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育中的英本主义批评

2015-04-10刘君栓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本族语母语主义

刘君栓

(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

英语教育中的英本主义批评

刘君栓

(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

全球英语教育领域一直为英本主义话语所控制。英本主义话语根植于西方文化沙文主义,并在英语教育领域构建了很多基于语言和文化差别的歧视性二元对立体。英本主义为英语教育界普遍接受,主要原因在于业内人士对母语非英语本族语者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方法使用的语境化认知不足。因此,在英语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应引入批判性教育理念,以期培养学习者抵制英本主义的意识。

英本主义;英语教育;主流英语国家;母语非英语国家;文化政治

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很多英语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从“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政治正确性”(Political Correctness)、“批判教育学”(Critical Pedagogy)和“后现代主义理论”(Postmodernism)等理论视角分析了社会身份、文化和权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的互动如何影响英语教育的理念和具体教学行为。[1]165-180,[2]85,[3],[4]研究指出,英语全球化在促进国际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英语及其所依附的文化在全球的霸权,并加强了英语代表文明、现代化、科技进步和民族统一的话语。[5],[6]1-20话语为权力的产物,也能塑造和强化权力。[7]5主流英语国家在当代世界政治、军事、科技和文化领域的霸权地位,一方面增强了英语本族语者的优越感,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成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者模仿的对象,进而构建了英语教育中根深蒂固的英本主义(Native-speakerism)。[8]6鉴于英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语言的事实以及教育活动中倡导文化平等的时代需求,本文将对英本主义的概念及其在英语教育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并从多维视角分析该概念的认知谬误,旨在唤醒师生在英语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抵制英本主义的意识。

一、英本主义的概念与本质

英国学者Holliday提出:“英本主义是一种意识,弥漫在整个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教育领域。其核心思想就是英语本族语者教师是西方文化的代表,而西方文化能够繁生标准英语和理想的英语教育方法。”[8]6分析此定义,可以发现其包含以下几重含义:(1)英语本族语者是最佳的英语教师;(2)英语本族语者教师的英语是标准英语;(3)理想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源自于主流英语国家;(4)主流英语国家的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代表;(5)学习英语就是要学习主流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以融入该文化为学习目的。该概念体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英语教育中。例如,这些国家的英语教育界长期坚持下述教学理念:英语教学目标就是要帮助学习者达到英语本族语者的语言水平;教学内容要以英美文化为参照,介绍英语本族语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以便学习者模拟英美人的行为举止。[9]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历史和政治等符号的影响,语言自身的地位是外界对语言的影响及语言对外界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4]虽然英本主义意识源于主流英语国家,并对母语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后者对英本主义的接受和默认,又加强了前者的中心地位。因此,研究英本主义需要从两类不同区域入手,并要考虑与英语使用相关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等因素的互动关系。

英本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主义”(Culturalism),[8]176而文化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帝国殖民扩张时期的文化本质论和文化沙文主义思潮的遗产。文化本质论强调文化具有集合性,即特定的文化为某一地域或某一民族共享,像巨石般一成不变,个体的表现是整个群体文化的映射。该论点一方面否定了文化的混杂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英帝国与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在文化方面的二元分割,形成“自我(Self)”和“他者(Other)”的对立。“他者”往往被“自我”赋予贬义的文化定势形象。沙文主义则是强调自身民族文化的优越性,认为“自我”有义务改善“他者”文化。英本主义所坚持的文化学习导向就充分体现了这两种论调。例如,《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在荒岛上教“星期五”英语就是早期以英文主义为指导原则的教学范例。“星期五”代表了荒蛮文化,鲁滨逊代表安格鲁-萨克森文化,英语是文明的载体。鲁滨逊教授“星期五”英语,目的在于帮助其文明化。另外,在西方英语教育领域,亚洲国家的学生普遍被认为沉闷被动、没有创新思维以及缺乏西方学生所具备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是对亚洲学生自身文化的否定,是对推崇英语文化的一种隐性形式。

