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编辑学研究论文述评
2015-04-10任瑶瑶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任瑶瑶(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2014年编辑学研究论文述评
任瑶瑶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以2014年发表的编辑学论文为研究对象,发现:编辑学理论研究少而精,具有实践意义及理论价值;新时期下的编辑研究数量多,侧重编辑角色转型,观照实际;编辑实务研究内容广泛,注重细节,具有指导意义;编辑学教育研究推崇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复合型人才;编辑史和编辑家研究少而零散,重个案分析轻系统构建。今后编辑学研究应重视理论创新,注重新媒体的运用,深化编辑学教育及编辑学史的研究。
关键词:编辑学;述评;编辑实务;编辑史
编辑学作为一门融理论与应用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基本规律、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等尚处于不断探索和深化中。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丰富了编辑活动,拓展了编辑职能,对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编辑学原理、实务、教育等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丰富了编辑学研究的内容,也深化了研究的意义。
一、编辑学理论研究
2014年编辑学理论研究数量较少,但研究内容广泛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研究范围包括编辑学意义、编辑学学科定位及发展、编辑基本规律、编辑主体和编辑用体等方面。
编辑学意义方面,姬建敏对编辑学的意义进行了梳理,认为研究编辑学不但有利于编辑具体工作的开展、编辑实践的创新、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政策、编辑学学科的成熟和完善,而且还有利于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强国的建设。[1]姬建敏对编辑学意义的研究不仅着眼于编辑学本身,还将编辑学置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了考察,充分证明了“编辑有学”,对进一步研究有指导意义。
编辑学学科定位及发展方面,《编辑之友》杂志社组织学者探讨编辑学定位与发展,并整理发表了《编辑学的未来要“泛化”还是“窄化”》一文。吴平认为,编辑学是在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没必要因为其独立性而排除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也没必要因为其关联性而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周国清认为编辑学与出版学谁大谁小、谁包含谁、谁是谁的分支等问题,应在确证“编辑有学”的前提下,真正站在学科发展的立场予以考察和分析,一是不能偏于一隅,单从研究者自身既有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出发来倡议与展开;二是应避免编辑学的“泛化”和“窄化”两种倾向,要遵循编辑活动自身的逻辑与内在特质;三是不要急于从理想的层面将其上升至与文学、历史等学科一样的地位,而应理性考虑编辑学发展的实际,从基础工作做起,以扎实有力的实际行动推进编辑学的学科建设。对于学科未来发展,学者们认为,应拓展研究视野,推动编辑学的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
编辑规律方面,禤胜修指出,编辑基本规律的研究范畴应限定于编辑活动本身。编辑基本规律是编辑活动的普遍规律,是运用各种编辑形式的总原则,决定各种编辑形式的具体规则,“编辑基本规律只能有一条”的说法过于武断,无益于编辑基本规律的深入探讨。长期以来,编辑基本规律众说纷纭、观点各异,不利于编辑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禤胜修从规律的概念出发,分析编辑规律形式,认为“内容+规律(律)”的规范式表述特征明显,容易辨识,而且简洁明了,便于记忆,是最优的表述形式。[3]
编辑主体方面,李金正从哲学的角度来建构编辑的主体性,强调编辑的主体性构成包括三个方面的统一,即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市场意识和审美意识的统一、个体主义和交互主体的统一。这三重对立、六个方面不仅是对既有编辑主体性特点的有机整合,也是对当前编辑主体性困境的一种系统的理论回应,具有整体关联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特点。[4]李金正从哲学的视角,分析编辑主体的对立统一性,强调编辑主体必须既要注重业务知识和技术进步,也要具有自觉意识和人文精神;既要注重市场意识和利益追求,也要协调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既要发挥个体独创性,也要注重交互主体性,才能构成完整的编辑主体形象。这一思考不仅回答了当今数字化、全媒体形势下编辑的自身定位等实际问题,而且对编辑主体研究的理论探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编辑用体方面,靳青万着眼于编辑用体的需求问题,认为它是编辑用体研究的最核心与最精彩的部分。影响编辑用体需求的主要因子有需求类型、需求层次、需求背景、需求基础、需求心理、需求动力等。编辑用体研究的方法有需求调研法、换位感受法、信息推演法、信息捕捉法和需求测算与数学建模法等。[5]编辑用体研究是基于编辑五体①编辑五体指编辑主体、编辑源体、编辑用体、编辑客体、编辑辅体。的系统研究成果,有利于科学系统地构建编辑学理论框架。
