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劳动力红利衰退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危机

2015-04-10王溪若刘汶德赵彩霞张嫄耿国靖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红利劳动力技能

王溪若,刘汶德,赵彩霞,张嫄,耿国靖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论劳动力红利衰退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危机

王溪若,刘汶德,赵彩霞,张嫄,耿国靖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在劳动力红利逐渐衰退在中国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整个国民经济都将受此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低端人力资本加工者,也将会迎来较为严重的危机;如何避免认识上的错误,找准自身定位,从危机中看到契机,对高等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做出准确的的判断,是所有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壮大的前提。

劳动力红利;高等职业教育;危机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6 月23至24日在京召开。会上非常罕见地出现了国家元首和政府最高长官共同出席的盛况,并分别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指示(2014年6月,新华社)。基本的观点是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这对职业教育是空前利好,几乎所有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对未来持乐观态度,而实际上高等职业教育在劳动力红利衰退条件下,面临的将是更加严峻的未来。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345万,是自1949年以来首次出现劳动力人口绝对数值下降;而2013年劳动年龄人口比2012年减少244万人,2014年劳动年龄人口比2013年减少371万人。同时,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11年1.85亿,2012年1.94亿,2013年2.02亿,2014年2.12亿,总人口虽仍在增长,但增长的都是老年人,60岁以下人口已经负增长,以蔡昉等(2012)为代表的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也意味着我国人口红利出现拐点,中国的劳动力红利出现衰退,并且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这种衰退会逐步加深。

1 劳动力红利衰退的四重冲击

劳动力红利的衰退从进入新世纪开始就初露端倪,特别是2010以后作为曾经劳动力市场供给最充沛的广东出现了“用工荒”,才迫使人们不得不面对这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劳动力红利的快速消失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危机是沉重的,总体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冲击波:

1.1 导致生源不足

梁其贵(2012)认为高职生源萎缩是趋势,应该越过招生的表象去探究问题。2014年福建省有些高职院校实行注册入学试点,不用参加高考,只填报志愿就可以读了,实行注册入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生源减少。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宣布,江苏省高职(专科)院校2014年计划完成率仅81.6%;参加注册入学试点的26所高校中,全部完成计划的有11所,完成计划50%至99%的有12所,有3所学校招生计划完成不到一半。连续两年以上,山东、江苏等生源大省在高职都出现招生倒挂现象。广东省2014高校招生54.8万,录取率达到72.5%,略低于全国74.3%的平均录取率。

1.2 失去就业市场竞争的比较优势

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数据分析,以近三年作比较,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以78.1%居首,高于“211”(包括“985”)重点大学的75.5%。而从广东省教育厅获悉(羊城晚报,2014),广东省201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4.61%,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0.54%,本科生的就业率为93.52%,专科生的就业率为96.06%,位居全国前列。高职学生就业的竞争比较优势主要在于两个: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心态。而王建宝(2012)的研究表明,因为就业质量忽视、数据可靠度等方面的原因,高职教育的就业竞争优势并不像看上去那么乐观。而随着劳动力红利衰退,高端就业市场的空间释放将使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就业将出现逐步好转,特别是600所本科院校加入到职业教育大军,高职学生的就业比较优势无疑会被大大削弱。

1.3 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困难

劳动力红利的消失的前期影响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的行业,特别是一线岗位。这些行业对知识的要求相对低,使得基层工作岗位的学历层级重要性变得更加模糊,一些服务行业和制造业,在劳动力市场供给偏紧的条件下,是否受过高等职业教育在职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不那么重要。高职生的人才培养界定在学历上如何与本科错位竞争,在技能上如何对中职取得优势,特别是相对中职和中学学历的就业人群,在劳动力市场局部供不应求的环境中,继续一味强调技能显得越来越没有说服力。高职教育一直处在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和中职比较觉得自己是高等教育,跟本科比又觉得自己是职业教育。到底高职的人才培养层次处在哪个水平,按照传统思维能够确切回答的声音将会越来越弱。

1.4 加剧了高职在高等教育中边缘化的风险

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在高职教育中一般着重强调一线岗位的“人才培养”和低附加值的“社会服务”,而对“科学研究”往往顾左右而言他,似乎那只是本科院校的任务。但非常不幸的是,本科院校并不是只重科研而把其余两块让给高职,而是三者皆重。三点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平面,为了所谓的“特色”而刻意把自己整成后天不全,其实并不见得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竞争优势。在人才培养上只重技能而轻素质,忽略科学研究的潜力,高职教育最终将不再是高等教育,而是技能培训——这是社会培训机构几个月就能解决的事情。如果是这样,比起那些“考证包过”的民间培训机构,高职除了高昂的时间与费用方面的机会成本之外几乎无其他特别之处。

