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挝的“中立”与胡志明小道

2015-04-10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胡志明小道巴特

徐 蒙

(韶关学院后勤保障处,广东韶关512005)

老挝的“中立”与胡志明小道

徐 蒙

(韶关学院后勤保障处,广东韶关512005)

由于老挝在越南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从而使得战争对立的双方利用老挝国内的政治纷争对其展开了争夺,最终导致了老挝中立地位的形式化。胡志明小道是越战期间北越向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输送战略物资和人员的交通动脉,对越南取得抗美战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条穿越老挝领土的交通运输线能够长期有效地运行与老挝特殊的“中立”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越南战争;老挝;中立;北越;美国;胡志明小道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结束后,法国人最终从东南亚地区撤退,曾为印度支那联邦一员的老挝获得了独立。1954年的日内瓦宣言明确地规定了老挝的中立地位,而1961—1962年的日内瓦会议则对其中立地位进行了重申,并得到了与会各方的承认。老挝位于中南半岛的中北部,西与泰国和缅甸接壤,北连中国,南接柬埔寨,向东则与越南为邻。随着越南战争的不断升级,老挝地理位置的战略价值随之呈现出来。美国与北越为了夺得战争的胜利对老挝展开了长期的争夺,而老挝国内的政治纷争则为两国提供了机会。尽管老挝王国政府一再声称坚持中立,美国与北越在表面上也表示尊重老挝的立场,但是事实上老挝的中立最终遭到了破坏。为了支援越南南方的民族解放阵线,北越在1959年开辟了一条向南方输送物资与人员的秘密通道,这就是著名的“胡志明小道”。胡志明小道的使用长达十余年,为越南南方解放武装输送了大批的物资与人员,对越南赢得战争胜利,实现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交通要道的之所以能够长期有效的运行,不仅得益于越南军民的精心维护,更是与老挝特殊的“中立”政策存在着重要的联系。

老挝在19世纪末沦为法国的殖民地。1887年,法国成立了由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组成的印度支那联邦。二战期间,老挝被日军占领。战争结束后,法国重返印度支那地区,企图恢复原有的殖民统治。此举激起了印支三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随之爆发。经过八年的抗争,法国人最终决定退出这一地区。1954年,致力于解决印度支那地区冲突问题的国际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召开,达成了冲突各方停火的协定,并发表了最后宣言。根据日内瓦协议,老挝在实现独立的同时,和柬埔寨一起“被给予了中立地位”[1]988。在最后宣言中,柬埔寨和老挝被明确规定“禁止加入任何军事联盟或要求外国提供军事援助,或帮助管理军事基地,或聘请外国教官和战斗人员”[2]334-335。老挝的中立政策由此开始确立。

1961年,老挝的局势再次引发世界的关注。为此,以苏英两国为主席国,共十四个国家参加的日内瓦会议于当年召开。1962年,会议通过了《关于老挝的中立宣言》及其议定书。宣言规定“不以任何形式向老挝王国派入外国军队或军事人员,也不以任何方式便利或纵容任何外国军队或军事人员的进入;不在老挝王国建立,也不以任何方式便利或纵容在老挝王国建立任何外国军事基地、据点或其他任何种类的军事设施”[3]541。另外,议定书还就外国军队撤出老挝以及撤军时间等相关事宜做了明确的规定。与会各国均在宣言上签了字,并保证遵守这一协议。至此,老挝的中立地位得到了强化,并在国际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承认。

事实证明,老挝政府在地区与国际事务中执行中立政策是极为困难的。独立后的老挝政治派系较多,纷争不断,很难组成一个有力的统一的王国政府,而美国与北越出于对自己战略利益的考虑而对老挝展开了争夺,使得老挝的中立地位名存实亡。