就某些母语非英语国家和地区而言,它们因受殖民主义的影响,将学习英语视为通往现代文明的必经之路。例如,Pennycook在其《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中的文化和政治问题》一书中引用了一位马来西亚学监所讲的一段话:“太批马来人原本安分从事体力劳动,如果他们学了英语,就会清楚认识他们的处境,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源。”[2]85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以这位学监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对英语具有启蒙作用的强烈信念。另一些母语非英语国家和地区出自于自身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而大力推广英语教育,片面强调英语的“实用功能主义”(Pragmatic Functionalism),认为学习英语能够使人融入主流社会,获得人生的成功。新加坡学者Chew曾言:“在英语全球化时代,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能掌握英语,那就意味着他们将和父辈一样被边缘化,不能享用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资源。”[10]由此可见,英语在全球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和政治霸权未引起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民众的强烈认识。这无疑会加重这些国家和地区英语教育与教学活动中的英本主义。

三、英本主义在英语教育中的呈现形式

英本主义体现了以主流英语国家为中心的文化沙文主义,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基于教师身份、教学方法、文化取向和语言标准等内容的二元对立体。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教师身份问题,即“母语为英文的英语教师”和“母语非英文的英语教师”之间的对抗。两类教师间的二元对立格局反映了英本主义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的影响。大量的第二语言习得文献通常把“理想化”的目标语本族语者置于“定势化”的非目标语本族语者之上,认为后者为具有语言缺陷的交际者,其交际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11]该现象亦反映了英本主义的思维。对英语本族语者的推崇使前类教师被赋予了更高的职业地位,导致教育机构、出版商和政府机关对他们的青睐,致使母语非英语本族语者教师在职场上处于不利地位。[12]Govardhan、Nayar和Sheorey对招聘海外英语教师的广告进行了研究,发现主要的硬性条件就是要求应聘者为英语本族语者或其英语水平必须接近前者。[13]Liu对母语非英语的海外英语教师进行的调查显示:100%的受试者都在求职过程中受到过歧视。[14]就母语非英语的在职英语教师而言,很多教师通常花费过量的时间修正发音,甚至做声带手术,使自己听起来更像英语本族语者。[15]157Tang在香港对参加教师发展培训班的母语非英语的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67%的教师明确表示对自身的语言身份缺乏安全感。[16]Phillipson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本族语者谬误(Native-speaker fallacy)”,指出其源自于“英语本族语者是理想的英语教师”的英本主义话语。[1]165-180该话语不仅影响了母语非英语教师的就业选择,也对在职教师的自信心带来冲击,进而影响其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的信念和态度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这些教师在课堂上不自信的表现必然会加强学生的英本主义情结。[17]

在教学方法、文化取向和语言标准等方面,英本主义也在发挥作用。就教学方法而言,西方英语教育界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不断推出了形色各异的方法,并简单地移植到英语作为外语的国家。[3]非英语国家的教育界对这些方法不假思索地接受。Kramsch和Sullivan指出,在很多母语非英语的教师和学生眼中,“交际教学途径”“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术语中已经成为“进步”“现代化”和“获取财富”的同义词,忽视了这些源于英美国家并针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途径或方法未必适用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情境。[18]在文化取向方面,主流英语国家为了使移民和留学生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和社区的文化,大力推行“同化主义”语言教育(assimilationist language teaching)。[9]同时,为了巩固和加强与其前属殖民地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些英语国家大力推行英语教育援助项目,旨在加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后殖民统治。Gray分析了自20世纪70年代迄今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英语教材,揭示了西方白领的个人主义和工作改变人生的理念充斥在教材的语料之中。[19]发展中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在英语教育中大力提倡对主流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甚至在伊斯兰世界,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内容大多也没有补充学生的本民族文化内容。教学中所提倡语言标准更体现了英本主义的理念。韩国很多儿童甚至接受舌头消减手术,以期消除韩国口音。[20]此类例子很多,它们均反映了英本主义的负面影响,即学习者因过度推崇英语及其文化,有意或无意地贬低或牺牲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和语言。

