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世界遗产课与思政课相结合的美育及实践研究
——以齐鲁工业大学为例

2015-04-10杨旭董成稳

山东工会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齐鲁世界遗产思政课

杨旭,董成稳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济南 250353)

高校世界遗产课与思政课相结合的美育及实践研究
——以齐鲁工业大学为例

杨旭,董成稳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济南 250353)

世界遗产的重要程度决定了世界遗产教育的紧迫性。将世界遗产课程纳入高校思政课教育体系,为世界遗产教育开辟了新途径。齐鲁工业大学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充分研究思政课和世界遗产课的内在联系,形成独具特色的遗产教育模式。

世界遗产课;高校思政课

“世界遗产”一词来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并实施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指出:“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及自然遗产,它集中了地球上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1]在世界遗产的发展过程中,遗产教育一直备受重视。

“世界遗产教育”是个较新的课题,因为“世界遗产”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其课程设置、学科及学术资源整合、教材编写、教师知识结构的转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都还处于探索之中。随着我国申遗热潮的不断升温,尤其是文明爱国呼声的不断高涨,今后世界遗产课程的广泛开设将成为我国高校课程建设的趋势之一。作为地方高校,齐鲁工业大学根据自身特点,大胆将遗产课与高校思政课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世界遗产教育模式。本文以齐鲁工业大学为例,从总体指导思想、理论互补取向以及实践教学探索三个方面,对两门课程的契合度进行探讨。

一、两门课程的总体指导思想

从总体思想指导层面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世界遗产课与高校传统思想政治课程具有一致性。这也是将世界遗产课纳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前提。

首先,二者均以弘扬爱国思想为课程教育目标。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承担着系统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党经典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归属感。这正与世界遗产课的教育目的不谋而合。世界遗产教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大学生介绍本民族的自然及文化遗产,加深了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也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使命感。

其次,二者均以紧密结合中国特色为课程立足点。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2]当前,高校思政课的一个主要研究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也离不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正好与世界遗产课程的立足点不谋而合。世界遗产课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介绍了我国包括传统建筑、手工技艺、民族医药等在内的众多民族瑰宝,它们都浓缩着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也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道德操守、人格追求以及理想情怀,与当代中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有相通之处,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世界遗产教育的结合提供了立足点。

第三,二者均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课程出发点。高校思政课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紧密结合我国当前发展的时代特征,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现实改革相结合,以鲜活的理论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理论内涵。世界遗产课同样注重传统与现

代的结合。该课程既涵盖历史悠久的传统遗产项目,同时也涉及当前世界与我国最新的遗产开发动态;既回顾过去的遗产保护历史,同时更放眼当前及未来的项目更新情况,从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同时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一相似性共同构成了两门课程研究和教学的出发点。

二、两门课程的理论互补倾向

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看,世界遗产课与高校思政课具有理论互补性,将世界遗产课纳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有利于在掌握系统理论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

首先,世界遗产课具有丰富的美育教育价值。一直以来,我们对于世界遗产课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该课程对大学生智育和德育作用的教育方面,从而忽略了其审美功能。尤其是世界遗产类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特有的生活风貌、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显现出绚丽多彩的文化之美和艺术之美。无论是其中生动的民间文学作品、亦或优美的民族音乐,还是美轮美奂的传统美术技艺,都在无形中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大学生的艺术情操和美学修养。

其次,世界遗产课与高校思政课进行互补式教学。高校思政课在长期的高校教学过程中,形成了重理论教学、重逻辑思维培养的教学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能力,但在课堂教学形式上易陷入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理解困难的误区,长此以往也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这一角度来讲,把世界遗产课程纳入思政课程体系的优势就在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课程的多媒体资源相当丰富,图文并茂。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源,很好的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丰富多彩的遗产内容。这既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又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有效提高大学生在理论能力和审美素养。

三、两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探索

齐鲁工业大学将世界遗产课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与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有机结合。

首先,紧密结合思政课的教学特点,将世界遗产内容以专题形式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开展专题式教学实践探索。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原有思政课的理论优势,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认识当前社会生活,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作为思政课的有益补充,有针对性的选取世界遗产课中的相关内容,分专题进行讲解。充分利用遗产项目,激发学生的认同感,从而潜移默化的做到提升大学生保护遗产、尊重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

其次,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以图片、视频等方式,直观展现丰富多彩的世界各国文化及自然遗产。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可,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更多学生融入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改变了大家以往对思政课的呆板认识。

再次,在与思政课的结合过程中,我们不仅尝试进入课堂理论教学,同时还积极探索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到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记录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核心因素,是全人类各民族的宝贵财富。”[3]我们充分利用各项非遗展览,鼓励学生参观和亲身实践,同时配以演讲、辩论等形式,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加深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

最后,形成调研报告,以加深对世界遗产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充分鼓励学生调研自己家乡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高学生保护世界遗产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家乡和爱祖国的美好情怀,从而更好的理解世界遗产德精髓。

综上所述,世界遗产课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相结合,不仅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传统教学手段,而且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教学领域,是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有益尝试。

[1]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1.

[3]周耀林,王三山,倪婉.世界遗产与中国国家遗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47.

(责任编辑:韩清恩)

G641

A

2095—7416(2015)02—0133—02

2015-03-13

杨旭(1979-),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博士在读。董成稳(1978-)男,山东郓城人,齐鲁工业大学教务处教研科科长。

猜你喜欢

齐鲁世界遗产思政课
中国的“世界遗产”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齐鲁声音
从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