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生“三个自信”教育,筑牢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2015-04-10辜堪生,唐晓勇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三个自信理想信念印度

【摘 要】理想信念是人生道路上永不磨灭的灯塔。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神圣使命。面对当今各种社会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冲击,高校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精辟论述,强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开展以“三个自信”为“抓手”的宣传教育,切实帮助大学生自觉筑牢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高素质人才。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784(2015)01-95-4

收稿日期:2014-09-12

作者简介:辜堪生,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唐晓勇,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上语重心长告勉广大青年:“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了五点期望,其中第一点期望就是:“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

一、在大学生中建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为什么总书记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众多期望之首?我们认为是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所致。

首先,“理想信念”对一个人而言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是“精神之钙”,它指引“人生方向”,决定“事业成败”。对社会、国家而言,信仰更是民族之魂,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指出,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仰。失去信仰的人生,常常会迷失自己的生活方向;失去信仰的民族,也必定难以拥有前进的动能;而一个失去信仰的政党,更不会持久地赢得民心和团结的力量。电视片《信仰》诠释了中国人民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讴歌了几代共产党人肩负使命,将中国从积贫积弱带向富强民主的伟大历程。民主革命时期,无数革命先驱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正如邓小平所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1]

其实,“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志”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就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优秀知识分子去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担当也是检验每一个炎黄子孙堂堂做人的试金石。这正是中华民族泱泱文明五千年,饱经磨难而不灭的根本原因。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宏伟大业将在他们这一代人中完成,在大学生中构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关系到事业成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总书记之所以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众多期望之首,也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众所周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生毕业的理想追求是“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年一首《勘探队员之歌》不知激励了多少热血澎湃的青年:“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正是当年一批又一批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奔赴祖国四面八方,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各行各业的顶梁柱,为新中国的迅速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袭,敌对势力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发动的所谓“没有硝烟的战争”(即“宣传战”、“舆论战”)以及市场经济自身的负面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边缘化,社会主义制度被丑陋化,共产党领导被“妖魔化”,确实迷糊了不少人的眼光。大学校园是青年集中的地方,也是受西方各种思潮、理论侵袭最严重的地方,尤其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让不少大学生、青年知识分子趋之若鹜,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嗤之以鼻。在一些大学生眼中,“经济人”假设似乎成了不证自明的“公理”,而传统的“革命人”、“大公无私”却遭到无情的嘲笑。于是,追逐金钱、名利成为时尚,而讲理想、讲信念却被视为“傻冒”。殊不知,坚定不移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恰恰是中国共产党无往不胜的强大政治优势,是我们万万不能放弃的优良传统。正如胡锦涛同志反复告诫的那样: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因此,在大学生中重树并筑牢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仅非常有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二、加强“三个自信”教育是重树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抓手”

理想信念的确立涉及一个人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所处时代特征、社会条件等方方面面,十分复杂。

俗话说得好,“牵牛要牵牛鼻子”,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广大农民世世代代企盼能有自己的土地耕种这个“牛鼻子”,以“打土豪,分田地”的宣传动员,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了对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对新社会的憧憬向往。今天,时代条件变了,要重树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可能仅靠调动人民群众朴素的阶级感情来实现,尤其是对于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是从“应试教育”中“拼杀”出来的。虽然他们有知识、有见识,主体意识强,但他们对中国近代以来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屈辱历史缺乏了解,对中国共产党人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压迫的艰辛奋斗过程也知之不深,所以他们大都不同程度缺少政治信仰和理想追求,沉溺于市场经济的个人奋斗和功利追求。

重树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究竟以什么为抓手?习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讲话中指出:“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无疑为我们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抓手”。只有加强“三个自信”的宣传教育,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理性认同”,对中国的基本国情能“准确把握”,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有“正确认识”,才能帮助他们重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永远跟着党,永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如何帮助大学生增强“三个自信”,筑牢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中国今天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瞻目,原因何在?西方国家不少学者纷纷从“经济”角度提出各种观点,但他们都回避了从“政治”角度的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从社会主义视角出发,从“道路”、“理论”、“制度”三个维度指出了中国今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要帮助大学生增强“三个自信”,就必须对这些成功的原因作详尽分析,让大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