此外,于慈江从国际视野出发,探究编辑学的英文对应语[6];王艳等从出版学与编辑学的关系入手,对编辑学进行学科界定[7];康宏从出版实际出发,认为学院派与业内人士理念相去甚远,理论与实际日趋疏离,不应抛弃编辑理想[8];樊敏认为目前编辑学研究存在视野不够开阔、开拓不够深入、研究者交流过少等问题,应拓宽编辑学研究视角,善于从不同的切入点来观察编辑活动,积极汲取其他学科的营养,走交叉综合发展的道路,不断加强编辑学研究者的交流,走群体协作的发展道路[9]。
总之,2014年的编辑学理论研究涵盖编辑学意义、编辑学学科、编辑规律、编辑主体、编辑用体等方面,其中,编辑学学科定位及发展尤其受到关注。一方面,这些研究有利于推动编辑学理论研究朝着更深入、更系统的方向发展,不仅具有实际意义,更具有理论价值;另一方面,对编辑学科、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等内容进行的研究恰恰说明我国编辑学理论建设、学科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思考和改善。笔者认为,编辑学理论研究应拓宽视野,从哲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观照其理论构建,发展普通编辑学,也应重视业内人士的参与,加强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密切编辑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二、研究数量多,侧重编辑角色转型,观照实际
编辑活动及编辑研究状况与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发展息息相关。数字出版、媒体融合发展等新背景为编辑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影响了编辑学的研究方向。因此,2014年尤以研究编辑的角色转型与编辑活动的开展者居多。
(一)研究视角着眼于新环境的变化
研究者对新环境下的编辑角色及编辑工作进行了分析,这些背景包括出版社转型、全媒体出版、融媒体背景、数字化出版、社交媒体环境、新媒体时代等,如《全媒体时代加快编辑转型的思考》《数字化时代传统编辑的转型策略》《社交媒体环境中编辑力的开发》[10-12]等。研究者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对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发展下的媒介环境及体制机制改革下的出版环境进行积极思索,深化了编辑学研究的实践意义。笔者认为,互联网及媒体的交互性改变了编辑出版活动。同样,体制机制及政策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出版发展方式,引发出版产业、编辑人员的生存发展问题。因此,研究者的研究视角着眼于新环境的变化,观照现实,这种对实际环境的关注是编辑学研究的不竭动力。
(二)应用研究涉及编辑出版多个领域
在新环境下,研究者对编辑出版的思考涉及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领域,如《数字化转型期学术期刊编辑能力研究》《浅析广播新闻编辑应具备的能力》《媒介融合背景下突发事件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策划研究—新浪网关于云南鲁甸地震的新闻专题为例》[13-15]等。其中,期刊领域主要以科技、学术期刊的研究为热点,如《论新时期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论科技期刊编辑如何践行创新意识》《科技期刊编辑角色的演化与重塑》[16-18]等,这是因为出版社转制后,学术期刊的生存及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样,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编辑活动在新环境下也发生了深刻变革,需要把握和研究,而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的新情况层出不穷,需要提炼和深化。因此,2014年的编辑学研究涉及编辑出版领域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编辑学的应用性特征。
(三)编辑角色转型成为研究热点
新环境下,在编辑出版各个领域,研究者对编辑的角色转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如王继发认为编辑要树立全新的策划理念,做好由被动把关到主动策划,由实时简单传播到深度报道,由“眼球新闻”到“人性服务”,由幕后策划到主导创作的角色转换。[19]作者从策划、传播方面分析纸媒编辑的身份转换,是适应数字出版形势下的深刻考量,具体而言,编辑角色转型的主要方面包括编辑素养的提升、编辑能力的提高、编辑人才的培养。
编辑素养的提升方面注重理论研究,如韩芳立足于编辑的信息素养,认为学术期刊编辑具有学历较高、思维活跃、学术研究能力强等优势,但是也有主体意识比较薄弱、素养不高、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等劣势。提升信息素养不但是全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需要,更是学术期刊编辑自身发展的要求。[20]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编辑必须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不单要做“杂家”,也要做“专家”;不单精通文字,也要精通策划、经营与传播。作者紧紧抓住全媒体时代“信息”这一关键词,对编辑提高自身素养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尝试。
