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吾有吾庐心亦安-论郝经“和陶诗”精神家园的构筑

2015-04-10刘洁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陶诗陶渊明

摘 要: 郝经是元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他在被扣留南宋的16年中,常常远望北方而不能回。于是他创作了两卷“和陶诗”,以抒发自己郁闷难解的思乡之情,使其在与陶渊明的对话中,找到了心安的“家园乐土”。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15)02-0035-03

收稿日期: 2015-01-16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3AZW005)

作者简介: 刘 洁(1980—),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文献学。

I am Very Happy Because of My House: The Spiritual World Construction in Hao Jing’s “Poems in Concert with Tao’s Works”

LIU Jie

(College of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Hao Jing is a famous writer, poet, politician and thinker in the Yuan Dynasty. Hao Jing was kept in custody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for sixteen years, when he often watched northward but could not return home.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he wrote two volumes of “Poems in Concert with Tao’s Works”, so as to express his homesickness that could hardly be resolved, and to fi nd the “happy homeland” that provided inner peace in his dialogue with Tao Yuanming.

Key words:Hao Jing;“Poems in Concert with Tao’s Works”;spiritual world

郝经(1223—1257),字伯长,元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幼年遭遇金末兵燹,稍长,跟随理学名家赵复研读程朱理学。学成后,满腹经纶的郝经希冀大有为于天下,因此,当忽必烈攻打鄂州之时,为了避免生灵涂炭,郝经建议与宋议和。之后,他在出使宋廷时被奸相贾似道拘于真州长达16载,有家难回。在星移斗转、还家无望的岁月中,他创作了著名的“和陶诗”, ①以此来抒发自己郁闷难解的思乡之情,进而构筑起独有的精神家园。

一、“和陶诗”中“自然”的精神内核

如所周知,陶渊明诗歌在整体意境上呈现的是淡泊的“自然之美”,这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陈寅恪说,陶渊明不仅以其作品名世,更以其“思想”和“品节”居古今一流。 [1]无疑,其中所突出体现的正是“自然”的人生哲学。与之相同,郝经亦将“自然”的哲学观念贯穿于其“和陶诗”的创作之中。在郝经看来,“自然”不但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因此,他在《形赠影》、《影答形》及《神释》 ②等诗中,集中阐述了自己对“自然”哲学的理解。比如,陶渊明的《形影神(并序)》 ③一诗表现的是众生“营营惜生”的困惑之感,并提出只有神游于自然才是最好的消解之法。郝经在《形赠影》《影答形》和《神释》中,仿其意而作,通过神对形、影自辩的指摘,阐明了“既不将不迎,亦何忧何惧。能逃世上名,岂有身后虑”的超然物外的“自然”生存哲学。也即:不顺从迁就,不委曲求全,就可减少忧惧;冷眼名利场,便能避免死后被诟病的担忧。

与陶诗的“自然冲淡”一样,郝经的“和陶诗”也呈现出一种淡泊中和之美,这是对“自然”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如《问来使》一诗,所写似乎都是平淡的景物与劳作,但呈现的却是一种山间翡翠般清冷的境界。虽然在遣词造句方面郝经的“和陶诗”似乎比陶渊明的诗作更显绚丽,但就内容的丰富性而言,“和陶诗”亦体现了自身的特点,其中散发出来的生活美与自然美,读后让人久久难忘。

郝经的《归园田居六首》显然是特意为寻觅陶渊明的踪迹而作的。在这些诗中,诗人用的很多仅是田园农家之词,所述也多为家常之事,然而就是这些淡淡的农家之言,使整首诗的思想内涵体现得深刻而丰富。

如果说陶渊明诗歌一直都在寻求自我心灵皈依的话,那么郝经的“和陶诗”所体现出的“回归”、“饮酒”和“生死”等主题,正与陶渊明的同题诗歌具有同质性。如陶渊明经常吟唱的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郝经也时时向往着归途,其《停云》一诗自释曰:“思归也。”在诗中,诗人满怀希望凝视着中原故乡的方向,却只能伫立空望,难以回返。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中》一诗中,郝经感叹道:“河阳有赐田,何日得归耕。”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在黄河之北,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耕耘。这里用“归耕”来暗指回归北方的心愿。在《还旧居》中,面对满庭的蔓草,诗人内心饱含着无限的悲怨,并借时空的错乱颠倒,表现了自己刻骨铭心的伤痛。

