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具身认知观的幼儿英语教学法分析
2015-04-10邬争艳金娜莉杨玉荣吴石菊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504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523
邬争艳,金娜莉,杨玉荣,吴石菊(.苏州市职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504;2.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523)
基于具身认知观的幼儿英语教学法分析
邬争艳1,2,金娜莉1,杨玉荣1,吴石菊1
(1.苏州市职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2.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英语学习低龄化的教育现象突出,探讨具身认知理论对幼儿英语教学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将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全身反应教学法运用于幼儿英语教学实践,结果显示对幼儿英语教学行之有效。虽然该教学方法的推广尚存在着现实的制约因素,但是探究这一方法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词:具身认知;幼儿;英语教学;全身反应教学法
A Study on Pre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Based on Theories of Embodied Cognition
WU Zheng-yan1,2, JIN Na-li1, YANG Yu-rong1, WU Shi-ju1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Suzhou 215104, China;2. School of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Abstract:It has become an unavoidable educational phenomenon that children begin learning English at early a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meaning and practical guidance of the theories of Embodied Cognition in pre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observes and analyses an English class for preschool children using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and concludes that the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Embodied Cognition are effective in preschool English class. In spite of some realistic obstacles in promoting embodied methods of teaching English to preschool children, the exploration of applying the theories of Embodied Cognition into pre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is signifi cant. Key words: Embodied Cognition;preschool children;English education;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地位不可替代。英语学习的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中国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近3亿人的庞大英语培训消费群体,英语培训机构总数超过5万家,而少儿英语培训占据着英语培训市场70%以上的份额。[1]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发现,英语教学研究关注的对象多为大、中、小学生,而有关儿童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甚少。
一、当前幼儿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离身”的教学方法
幼儿英语教学与大、中、小学和成人英语教学一样主要以语法翻译教学法、听说教学法为代表的教学方法为主,并且这两种教学方法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今天的幼儿英语教学。
作为应试教育的利器,语法翻译教学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哑巴英语”学习者,这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影响深远。语法翻译教学法基于的认知理念为:认知是抽象符号对外部事物的心理表征,人的大脑通过操纵这些符号以完成思维的认知。因而,认知在本质上被视为抽象的形式和过程。
听说教学法在否定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主张课堂教学应避免使用学生的第一语言,避免讲解生词和语法,而应直接用目标语言来教学。听说教学法强调学生借由充分的操练自主学会特定的语法结构,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呈现正确的范例,学生反复模仿和复述,然后用新词或词组进行代换句型练习,直到熟练掌握该语言结构。这一教学法并没有使学生真正控制自己输出话语的机会。目前,号称“全英语”的幼儿英语教学风靡一时,但是揭开其花哨的外表,不难发现其教学方法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听说教学法。
语法翻译教学法的认知理念忽视了人的身体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身体只是一个简单的载体,是用于计算和存储的工具;对于认知过程而言,身体及其所处的环境并非必须的。听说教学法强调反复操练,体现了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中心主张,即“刺激—反应”观,强调操练和强化等反复的外部刺激。显而易见,语法翻译教学法和听说教学法均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性以及学习情境的重要影响。
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其著作《肉身中的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中,将第一代认知科学定义为“离身认知科学(Dis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2]。据此,上述两种教学方法是“离身”的,即语言理解是建立在抽象规则和表征的基础上。[3]作为典型的重“符号”轻“身体”的“离身”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教学法不适合幼儿英语教学;而作为一种程序化的教学方法,基于行为主义的听说教学法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和身体活动及其环境的影响,显然也不适合幼儿英语教学。
二、新的幼儿英语教学观—具身认知理论
具身认知理论是在否定笛卡尔主客观(身心)二元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明显受一体化思想的影响。在否定第一代认知科学,即“离身认知科学”的同时,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提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三个观点:心智原本是具身的;思维多为无意识的;抽象概念主要是隐喻的。[2]安德森认为,认知是一种情境活动,而非强调抽象符号的运作,并建议思维的主体应该被首要视为行动的主体,活动的身体应该被看作认知活动的主体,并考虑进化、行动与社会文化等因素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4]国内学者叶浩生从三方面诠释具身认知观:1.认知过程的进程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决定的;2.认知的内容是身体提供的;3.认知、身体、环境是一体的,认知存在于大脑,大脑存在于身体,身体存在于环境。因而,认知、身体和环境组成一个动态的统一体;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5]
