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研究院开展本科生创新培养模式实践与建议
2015-04-10陈穗丽
陈穗丽
(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06)
大学研究院开展本科生创新培养模式实践与建议
陈穗丽
(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06)
要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创新对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研究院可以通过学院与研究院协同培养、学院课程与研究院课程无缝对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促互补、创新平台和科研项目结合实践、课堂学习与学术交流相辅相成等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研究院;本科生;创新模式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到2020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探索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我国大学研究院[1-3],也因此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发展,形成了诸多各具特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模式,在推动研究型大学进行知识和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是华南师范大学按照“高水平、新机制和国际化”的理念,于2012年成立的科研教学机构,并根据学校总体部署探索、创建的“学术创新特区”,实施了“新兴光电子技术及其交叉科学领域优秀本科生培养计划”(简称“优培计划”),积极探索本科生的创新培养模式[4-6]。
1 培养理念
大学研究院开展本科生创新培养以“追求卓越,自主发展,以生为本,协同创新”为理念,探索“学院+研究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追求卓越主要是要引导本科生仰望星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人才,自主发展主要是要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终生学习能力,以生为本主要是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平台,协同创新主要是要构建学院与研究院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7-12]。
大学研究院开展本科生创新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厚的学科知识、扎实的专业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敢于自主创新的优秀人才,为新兴光电子技术及交叉科学领域国际化学术人才培养后备军。
2 培养模式
大学研究院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国际化程度高、海外归国青年人才集聚等优势,每学年组织一次学生选拔,在部分理工科学院二、三年级非师范生中选拔约30名优秀本科生进入“优培计划”,积极构建本科生创新培养模式。
2.1 学院与研究院协同培养
探索打破校内研究院科研与本科教学间的壁垒,推动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研究院与学院双方整合课程、导师、项目与平台资源,分工合作,共同实施“优培计划”。学生可在研究院一流科研平台、一流学术氛围的支撑下成长,研究院可从优秀学生中培育研究生生源,学院可与研究院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形成协同培养、学院和研究院双赢的局面。
2.2 学院课程与研究院课程无缝对接
在课程上,保持培养方案主体课程和毕业学分要求不变,研究院按学科群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程,替换学院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学分,最大限度实现学院课程和研究院课程的无缝对接。在教学上,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跨学科教学班和研究小组,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展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研究型教学。
2.3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促互补
依托研究院,建设若干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将第一课堂教学与课外科研项目实践,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学院教学资源与研究院科研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乃至国外,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拓展综合素质,提升学术素养。
2.4 创新平台和科研项目结合实践
在研究院所属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瑞典联合光子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和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项目、广东省领军人才等大型项目上,专门为“优培计划”学生提供科研项目支持。学生进入各科研团队开展科研训练,与国际知名学者交流,提升国际视野。同时,学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划拨特定名额,用于支持“优培计划”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实践。
2.5 课堂学习与学术交流相辅相成
研究院充分利用国际化优势,出台“学术周会管理办法(试行)”、“学术讲坛管理办法(试行)”、“学术沙龙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建立长效机制,在课堂学习之余,通过邀请外籍专家开展全英语讲授的学术讲座(平均每周至少1场)等,拓展研究生的国际视野、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另外,研究院还积极参与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让本科生参与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目前已经成功承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包括2012年亚洲通信与光电子国际会议(ACP 2012)、第35届国际电磁学研究进展讨论会(PIERS 2014)、2014年国际光流控学术研讨会(Optofluidics 2014)和能源材料与信息国际研讨会等。
3 管理和实施方式
3.1 指导教师的职责
具有副高级或以上职称的教师,或者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可作为“优培计划”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主要工作职责包括:
(1)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定期和所指导的本科生见面,适时向本科生介绍专业前沿、专业特色及专业前景等,培养本科生的专业兴趣和信心。
(2)每位指导教师至少开出1项“优培计划”项目。
(3)每位指导教师至少开设1门“优培计划”课程。
(4)指导本科生确定“优培计划”的培养与学习计划,引导本科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5)指导本科生参加研究院“优培计划”项目研讨和实践,指导本科生文献查阅、学术讲演、学术论文撰写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6)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种学术科技、科研创新实践和竞赛活动。主要包括:指导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指导本科生申请发明专利;开展技术设计和产业化工作;指导本科生申报学校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指导本科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本科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
3.2 学籍和日常管理
