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扎”的产生及其在维吾尔社会中的功能
2015-04-10张利涛
张利涛
(青海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青海 西宁 810000)
浅谈“巴扎”的产生及其在维吾尔社会中的功能
张利涛
(青海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青海 西宁 810000)
文章通过梳理巴扎的涵义,结合笔者在南疆实地田野调查的观察日志,论述了巴扎产生的因素和巴扎在维吾尔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功能等。
巴扎;维吾尔人;社会生活;功能
“巴扎”(Bazaar)一词来源于波斯语,是维吾尔语的音译,意思类似于汉语中的“集市”,是维吾尔人对城乡商业街道和集市的统称。但是,熟悉维吾尔族文化的人都知道,“赶巴扎”对于维吾尔人的意义和汉族人逛街、赶集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中世纪在穆斯林中流传着一句话,“城市有两个焦点,星期五的清真寺和巴扎”[1]。可见,巴扎在维吾尔人心中重要地位。与清真寺相比,巴扎对维吾尔人的影响更具有世俗性和渗透性。一句“不逛巴扎不算维吾尔人,不懂巴扎不算维吾尔人”,诠释了巴扎对维吾尔人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一、巴扎的产生因素
(一)巴扎产生的地理因素
新疆地域辽阔,占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全境地形轮廓呈现“三山夹两盆”的特色。“三山”即北部的阿尔泰山、中部的天山和南部的昆仑山及喀喇昆仑山;“两盆”即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习惯上以天山山脉为界线,把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两个自然条件有明显差异的部分。北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南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历史上,北疆属于游牧文明,南疆则属于绿洲文明。
巴扎就是以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绿洲为载体,是集商业贸易、文化传承、信息传播、精神娱乐、社会交往为一体的经济文化的综合体,是绿洲社会特有的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巴扎是绿洲文化中最重要的要素,演绎着绿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是是绿洲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展示平台。巴扎意识也成为长期生活在绿洲中的维吾尔族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意识,解读巴扎成为研究绿洲民族、经济、社会乃至绿洲文明的一把钥匙。甚至有学者称巴扎是绿洲文明的血液。
(二)巴扎产生的社会因素
人们在一个特定的圈子里进行经济和社会活动是绿洲文明的典型特征,这种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活在绿洲的人们社会交往的相对封闭性。在南疆的广大地区,荒凉、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相对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传统的维吾尔族社会形成一种相对封闭的以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农耕社会。这种传统的农耕社会必然需要巴扎这种经济交流场所,农民将自己生产的各种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拿到巴扎上换回所需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农民与农民之间进行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直接交换以满足最起码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是巴扎产生的最重要的社会动因。农民始终是巴扎的主角,随着巴扎的发展和交换的进一步扩大,出现了少量的职业商人。
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新疆,历史上曾是中西商业贸易的中转站,活跃着众多以商业贸易为主的民族,这些民族后来大多逐渐融合到维吾尔族中。所以,维吾尔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了重商、崇商、经商的文化传统,成为丝绸之路上一支重要的商业民族。新疆各地的巴扎,就是维吾尔人创造出来的经济文化形式,是他们长期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展示维吾尔民风习俗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新疆众多民族中,惟有维吾尔族创造了巴扎这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形式,也是历史的必然。
(三)巴扎产生的心理因素
维吾尔人对精神享受的追求远远大于其他民族,虽然他们习惯于一层不变的生活,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生活压抑着他们的精神,束缚了他们喜好交往的天性;伊斯兰教繁杂的宗教戒律、相对贫乏的物质生活,迫使他们希望得到一种能够摆脱这种封闭、单调状态的方式,使他们喜欢交往的天性得以实现;此外,维吾尔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许多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也需要传播和交流的场所;巴扎便顺应这一特殊的需要而产生了。维吾尔农民赶巴扎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寻求精神的放松、愉悦与满足,实现人际交流的愿望。