国家政策的执行离不开一个强劲有力的政府。老挝由于历史与地理原因,国内经济极不发达且各地区发展也不平衡。独立后的老挝出现了多个政治派别,尽管大多为老挝上层人士组成,但其政治观点却大不相同。右派力量首领有亲法国王西萨旺·冯,占巴塞的文翁,万象富豪萨纳尼空派和卡代·敦·撒索里特亲王,中立派则为梭发那·富马亲王,左派则为苏发努冯亲王和巴特寮[2]332。先后受到法美支持的右派力量坚决反对左派力量进入政府,而左派力量则以建立北越式的政权为目标。中间派的富马亲王则主张各派和解,建立民族联合政府。1954年的日内瓦会宣言规定老挝各派和解,举行大选,建立包括巴特寮在内的民族联合政府。然而,民族联合政府的建立却是极为艰难和缓慢的。在会议结束以后,老挝首相富马亲王开始与巴特寮的领导人苏发努冯亲王进行会晤,商谈执行日内瓦协议的具体事宜。然而,王国政府的保守派并不打算允许巴特寮进入政府。富马亲王下台后,新政府对巴特寮开始强硬起来,并对其展开了军事行动,企图以武力夺取巴特寮控制的桑怒和丰沙里两省。在1955年举行的大选中,巴特寮也被排除在外。1956年,富马亲王再次组阁,老挝的紧张局势得以缓和。经过数月的谈判,王国政府与巴特寮达成了和平协议,民族联合政府最终在1958年得以成立。“联合政府成立,并举行了补缺选举,这标志着老挝国内统一名义上的完成”[4]290。然而,1959年,老挝右派在美国的支持下挑起了内战,第一次联合政府宣告结束。1961年召开的关于老挝和平的日内瓦会议重申了老挝的中立地位,并再次要求老挝组建全国性的民族团结联合政府。尽管老挝新的联合政府于1962年得以成立,然而,“第二次联合政府同样是有名无实的组合体,各派力量都有自己的打算,因而工作也就无法展开”[4]322。到了1964年5月,老挝联合政府完全解散,全面内战也随之爆发。在1954年以后的内战中,无论是右派还是左派均有来自国外力量的支持,再加上老挝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真正统一的中央政府,因而,老挝的中立也就徒具其表了。

美国与北越对老挝的争夺是该国中立地位被破坏的主要外部因素。二战以后,美国开始实施全球霸权政策。印度支那地区因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受到了美国的关注。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地位的巩固,对于东南亚未来的局势,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了著名的“多米诺骨牌”理论。老挝的在这一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艾森豪威尔认为“老挝是东南亚的一块重要的骨牌”,并且他告诉肯尼迪“如果老挝陷入共产党人之手,我们就不得不放弃整个印度支那”[5]63。因此,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维持美国在东南亚的地位,自艾森豪威尔时期起,美国便开始加强对老挝的控制。美国在老挝的政策便是“要把它扶植成一个反共堡垒”[1]988。1954年日内瓦宣言公布后,美国拒绝在上面签字,是“大国中唯一没有在日内瓦协议的最后宣言上签字的国家”[6]643。在日内瓦会议结束几个月后,美国就拉拢英、法、澳等七个国家在马尼拉缔结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成了东南亚军事集团。“这个集团公然把越南南方、老挝、柬埔寨划入它的‘保护范围’。”[7]232这一举动严重破坏了日内瓦协议中关于老挝和柬埔寨中立的规定。为了更好地控制老挝,美国为其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按其人口的每一个人计算较之对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援助为高,而其中有五分之四是投到它的军队和警察上面”[1]988。1959年以后,美国从法国人手中全面接手了对老挝军队的训练和控制权,至此“老挝王国的军队和政府完全转入亲美派之手”[8]241。为了增强右派在内战中的力量,美国中央情报局还积极训练老挝的山民武装,其中以“王宝为首的苗族部队的力量最为强大,这是美国的所谓老挝‘特种部队’的主力”[4]326。美国对老挝的控制与干预,无疑给老挝带来了更为长久的战乱与破坏。

同样,北越也在老挝积极地进行活动。北越支持老挝的左派力量巴特寮不仅仅在于巴特寮是老挝人民党领导下的武装,更为重要的是北越向南方输送物资与人员的胡志明小道的大部分都位于老挝境内。因此,老挝能够出现一个亲北越的政府对北越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老挝与越南曾同属法属印度支那联邦,在八年的抗法战争中,越盟与巴特寮开展合作,共同对抗法军。在奠边府战役中,“巴特寮歼灭了从琅勃拉邦赶往增援奠边府法军的一支敌军,并封锁了从奠边府通往老挝的道路,使法军无法从老挝方向突围,遭到被全歼的命运”[4]280。越盟在抗法战争期间,也有大量的军队进入老挝。根据1954年的日内瓦协议,所有外国军队必须撤出老挝。然而,北越并没有完全执行这一政策,而是留下了大量的武装人员。在当时的巴特寮部队中“每个营里有7名越南顾问。其中,军事和政治顾问各2名,另外3名任秘书和其他干部”[4]293。1962年日内瓦会议所达成的关于老挝中立的宣言,同样有外国军队必须撤出老挝的规定。然而,北越并没有执行这个协议。“胡志明从未采取认真的步骤把他的7 000人小分队撤离老挝。记录离境的北越军队的总人数为40人。”[5]65-66老挝内战爆发以后,北越的军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在1971年的下半年,巴特寮与北越对万象以北的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并于1972年2月占领军事重镇龙镇。“占领龙镇的部队,三分之二是北越军队,这支军队远比它的巴特寮盟军强大。”[3]612由于双方在老挝的行动均违反了关于老挝中立化的协定,所以河内与华盛顿对彼此也没有太多强硬的抗议。然而,这样一种“互不侵犯”的局面,却给老挝带来了更多的战争与灾难。

