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实验、实训课程改革探索
——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儿童营养与健康)专业为例
2015-04-10李青嵩邓朝芳李贵节周雅琳
李青嵩, 邓朝芳, 李贵节, 周雅琳, 赵 欣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系,重庆 400067)
多学科实验、实训课程改革探索
——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儿童营养与健康)专业为例
李青嵩, 邓朝芳, 李贵节, 周雅琳, 赵 欣*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系,重庆 400067)
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儿童营养与健康)专业的多学科实验、实训课程改革时,应坚持开放性、集群化、发展性和需求导向的原则,整合课程教学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培育,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从而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体系.
食品质量与安全;儿童营养与健康;多学科;实验;实训;课程改革;应用型大学
食品质量与安全(儿童营养与健康)专业是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2014年新办本科专业.一方面食品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已在国内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根据自身学前教育的专业优势,建立了儿童营养与健康的专业发展方向,既迎合了国内专业大方向发展的热点,又突出了学校的优势专业特色.
目前,食品类专业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内容单一,欠缺理论深度和创新元素[1];设计性、系统性实验比重较低[2];考核方法缺乏科学性;实习、实训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欠缺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高校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和人事管理等体制)的束缚;不同专业(方向)间欠缺有效沟通;教学人员素质与需求脱节,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合作;缺乏对教学资源的科学整合和利用;与时俱进的教学评价体系欠缺等[3-4].这就要求对多学科实验、实训教学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需要,并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本文从实际出发,研究如何进行这方面的课程改革.
1 多学科实验、实训课程改革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个体教学与教师组合授课、校内教师与企业技师“五结合”的基础上,全面整合课程资源,科学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与改革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开放的、现代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儿童营养与健康)专业多学科实验、实训课程体系.
(2)集群化原则
关联紧密、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理论课与技能课教师组成食品质量与安全(儿童营养与健康)专业多学科实验、实训课程团队,以课程群的方式协同建设,组团发展,确保课程内容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学生学有所长,教师同伴互助,改革成果相互支撑.
(3)发展性原则
以前瞻的眼光,建立课程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保持课程结构有一定的弹性,主动跟踪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食品质量与安全(儿童营养与健康)领域知识更新的最新需求,根据学科和行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在高年级预留新课程空间,开设与岗位需求有效衔接的职业能力专题实验、实训课程,及时把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堂,确保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缩短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期.
(4)需求导向原则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食品质量与安全(儿童营养与健康)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设置课程,大力推进课程结构与岗位(群)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能力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最大限度地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距离.
2 多学科实验、实训课程改革措施
(1)整合课程教学团队
整合有利资源建立开放的现代课程体系,形成多学科协同教学的课程团队.打破院系界限,整合师资力量,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儿童营养与健康)专业教研室.由生物与化学工程系食品类专业教师教授“食品工艺学”“儿童营养学”“幼儿卫生与健康”等实验课,由学前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专业教师教授“儿童教育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实训课程,由经济与工商管理系专业教师教授“管理学原理”“食品物流学”等实训课程.校内教师与行业精英相结合,学校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师资与学工队伍相结合联合指导学生参与“挑战杯”科研竞赛等.以食品质量与安全(儿童营养与健康)课程群的方式协同打造课程团队,资源共享.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置,依据行业要求优化教学计划,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
(2)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师资力量培育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核心[5],专业培养人才的质量会随着师资力量的增强而提高[6].
第一,加大行业精英引入规模
更加注重聘请企业技师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共建课程.按照企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与企业技师共建食品质量与安全(儿童营养与健康)实验、实训课程和与之相关联的实践性强的理论课程,共同研制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研究教学问题,进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升级.原则上,每项实验、实训课至少有一名企业技师参与课程建设.
第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积极搭建平台,使教师走入企业,企业与学校合作.如食品专业教师走进幼儿园,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走进食品企业.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建立高层次“双师型”师资团队.
第三,建立“三导师制”
从新生进校就开始宣传“三导师制”,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积淀,在学生对学校和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一名专业教师作为“专业导师”,成立“科研创新小组”,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研究;为学生安排一名企业技师作为“技能导师”,成立“实践锻炼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技能锻炼;为学生配备一名学生工作教师作为“素质导师”,成立“兴趣开发小组”,指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三管齐下”使学生尽早熟悉环境、了解专业、接触科研、提高素养,为将来毕业选题和迈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3)建设实验、实训基地
在校内,利用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联合企业和学前教育机构建设与企业运行相符的高仿真实验、实训基地.从实践教学目标出发,根据行业特点,积极筹建能再现行业生产现场的综合实验、实训车间,建立学生观察、取样、检验等实验、实训规章制度,将学生当成车间技术人员,让每个人参与车间操作,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造就与行业零距离接轨的应用型食品人才.
在校外,巩固和增强与地区食品单位和幼教机构的合作,建立和完善稳定的、标准的行业企业和幼教机构实验、实训基地,减少观摩型实习方式,形成学生实实在在参与行业实际生产和幼教机构工作的实训制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组织学生到重庆德庄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沁园实业有限公司、重庆怡园食品有限公司、重庆市天友乳业有限公司、四川成都旺旺集团等地方食品企业顶岗实习,以及到与学前教育学院建立合作关系的重庆工商大学附属幼儿园、重庆市大渡口区清华·教鸿幼儿园、重庆春晓大地幼儿园等地接触并了解儿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岗位意识,增强就业竞争力.