编辑能力方面,周琳达认为,社交媒体阅读方式的改变对编辑能力提出挑战,编辑需提升判断力、决断力、发现力、呈现力“新四力”,与社交媒体操作实现对接。[12]李建新借鉴企业经验,对编辑职业能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编辑是人学;“难以模仿”是编辑的制胜韬略。[21]此外,许多研究者从期刊、广播、报纸等出版领域出发,研究提升编辑能力的具体措施。
编辑人才培养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编辑人员的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如崔金贵等人立足于科技期刊编辑的实际工作,指出培养新媒体素养的急迫性和必要性,提出应开设适合编辑工作特点的新媒体素养课程,开展多形式的新媒体工作研讨会,“以考代评”的绩效评定。[22]同时,其他研究者也从实际工作出发,谈及编辑人才培养问题,如《数字时代期刊青年编辑培养》《现代出版企业构筑战略性编辑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原则与方法》[23-24]等。
总体而言,新时期的编辑研究数量庞大,其中,编辑主体的角色转型是研究热点。同时,新时期的编辑研究涉及编辑出版的多个领域、多个环节,注重实际,成效显著。笔者认为,新时期的编辑研究不应只局限于编辑主体的角色追寻和具体工作的实际解决,而应扩展到研究编辑学规律、编辑学客体、编辑学思想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探寻“编辑六元”①“编辑六元”由王振铎提出,六元指作者、编者、读者、文本、稿本、定本。的内容变化与内涵分析,探寻“六元”之间的交互作用,将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促进编辑学的深化和发展。
三、编辑实务研究内容广泛,注重细节,指导意义强
编辑实务的研究范围涵盖图书、报纸、期刊、网络、新媒体等领域,涉及策划、约稿、编校、营销等流程,内容广泛,视角多样,注重具体工作中的细节问题。
首先,编辑实务研究不仅针对图书、报纸、期刊,而且涉及网络、新媒体等方面。如《论编辑学养对古籍编校工作的影响》对古籍图书编校工作进行分析,强调提高编辑学养的重要性[25];《关于报纸编辑进行内容策划分析》对报纸编辑的策划进行总结,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26];《编辑职能前移:一项提高科技期刊来稿质量的举措》强调要将来稿要求、技术环节、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编辑职能前移,从而获取优质稿源,延伸期刊服务功能,适应期刊生存竞争的需要[27];《编辑应重视“修改后发表”的返修稿》则关注杂志中返修稿的问题,以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能力[28]。此外,《设立“客座编辑”提升约稿成效》《科技期刊编辑在约稿过程中的沟通方法与技巧》等都对期刊中的约稿问题进行探讨[29-30];《试论网络时代编辑实务管理的工作扩展》从宏观角度对网络时代编辑实务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指出应不断扩大编辑实务的工作范围,包括信息资源的扩展和服务资源的扩展[31];《媒体微博编辑策略与运营技巧探析—以央媒10大新浪微博为例》则选取了10个影响力较大的央媒微博进行分析,从“文”的传播、“题”的选择和“群”的互动三个方面探析媒体微博的编辑策略与运营技巧[32]。
其次,编辑实务研究注重实际工作中的细节问题,重视规范性和科学性,如《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英文内容编辑:现状•问题•建议—对L省的一项初步调查》对自然科学学报的英文内容进行综合分析[33];《科技期刊编辑要善于用“数”》则对“数”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指出编辑不仅要重视对数字的认识和应用,而且要善于发现和纠正科技文稿中存在的与“数”相关的问题[34]。
总之,编辑实务研究成果是实践工作的折射与反映,传统的编辑实务工作依旧得到重视,并重视细节问题的处理。网络等新环境下的实务变化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研究的角度也丰富多样,更加人性化、生活化、实际化。
四、编辑学教育强调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复合型人才
传统编辑学教育侧重培养传统媒体需求的编辑人才,面对数字化、融媒体等新环境,传统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人才要求。因此,研究者立足于实际出版环境,强调高校编辑学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拉近编辑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距离。
陈洁、陈佳立足于出版产业变革、全媒体运营背景,指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出版集团、高校、相关专业三者资源,发挥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将编辑出版学的课堂理论教育与实际的编辑出版工作、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高校(包括教师与学生)与出版单位的对接,实现人才、科研与市场的良性循环。同时,作者提出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改革的五种模式,即学科交叉、第二课堂、专题训练、案例分享、积分制考核的模式,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35]这些模式有利于培养出版行业的未来人才,实现编辑教育与出版业的一体化发展。