由此可见,人类对于事物概念的理解来自具体的身体感知系统。认知的主体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人的身体,身体是认知的核心要素;身体所处的环境对认知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环境被视作认知系统的一部分。简而言之,认知是在包括大脑的身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的联系和互动中获得外部经验的基础上发生的。
与乔姆斯基(Chomsky)认为人的头脑中存在着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的语言习得先天论观点截然不同,具身认知语言观认为,语言概念是植根于人的动作和感知系统中的,语言理解是以感觉运动为基础的,并强调经验作用。[3]除了形象性概念让人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之外,人类的抽象概念系统也是以感觉经验为基础,并通过隐喻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即认知主体运用直观的身体感觉隐喻抽象的概念,并凭借感知运动经验对抽象概念进行体验式加工。[6]
格兰博格(Glenberg)提出“指称假设(Indexical Hypothesis)”从理论上阐述了抽象概念是如何建立在感觉经验基础之上的。他们选用带有传递方向的形象动作语句和抽象动作语句进行实验研究,两种语句中的物体或信息传递方向分为两种:一种是趋近被试的;另一种是远离被试的。实验设置两个反应键:一个离被试较远,需要伸手才能够到;一个离被试较近,不用伸手就能够到。被试反应任务也分为两种:听到趋近方向的句子按较远的反应键,听到远离方向的句子按较近的键;另一种反应任务相反。结果发现,当动词语义方向与按键时手部动作方向一致时,被试反应又快又准,即表现出动词语义与动作执行的一致效应,并且形象动作语义与抽象动作语义均表现出这种效应,即形象动作和抽象动作语义理解都会受到身体动作的影响。[7]由此可见,形象事物和抽象概念都是建立在感觉经验基础上的,两者的语义理解均是具身的。曲方炳等人则在回顾具身语言理解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音位、单词、句子、语篇的理解均具有具身性。[3]
受具身认知思潮的影响,具身认知的语言观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外语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并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认知效果。因而,在“离身”认知框架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同时,可从三方面归纳基于具身认知语言观的外语教学理念。
(一)身体影响认知
基于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的概念隐喻的观点,人们基于身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为语言和思想提供了基本知识,从而促使主体形成对于概念化内容的认知。譬如,基于对事物冷热的体感而形成态度冷淡或热情的抽象概念。不同于“离身”认知将概念化的内容视作符号表征或计算,具身认知则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视为是一种身体感知和运动模拟。而且,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身体状态及其情绪、姿势和动作,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感觉、知觉、认识、思维等心理认知活动。
(二)情境影响认知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的“认知是情境化的”这一观点,只有当人以“身体”的形式存在于环境中,并与环境产生互动,对于事物的认知才得以形成。语言并非是一种孤立的符号,而必然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文化和情感环境。因而,外语学习者只有在对目的语情境的适应并对其情境的解释和建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于目的语的认知。
(三)认知、身体、情境是一体化的动态系统
认知是基于身体和情境的,认知、身体和情境是一体化的,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认知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断运动的身体与变幻的情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认知的不断发展。因而,学习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通过身体与情境的互动交流从而形成对于该种外语的认知的。
根据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的相关理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而且,皮亚杰认为“有一种‘实践性的智力’,在2~7岁之间起着很大作用。一方面,它是言语前时期感知运动智力的延伸,另一方面,它又为成人期将发展出来的观念做好准备”[8]50。在这一时期,“儿童经常在行动方面而不是语言方面取得了更多的进步”[8]50。也就是说,二至七岁的儿童具有在行动方面的优势,这一优势有助于幼儿的外语语言学习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发展。
因而,幼儿英语教学更应当是结合身体和情境的一体化认知的系统事件。幼儿英语教学实践应当最大可能地使幼儿的身体与教学情境发生有效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注重幼儿的自主体验学习,使其在情境体验中获得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并学会有效运用。
三、具身教学—幼儿英语教学的课堂观察
全身反应教学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TPR)是体现具身认知语言观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法是美国心理学家亚瑟(Ash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是建立在言语和行为协调基础上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主要借助身体活动来教授语言,最初主要用于美国移民儿童的英语教学。全身反应教学法借助动作、声音、形象和视频等帮助学习者认知所见所闻。近年来,该教学方法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儿童英语教学。[9]
全身反应教学法适合幼儿英语教学,符合学前儿童好奇、好动的身心特点。教师和学生通过跑、跳、舞蹈和玩游戏等活动进行英语教学,而非要求学生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听讲。全身反应教学法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边玩边学,缓解其学习焦虑,激发其学习兴趣,并且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得到语言锻炼,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笔者对某幼儿园课后英语兴趣班的一节课进行了课堂观察。该兴趣班有16名幼儿,教师来自某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使用的教材为南京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Hello! Melody双美少儿英语》。不同于传统的课堂座位安排,基于全身反应教学法的课堂座位被围成半圆形,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的教师站在中间。