(4)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实验、实训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中的技能性课程,课程内容包含理论知识、方法、流程或程序等,主要对学生进行专项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重点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理解与会做.学生透彻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掌握基本操作程序,通过教师示范,能尝试并正确操作.二是反思与改进.在学生准确掌握技能操作要领和程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技能形成过程进行监控与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观察、主动反思、不断优化技术技能的能力.三是熟练与创新.引导学生在技能熟练的基础上有效迁移和创新.
第一,建设协同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7].
根据整体优化原则,建设全面协同,适应岗位具体需求的资源协同、岗位协同和专业协同的综合型、应用型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资源协同是实践教学资源的全面协同.食品质量与安全(儿童营养与健康)专业所设“果蔬加工工艺学”“食品感官分析”“焙烤食品工艺学”等课程实验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设备和成品既可以完成各项实验任务,又可用于应用化学、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的分析与检验.这样既能节约原料,减少成品浪费,又能高效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
专业协同指不同专业(方向)间的协同实训.如儿童教育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食品物流学等专业的实训课程要集合学前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系的力量完成,注重技术集成和知识综合,丰富实训内容,使教学的协同性、复合性、应用性更加突出.
岗位协同指同一专业不同岗位间的协同实训.摒弃“学科型”体系,建立本专业实验、实训大系统,学生不但能到企业的不同部门和岗位轮岗,还能深入幼教机构,完成实训任务,了解不同岗位的作业和管理流程,全方位提高综合素养.
第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①改革第一课堂
综合设计、综合实训课程通过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团队合作,教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或自主设计实验、实训项目,或根据项目要求进行新方案、新产品、新工艺的设计与开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对应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形式、内容、评价标准方面体现专业特点;采用调研(检测)报告、经验总结、叙事研究、学术论文等多种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方式.
②活跃第二课堂
实行实验、实训室开放制,举办各种社团活动、创新性科技活动、学科兴趣小组活动、专业技能竞赛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研究型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
③抓实第三课堂
全面推行集中实习制,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校企联合研制实习实训方案,实行“三导师一贯制”,实施全程项目实训企业托管制和企业行业顶岗实习制,开展青年学子服务基层活动等,构建学校与社会互动大平台,助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让理论有魅力,让课堂有活力,让学习有动力,让学生有能力.
(5)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在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设置课程,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标准,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距离.评价体系与培养过程及目标对接,改以知识为导向为以需求为导向,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职业岗位(群)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制订课程评价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融通.
第一,健全实验、实训全程评价体系
加强实验、实训的平时考核,将其分为四部分:预习情况,实验、实训操作情况,原始数据和实训日志的记录情况,实验报告和实训总结的完成情况.通过全程评价,突出课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第二,完善实验、实训多元评价体系
实施多元化评价,将课堂讨论、提问、课堂测验、作业、小论文、实践应用等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成果性考试等不同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引导学生发展.
3 结语
在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复合人才需求愈加迫切,结合专业属性与学校优势,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实验、实训课程改革.在开放性、集群化、发展性和需求导向的原则下,我们以食品质量与安全(儿童营养与健康)专业的教学计划为基础,通过整合课程教学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培育,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进行了食品质量与安全(儿童营养与健康)专业多学科实验、实训课程的改革,建立了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体系,适应了社会需求,并引导了重庆地区与儿童营养相关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 于劲松,杨波.食品分析实验课程改革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J].科技信息,2011(1):5-6.
[2] 张铁涛,杨波.培养应用型食品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J].琼州学院学报,2013(2):74-76.
[3] 翟悦,宁永红.经济转型时期高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思考 [J].教育与职业,2012(11):9-10.
[4] 许志博,刚健.搭建多学科共享实验平台,促进协同创新发展 [J].实验室科学,2014(1):152-155.
[5] 胡子芬,刘禹,王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J].科学之友,2010(1):115-116.
[6] 黄友如.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J].卫生职业教育,2010(24):9-12.
[7] 司懿敏,刘金福,马俪珍,等.构建基于协同模式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68-70.
责任编辑:金 欣
Multi-disciplinary workshops and curricular reforms o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A case study of the major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in chongqing Mo.2 normal college
LI Qing-song, DENG Chao-fang, LI Gui-jie, ZHOU Ya-lin, ZHAO Xin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Chongqing No.2 Normal College,Chongqing 400067,China)
A multi-disciplinary workshop is performed in nutrition and health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principle of opening,diversity,expansion,and demand orientations.Meanwhile,the teaching teams also need an integration in relation to teaching methods,assessment,construction of workshops and an application-oriented educational system.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nutrition and health; multi-disciplinary; experiment; workshop; curricular reform;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2015-01-23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转型研究专项项目——食品质量与安全(儿童营养与健康)专业创新型多学科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ZXJG03)
李青嵩(1987-),女,重庆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 邓朝芳(1989-),女,重庆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实验员,硕士,研究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优化; 李贵节(1983-),男,重庆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功能性食品; 周雅琳(1976-),女,四川邛崃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食品化学与营养学;
赵 欣(1981-),男,重庆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营养学,联系方式:602403962@qq.com.
1009-4873(2015)02-0067-04
G6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