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广州大学城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模式探索

2015-04-10陈浪城吴福根刘贻新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学城资源共享协同

陈浪城,吴福根,刘贻新

(广东工业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广东 广州 510006)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广州大学城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模式探索

陈浪城,吴福根,刘贻新

(广东工业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广东 广州 510006)

广州大学城实验室资源共享是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倡导的项目,也是大学城内各高校的共同需求。论文分析了目前实验室资源共享的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同时结合协同创新理念,对实验室资源共享的新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提出了“四位一体”、“共建共享”、“虚实结合”及“线上线下”等共享模式。

实验室资源共享;广州大学城;协同创新

广州大学城自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广东省“十五”期间的一项重大建设项目,是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里程碑。广州大学城为10所高校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有效地解决了因扩招带来的教学资源紧张的窘迫局面[1]。经过10年的建设和积累,大学城区域内各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各高校积累了丰富、优质的实验室资源。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学科特色各异,所拥有的教学科研资源各有所长,城内拥有几百个不同类型、规模的实验室和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使得大学城内的实验室资源具有了梯度性和互补性。因此,构建一个合作共赢、互利互补的有偿优质资源共享的平台,是提高办学效益,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科研水平与解决发展创新瓶颈问题的必然选择。

1 目前共享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是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对高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提出的新命题、新任务[2]。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计划) 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该项国家工程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建立起能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3]。“2011”计划最大特点就是协同创新,倒逼各高校打破围墙,组团作战。

广州大学城建设初期,广东省教育厅就提倡城内各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鼓励各高校建设有特色和显示度的实验室,并实行开放式管理,最大限度共享实验资源。2005年广东省教育厅启动了广州大学城校际“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省级重大教改项目。该项目由广东工业大学牵头,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和广州大学等7所高校参加,对高校实验教学资源区域共享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4种共享模式和3种经济运行方式,在大学城7所高校付诸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效果。2009年由华南理工大学牵头,广东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6校共同完成的广东省“211工程”三期公共服务体系子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优质资源及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建立了区域化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提供了展示、查询及部分预约服务。2013年根据大学城提升计划工作要求,继续由广东工业大学牵头主持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实验室资源共享项目,对实验室资源共享做更高层次的研究与实践。特别是2014年是大学城建城10周年纪念,加上“大学城提升计划”的实施,大学城实验室资源共享再次成为广州市政府、广东省教育主管部门重点关注并强力推行的项目之一,但由于共享运行机制不完善,实验室资源共享存在分散、封闭、效益低下等现象。

(1) 大学城区域实验室建设缺少整体的规划及引导。大学城各高校学科、专业交叉比较多,2004年大学城启动后,各校区很多专业实验室也随之搬迁至大学城,实验室功能相近、重复及分散现象也比较常见,再加上后期各高校资源配置存在竞争性,在投入方面都是根据各高校意愿来投入,实验室建设存在重复投资的现象,大学城实验室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引导[4-7]。

(2) 共享体制尚未理顺。目前大学城实验室资源共享基本停留在各高校主观意愿,即由各高校主管部门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约定资源共享的价格。这种共享具有短期性,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保障,而且约定的共享价格缺乏灵活性,难与市场接轨,共享主体没有积极性[8-10]。

(3) 缺乏科学的共享运行机制。共享以短期的、单次性教学实验为主,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运作机制促使各类实验室进行资源共享,尤其是缺乏对实验室资源共享的评估与考核机制[11-14]。

(4) 共享的模式单一、层次比较低。目前实验室资源共享基本停留在基础型教学实验室,即共享实验场地及一般的教学仪器设备,对师资、实验教学、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及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程度远远不够。

(5) 缺乏系统的实验室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原因是多个高校校内的实验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迟缓,例如缺乏校内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各高校实验教学资源的接口未完全开放(包括教务系统和财务系统),导致如实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共享收费等平台建设遇到壁垒。

因此,在“创新强校”战略的驱动下,如何促进大学城优质实验资源共享,充分释放实验室资源活力,高效利用实验室资源来支撑和推进大学城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亟待研究的课题。