2 认知偏差加强了危机的波及效应

在劳动力红利的逐步衰退人口老龄化愈来愈明显的时候,关于高职领域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无疑会加重危机的深度与广度,使问题往复杂化发展。而这些似是而非的认识现在占据了高职领域的主流位置,甚至成为津津乐道的东西。如果继续这样走下去,高职只会在沉沦中更加沉沦,必须要做出改变。这些误区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点:

2.1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在“职业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

这是一个看上去非常冠冕堂皇的观点,甚至在很多高职院校被奉为圭臬,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残式的思维。教育作为产业出现在人类社会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而基于社会分工的技能学习几乎同时产生,而高等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英法美等国家。人类的社会史实际上也是一部自身的进化史,凡是出现并不断演进的事物总是优于之前的,从这一点上说高等教育毫无疑问是优于职业(技能)教育的。高等教育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知识逐代传递的信息量和模式均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而自觉地从高等教育退回到职业教育,并不会显得更加务实和接地气,只是显得底气不足。尤其是当劳动力红利消退之后,原来以简单劳动为重心的产业结构必将会出现调整,而国民的知识结构也将会出现整体高端化趋势,在这种时候还抱着“职业教育”的稻草沾沾自喜,殊不知这恰有可能是压死高职教育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2 师徒制是高等职业教育非常特别和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师徒制的重点有其二:首先,老师和学生要花尽量多的时间相处,正如一般文献所说,师徒制是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工作、生活,使学生更好、更快的融入工作当中的一种形势(李通国等,2010);其次,一个老师面对的学生人数不能太多,普遍认为3-6人最好,不宜超过10人。就是说师徒制基本是与高校的分班分专业学习截然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而高校出现的意义在于社会分工,专业化分工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大幅度地提高产出效率,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教育规模扩张的边际成本非常小,也就意味着一名老师向50个人传递信息不见得需要比向5个人传递付出更多。在高校出现之前,师徒制是人类知识和技能传承的主要形式,师徒的身份都不是专业的。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和劳动力总量的减少使师徒制显得非常刻意,将代表更有效率组织形式和专业化分工的高等教育重新拉回到高校出现之前的师徒制模式,不仅是从形式上的倒退,更不符合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人类发展历史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由盛向衰转变的过程中。有人会说正是因为劳动力红利的消失才是广推师徒制的好时候,这忽视了两个问题:劳动力红利衰退侵袭的是所有行业,包括教育;市场经济永远是效率优先。

2.3 职业能力养成是人才培养特色的核心

高职一直以来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本身无可厚非,但把这个作为自己独家的本领明显对本科院校不公,毕竟一味走高端路线的高等学校凤毛麟角。前面已经说过,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心放在“职业教育”并不合适,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很大程度上职业技能的养成主要是依靠“训练”而非“学习”。其实很多专业的所谓职业技能只要潜心学习几个月就基本掌握,剩下的就是训练提高熟练度。有的人认为高职教育本身就是训练为主,那么学生完全没有必要花三年的时间在学校,完全可以在学习了基本工作技能之后通过在劳动力市场的低报酬竞争优势进入职场训练。这样不仅得到的实战训练胜过任何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的高仿真,还能使自己个人和家庭实现帕累托优化——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初衷继续得以实现,同时自身的处境得到了改善。当劳动力市场供给在下行通道中时,这种趋势会至少持续20年以上,就业市场买方垄断的特性会逐渐减弱,劳动力本身具有的合同谈判能力得到增强。如果高职教育的目标仅是技能训练的话,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用脚投票来否定高职存在的意义。

3 改变思路是应对危机的第一步

既然我们已经讨论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劳动力红利衰退条件下的危机,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如何避免误区,找准自身的定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更新是极其重要的。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解决四个问题:

3.1 如何回归到高等教育的本源,依靠三个支撑点来稳定地位,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继续鼎立