研究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本科生“优培计划”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日常教学活动安排、导师资格审定、学生准入及淘汰等重要事项的商议。本科生科研实训、企业实习、学术交流、访问等的安排、管理与考核等,由研究员各研究团队(实验室)组织实施;由研究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协调管理。本科生的学籍由学籍所在学院管理。研究院每学期末将本科生“优培计划”的成绩等与学籍有关的资料送交本科生学籍所在学院。本科生的党团活动、住宿安排、毕业就业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学籍所在学院管理。
3.3 课堂教学实施
“优培计划”的教学课程,可以由“主讲教师”和“助理教师”协同授课,采取“自学-讲授-研讨-实训-研究”等教学方式,并与研究生课程教学相结合。研究院确保开出足量的“优培计划”课程,作为“优培计划”入选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根据“优培计划”课程,入选“优培计划”本科生选择与学籍所在学院培养计划相当的专业选修课学分。每门“优培计划”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评定方式等,均由开课教师决定。在入选“优培计划”的本科生正常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下,可以结合大学生科技制作、文献综述、参与实验、发表论文等情况,由研究院开课教师评定课程成绩。结合研究院国际化优势,“优培计划”鼓励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为本科生出国参加学术交流和出国学习提供机会。“优培计划”的教学课程的成绩评定,主要以“考查”评定为主,侧重实验、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优培计划”的教学课程学分作为专业选修课计入本科生4年培养计划总学分。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由本科生学籍所在学院组织实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于研究院指导教师的项目,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是研究院的教师。
3.4 科研实训和实践的实施
研究院成立项目管理单位专家组对“优培计划”的本科生在研究院参与的有关项目的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本科生进入“优培计划”学习之后,即根据指导教师的安排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学习和实训,一般以指导教师所指导的本科生进行组。科研实训原则上以“优培计划”项目作为载体,组织本科生开展科研和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学术规范、信息素养、研究方法、实验技能、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科研实训的考核包括日常表现、实验技能、实训报告、作品(学术论文、专利成果、技术设计等)展示等。发挥产业化优势,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让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参与到本科生创新培养当中来,利用他们在技术及设备、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运作、管理、生产等活动,增长见识,为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更好的平台,为本科生创新创业提供机会。
3.5 激励和约束的实施
研究院对寒暑假参加指导教师科研工作的学生,由研究团队(指导教师)给予适当科研补贴。对参加学术会议或其他学术交流活动的学生,由研究团队(指导教师)根据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获得校级及以上科研或学术奖励等的优秀本科生,由研究团队(指导教师)给予适当奖励。研究院设立“优培计划”奖学金,对培养考核优秀的本科生给予适当奖励。研究院在接收“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称推免生)时,优先考虑“优培计划”本科生。对不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的本科生,由学校教务处、学籍所在学院、研究院共同与本科生进行协商,妥善解决其的培养和毕业问题。
(References)
[1]邬备民,吴瑶.高等研究院的功能及其运行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5):19-21.
[2]赵希男,生奇志.我国大学研究院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探究,2007(6):13-15.
[3]邵毓林,姜富明,朱晓岚.高校研究院管理体制的讨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6):78-81,86.
[4]王琪琪.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特征及创新意识培养开发的探索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5]黄敏,孟开元.美国独立自由教育模式对中国大学生创新培养的启示[J].中国科技信息,2011(4):222-223,236.
[6]张友琴,王萍,朱昌平,等.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67-170,212.
[7]彭远威.主体性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163-165.
[8]徐建东,王海燕,胡总.高校开放实验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2):22-26,4.
[9]何兴兵,林永慧.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J].高教论坛,2012(4):66-70.
[10]高宝立.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3(4):1-4.
[11]张红光,孙晓娜,纪常伟,等.开放实验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16-19.
[12]侯俊梅.论科技创新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Practice and suggestion of carrying out undergraduates’innovative cultivation mode in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s
Chen Suili
(South China Academy of Advanced Optoelectronics,SCNU,Guangzhou 510631,Chin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graduates’cultivative mode must be innovated,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can cultivate the students’innovative ability through the following modes:cooperating with cultivation by the college and research institute,seamless link for the institute’s courses and the graduate’s curses,making up the first class and the second class with each other,the innovative platform and research projects to combine practice,the classroom learning supplementing with the academic exchange.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undergraduate;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mode
G642.0
B
1002-4956(2015)3-0044-03
2014-07-29 修改日期:2014-09-10
广东省高等学校政策咨询项目(2012zczx0006);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与管理研究课题(2012—2013);华南师范大学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课题(HT11408)
陈穗丽(1980—),女,广东广州,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E-mail:suiliche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