2 对策

紧紧抓住协同创新的契机和利用倒逼机制,打破大学城各高校传统的封闭、孤立的协同创新模式,激发高校的实验室创新潜能。根据广东工业大学对大学城实验室资源共享的研究与实践,结合协同创新理念,从新的视觉下研究共享存在问题。

2.1 进一步理顺大学城实验室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促进各类实验室资源共享

在广东省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下设立大学城实验室资源共享协调小组,成员由各高校主管实验室的领导组成。该小组作为资源共享的管理及协调运作机构,负责大学城实验室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制定资源共享的各项管理制度、设计共享模式和框架、议定共享参考价格,并对实验室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制定大学城实验室资源共享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例如制定“大学城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大学城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管理章程”、“大学城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收费细则”等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确保实验室资源共享高效、有序进行。同时,成立大学城实验室建设委员会,对大学城各高校重大实验室建设进行决策提供专业化意见,并对城内实验室进行建设统一规划和引导。

2.2 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系统的运作机制,促进各类实验室资源共享

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原则,贯彻和推广大学城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文化,制定实验室资源共享的原则、方法和组建模式,确定参与共享的实验室,根据不同学科、类型的实验室选择适当的共享模式,并科学确定共享各方的权、责、利,同时建立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价体系。

2.3 进一步提升资源共享的层次和质量

改变单一的实验场地、设备等“硬件”资源的共享,增加更多的“软件”资源共享,例如共享实验教学资源(含实验课程、师资队伍、教学手段等)、共享学科竞赛项目、共享科研成果等,探索系统、立体的共享模式。

2.4 建立和完善科学系统的实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最大限度整合各高校实验室资源,将优质资源纳入共享服务平台进行统一管理。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研项目共享平台、学科竞赛共享平台等。平台面向大学城各高校师生开放,提供查询、预约、选课等功能,并实现与各高校子平台及关键系统的对接。继续加强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6校共同主持的“广东省高等学校优质资源及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建设,并增加实验教学、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共享等模块,提供网上预约实验资源和开放远程实验。

3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共享模式

要突破单兵作战、短期行为的共享模式,各高校必须组团作战,冲破壁垒,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并加强与高校周边的产业园区合作,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室资源共享新模式。

3.1 构建“四位一体”的共享模块

构建多层次、综合型共享模块,共享层次由低至高、由单一至综合转变,共享层次主要包括4个模块:

(1) 体验型。各高校选择若干个典型的有学校特色的实验室,供各高校学生进行认知性、体验性实验,提高学生的艺术、人文修养及工程意识。此类共享可不计学分,是教学计划以外的,由各高校自行协商每次参观体验所容纳的人数。例如为加强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可到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实验室参观体验;为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可开放共享广东工业大学的工程训练中心。除此以外,此类实验室每年可以接纳大批高中生参观,借高校招生宣传,开展“走进大学城高校实验室”活动,给高三学生及家长一个感官上的认识。

(2) 教学型。选择大学城高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教学型实验资源共享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其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中心完成所有或指定的实验教学。例如广东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实验中心,面向大学城兄弟院校开放,由该中心提供场地、设备、师资及实验教学安排,在该中心完成的实验项目、获得的成绩及学分能得到各校认可。

(3) 科研型。以各高校建设好的大型仪器设备平台作为科研型实验室资源共享试点,提供分析测试服务。选择大学城高校已建设好的校级或院级大型仪器设备平台作为科研实验室资源的共享试点,并逐步推广至所有4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例如中山大学药学院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具有查询、预约、收费等功能,面向校内外提供服务。整合完各高校的共享平台以后,建设大学城大型仪器分析测试中心,在各高校设立分中心,交由专业公司管理,企业化运作。

(4) 竞赛型。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推动优质实验资源共享,由各高校联合主办竞赛项目,委托某高校承包。承办的高校必须全面开放实验室,供参赛学生自主实验,并提供赛前的培训。例如每年由广东工业大学主办的大学城综合实验技能竞赛邀请赛,将作为学科竞赛优质资源共享试点,逐步推广至其他学科竞赛,并与各校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及各类国赛、省赛对接。学科竞赛共享也是综合型共享,除了共享场地、设备,还共享了师资及实验教学。