徐会永指出编辑学教育与各学科专业教育脱节是编辑学理论发展缓慢和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由此提出,编辑学应该与专业紧密结合,并将编辑专业教育贯穿于学历教育过程中及终身的编辑工作中。作者强调编辑素质的全面性,强调应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36]
此外,其他研究者也对编辑出版学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总体来说,研究者对编辑出版学教育的研究存在两个共通点:一是强调学生参与出版、编辑工作,了解行业状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二是强调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应注重文化积淀,与其他自然、社会、人文学科融合交叉,朝复合型方向发展。编辑出版学教育研究的成果一方面暴露了编辑出版行业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编辑人员素质不全面等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编辑学界已意识到编辑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并在积极解决,这有利于编辑学学科的建立和编辑学的深化发展。
五、编辑史和编辑家研究少而零散,重个案分析轻系统构建
编辑史和编辑家研究数量较少,但时间上仍涉及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编辑家编辑思想、编辑实践、编辑作品分析,此外也出现了部门编辑学的编辑史探讨。
从《〈吕氏春秋〉编辑思想新探》《论曾巩的编辑理念及其现实意义》到《南社文化名人与中国近现代编辑发展史研究》《沈从文编辑实践论略》,再到《论王振铎的编辑学研究及其理论建树》《论宋应离的编辑出版史学研究及其成就》,编辑史研究贯穿古今,并且以研究某一个、某一群编辑家或某一部编辑作品为主,鲜有对某一时代的编辑史研究的宏观思考与考察。[37-42]值得注意的是,部门编辑学的编辑史开始得到重视,如《鉴古知今追本溯源—中国地图编辑史初探》开始从历史角度对地图编辑史进行梳理[43],而《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在中国:演进概况和发展策略》也梳理了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的发展路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部门编辑学的发展[44]。部门编辑学是编辑学的分支,它的发展有利于编辑学的理论建构和完善发展。
编辑学史和编辑家研究总体上数量少,重个案研究,少系统构建。研究者重视史料分析,从历史中抽象编辑原理和编辑思想,逐步完善编辑学的理论建构。
综上所述,从2014年论文发表情况来看,编辑学研究在编辑理论、新时期编辑研究、编辑实务、编辑学教育、编辑史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其中,新时期编辑研究方面的数量尤多,但理论成果则较少。正如王佳等在《近年来中国编辑出版学研究热点—基于CSSCI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中所分析的那样,编辑出版学研究存在重实务、轻理论,对新媒体研究不足,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45],研究者在后续研究过程中应注重理论研究的系统升华,注重新时期编辑研究的多层面、多视角,继续关注编辑学教育、编辑学史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姬建敏.论当今时代研究编辑学的意义[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6):66-69.
[2]编辑学的未来要“泛化”还是“窄化”[J].编辑之友,2014(4):10-15.
[3]禤胜修.编辑基本规律研究的几个问题[J].出版科学,2014,22(1):31-34.
[4]李金正.论编辑主体的三个二重性—建构编辑主体性的理论尝试[J].中国编辑,2014(1):34-39.
[5]靳青万.编辑用体需求研究[J].中国编辑,2014(1):29-33.
[6]于慈江.“编辑学”作为术语的追本溯源—一个国际视角[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0(1):82-86,96.
[7]王艳,郑海英,邱旭,等.论出版学与编辑学的关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121-122.
[8]康宏.出版理论与编辑理想[J].编辑之友,2014(1):1.
[9]樊敏.当前编辑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辩证剖析[J].科技风,2014(19):178.
[10]戎礼平.全媒体时代加快编辑转型的思考[J].编辑学刊,2014 (1):91-93.
[11]周珂.数字化时代传统编辑的转型策略[J].编辑学刊,2014 (4):101-104.
[12]周琳达,沈阳.社交媒体环境中编辑力的开发[J].编辑学刊,2014(1):72-75.
[13]巴红静,刘艳.数字化转型期学术期刊编辑能力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6):121-124.
[14]杨春慧.浅谈广播新闻编辑应具备的能力[J].品牌,2014(11下):100.
