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验算习惯养成的思考与探索
2015-04-10范雷
■文/范雷
对学生验算习惯养成的思考与探索
■文/范雷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明明会做的题却因为抄错了数字、计算不正确、分析题意不认真等造成作业正确率低、学习成绩不理想。查阅资料、实例分析后,我们发现这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息息相关。而良好的验算习惯则是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和确保解答正确的重要手段。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验算的方法,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重视验算,提高认识
验算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验算能力作为学习能力的一个方面,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重视学生验算意识、验算习惯与验算能力的培养,把验算教学落到实处。平时教学中,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不断地渗透验算的意识,让学生有成功的经验和体会。
一次,在教学“用倒推法解决实际问题”中,出现这样一题:“小明有一些画片,送给小红一半多1张,还剩23张,小明原来一共有多少张画片?”题目出示后,学生开始尝试独立解答。不一会儿,很多学生举手了:“小明原来一共有47张画片。”“不是47张画片,应该是48张画片。”教室里一片争吵声,这时一个说48张画片的学生激动地说:“那你验算一下不就知道了,47张画片怎么拿出一半?”教师顺水推舟:“对呀,大家验算一下。”片刻安静之后,很多学生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真的,一验算,发现47张画片真的不能先拿出一半,而且顺着题目的意思,48张画片才是正确的。这时,教师抓住这个最佳时机,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感受验算的作用。正是这样的辩论,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验算的重要性,相信学生会牢牢记住这样的一个例子。
二、教会方法,灵活运用
1.计算题的验算方法。
(1)学会估算。如计算2.8×4.2,可以让学生从两个方面去估算:首先,2.8可看作3,4.2可看作4,两个数相乘的积就可以估算为大约是12;其次,所得的积是一个两位小数。虽然估算不能知道计算的准确值,但是这样的估算给学生把握结果的大小提供了依据,能最大程度地保证计算的正确性。
(2)观察结果的最高位和最低位。如计算2569+5687的尾数应该是6,最高位有进位后应该是8;243×14的末尾应该是2,如果看到末尾不对时,学生就能马上去重新计算。
(3)利用基数法进行验算。
如计算257+259+264+261+262+258,可以引导学生把这道题转化成乘法来进行思考,观察所有的数都比250大,可以用250×6,结果应该比1500大一点,有了这样的底线,学生计算时就能有所依据了。
2.实际问题的验算方法。
(1)实际检验法。如求出的人的个数不能是小数,人的身高不能是几十米等,这种与生活实际相差太远,或者根本不符合生活实际的计算结果肯定是错误的。
(2)估算检验法。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先粗略估算结果的范围,如果计算结果不在范围之内,说明解答有问题。
(3)顺题意检验法。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中:鸡兔一共有8个头,26只脚,鸡兔各有多少只?通过计算得出鸡有3只,兔有5只,究竟是否正确,不必教师讲解,学生自己都能进行判断。
三、注意细节,养成习惯
首先,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验算的意识和行为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是非常注意验算的。其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完成作业并进行验算。很多时候教师往往为了赶进度,要求学生赶快完成练习,这样无形中就让学生草草完成作业,更不用说进行验算了。第三,统一草稿纸。我在教学实践中规定练习本的左侧答题,对应的右侧作为草稿纸,而且书写也要工整,这样,每一道题的草稿都能完整保存,一旦发现了问题就可以及时查找草稿中计算的错误所在,久而久之,学生的验算习惯会越来越好。
实践证明,经过这样的要求与训练,很多学生克服了粗心大意的坏习惯,学会了很多验算的方法,养成了细心谨慎、一题一回头的验算习惯,相信这些好习惯会伴随学生一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临江小学
编辑薛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