3.2 “共建与共享”相结合

结合各高校优势和特色,实验室共享采用“强弱联合”及“强强联合”方式。“强弱联合”即本校弱,其他学校强的学科和实验室,完全采用“优势互补”的共享的方式,由强的一方承担实验教学或科研任务。所谓“强强联合”即双方的学科方向相近,实验室各有优势,侧重点、方向不同,可以采用共建共享的方式,重点建设各自的学科及实验室方向,达到双赢。对共建的专业实验室,尝试与科研实验室一体化建设,将学科及科研优势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对校企联合实验室,特别是同一企业在不同学校设立的联合实验室,建议作为共建的试验点,与企业探索共同培养人才的路径。

3.3 “虚实结合”的共享模式

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2013年教育部也首次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申报,各高校反响热烈。所谓“虚实结合”,即对建成的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全面开放共享,可在中心完成“虚”的部分,“实”的部分可根据实际由各学校自由完成,或在其中心完成。例如广东工业大学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拟建设工程管理模拟沙盘等,建成后将成为大学城唯一的土木工程虚拟仿真中心,可对大学城10所高校开展虚拟仿真实验。

3.4 “线上线下”相结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实验教学及MOOCs(慕课)兴起,线上线下互动教学已经成为未来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也为共享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和发展空间。学生在线上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线下的体验性实验,在实验室自主完成。例如广东工业大学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提供网上自习等几个实验项目,可供城内其他高校学生学习选课,完成部分项目。

4 结束语

大学城实验室资源共享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共享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中,要真正付诸实践、确保运行,还需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共同努力。实验室资源真正有效共享还需走很长的路。我们将不断努力,探索出更适合各高校的资源共享模式,为广东区域化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希望在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下,促进优质资源的扩充和提升,促使各高校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协同创新上有所作为,提高各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

References)

[1] 鲍鸿,张焜,冯卓霖,等.广州大学城校级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的方法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314-316.

[2] 王鸣.协同创新下实验室优质资源的共享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4):120-123.

[3] 殷朝晖,龚娅玲.区域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以湖北省高校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3,7(5):20-24.

[4] 卢炷成.广州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6.

[5] 张男星,桂庆平.大学如何推进协同创新:访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J].大学:学术版,2011(12):4-15.

[6] 周叶,杨俊清,刘燕燕.高校园区实验室资源共享的演化博弈与策略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48-53.

[7] 贾申利,杨帅.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与人才培养的关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14-26.

[8] 蒋建国,刘小明,李耀庄.区域内土木类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基础模块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2,15(5):108-111.

[9] 成艳彬.以提高使用效能为导向的高校实验室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3):73-76.

[10] 罗梦娜,黄龙舟,刘梅.广州大学城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现状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93-98.

[11] 刑根溪,潘蕾,马升灯.实验室综合效益考评办法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5):110-114.

[12] 付雄,陈春玲.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6):29-31.

[13] 张陈,肖楠,郭维城.应用技能竞赛反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404-406.

[14] 胡晓萍,钟叶龙,徐军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215-217.

Discussion on sharing mode of laboratory resources of Guangzhou Higher Education Maga Center based on idea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hen Langcheng,Wu Fugen, Liu Yixin

(Laboratory and Equipment Management Offic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China)

The laboratory resources sharing of Guangzhou Higher Education Maga Center is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s’ advocacy project,also is the college common deman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sharing of laboratory resources,and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Combined with the idea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this paper also researches and explores the new mode for sharing of laboratory resources,and puts forward the sharing mode of “Four in one,”“Building and sharing,”“ Virtual and reality combination,” and “Online and offline.”

sharing of laboratory resources;Guangzhou Higher Education Maga Center;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2014- 05- 07 修改日期:2014- 07- 09

2014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广州大学城实验室优质资源共享重点项目;2011年度广东工业大学高教研究项目(2012Y014);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青年基金项目(12ZS0089)

陈浪城(1979—),男,广东梅州,硕士,经济师,实验师,科长,现主要从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项目管理研究.

E-mail:534642@qq.com

G482

B

1002-4956(2015)1- 0241- 04

猜你喜欢

大学城资源共享协同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集聚与消费拉动效应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