三、英本主义的认知误区

作为一种意识,英本主义反映了殖民话语和英语在当今世界的霸权地位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英语帝国主义的存在。无论在主流英语国家,还是在母语非英语国家,推广和接受该意识存在着严重的认知误区,未能正确面对和审视以下几个问题:(1)英语全球本土化发展与英语的归属权;(2)母语非英语的英文教师的职业能力;(3)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贴切性。对这些问题的客观分析,有助于揭示英本主义意识的谬误。

首先,英本主义否定了英语全球本土化发展的事实。近年来,“英语作为国际语言(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英语作为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和“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语言(English as an intercultural language)”等术语的出现及相关研究充分体现了学术界对本土化英语的认可。同时,掌握英语且母语非英语的人群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母语为英语的群体,比例为3∶1。[21]7这些现状表明了英语在失去国界的基础上又被重新划定了国界,主流英语国家也相应就失去了对该语言的绝对拥有权,[10]所以英语教育不应简单地以这些国家的英语为标准[22]15。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的教育,应该培养学习者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非要求学习者对主流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进行单向学习和吸收。

第二,英本主义否定了母语非英语的英文教师的职业能力。事实上,并非所有英语本族语者都是合格或者出色的英语教师,母语非英语的教师也不一定不能成为优秀的英语教师。虽然英语母语者教师在语言方面较后者具有先天的优势,但他们并非都能讲很好的英文,因为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间不存在绝对平等的关系。[23]同时,后者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在英语语言流利度、关于英语习惯用语的知识和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等方面达到英语本族语者的水平。此外,教学活动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的了解、所掌握的教育与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人际沟通能力等因素。一般来说,具有双语和多语能力的教师通常比单语教师更能胜任语言教学工作。[12]原因在于他们更加了解学生的母语、学生的文化和学习需要,并能根据自身的英语学习经验有效判断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因此,教师选聘标准应该从“你是谁”转向“你具备什么知识”。[23]

最后,生硬地移植主流英语国家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忽视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各国的国情、教情和学情不同,所以英语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根据本地情况构建合理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途径,[24]而非被动接受预先包装好的教学方法。同时,英语发展成为世界通用语的现状使英语属于一切使用它的人和任何教授它的地方,客观上也要求英语教育不能按照“英语本族语者”的语言环境所生成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9]由于源自主流英语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大多基于这些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对这些理念和方法的盲目接受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一方面会加重英语帝国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使非英语国家英语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教育理念和观点边缘化,使其失去职业和学术话语权,进而间接加强了英本主义话语在英语教育领域的强势地位。

批判教育学理论的先驱Giroux指出,所有的社会体系中都存在着基于种族、社会阶层和性别的歧视和边缘化现象。[25]由于教育活动不可能在社会真空中进行,所以此类现象也同样在教育活动中得以复制。“也许我们不认同绝对语言帝国主义的学说,但是我们需要记住英语最初的传播者一直在努力控制我们的学生和教师,重新界定他们的生活,并希望在此过程中改善这些师生的文化。”[8]的确,英语教育是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对国家、民族文化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负面影响,不一定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9,24]本文从批判理论的视角对英语教育中英本主义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产生的政治和文化根基、对发展中国家英语教育的危害及其认知的误区,但这并非要否定英语教育的必要性,或者说要否定主流英语国家的英语、文化和教育理念。其真正目的在于帮助师生认识到迄今英语教育中所隐藏的文化控制和歧视因素,进而培养其抵制英本主义的意识。

参考文献:

[1]PHILIPSONR.LinguisticImperialism[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2.

[2]PENNYCOOKA.TheCulturalPoliticsofEnglishasanInternationalLanguage[M].Harlow:Longman,1994.

[3]KUMARAVADIVELU B.TESOL Methods:Changing Tracks,ChallengingTrends[J].TESOLQuarterly,2006,40(1):59-81.

[4]SOWDENC.There’sMoretoLifethanPolitics[J].ELTJournal,2008,62(3):284-291.