仅仅注重人才培养而忽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或是在社会服务中继续走低附加值低端化路线,将是高等职业教育迷失的根源。现在的高职中“校企合作”成为时尚,并一定程度上把这个作为社会服务的替代品,而实际上高校的社会服务是以前两项职能为基础的,没有好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哪里来的好的社会服务,并且把校企合作等同于社会服务不但以偏概全,还进一步使高职的自我定位陷入混乱。劳动力红利衰退必然会导致生产领域人均资本配比的上升,产业升级成为必须的结果,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也成为学生培养的必要条件,而越是高端的技能,其技能本身靠大量训练掌握的技术性越显得轻微,而靠信息处理能力学习的知识性越显得重要。

3.2 如何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口径拓展和基础奠定,以技能促进专业基础而不是重技能轻基础

回到了三位一体的源头,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也就摆脱了因刻意强调技能而轻视知识带来的与自身以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相背离的尴尬。劳动力绝对数量的减少同时会带来自身结构的改变,从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也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在未来应该是一种纺锤状的架构,高职教育处在最基层,相对丰满但又不是最大的,本科将会成为高等教育的绝对力量,研究生层次越往上则数量越收敛。

3.3 怎样进行数量和结构上的整合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中国共有本科院校1129所,高职院校1280所。虽然院校数量多,但相比于本科院校的近160万人,高职院校的61万余的教职工数则存在较大落差,本科院校2600万的在校生规模也远胜958万的专科(高职)学生。从理论上看,高等教育是一个存在规模经济的生产领域,譬如教室等教学设施的使用率、高水平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生存能力、融资能力等。从产出效率上说目前高职的表现远没有其在就业率上的风光,更何况高职的高就业率往往是建立在低就业质量的基础上的。劳动力红利消失意味着将来走进学校的人会减少,而这其中进入高职的人数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未来的高职会面临着至少一次的较大规模洗牌冲击,总体的院校数会减少。更为重要的是,在示范校、骨干校基础上的高职院校结构性分离会进一步加大,有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具有较好基础先知先觉的院校必然会觅得先机。

3.4 改变去学历化重技能证书的路径在哪里

由于一直以来对技能的强调和自身定位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去学历化将会越来越明显,同时技能证书越来越被放到了突出的位置。高职毕业证的取得一般是以一项专业技能证书的取得为条件的,这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视技能的表征。实际上这是一个伪命题,有的专业没有专门对应的技能证书,也有不同的专业可供选择的证书体系大面积重合。每一份教学设计所设定的专业技能证书范围差异很大,学生为毕业计,普遍会选择最容易获得的,一般也就是含金量最低的那个。当劳动力红利消退,持续的逆向选择不可避免地出现,从考证市场占有率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证书要求是一个“劣等证书”驱逐“优等证书”的柠檬市场。除非教育部颁布各专业统一的专业对应技能证书体系,并将不同证书的获得率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否则这种局面将持续下去,毫无公平性和实际价值可言。

4 小结与展望

劳动力红利的衰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尤其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余年之后威力尽显,这是一定时期内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工资上升也意味着公民所得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上升,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低端劳动力供给的萎缩也是倒逼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劳动力红利的衰退并非噩耗,作为中低端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加工者之一,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直面现实和未来,从人才培养的本质目标出发,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为中国经济发展由粗放向集约转变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上的保障。

[1]蔡昉,都阳.工资增长、工资趋同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学动态,2011.09.

[2]新华社.“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2014-6-23.

[3]国家统计局.《2014年统计公报》《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2015.3.

[4]广东201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4.61%[N].羊城晚报,2014-11-25.

[5]梁其贵.高职院校生源式微的深层认知及对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

[6]王建宝.生源下降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探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8.

[7]李通国, 李贤正, 杨金石等.师徒制在高职教学中的现代运用[J].科技信息,2010.18.

An Analysis of the Crises 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Decrease of Labor Bonuses

WANG Xiruo,LIU Wende,ZHAO Caixia,ZHANG Yuan,GENG Guojing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henzhen 518172,P.R.China)

It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China national economy has been affected because of the decrease of labor bonuses,which may also lead to serious crises to China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o is regarded as the cultivators of the low-and-middle human resources.Therefore,China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eds to avoid wrong recognitions,locate itself appropriately,find some good opportunities from the crises and make right judgments on choos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aths,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crucial foundation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for all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abor bonu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rises

G718.5

A

1672-6332(2015)02-0036-04

【责任编辑: 羊玲】

2015-05-05

王溪若(1973- ),男(汉),山东淄博人,博士后,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才培养、校企合作。E-mail:wangxr@sziit.edu.cn

猜你喜欢

红利劳动力技能
高级技能
推进充分就业 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健康红利
牌照红利之后的直销未来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