二、巴扎在维吾尔社会中的功能
(一)巴扎的商业贸易功能
巴扎在维吾尔语中具有“集市”的意思,自然与汉族的集市有类似的功能。大型的巴扎有固定的商品交换场所,小型的巴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流动着集市”。到了巴扎天,除了职业的商人,很多维吾尔人也会把自己剩余的产品拿到巴扎上用于出售。巴扎是各种农副产品、手工制品以及外来商品集中和交换的产所。新疆幅员辽阔、地广人稀,村庄与村庄、村庄与城镇之间的距离非常大,人们参与经济活动十分不便。维吾尔人自发聚集形成的巴扎,为他们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场所。
素有“中亚物资博览会”之称的喀什东门的国际大巴扎聚集着南疆地区所有的行当,汇集了最好工匠的手工艺品。“平日里大巴扎上出售的商品种类有2万多个,星期天农民进城,出售的商品种类至少有5万种以上”[2]。这里的商品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只要你能想到的,在这里总会找到它们的踪迹。除了本土的商品,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和中亚诸多的进口货,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二)巴扎的文化传承功能
巴扎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维吾尔人在历史上创立的所有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传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着“绿洲文明的血液”——巴扎的影响。自古以来,维吾尔人的商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在巴扎上得以传承和发展。巴扎不仅是商品交换的集散地,而且也是维吾尔人展现才艺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南疆某些地区的巴扎上还能看到十二木卡姆、达瓦孜、麦西来甫歌舞等传统文化节目的表演,这使得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和继承。“巴扎是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凡有巴扎处,必有清真寺。”[3]清真寺在穆斯林文化传承中的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生活在绿洲的人们在巴扎上不仅交换了物质产品,而且精神文化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巴扎上进行的商贸活动中,保留着维吾尔人的传统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经济和生产方式,保留着维吾尔人千百年间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可以说,巴扎是传承民族文化、接触外来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展示当地民族民俗、特产风味的广场。在巴扎上随处可以看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吃——馕、烤肉、馕坑肉、刀郎人烤鱼,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民族乐器、服饰、地毯、维吾尔族花帽以及各种说唱、杂耍(达瓦孜)、十二木卡姆等娱乐活动等。所有的这一切,都彰显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可以说,维吾尔人通过巴扎,完成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促进了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三)巴扎的信息传播功能
在维吾尔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逛巴扎就是逛世界”。对于生活环境相对闭塞的维吾尔人而言,逛巴扎是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获取最新信息的最佳渠道。巴扎的这种功能,在信息技术不太发达、还没有在新疆农村普及广播电视等通讯设施的时候尤其突出。新疆地广人稀的特殊地理环境,致使人与人、人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十分少,对农牧民而言,“逛巴扎就是逛世界”一点都不夸张。
在巴扎上,维吾尔人喜欢和每一人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聊天,交换着对某一事件的认识以及最近自身家庭的情况、村子里的重大事件等。在交谈中,他们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同时也在传递着对方需要的信息。同时,在巴扎上,人们可以看到各种最新的商品信息,他们口耳相传,不久这种新的商品或新的款式在他们之间就会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对于农牧民来说,在巴扎上可以了解农产品的行情,调整自家的种植和经营策略;对于手工业者来说,逛巴扎可以了解最受顾客喜欢的款式,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的改良;对于商人来说,逛巴扎可以准确把握市场脉络,及时调整经营,赚取更多的利润。
(四)巴扎的精神娱乐功能
