本身艺术性等。笔者从得失这两方面来探寻电视话剧艺术创新的出路。
星剧社;电视话剧;创新;综艺化;真人秀
《星剧社》是2014年4月24日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全新的舞台剧节目,以明星挑战为卖点,聘请两岸三地优秀团队,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何念团队、2012年在央视一炮而红的“开心麻花”团队、话剧界的代表田沁鑫、小柯的“音乐剧场”、台湾的“果陀剧场”等,风格不一、各具特点的优秀团队保驾护航,打造的一档全新节目。我们知道“电视文艺作为一门艺术,培养、提高和造就欣赏者是它的基本功能。通过电视文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并喜欢高层次的文化艺术,树立健康的价值人生观,是综艺节目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①而湖南卫视一直秉承着“快乐中国,青春向上”的理念,在整体定位上彰显其娱乐与个性化的特征,对节目的创新更是作为使命贯彻到底。宝洁公司大中华区媒介总监庞志毅曾经说过:“湖南卫视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突破和创新精神的合作伙伴,总能提供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范围内都十分新颖的节目模式。”此次的《星剧社》更是大胆地将话剧与电视结合在一起,对于节目的定位并没有给出概念,提出“好看才是唯一标准,混搭才出新品种”。可是,是否好看,新品种成功与否还有待商榷。
众所周知,话剧是一种剧场艺术,被搬演至电视荧屏,完全是件新鲜事儿。而电视自其诞生开始,虽然积极吸收众多丰富的艺术形式,却与剧场一直有着明显的分界。愿意走进剧场的观众毕竟还是一个小众群体,而电视机前的观众却比其多出几倍之多,甚至收视习惯也是天壤之别,所谓的“电视话剧”不仅仅是把话剧拍摄录制并直接放映的结果。分属不同艺术门类的电视与话剧,无论在制作方式、受众群体还是传播媒介上,都存在多异性,这种看似并无牵扯的混搭与跨界的电视话剧,会呈现何种效果呢?
早期的便有将话剧录像再由电视转播的尝试,可是“话剧实况录像,并不是简单地把舞台演出搬上电视屏幕,而是电视转播导演运用电视艺术的独特手段,经过认真细致的加工后,以新的面貌反映到电视屏幕上的。话剧的电视实况录像,既要忠实于原演出的面貌,又要有电视转播导演的再创造。”②毫无疑问的是,电视话剧一定是对舞台话剧艺术的再创造,用镜头记录下舞台语言,充分展现话剧的内容让观者有新的观感享受。本文以湖南卫视的《星剧社》为例,分析电视与话剧结合这一新尝试的最终得失,由此来探寻电视话剧艺术创新的出路。
一、节目形式的创新推动话剧的发展
首先,在电影和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少一部分人还在继续关注话剧这个古老的艺术。而《星剧社》采用电视话剧这一特殊的形式,则将小众艺术传递至大众文化,它更像是一位文化大使,完成了普及、推广的重大使命。中国戏剧与话剧模式本来就落后很多,想要提高大众熟悉度,电视和网络模式是逃离不了的。其实放到电视上和网络上对话剧版权本身有很大的影响,毕竟剪辑后的剧情和现场的带入感是没有的,可是在对于这门艺术类别的推广上,其功不可没。
在中国,早期的话剧“布局形式结构的僵化、审美形式结构的贫乏相互消极地影响,使中国话剧文体的路子越来越狭窄。”③可是发展至今话剧的形式变得愈加丰富,而“电视话剧”的出现势必在整体上让其走进一个新的境地,从而焕发生机。因此,对学术研究而言,这种新型模式的创造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二、剪辑过度影响剧作
《星剧社》播出时,首先是时长受到限制,节目连广告时间在内只有两个小时,大刀阔斧的剪辑无法避免。而话剧的基本规格都是在两到三个小时左右,这二者不可调和的冲突,最终只有话剧服从电视。因而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整部剧完全呈现,这必然会删减一些细枝末节,导致整个剧目的内容、节奏不连贯,甚至失去本身精髓。以《星剧社》播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电视话剧版本仅播出一个半小时,而原剧的演出时长则为三个小时,整部剧缩短了一半之多。因为剧情删减太多而导致不连贯,整体节奏被打乱了,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降低电视话剧的艺术价值,原剧所传达出的精神层面的呼唤则被消减大半。