对中国今天的成功,我们当然首先是要用事实、数据来说话。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从1978—2011年的33年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近10%,超过二战后亚洲四小龙创造的‘亚洲奇迹’;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元,经济总量和进出口总额均首次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尽管“事实胜于雄辩”,但大学生是善于比较的,而且他们通常喜欢横向比较,他们的目光总是关注西方发达国家。确实,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发展水平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这种差距的原因何在?大学生往往把它归结为“道路”、“制度”、“理论”的不同。一些大学生尤其喜欢把二战后东德和西德、朝鲜和韩国、大陆和港、澳、台的差距作例证,认为前者之所以先进、发达是因为它们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以西方经济学为指导,搞市场经济,政治上搞多党竞选的民主制;后者之所以落后、贫穷是因为走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上以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搞计划经济,政治上搞共产党一党执政的无产阶级专政,如此等等。大学生的这种比较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至少前东德、朝鲜的落后与它们僵化的社会体制、教条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不无关系的。

对此,我们要从比较方法上引导大学生,让他们懂得为什么不能把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差别,东德和西德、朝鲜和韩国的差别等量齐观。我们要帮助他们对中国的“基本国情”有个“准确把握”,对“历史规律”有个“正确认识”,才能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大陆和港、澳、台不具有可比性:首先是不能把中国大陆和港、澳比。港、澳在地域面积、人口数量上与中国大陆相去甚远,而且港、澳在近百年基本没有遭受战争摧残,发展基础比中国大陆好得多,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其次是不能把中国大陆和台湾仅作结果对比。台湾经济比大陆好并非因为其实行资本主义的结果,而是美国出自战略考虑,把台湾视为在亚洲制约社会主义国家的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从经济、军事等方面给予台湾全力援助,这才有了台湾今天的经济繁荣。

相反,具有可比性的应该是我们的邻邦印度。首先,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人口大国,中国现今13亿多人,印度现今12亿多人;其次,中印两国起点都差不多,印度独立于1947年,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当时两个国家都很穷,印度情况比中国略好一些,因为中国连续经历了数十年的动荡战乱,印度则相对稳定。两个国家不同的是: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而印度则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中印两国的差别巨大,从世界银行等机构公布的2010年的统计数字来看,印度和中国的巨大差别大致可以概括为2、4、6、10、20和不可比。2就是中国的粮食产量是印度的2倍,尽管中国的可耕地少于印度;4就是中国的经济规模、外贸总额、原油产量、发电量等大约是印度的4倍;6就是中国的外汇储备、钢产量、电视机数量等大约是印度的6倍,而艾滋病人数比印度低6倍;10就是中国吸引外资额大约是印度的10倍,中国的人均寿命也高出印度10岁;20就是中国吸引的境外游客的数量约为印度的20倍。不可比就是两国在高铁、高速公路、奥运会奖牌总数、妇女地位、贫民窟状况等方面,两个国家不在一个发展水平上,中国的情况比印度不知好多少倍。

比较还应有纵向比较。所谓纵向比较首先就是把新中国和旧中国相比较。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了解历史,才能认识现在;只有懂得历史和现在,才能预见未来。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所谓“旧中国”特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时期。这段历史时期的中国处在什么状况呢?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痛心疾首道:“自辛亥革命以后,以迄于今,中国之情况,不但无进步可言,且有江河日下之势。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直到1949年,旧中国可以说是满目疮痍、哀鸿遍野。一个数据特别能说明问题:当时中国人的人均寿命仅为35岁(今天中国人的人均寿命已提高至73岁左右)。

新中国的情况又怎么样呢?新中国成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至今六十多年了,可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要让大学生增强“三个自信”,关键是要对毛泽东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因为今天社会上有一种利用毛泽东晚年的失误而全面抹黑毛泽东、抹黑计划经济年代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潮。习总书记针对这股思潮特别强调指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其实,毛泽东领导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尽管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但仍然取得了令世人称赞的辉煌历史成就。正如美国学者莫里斯·斯纳所评价:“曾经长期被轻蔑为‘亚洲病夫’的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时工业规模的工业开始,在毛主席时代结束时,却以世界上6个最大工业国之一的姿态出现了。”“无论人们将毛主席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 只有充分肯定新中国前三十年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才能让大学生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的结果,要倍加珍惜。

此外,我们还要通过类似的比较分析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例如,2008年发端于美国并波及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危机”和继后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凸显的不仅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危机,更折射出“金融资本主义”深层次的制度性危机。通过案例分析,不仅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未过时,而且打破了西方经济学貌似科学的“神话”,揭穿了美国金钱民主政治的“虚伪”。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言。

总之,只有加强大学生“三个自信”教育,才能帮助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俗话说得好:“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也是愈辩愈明,只有通过对比分析,才能帮助大学生分清良莠,明辨是非。这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张宗胜】

注释

① 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讲话。

② 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猜你喜欢

三个自信理想信念印度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对“三个自信”的认识
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