维吾尔人对巴扎的感情根深蒂固,逛巴扎是一种特殊的娱乐方式,从底层百姓到上层人士,无论性别、年龄,他们对巴扎都有很强烈的感情。在以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经济形态的维吾尔社会,农民很少有机会与外界接触,单调乏味的生活模式,荒凉、封闭的自然环境,自身的贫困与疾病,不能不让他们感到压抑、寂寞。维吾尔人之所以对逛巴扎那么痴迷,就是因为巴扎是可以使他们的精神获得解脱的地方。巴扎“使商品交换、社会交往、娱乐、会亲看友等活动集于一身,以新鲜热闹的形式,给人以慰藉”[4]。
巴扎那天随处可以看到的乡村的每条公路上人流涌动,毛驴车、马车、摩托车、三轮摩托车满载着一家老小,一路欢歌笑语,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景象。维吾尔人一般不会错过赶巴扎的机会,即使到了农忙时也是一样,他们会在巴扎前几天抓紧时间把农活干完,干不完活一般也要去巴扎。尤其对农村的维吾尔人来说,巴扎是非逛不可的。因为巴扎上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形形色色的人,那种热闹的景象在农村的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就是随便走一走、看一看,心里就会得到很大的满足。巴扎已经成为继清真寺之后,维吾尔人最大的精神寄托,是排忧解闷的最佳去处。
(五)巴扎的社会交往功能
巴扎为自然环境相对封闭的维吾尔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交往平台,就其规模来说,是维吾尔族农村最庞大、最热闹的社会交往场所。巴扎那天,你会看到街道挤满了人,如果你认为他们都是来购物的,那么你就错了。他们中的很多人逛巴扎目的不只是参与商品交易,更重要的是参与社会交往活动。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维吾尔人来说,巴扎是会见亲朋好友的好场所。许久未见面的老朋友,一般会约在巴扎那天在某在地方见面,一起闲逛、聊天,累了之后便在某个小饭馆吃饭。逛巴扎的人都有一种习惯,他们总喜欢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聊天,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只要聊得话题能够引起他的兴趣,就会主动参与进来。
巴扎对于维吾尔族青年男女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相互认识、相互见面的场所。除了逛巴扎,他们无法向父母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理由出来闲逛。虽然没有非去不可的重要事情,但是他们会在巴扎上遇到一些老同学、老朋友,也可以结交一些新的朋友,在一定程度满足了青年男女社会交往的心理需求。 所以,在周六或者周日的巴扎天,青年男女才是主力军。
(六)巴扎的教育教化功能
巴扎对维吾尔人的教育教化是潜移默化的,属于隐性教育。这里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商人的教育,而且还有对消费者和闲逛者的教育,最主要的是对跟随前辈们逛巴扎的青少年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可以在巴扎上学习经商的技巧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在长辈与商人进行交易的的交谈中,青少年逐渐掌握经商之道。维吾尔族商业伦理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巴扎的教育功能。
巴扎的教育教化功能还应该表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早期维吾尔人对传统技艺的学习,并不完全是经过专门的培训学校,而是在巴扎上通过观看技艺表演者的表演,然后与表演者沟通交流,再加上自己的勤奋练习,然后就学会了这项技能。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要经过一种载体,而巴扎就是维吾尔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载体。
三、小结
巴扎就是维吾尔人生活的缩影。它是一幅千年的风情画卷,描绘着新疆的风土人情、商贾传奇……对于维吾尔人来说,巴扎既是物资的集散地,又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既是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又是发扬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巴扎是整个维吾尔社会各个方面的缩影,通过巴扎可以反映出维吾尔人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思维模式、商业传统、家庭教育、婚恋观念等广泛内容。巴扎在维吾尔人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研究维吾尔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的变迁等,不得不对巴扎进行深入的研究。
[1][英]弗朗西斯·鲁滨逊 主编,安维华、钱雪梅 译.剑桥插图伊斯兰世界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161.
[2]张波.喀什巴扎:别样的西域风情[J].当代人,2007(10).
[3]李吟屏.论新疆历史上的巴扎[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4]方晓华.巴扎的文化解读[J].新疆社会科学,2007(5).
编辑:崔月华
C91
A
2095-7327(2015)-05-0108-03
张利涛(1988-),男,河南息县人,青海民族大学思政部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项目《西部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批号:13XKS02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