课堂教学以歌舞的形式开始,小朋友在教师的带领下伴随音乐边跳舞边唱Hello! Melody,以轻松愉快的情绪开始课堂学习。随后,教师带领小朋友有节奏地说“Sit down! Down! Down! Down!”,同时以“向下”的手势示意小朋友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在发现有些小朋友没有跟着一起练习或做动作时,教师便重新做一次。
新词教学阶段。教师手拿图片,如“台灯”的图片,通过跑跳来到小朋友面前,身体前倾将卡片逐一呈现在每个小朋友面前,说“Lamp, this is a lamp”。教师指着嘴巴、鼻子、耳朵说“有嘴巴、鼻子、耳朵的小朋友,一起说lamp”,小朋友指着自己的嘴巴、鼻子、耳朵说“lamp”。在新词学习后,教师将新学和已学单词一起复习巩固。教师把一张图片摆放在地上,邀请男女小朋友各一位扮作“小兔子”。根据教师的指令,“小兔子”跳到相应的图片旁边。教师问“Where is the cat?” “小兔子”便争相跳到小猫咪的图片旁。坐在小椅子上的小朋友则热情“观战”,积极讨论。游戏结束时,教师对两个小朋友都给予表扬,一边说“give me a hug”,一边以拥抱的肢体语言表示对小朋友的鼓励。然后,教师带领全体小朋友一起鼓励两只“小兔子”,小朋友们起立,小手握拳,手臂在身前平行交叉绕圈,有节奏地大声说“very,very good!”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播放简短的课本配套视频,通过教材中的卡通人物之间的情境对话复习新学的单词,幼儿跟随视频边做动作边有节奏地诵读单词和语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口语辅以具体的动作,身体活动贯穿始终。通过一堂课的观察,不难发现运用全身反应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优势。1.通过歌舞进行课堂热身,营造了一个轻松、欢快的教学环境,幼儿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调动。2.半圆形的座位安排使每个小朋友都感觉教师很近,也便于教师观察到每个小朋友的反应。3.在词汇教学阶段,教师通过有趣的身体指引活动吸引易于分心的幼儿,使其注意力集中,强化幼儿对知识的内化吸收。4.通过背景音乐、配套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以及“小兔子”游戏等方式使教学过程变得生机盎然,幼儿的身体和大脑积极配合,并与环境产生有效互动,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5.教师通过口头和肢体语言对小朋友进行鼓励,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6.故事情境为幼儿英语教学创设了适合幼儿的身临其境的有趣场景,使幼儿通过感官体验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同时自然而然地学习教学内容,从而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7.身体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幼儿保持学习注意力,并且调动其学习情绪和课堂氛围。
根据对运用全身反应教学法指导下的幼儿英语教学的课堂观察,结合具身理论强调的认知的具身性和情境性,可以得出结论:幼儿英语学习这一认知过程,依赖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依赖于其身体机能在所处情境中对于知识的体验性认知,主要表现为感官体验和身体活动。
四、具身的幼儿英语教学方法的讨论
语言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年龄条件和教学方法之外,还存在诸多影响幼儿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对于实践具身的幼儿英语教学方法而言,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二:一是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学师资;二是英语语言环境。
幼儿英语师资存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情况。譬如,英语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基本功,但是缺乏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即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知之甚少,又不擅歌舞,不利于运用具身的方法进行幼儿英语教学;而学前教育师范毕业生能歌善舞,且具备幼儿身心发展的相关知识储备,但其劣势在于英语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如语音、语调不标准等。培训机构存在师资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兼职教师的流动性大,导致教学缺乏连贯性。许多教学机构打着外教教学的旗号,但是很多外教并非来自英语国家,同时即便来自英语国家的外教也未必完全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
目前,幼儿园、培训机构乃至社会大环境都刻意兼顾英语文化环境的营造,譬如在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到来时组织特别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多流于形式。幼儿英语教学环境的营造需要幼儿园、培训机构及家长和社会的共同营造,这是很难实现的。
尽管客观上存在着上述制约因素,但是不可否认,基于具身认知理念的教学法是适合幼儿英语教学的一剂良方。因而,幼儿英语教学者和研究者应当坚持探索如何将具身认知理念有效地运用于幼儿英语教学的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践行具身的教学方法,使幼儿英语教学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李翊.少儿英语培训:需求和产业[J].三联生活周刊,2013 (44):65-70.
[2]LAKOFF G,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3]曲方炳,殷融,钟元,等.语言理解中的动作知觉: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6):834-842.
[4]ANDERSON M L. Embodied cognition:a field guide[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3,149(1):91-130.
[5]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05-710.
[6]苏得权,叶浩生.大脑理解语言还是身体理解语言—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语义理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6):189-194.
[7]GLENBERG A M,KASCHAK M P. Grounding language in action[J].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002,9(3):558-565.
[8]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9]ASHER J J. 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69,53 (1):3-17.
(责任编辑:毕士奎)
作者简介:邬争艳(1978—),女,江苏吴江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教育和语言教育;金娜莉(1979—),女,江苏常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法和英语教学; 杨玉荣(1991—),女,江苏如皋人,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吴石菊(1992—),女,江苏如皋人,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2012JSSPITP4087);苏州市职业大学成果创新项目(2012SZDCC12)
收稿日期:2014-10-12
文章编号:1008-7931(2015)01-0105-04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