[5]PHILIPSONR.RealitiesandMythsofLinguisticImperialism[J].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Development,1997,18(3):238-248.

[6]MCKAYSL,BOKHORST-HENGW D.InternationalEnglish inItsSociolinguisticContexts:Towards a Socially Sensitive EIL Pedagogy[M].NewYork:Routledge,2008.

[7]FAIRCLOUGH 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ofLanguage[M].LondonandNewYork:Pearson,1995.

[8]HOLLIDAYA.TheStruggletoTeachEnglishasanInternationalLanguage[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5.

[9]龚亚夫.重新思考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理念[J].中国外语,2009,(6):9-16.

[10]MCKAY S L.Toward an Appropriate EIL Pedagogy:Re-examiningCommonEILAssumptio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 AppliedLinguistics,2003,13(1):120-141.

[11]SELVIAF.TheNon-nativeSpeakerTeacher[J].ELT Journal,2011,65(2):187-188.

[12]KIM H.Native Speakerism Affecting Nonnative English Teachers’IdentityFormation:ACriticalPerspective[J].EnglishTeaching,2011,66(4):53-71.

[13]GOVARDHAN A K,NAYAR B,SHEOREY R.Do US MATESOLProgramsPrepareStudentstoTeachAbroad?[J]. TESOLQuarterly,1999,33(1):114-25.

[14]LIUJ.Nonnative-English-speakingProfessionalsinTESOL[J]. TESOLQuarterly,1999,(1):85-102.

[15]CANAGARAJAH A S.Resisting linguistic Imperialism in English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

[16]TANG C.On the Power and Status of Nonnative ESL Teachers[J].TESOLQuarterly,1997,31(3):577-83.

[17]RYAN P M.Cultural Knowledge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A Case Study of a Native Speaker of English and a Native Speaker of Spanish[J].Language,Culture,and Curriculum,1998,11(2):135-150.

[18]KRAMSCHC,SULLIVANP.Appropriate Pedagogy[J].ELT Journal,1996,53(3):199-212.

[19]GRAY J.The Branding of English and the Culture of the New Capitalism:Representations of the World of Work in English Language[J].AppliedLinguistics,2010,31(5):714-733.

[20]HAYATI N.Empowering Non-native English Speaking Teachers Through Critical Pedagogy[J].TEFLIN Journal,2010,21(1):78-89.

[21]CRYSTAL D.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

[22]PENNYCOOK A.Critical Applied Linguistics:A Critical Introduction[M].Mahwah,NJ:Erlbaum,2001.

[23]RAMPTONB.DisplacingtheNativeSpeakers:Expertise,Affiliation and inheritance[J].ELT Journal,1990,44(2):97-100.

[24]张正东.探讨我国英语课程的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05,(9):55-61.

[25]AKBARI R.Transforming lives:Introducing Critical Pedagogy into ELT Classrooms[J].ELT Journal,2008,62(3):276-283.

(责任编辑 苏肖)

The Critique of Native-speakerism in English Education

LIU Jun-sh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hijiazhuang,Hebei 050018,China)

The arena of the English education has been dominated by the discourse of Native-speakerism in the whole world.Native-speakerism is rooted in the western cultural Chauvinism and has formulated many discriminatory dichotomie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in language and culture.Nevertheless,it is still widely accepted in the circle of the English education.This is mainly because those working in this field have inadequate cogni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the structure of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non-native-Englishspeaker teachers(NNESTs)and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any teaching methodology.It is proposed accordingly that the concept of Critical Pedagogy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English education in order to foster learners’consciousness to resist Native-speakerism.

native-speakerism;English education;mainstream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non-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cultural politics

G420

A

1673-1972(2015)01-0105-04

2014-09-25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高校英语教师的英本主义意识研究”(SD132014)

刘君栓(1970-),男,河北无极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利物浦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批判话语分析研究。

猜你喜欢

本族语母语主义
母语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母语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科技写作中的词块:语料库方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述评
冬日 新碰撞主义
Non—Native Educators in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述评
英汉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口音感知及言语理解度的对比研究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