[15]马赫.媒介融合背景下突发事件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策划研究—新浪网关于云南鲁甸地震的新闻专题为例[J].品牌,2014(4):27.
[16]申轶男,曹兵,佟建国.论新时期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J].编辑学报,2014,26(1):79-82.
[17]陈小强.论科技期刊编辑如何践行创新意识[J].编辑学报,2014,26(6):511-513.
[18]李雪,邱文静.科技期刊编辑角色的演化与重塑[J].编辑学报,2014,26(1):89-91.
[19]王继发.传统纸媒编辑转型之思[J].编辑学刊,2014(2):36-39.
[20]韩芳.全媒时代学术期刊编辑信息素养提升的SWOT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6):102-109.
[21]李建新.编辑能力提升的三个借用法则[J].中国出版,2014 (13):69-71.
[22]崔金贵,盛杰,冶国鹏,等.编辑的新媒体素养培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7):970-974.
[23]院金谒,严秀丽,张龑,等.数字时代期刊青年编辑培养[J].科技信息,2014(4):256.
[24]石磊.现代出版企业构筑战略性编辑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原则与方法[J].研究与教育,2014(6):144-147.
[25]朱湘铭.论编辑学养对古籍编校工作的影响[J].出版科学,2014,22(1):40-42.
[26]段立新.关于报纸编辑进行内容策划分析[J].商,2014(9):267.
[27]缪宏建,王晓蕴.编辑职能前移:一项提高科技期刊来稿质量的举措[J].编辑学报,2014,26(3):251-253
[28]陈志贤.编辑应重视“修改后发表”的返修稿[J].编辑学报,2014,26(2):173-174.
[29]张黄群,孙静,夏道家.设立“客座编辑”提升约稿成效[J].编辑学报,2014,26(6):563-564.
[30]黄月薪.科技期刊编辑在约稿过程中的沟通方法与技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204-207.
[31]张冰洋.试论网络时代编辑实务管理的工作扩展[J].办公室业务,2014(10):55-56.
[32]王海燕,沈阳.媒体微博编辑策略与运营技巧探析—以央媒10大新浪微博为例[J].出版科学,2014,22(2):31-34.
[33]鞠衍清.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英文内容编辑:现状•问题•建议—对L省的一项初步调查[J].编辑学报,2014,26(1):32-34.
[34]李建新.科技期刊编辑要善于用“数”[J].编辑学报,2014,26 (2):141-143.
[35]陈洁,陈佳.产学研一体化视角下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中国出版,2014(1):35-37.
[36]徐会永.编辑学发展困境与专业编辑学教育模式[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91-96.
[37]马彦.《吕氏春秋》编辑思想新探[J].中国出版,2014(5):65-68.
[38]喻进芳.论曾巩的编辑理念及其现实意义[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115-119,128.
[39]徐广联.南社文化名人与中国近现代编辑发展史研究[J].编辑之友,2014(10):98-103.
[40]吴国彬.沈从文编辑实践论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31-133,157..
[41]段乐川.论王振铎的编辑学研究及其理论建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1):142-148.
[42]段乐川.论宋应离的编辑出版史学研究及其成就[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2):150-156.
[43]范俊劼.鉴古知今追本溯源—中国地图编辑史初探[J].中国测绘,2014(3):50-53.
[44]宋刚,王续琨.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在中国:演进概况和发展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4):462-467.
[45]王佳,芮海田,孙守增.近年来中国编辑出版学研究热点—基于CSSCI高被引论文的研究[J].出版广角,2014(8):68-70.
[46]李艳.普通高校学报推动学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5):129-132
(责任编辑:宋现山)
A Review of the Editing Research Papers in 2014
REN Yao-yao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Abstract:An analysis of the editing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in 2014 indicates that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editing is scant in quantity but high in quality, and the study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oretical value. In the new era, the researches into editing abound in quantity, attach importance to editors’ role change, and take practic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editorial practice research covers a wide range of contents, pays attentions to details, and provides valuable guides. The research into editing education advocates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upholds the training of compound talents. There are limited and scattered researches into editorial history and notable editors, which emphasizes case study and ignores system development. The editing research should focus more o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and the study of editing education and editorial history.
Key words:editing; review; editorial practice; editorial history
作者简介:任瑶瑶(1990—),女,山西汾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CXW012)
收稿日期:2015-06-21
文章编号:1008-7931(2015)05-0087-05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