美国和北越对老挝中立的破坏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在诸多因素中,胡志明小道则毫无疑问地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根据1954年日内瓦协议的规定,越南以北纬17°线为界,被暂时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分界线两侧被划为非军事区,以防止双方的军事冲突。1959年5月,为了支援越南南方的抗美斗争,北越决定开辟一条向南方输送物资与人员的通道。这条秘密补给线被西方称之为“胡志明小道”,越南南方则称之为“中央走廊”[9]328。这条交通线起始于北越的广治省,经老挝与柬埔寨进入越南南方,终点为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位于西宁密林中的总部。胡志明小道是一个复杂的道路系统。它“由1 500多英里的许多通道和一个精心制造的网络组成。这个系统的中心是一个小小的省城车邦,所有的小道都汇集在这里,而且补给品和人员也从这里渗入南越”[10]154。这个交通系统由北越人民军总后勤部负责,其管理十分严格且有章法。为了维护和保卫这条交通动脉,北越专门成立了“559部队”,又称“长山部队”,辖有交通联络团及警卫、通讯、工兵、运输队并配备自行车、骡马、小推车等交通工具[9]30。胡志明小道位于东南亚的热带密林之中,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为《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写作的桑德斯曾乘飞机沿小道观察,他写道:“整个飞行都有一种可怕的气氛。虽然我们无疑在交通拥挤的道路上空飞行,但我在整个飞行期间没有看见任何有生命的迹象。”[11]239这种隐蔽性极大地提高了整个运输系统长久运行的能力。此外,“这个交通系统技术要求很低,极易维持”[12]295。在整个越南战争期间,胡志明小道始终保持了其巨大的运输能力。“从1966年到1971年间,共产党利用胡志明小道至少把63万北越部队、10万吨食品、40万件武器和5万吨弹药,或者说是6亿发子弹运到了南越。”[10]154这些通过胡志明小道运到越南南方的大批物资和人员成为越南取得抗美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因而胡志明小道在这场战争中受到了河内与华盛顿格外的重视。

胡志明小道之所以在战争中能够长期得到有效地运行,除了北越的精心保卫与维护之外,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越南国土狭长,从正面越过狭窄的17°军事分界线向南方输送人员与武器已成为不可能,而海上运输则风险较大,因此,“在两个非军事区一带,经由老挝是向南越和柬埔寨进行人员和武器输送的最好路线。”[5]63随着胡志明小道战略价值的不断提升,河内为了牢固地控制这条交通线,不断加大对老挝的干预力度。与此相对应的是,美国为了彻底地摧毁南越民族解放武装力量,就必须切断其武器和人员的补充线。因此,为了切断胡志明小道,美国同样加强了对老挝的控制。华盛顿与河内的争夺,严重破坏了老挝的中立地位。事实证明,老挝这种徒有其表的中立对胡志明小道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使得河内在这场战争中逐渐占据了上风。

老挝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形成了左、中、右三派并立的局面,这为北越的秘密交通线的开辟提供了便利。胡志明小道得以通过老挝领土,主要得益于北越与老挝左派巴特寮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老挝的巴特寮便与北越军队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法军。早在1951年,印度支那三国的抗法组织——巴特寮、越盟和柬埔寨解放阵线便达成协议,规定三支武装力量并肩作战,并可以使用彼此的领土攻击法国军队[9]37。1954年,日内瓦会议确立老挝的中立之后,北越加强了对巴特寮的支持与控制。“桑怒的巴特寮政府就是在越南做主和指挥下进行工作的。”[2]612巴特寮控制着与越南接壤的东北部两个省,并在中下寮地区拥有大片的控制区,而胡志明小道正是穿越这些地区的。当年走过胡志明小道的中国摄影记者对此曾感到惊讶:“到越南南方去,却走进了老挝解放区。”[9]35由于老挝的中立地位,北越是不会公开承认其军事人员乃至胡志明小道在老挝的存在的。为了避免招致国际谴责,这条小道上的北越人员“全部着老挝巴特寮部队的军装”[9]330。北越正是利用与巴特寮的关系,开辟了胡志明小道。

