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生人格教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5-04-10郭平张社争
郭平张社争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延安716000;延安大学教育科学院延安716000)
以大学生人格教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郭平1张社争2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延安716000;延安大学教育科学院延安716000)
本文主要通过论述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阵地作用,创新大学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大学生 人格教育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研究、处理好大学生人格教育与他们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格教育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一)人格教育内涵
人格的概念在各学科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意义,在辨证唯物主义哲学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格不是超历史,超现实的抽象,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社会特质。作为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人格,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而在伦理学中,人格又被称为道德人格就是指具体个人的人格的道德规定性,也就是个体通过加入道德关系,参与道德生活,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自觉地选择自己做人的模式,培育自己的道德品质、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体现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因此笔者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伦理学的角度说明人格的概念,人格是指通过个体的尊严、价值、道德品质等反映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大学生的人格是指大学生个人尊严,价值、道德以及大学生个人素质等反映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大学生人格教育是指着眼于发展大学生人格品质,着眼于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大学生道德认知、行为和情感的统一,达到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相协调。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表述的通俗化和生活上日常化与普及化,即就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人们喜闻乐见形式出现,使人们能够听懂、想听,愿意听;使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广大人民群众,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接受和掌握,从而指导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从根本看就是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式,赋予其强烈的历史感、使命感和时代感。
二、大学生人格教育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
(一)大学生人格教育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
表现为:
第一,从实现目标来看,大学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就是使大学生接受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同社会实践和大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将大学生的思想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去。而高校的人格教育的目的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践行者。所以说高校人格教育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也反映了大学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两者在一定程度和条件下具有一致性。
第二,从学习内容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伟大工程。而高校人格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他们发挥主人翁精神,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建立在为社会服务和贡献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高尚人格的渴望,进而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所以说大学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大众化的内容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内容在一定环境背景下是一致的。
(二)大学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借助人格教育来有效实现
高校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理想信念、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提高辨别理论思维能力和是非能力,追求知、情、意、信、行的统一。确立爱国主义的思想,保证大学生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健康成长。他是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目标相适宜的,只有有效的践行大学生人格教育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系统的被掌握和接受,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并深入实际。
简而言之,人格教育与大学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两者是相互联系的,人格教育推动着大学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大主义众化,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最新成果,保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进行。而大学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借助人格教育来有效实现。
三.以大学生人格教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加强人格教育的载体建设,构建大学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平台。
人格教育的载体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承载、传导人格教育因素,能为人格教育的主体学生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人格教育活动形式。如谈话、宣传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都可以成为人格教育的活动,即人格教育的载体。教育者正是借助这些活动形式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并进行双边互动活动,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所以通过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载体建设,有助于在大学生中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平台建设。
1.有效开展互动教学课堂模式,促进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认知
素质教育要求下,要求教育要使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课堂模式的方式要从灌输型走向师生互动型,由教育者为主体的理论传授到以学习者为主体理论学习的转变,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促进学生理论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与大学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注理论接受者的主体地位要求相一致的。另外这种课堂模式也使师生关系由传统的垂直型师生关系转变为平等型的师生关系,有效的促进了师生关系,这也与当代中国马克思大众化要求相符合。所以有效开展互动教学课堂模式能够促进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认识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亲身活动中感知社会和体验社会,从而将抽象、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实践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是否正确,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学习者一直重视和倡导的。
但近年来,一些高校对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在某种程度流于形式,走过场等,未能达到社会实践应有的教育效果和作用。所以如果要使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实践真正有效的践行,我们必须从实践的主题,实践的环节和教师的引导等方面去践行,使实践和理论的有效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真正的从实践中去理解理论,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建立人格教育的网络平台,扩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覆盖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人们的交流平台更加多元化,方式更加多样化,网络成为人们获得信息重要渠道。可以说现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网络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展开的,不同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背景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对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一方面网络技术促进新观念,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但另一方面造成了一些良莠不齐思想观念出现和传播。而大学生对各种网络信息和通讯极度的青睐,甚至可以说是网民群体的主力军,这也说明网络的利与弊影响着大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和人格的形成以及确立。因此高校人格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就不能忽略网络理论平台的建设,扩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覆盖面;而且还要人格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信息渠道,了解大学生的人格状况的发展情况;最后做好网络环境的监管,使网络的平台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更好的推动大学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这也是符合马克主义大众化、普及化要求的。
4.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强化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性地位
可以说高校是文化传播最好的场所,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大学生知识产生和传播之地,更是以文化熏陶来培养大学生人格、理性良知场所。人格教育在推动大学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性地位。尤其是在当今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文化的渗透性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当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导性地位。
(二)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高校进行人格教育进而推动大学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全方位的支持,除了教育载体的建设,更需要提升教师的理论转化能力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的两个主体的作用。
1.提升教师的理论转化能力和教育的灵活度
理论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实践活动,而教师作为这一组织和计划者,他的价值体现就是对理论的掌握深度、广度、认知度及其整个教育过程的践行和设计,其结果也直接影响其教育的实效性。所以我们有必要提升教师的理论转化能力即将抽象理论通俗化,易于被教育对象所接受。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能够对教育对象进行充分了解以及加深对社会的见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提高教师教学中的灵活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去把握理论,有效的进行理论的传播,用自己的理论智慧的力量去影响学生。
2.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通过人格教育推动大学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即以人格教育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大学生中普及,理解并且接受,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这种理论的需求,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我们必须在理论的实践过程中去了解大学生的理论需求,使他们认识到这种理论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对自己的人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推动的作用,关乎着自己的切身利益,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正确的理论思维方式。
大学生是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后继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栋梁。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国家兴旺发达,所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需要。总之以人格教育推动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1]罗晓明.人格本位[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6:2-3.
[2]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1:431-439.
[3]贾馥茗.人格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231-251.
G641
A
1009-8534(2015)02-0010-03
2014-2-15
郭平,(1988.—)女,山西省吕梁市岚县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2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格教育与青年心理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