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坡田园诗的特征与意义

2015-04-10俞兆良

惠州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贬谪田园诗黄州

俞兆良

(青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8)

田园诗始于晋代诗人陶渊明。在其之后,出现了诸位诸如谢灵运,谢朓等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并且最终在唐朝将山水和田园合并为山水田园诗派。自南齐萧统在《昭明文选》中第一个发现了陶渊明的文学价值以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士大夫精神成了后世文人的楷模,后世许多文人在仕途上不如意,或者对于官场生涯的起伏感到疲倦之后都以陶渊明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苏东坡就是这一类文人中最具有典型性的一位。

苏东坡一生的命运可以说跌宕起伏,既有做过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这样的大官,也有被一路从黄州、英州、惠州最后贬到儋州这样的坎坷经历。应该说苏东坡对于人生百态看的是非常透彻的,这在他许多诸如《太行卜局》、《请广陵》等作品中都可有所反应。而苏东坡的田园诗尤在其后半生的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既与其政治上的遭遇有关,又与其在被贬谪期间的生活状态脱不开关系,并且还受其骨子中天生的豁达精神影响。这几方面因素相结合,造就了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也成就了苏东坡的田园诗。

一、东坡田园诗的创作背景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认为田园诗“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1]63,苏东坡现存的诗歌大约有2700多首,其大部分田园诗均与“拟陶”“和陶”诗有密切的联系,苏东坡的“拟陶”“和陶”诗约有120 多首,而其中田园诗约占“拟陶”“和陶”诗的15%。值得注意的是,苏东坡所有的田园诗都为其被贬谪时期的产物,不仅创作时间趋于集中,而且创作环境也十分相似,因此不得不承认,是贬谪生涯造就了东坡的田园诗。

探究东坡的田园生活,最早可以追溯到其由于牵连“乌台诗案”而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北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一日(1083年),苏东坡初到黄州时期还能住在定惠院中,后来连定惠院都不能住了。由于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散官,俸禄极少。于是,苏东坡的生活陷入了非常窘困的地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然轼平生未尝做活计,子厚所知之。俸禄所得,随手辄尽。而子由有七女,债负山积,贱累皆在渠处,未知何日到此。见寓僧舍,布衣蔬食,随僧一餐,差为简便,以此畏其道也。穷达得丧,粗了其理。但,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不能不少念”[2]1412。于是,“故人马正卿哀予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3]1079,才有了今天世人皆知的“东坡”。因此,苏东坡早期的田园诗就可以《东坡八首(并序)》与《东坡》等作为代表。

北宋哲宗绍圣元年,高太后去世,新党势力再次权倾朝野,大批官吏被贬,苏东坡作为旧党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自然逃不掉新党的打压。但是,这次新党对于苏东坡的打击要比“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来得更加猛烈,苏东坡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且不得签书公事。

苏东坡是绍圣元年十月二日到惠州,直到第二年“三月四日,游白水山佛迹岩,沐浴于汤泉,晞发于悬瀑之下,浩歌而归。……归卧既觉,闻儿子过诵渊明《归园田居》诗六首,乃悉次其韵。始余在广陵和渊明《饮酒二十首》,今复为此,要当尽和其诗乃已耳”[3]2103,从这里可以看到苏东坡初写这首“和陶”田园诗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完成的。当然,在这之前苏东坡就已经流露出非常的向往田园生活的倾向了,其在元祐七年(1092年)的笔记《买田求归》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4]67,之后,苏东坡田园诗的创作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绍圣四年四月,苏东坡再次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安置,“琼州别驾”这个头衔是一虚职没有任何实际权力,不仅如此,当时的苏东坡政敌还给他下了三道禁令: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公事。因此,在“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2]1628的艰难困苦之中,所有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儋州期间,东坡的田园诗是最丰富的,这不仅是生活所迫,也有受到其自身心里向往的因素影响,产生了诸如《新居》、《和陶西田获早稻(并引)》、《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并引)》等一系列田园诗作品。

因此,苏东坡田园诗的创作背景主要在于受生活所迫,是一种被动地接受。不过,苏东坡并没有一味地被动接受,他不仅仅吸取了陶渊明平淡自然,甘之如饴般的精神,还充分利用自己对世界的好奇以及敏感的心灵去感受田园乐趣,“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5]467,在田园之中收获了一般人难以收获到的愉悦。

二、东坡田园诗的特征

(一)田园诗中表现对黎民百姓的关怀

宋代的士大夫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不仅仅是朝廷官员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由于借鉴了晚唐五代藩镇割据,武将权力过大这样的历史教训,宋初的统治者普遍采取“右文”政策,这使得文人士大夫对于政治参与的热情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以宋代宰相来说,大多都是寒门科举出生。因此,宋代士大夫都有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即使在野,心里也时时刻刻牵挂着社会,牵挂着黎民百姓,这在苏东坡的田园诗中多有反应。如苏东坡的《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并引)》(其二):