鉴于北越在老挝的军事活动,尤其是胡志明小道所具备的强大的运输能力,美国不可能放弃对老挝的干涉。美国试图通过支持老挝的右派力量以对抗巴特寮,从而达到遏制北越在老挝的活动的目的。同时美国也采取了直接行动。“从1962年起,美国就秘密开始了对从胡志明小道至老挝北部解放区的轰炸。”[4]322在这场长期的空袭行动中,规模和投弹量也是比较惊人的。“从1965年到1971年,投在老挝渗透线上的炸弹达到2 235 918吨。针对小道进行的空中袭击,很快超过了每天500次。”[11]52-253另外,美国针对胡志明小道也展开了其他的行动。“在地面上,中央情报局从老挝南部招募山地民族组成队伍(即机灵鬼行动计划),渗透到胡志明小道沿线地区。”[2]371然而,相对于北越在老挝近乎公开的活动,美国采取的则是比较秘密的军事行动,收效也是比较小的。驻越美军司令威斯特摩兰将军曾主张派遣美军地面部队深入老挝境内以切断小道,但是华盛顿在考虑到美军可能出现的伤亡人数及中国可能出兵干预导致战争升级,便拒绝了其建议[11]245。美国的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也不愿完全放弃日内瓦协议。主持美国在老挝的秘密行动的美国驻老挝大使沙利文则表明了美国对老挝的态度:“老挝不是活动的中心。由于我们不希望在南越进行对抗的同时使美国军事力量直接在老挝卷入对抗,因此决定不公开承认对中立的破坏,而要继续以公开的方式保持其中立。”[11]244美国对老挝中立地位的态度直接影响“秘密战争”对胡志明小道的打击效果,从而使得胡志明小道始终没有遭受重创而中断。

越南战争期间的老挝虽然企图通过中立来摆脱战争漩涡,但是国内政治纷争不断,缺乏统一有力的王国政府来贯彻执行这一政策。美国和北越为了本国的利益积极干预老挝的政局,从而使得老挝的中立流于形式,老挝最终没有逃过战火的破坏。在这场争夺老挝的斗争中,北越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它不顾老挝的中立,利用与巴特寮的关系开辟了通过老挝的战略通道——胡志明小道,而美国对小道的军事行动受限于对老挝中立的承认,始终没有达到切断小道的效果,从而使得北越能够利用这条运输线源源不断地将作战物资与人员输送到越南南方。

[1]霍尔D G E.东南亚史:下[M].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约翰·F·卡迪.战后东南亚史[M].姚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3]王春良.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

[4]申旭.老挝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

[5]理查德·尼克松.不再有越战[M].王绍仁,吴明,王为,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6]梁英明,梁志明.东南亚近现代史:下[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

[7]徐天新,梁志明,谭圣安.当代世界史:1945-198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8]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1945-1991[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张世鸿,张炎平,吴迪.胡志明小道上的701天[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

[10]亨利·基辛格.基辛格越战回忆录[M].慕羽,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

[11]迈克尔·麦克利尔.越战10000天[M].苏克,阎嘉,译.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

[12]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M].陈丕西,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Study on Laos’s“Neutrality”and Ho Chi Minh Trail

XU Meng
(Section of Logistics,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Laos was of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in the Vietnam War,which caused the opposing sides to struggle for the control of Laos by interfering in domestic political disputes and finally resulted in Laos does neutrality exist in name only.The Ho Chi Minh Trail was the traffic artery through which North Vietnam transported personnel and strategic materials to National Fro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Southern Vietnam during the Vietnam War,playing a vital role in Vietnam’s winning victory in the anti-American war.The fact that the transport line through Laotian territory could long exist and work well during the war is tied up with Laos’s special neutral policy.

the Vietnam War;Laos;neutrality;North Vietnam;the United States;Ho Chi Minh Trail

K333.6;K334.5

A

1007-5348(2015)03-0087-04

(责任编辑:廖铭德)

2014-11-28

徐蒙(1986-),男,河南商丘人,韶关学院后勤保障处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美国史。

猜你喜欢

胡志明小道巴特
美丽的小道
苏州博物馆西馆:过去与未来,唤醒穿梭窄巷小道的回忆
人生感悟
清晨我们踏上小道
巴特王国的故事 第四章 糟糕,假戏做歪了
新国家(四)
新国家(五)
琵琶记
叶尼塞碑铭威巴特第九碑浅释
晨练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