二、“和陶诗”的特点及其“精神家园”的构筑

郝经倾慕陶渊明及其诗歌,所以他的“和陶诗”,既“和”精神、内容,亦“和”意象、韵脚,而又不失其自身的特点。

在自然哲学方面,陶渊明倚重老庄,而郝经则崇尚儒学。袁行霈将陶诗主题分为四类,即:回归、饮酒、固穷安贫和生死等。 [2]郝经“和陶诗”的主题大致可分五类,即回归、饮酒、安命、感物、生死等。其中“回归”、“饮酒”和“生死”主题与陶渊明诗的主题完全一致,而陶诗中的“固穷安贫”主题在郝经的“和陶诗”中则变成了“安命”和“感物”。 ①陶渊明诗中的“自然”之旨,虽儒、庄并重,但更偏向于庄子的逍遥;而郝经“和陶诗”中所体现出的“自然”主题,是以遵从儒家之道的经学思想为基础的。比如陶渊明的《移居》,其在简陋的生活条件下享受着精神的富足,而郝经的同题和诗则以儒家之道为正统,以“仁义”来保持自己内心的安宁。郝诗篇首即点明主旨:“吾道即吾庐,仁义是安宅。” “道”正是全诗的重点所在。在郝经的“和陶诗”中,“道”字俯拾即是,计有39首诗中使用“道”字,其对“道”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在行动上,郝经也始终践行“不作章句儒”的誓言。如其《悯农》一诗,深含治世之道,强调必须用儒道去教化农民。在被拘禁的16年中,他心中虽无比苦闷和压抑,但“儒学之道”一直支撑着郝经,使其不屈从于宋朝的劝降。

郝经与陶渊明企望“回归”的具体场所并不相同:陶渊明向往的是田园生活;而郝经渴望的是回归中原。陶渊明向往田园生活,属于“感伤的艺术”“内倾的艺术”,并最终如愿以偿地回归了农耕生活;郝经的“和陶诗”则是“朴素的艺术” “外倾的艺术” [3]。因此郝经因其被拘留的身份,太多身不由己,所以只能屈从于客观环境。因此,在“飞鸟思归”的归途目的方面,他们都进入了各自不同的场域。陶渊明的《归鸟》,表现了鸟归山林,无限自由,远处可及八荒之表,近处可休憩于云岭之巅。这里有伴旅,有清音,有隐蔽之所,没有任何羁绊,彼此分享快乐。归鸟所处的山林,也正是陶渊明所向往的园林。 ②郝经同题诗《归鸟》,面对翩翩归鸟,作者发出了“瞻望弗及,实劳我心”的感叹。宋军看守严密,郝经的自由受到了严格限制,可谓插翅难飞,所以他发出了“嗟我征夫,曷云还归。瞻彼北辰,翰音弗遗”的喟叹。

与陶渊明向往农耕生活不同,郝经偏向于回归“山林”。 ③如前所述,陶渊明一心向往着田园生活,所以其诗中不乏农耕生活愉悦的描写,主要以《归园田居》为代表。而在郝经的“和陶诗”中,很难找到亲历农耕生活的诗句,他如同魏晋风流的士人一样,希望回归山林,复返自由。所以他的诗中多呈现山林景象的优美,即便偶尔提到农耕生活,也多写其艰辛,且常常一笔带过。所以在诗题上,郝经多借用“日雪” “庭草” “萱” “黄葵” “芙蓉” “菊”等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渴望、志向及其处世之道、从政理想等。

在审美追求上,陶诗多表现朴素平淡的美,而郝经的“和陶诗”则常于平淡中偶用艳丽加以点缀。郝经是一个热情的人,但他时刻注意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制约自己内心的悲伤和愤怒,并最终归于“安命”。所以,被拘禁16年的郝经,虽极为郁闷痛苦,但其诗中仍常用美丽的色彩来加以点缀,来达到延续其生活热情的目的。如:“三春牡丹雨,十月梅花烟”(《归园田居》)。牡丹与梅花,一浓艳,一疏淡,对比鲜明,浓淡相宜。再如:“朝拾涧底松,空翠冷泼目”(《问来使》)。明明景色是由目所见,却硬说景物强入人眼。一个“泼”字,给人以极强的速度感。而青翠的色彩,引起了人的通感,使身体及心灵都感觉“冷”了起来。

“庐”的意象在郝经的“和陶诗”中屡屡出现,这是现实与精神家园融合无间的心灵居所,他试图通过筑造一个精神之“庐”,在此可以自己与自己对话,既借以自我慰藉,又可获得“终得北还”的精神支撑。同时在人格上能够独立完整,在操守上坚守底线,从而俯仰进退自如。

三、“和陶”原因探寻

作为元代翰林侍读学士、忽必烈的使臣,却长期被拘禁,因此郝经内心五味杂陈,痛苦难耐,渴望回返。而陶渊明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理想、志趣、人格和精神追求,时刻影响并激励着郝经,继而将其人生期盼以及不如意等复杂的心绪统统寄托于“和陶诗”中。因此郝经“和陶诗”的写作目的是“追和”,正如他自己在《序》中所说:“和韵且和意。”由此我们看到,郝经“和陶诗”的篇名与陶渊明诗歌的篇名都一一对应,并且诗歌的整体意蕴也相通相应。在用韵方面,郝经的每首诗都在次韵陶诗。

孟子云:“尚友古人。” [4]苏轼也曾创作了大量“和陶诗”,并对“和陶诗”的内涵进行了概述。无疑,郝经的“和陶诗”,已成为自宋以来“和陶诗”脉络上的重要一环,并具有自身独特的品格和特点。文学不是野草,而是孕育在以往传统沃土中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娇艳花蕊。郝经“和陶诗”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猜你喜欢

陶诗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素心人陶渊明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陶诗中的“躬耕”与“酒味”浅说
《陶渊明 饮酒》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陶诗之桑意象管窥
试论儒家“乐”文化对陶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