茅茨破不补,嗟子乃尔贫。

菜肥人愈瘦,灶闲井常勤。

我欲致薄少,解衣劝坐人。

临池作虚堂,雨急瓦声新。

客来有美载,果熟多幽欣。

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

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

鴂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3]2281

这首诗是苏东坡被贬谪儋州时期做的。黎族子民,子明兄弟俩家贫,“菜肥人愈瘦,灶闲井长勤”。苏东坡对他们非常同情,表示愿意“致薄少”,出钱为他们造屋子。后半段诗中主要为他们设想了一个美好的未来:等新屋造完之后,“客来有没载,果熟多幽欣。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笔者认为“化为黎母民”最能让人为之感动,说明他非常热爱儋州这片土地,是苏东坡对于黎族同胞发出的最真挚的呼声,也是苏东坡在田园诗中表现其心系黎民的最有力的证据。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苏东坡田园诗中对于黎民百姓的关怀。苏东坡在儋州所做的《和陶劝农六首(并引)》:

(序)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所产粳稌,不足于食,乃以薯芋杂米作粥糜以取饱。

予既哀之,乃和渊明《劝农》诗,以告其有知者。

(其二)天祸尔土,不麦不稷。

民无用物,珍怪是直。

插厥熏木,腐馀是穑。

贪夫污吏,鹰挚狼食。

(其三)岂无良田,朊朊平陆。

兽踪交缔,鸟喙谐穆。

惊麖朝射,猛豨夜逐。

芋羹薯糜,以饱耆宿。

(其四)听我苦言,其福永久。

利尔耝耜,好尔邻偶,南东其亩。

父兄搢梃,以抶游手。[3]2255-2256

由序言中苏东坡交代所做这首诗的目的可以看到当时的儋州是多么的落后:废田非常多,粳米是其中最好的了,余下的都是一些选剩下来的谷物,并且还不够吃,只能用薯和芋烧成稀粥度日。另外,农事方面一直深深困扰着苏东坡,他非常同情这些黎族百姓,于是写下一首劝诫耕作的田园诗,希望黎族同胞能够“听我苦言,其福永久。”其中谈到了要善于去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岂无良田,朊朊平陆。兽踪交缔,鸟喙谐穆。”发现之后,又指导百姓如何利用大自然的“馈赠”为我所用,“惊麖朝射,猛豨夜逐”以及“利尔耝耜,好尔邻偶,南东其亩。父兄搢梃,以抶游手。”劝解黎族百姓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利用手中的工具巧妙的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以上两首诗歌,说明了苏东坡田园诗的范畴并不局限于个人,而是表达了其对普通百姓浓浓的感情和关心。

(二)田园诗中表现悠然自得的心境

苏东坡的豁达和洒脱是尽人皆知的,在其不同作品中反映的都不少,这也集中反映了其被贬谪期间的主要思想。作为一个以出仕作为人生理想的士大夫,在被剥夺有实权的官位之后,没有钱,没有住,还被限制人身自由,拖家带口,余下的日子如何过成为非常现实的问题。好在苏东坡不是一个娇惯的人,他是一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一切依靠自己的双手照样可以解决问题。前文提到,得故人马正卿的帮助,苏东坡在黄州城外得到一块数十亩的营地,美其名曰“东坡”,并做《东坡》一首: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3]1183

诗中主要描写了夜间,雨后的农村一种空旷而宁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于“东坡”这片土地的热爱。可以想象,一个积极向上的士大夫在受到打击以后,对于生活意义突然就有了一种极端心理,这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称之为“现实焦虑(客观焦虑)”,即“产生于对现实世界中实际威胁的恐惧”[6]90。解决焦虑的方式有许多种,苏东坡则用弗洛伊德称之为“反向作用”的方法,即:“以与真实欲望相反的方式行事”[6]90。自黄州以后,田园诗为苏东坡的人生开拓出了一片新的天地,并且一直延续到他晚期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对于田园乡村生活的热爱,并且悠然自得的享受其中。

(三)田园诗中表现真善美的情感

苏东坡“民本”思想导致了他非常关心普通百姓的生活,并且善于捕捉一些寻常生活的细节。他的田园诗流露出的感情非常真挚朴实无华,真实地描写了与当地农民的友好交往、邻里之间的和睦友善、主仆之间的深厚情感等等,表现了人世间质朴而又发自内心的真善美。如苏东坡的《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四):

老人八十余,不识城市娱。

造物偶遗漏,同侪尽丘墟。

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

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

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知。

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

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

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3]2105

在此苏东坡描绘了一位可爱的八旬老人:一个生长在农村中,不懂得城市娱乐的老人,一个邀请苏东坡品尝自己家里荔枝的热心老人,并且还不忘让苏东坡带一些荔枝给儿子苏过的慈祥老人。诗歌集中表现了苏东坡与惠州老人的友情,如果没有一定深厚的感情基础,是很难做到那么自然的。再如苏东坡的《和陶西田获早稻》:

蓬头三獠奴隶,谁谓愿且端。晨兴洒扫罢,饱食不自安。愿治此圃畦,少资主游观。昼功不自觉,夜气乃潜还。[3]2315

这首诗很好地反映了当时惠州的淳朴的民风。作为苏东坡的三位“獠奴”,一早就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很干净,并且帮助苏东坡打理园圃和田地,早出晚归,很是正直可靠。因此,主人苏东坡也非常喜欢这三位仆人。可见苏东坡不仅仅在诗中表达与友人之间的友情,也赞颂了主仆之间的真挚的感情,体现了苏东坡诗歌中展现人性中的真善美。

此外,前文提到的《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并引)》中,苏东坡提到的“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鴂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3]2281也是一个很有力的佐证。另据史料记载,苏东坡第二年就建造了一个新居与子明兄弟比邻而居,可见这首诗中体现了苏东坡与邻里、当地百姓和睦友善的交往。直白的语言勾勒出简单而真诚的人际关系。

三、东坡田园诗对于苏东坡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的意义

(一)由积极向豁达的转变

贬谪黄州以前,苏东坡的人生应该说还是非常顺利的,早年的礼部进士二甲,殿试乙科,制策三等到后来的凤翔府判官,尽管也有不愿参与新旧党之争,而主动调离政治漩涡的中心,去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太守,但毕竟狂妄不羁的性格加上心直口快的个性使他遭遇了人生中极其严重的挫折,即直到元丰二年(1079年)的“乌台诗案”。这一次的挫折可谓“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3]2105,一个文弱书生哪里见过这样的大场面,立刻全部招认了所有的“罪状”,而“上终怜之,促具狱,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5]996。苏东坡刚到黄州不久就开始反思自己,“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于是,“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2]392”。自此以后,“公幅巾芒屩,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5]996。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2]33

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桑拓未及成,一麦庶可望。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2]1081

这两首作品是不同时期苏东坡的代表作,将两首作品进行对比,能很好地反应苏东坡的思想流变。前一篇是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时期的苏东坡,后一首是黄州时期(1080—1084年)的苏东坡,前一篇提到的关键词就是“爱民”“仁政”,后一篇关键词是“投种”。苏东坡一生以儒家思想作为其核心精神,这是宋代士大夫共有的特征,但由于贬谪之苦,让苏东坡明白光有一颗积极的心是不够,人心难测,必要的时候也需要豁达的心态。黄州时期田园诗中的精神是苏东坡生存下去的另一种寄托,也是其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自此,苏东坡改变了生活态度,开始将儒释道结合一起,共同辅佐其余下的时光。那么就不难理解,苏东坡与佛印,参寥子等名僧那么友好,在其贬谪期间开始制炼“阴丹”、“阳丹”,晚年在儋州的时候甚至在食物不够的情况下,想出了用“辟谷”之法解决生存问题的行为产生的原因了。如果不是田园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和豁达精神的帮助,很难预测苏东坡究竟能在黄州熬多久。

(二)从单一的士大夫生活向丰富的百姓生活转变

从某种程度说,苏东坡能在包括田园诗在内等方面拥有一番在后人看来如此大的成就,应该好好感谢新党政敌们。没有“他们”的“帮助”,苏东坡根本没有机会亲自体验普通人的田园生活,就像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所说的“殆穷者而后工也[7]296”。对于一个士大夫,生活在田园间,躬耕在田园中,不仅丰富了人生感受而且拓展了生活视野。比如苏东坡在《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并引)》中提到的“城东两黎子,室迩人自远。呼我钓其池,人鱼两忘返。使君亦命驾,恨子林塘浅[3]2281”。如果苏东坡没有黄州期间开辟“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3]1079的荒田经历,他如何去教导黎族人民去“惊麖朝射,猛豨夜逐”、“利尔耝耜,好尔邻偶,南东其亩[3]2256”。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6]290”,笔者以为,苏东坡是宋代人的柳下惠,不管其在位或者在野他都心系百姓,不改变自己的操守。其田园诗中对于田园风光的描写,对于躬耕生活的记录,对于瓜果蔬菜种植的经验传播等等都显示出其文学性和实用性相合这样的双重属性,这一点非常可贵,是苏东坡带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笔者从田园诗角度探究其特征和意义,是因为田园诗是苏东坡贬谪,尤其是晚年贬谪极为重要的诗歌代表。因此,田园诗对研究其晚年贬谪期间的思想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苏轼.苏轼文集[M].孔凡礼,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

[3]苏轼.苏轼诗集[M].孔凡礼,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4]苏轼.东坡志林[M].刘文忠,评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

[5]邹同庆,王宗棠.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郭永玉,贺金波.人格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孟子译注[M].杨伯峻,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8]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贬谪田园诗黄州
多情最是黄州月
田园诗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苏轼的贬谪生活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非同凡响的秋歌
田园诗苑
浅谈田园诗的创新
探究刘禹锡、柳宗元的贬谪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