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综艺娱乐节目的本土化策略——以《奔跑吧,兄弟》为例
2015-04-10于文婷
□ 于文婷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综合,出现了形式多样的娱乐节目。我国的电视事业起步较晚,在一定程度上还满足不了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移植”节目成了可供各电视台探索的一个方向。有些“移植”节目在中国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如《奔跑吧,兄弟》,但也有些节目在几期之后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移植”节目的“扎根”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国综艺娱乐节目的“移植”现象
说到娱乐节目,可能在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当下正火的《奔跑吧,兄弟》以及《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娱乐节目。本文追根溯源,看一看中国热播的娱乐节目都有怎样的“前世”与“今生”。
浙江卫视2014年引进了韩国王牌综艺娱乐节目《RunningMan》,中文名译作“奔跑吧,兄弟”。《奔跑吧,兄弟》自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一些节目中的经典游戏,如“撕名牌”在民众中广泛流行。
湖南卫视在2013年末推出的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开辟了亲子档娱乐节目的先河,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爸爸去哪儿》原版来自韩国,节目设计理念与韩国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大同小异。目前,《爸爸去哪儿》已经播到第三季,收视率也是居于榜单高位。
这类引进的综艺娱乐节目还有很多,比如《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等都是源于国外。
二、“移植”综艺娱乐节目的成功之处——以《奔跑吧,兄弟》为例
(一)中韩联合开发,节目创意取胜
“移植”综艺娱乐节目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其创意新颖,当然这也得益于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奔跑吧,兄弟》似乎与《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不同。在浙江卫视最初与韩国SBS团队谈“跑男”版权事宜时,韩国SBS团队就明确指出“不卖版权,但可以合作开发”,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版“跑男”实际上流淌着中韩合作开发的血液。
与《RunningMan》一样,《奔跑吧,兄弟》在参与节目嘉宾的配置方面也采取六男一女的6+1模式。节目采用嘉宾分组竞赛的方式展开,利用嘉宾不同的性格特征,设置不同类型的竞赛方式,比如智力比拼、心理比拼、体力比拼等等。《奔跑吧,兄弟》中的游戏设置了重重关卡,抓住人们的窥视心理,使观众的好奇心在观看过程中一步步得到满足。
(二)融入中国元素,独具中国特色
《奔跑吧,兄弟》在节目内容和板块设置方面做了颇多改变,融入中国元素,使节目颇具中国特色。第一站“白蛇传说”,将拍摄场地定在了杭州西湖雷峰塔,围绕宝物失窃这一线索展开拍摄。游戏中,7位嘉宾通过破译传统典故中所提供线索来进行游戏。第二站将拍摄地点选在了乌镇,并借用《还珠格格》《流星花园》等曾在中国大陆热播的经典电视剧情境打造游戏场景,除了传统文化元素外,还添加了不少极具民族风的元素,比如风靡全国的洗脑神曲《小苹果》及闻名海外的中国广场舞大妈。第八期节目“敦煌大劫案”将拍摄地点选在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在游戏开始之前,对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一些历史文化知识进行了介绍,使受众在节目中不仅得到了放松也增添了历史文化知识。
(三)剧情设置突破常规
剧情设置本质上是叙事学方法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一种具体表现。综艺娱乐节目中的剧情设置是指通过设定节目参与对象的角色特征和人物关系,或者通过虚构节目的故事背景设计节目进程,以增加观众兴趣点的综艺节目表现形式。①在这一方面,《奔跑吧,兄弟》可谓是发挥到了极致。例如,在《奔跑吧,兄弟》2014年11月12日“海洋之心的传说”这期节目中,将剧情发生的时间设在1933年的上海,将七位嘉宾胡海泉、伊一、王宝强、邓超、陈赫、郑恺、王祖蓝的身份分别设置为黄包车夫、百乐门歌女、裁缝店掌柜、宝成洋行老板、百乐门舞厅老板、荣丰百货大少和百乐门杂耍小丑。伊一所饰演的百乐门歌女拥有一条旷古绝世的海洋之心项链,其他六位见之心动,妄图据为己有,在偷项链的过程中,“海洋之心”发出蓝色光芒将“跑男”七兄弟带到了2014年的上海,至此游戏开始。精心的剧情设置为下面的游戏做了铺垫,调动了观众观看的欲望,在观看过程中,观众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三、“移植”娱乐节目的不足
(一)一味迎合受众猎奇心理
《奔跑吧,兄弟》在满足受众对于明星私生活好奇心、使受众得到放松的同时,其炫富、攀比、做作等一些现象也引起了观众的讨论。很多人收看《奔跑吧,兄弟》不再仅仅因为喜欢节目本身,而是更多地去关注这些明星穿什么、用什么,纷纷攀比效仿,以至于在电商网站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跑男同款”。
(二)植入广告泛滥
据统计,《奔跑吧,兄弟》第二季第一期共有13个商业品牌植入广告。植入总时长达到6048秒,曝光次数达到239次。这已经是一个相当高的数字。作为《奔跑吧,兄弟》的独家冠名品牌商,伊利安慕希获得了最多的植入广告权益,包括片头冠名、任务牌和任务栏冠名等多项冠名,植入时长占广告总时长的82%,每逢节目关键时刻便插播广告让观众大呼失望。
虽然对于广播电视行业我国一再强调其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国的综艺娱乐节目在社会效益方面还是有太多欠缺,一味地追求高额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使我国的综艺娱乐节目呈现出“未老先衰”、庸俗化等倾向。
四、“移植”综艺节目的出路——本土化
(一)满足受众的观赏需求
从受众角度分析,观看综艺娱乐节目的受众以18-30岁这个年龄段为主。这个年龄段的人基本是学生或者上班族,周末观看娱乐节目来放松身心,而且这个群体也是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一个群体。再者,综艺娱乐节目的嘉宾或者演员大多数都是当红影视明星或者歌手,符合这个年龄段的追星定位,所以18-30岁的人群可以说是我国综艺娱乐节目的必争之地。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受众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仅仅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已经不符合我国受众的现状,广大受众还希望在满足他们娱乐需求的同时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教育需求。单纯娱乐,一味提供娱乐功能,忽略道德引导和审美提升,这是目前大多数娱乐节目致命的缺陷。这就需要现在的综艺娱乐节目放弃从前那种“娱乐至死”精神的引导,在节目里多些寓教于乐。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满足我国受众对综艺娱乐节目的观赏需求。
(二)“移植”节目的本土化
所谓综艺娱乐节目的“本土化”,是指国外移植来的综艺娱乐节目为了适应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环境,在节目形态等方面实施当地化的策略,使它成为地道的中国综艺娱乐节目,可以在中国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奔跑吧,兄弟》作为“移植”娱乐节目本土化的代表,确实给今后的“移植”综艺娱乐节目起了良好的模范作用。
由于中国的电视事业起步较晚,与国外相差了几十年,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选择引进国外的节目。“移植”不仅仅是与国际接轨较快的一种方式,而且也是成功率较高、成本较低的一种可行性方式。过去的几年,我们尝到了“移植”带给我们的甜头,但是未来这种甜头能持续多久,仅靠移植就可以发展中国的综艺娱乐节目吗?答案是否定的。借鉴模仿很重要,但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再创造,“洋为中用”,发展我们自己独特的综艺娱乐节目。
注释:
① 胡蕾,胡蓓.剧情设置在《奔跑吧,兄弟》中的运用[J].青年记者,2015(8)
1.郑稳稳.韩国电视娱乐节目故事化分析[J].青年记者,2007(9)
2.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