话剧没有蒙太奇效果,所以不能够用剪辑技术来衔接不同的场次,大多利用黑灯来换场,在一个黑暗的场景下观众的情绪才能依旧保持连贯。电视节目再怎么保证其完整性,都会有后期的剪辑与加工,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特效加闪回,这些花絮片段甚至是广告插播都会极大地破坏观赏的流畅与连贯性,令情绪出现断层。“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幕布落下之后,戏剧留给我们的快乐比起看完一部好影片获得的满足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更令人振奋和高雅的东西——也许还应该说,更有精神力量。”④正是因为话剧是连贯性的给人一泻而下的观感,才能在剧终时给人难以言传的满足感和震撼。话剧进入电视荧幕区别于电视节目最重要的一点,电视节目有着更大的自由度,但话剧具有的完整故事情节和立体人物是可以打动人的,但节目中的镜头切换显然对观众的“沉浸式”观感体验和故事本身传达的感受力产生影响。
三、明星真人秀的吸引力大于剧作本身
从《星剧社》打造的12部剧来看,电视真人秀与话剧的结合是整个节目的理念和出发点。某种意义而言,由于明星对于话剧市场的介入,使中国话剧逐渐进入大众文化时代。影视明星在话剧和电影之间自由贯通,将影视的流行元素带入话剧,即将社会的市场机制以及大众趣味携带进了话剧领域,“它吸收社会最流行的表述,强调某些表述线索,再向文化传递出有力的信息”⑤,可是似乎50多名明星主演的“卖点”要远远超过话剧本身的艺术吸引力,“不知道是明星成就了话剧,还是话剧提升了明星。”这就致使观众将观看的重点放到明星上来,而忽略剧作的真正内容。就《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剧来看,它所不可忽视的就是明星噱头。诸多的特写镜头,以“明星效应”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这个特殊设计的背后,深藏着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电视经营策略。
戏剧表演和影视剧表演有着很大的差别。戏剧演员的表演是放大化的,影视剧演员的表演则是生活化的,二者在表演方式上的差异会导致整个剧作的风格产生变化。放眼播出的几部剧,基本上都是明星主演,加上专业的话剧演员做配角,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二者舞台化与镜头化的差异,从而有种混搭的不协调感。还在本就不连贯的剧中加入台前幕后的花絮,将明星的私下排练的状况插入其中,甚至是剧透许多舞台细节,把舞台上做出来好的效果给堂而皇之地公开,影响了剧作的神秘感。
四、电视话剧的出路
电视与话剧的受众是两批不同分属的人群,《星剧社》想要将这群人统一起来兼顾彼此,就会使节目本身具有中和性,这样的中和性反而会让喜爱戏剧的人觉得不过瘾,不精彩,又让习惯电视的观众觉得陌生奇怪。综艺节目始终是以娱乐为目的的一个大众传播平台,戏剧其实还是艺术成分较多的一种类型作品,两者结合其实还是有一定难度。比较合理的方式就是——不以娱乐的目的为出发点去做,这样去做戏剧的剧种介绍和传播可能会比较合适。
话剧搬上荧幕从舞美到整体技术环节必须要量身定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话剧的魅力。这样就需要一个既懂话剧又懂拍摄技术的现场拍摄导演,而《星剧社》最大的技术问题就是,目前大多为话剧进行拍摄的团队都来自电视电影领域,他们有成熟的拍摄技术,但是不了解话剧,包括导演调度等,所以他们用镜头记录下的舞台语言很难充分展现话剧的内容,因此主创团队应该将舞台语言转化为电视语言的方面再多下点工夫,尽最大的程度呈现戏剧舞台的张力,将传统话剧艺术搬上电视荧屏,以电视话剧的新形式演绎是对传统舞台艺术的一种创新。
必须承认,电视话剧这个形式是将电视、话剧两个不同的文化方式通过加工得以融合,使得话剧的观看更便捷化,这是一种前卫而创新的突破。要促进电视话剧的积极发展,就一定需要导演在电视话剧节目制作过程中,努力吸收传统话剧艺术的精华,丰富电视话剧艺术的表现手法,这样才能使电视话剧艺术愈加趋于成熟,愈加被更多人所了解接受。
注释:
①欧阳宏生.电视文化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265
②种荣茂.让电视观众更好地欣赏话剧艺术——浅谈电视转播话剧演出的再创造[J].人民戏剧,1981(07)
③袁连波.传统话剧的模式化与新时期话剧文体变革的发生[J].戏剧文学,2009(12)
④[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⑤彭明礼.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J].艺术广角,2013(02)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