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性概念到知识性概念
——我国情报概念演变的历史逻辑
2015-04-10毛天宇
毛天宇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100190)
从军事性概念到知识性概念
——我国情报概念演变的历史逻辑
毛天宇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100190)
文章基于历史逻辑的研究视角,首先对我国情报概念发展演变中军事性、文献性、信息性、知识性四种属性概念进行界定,进而详细梳理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并进一步探讨得出这一发展演变是由实践、技术、发展、创新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历史必然。
情报概念 性质 演变 历史逻辑
我国情报学自其诞生到现在60余年的时间,其核心概念“情报”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具体定义并没盖棺定论,这反映对这一概念的研究仍处于“百家争鸣”的发展时期。概念作为学科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的基础或逻辑起点,其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学科的认识,“人类认识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通过概念来反映的,”[1]因而对概念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文章从历史逻辑的角度入手,着重回顾情报概念及其历史演变历程,分析其历史演变逻辑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1 性质层面上情报概念的演变
1.1 军事性、文献性、信息性和知识性情报概念
“属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性,是事物质的表现,是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的质。”[2]在定义不同情报概念之前先要区分信息、知识、情报概念属性的区别与联系。笔者认为信息概念外延最大,囊括知识与情报,知识与情报存在交叉,但又不相融合。情报是信息,但仅是其中的社会信息,用户当前事业有用的信息;情报又不仅仅是信息,还包括信息的传递与选择;情报与知识存在交叉,是被传递与激活的知识,对知识的加工与提炼后将形成情报。“梁战平先生在2003年就提出了信息链,他认为信息链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情报)这五个环节构成。从事实、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智能(情报)的转化,标志着人类的认知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演进,情报概念的发展演进也遵循这样的规律。”[3]
我国情报概念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表现出了不同的属性,根据这一概念特征属性的差异,到目前为止情报概念大致可划分为四种性质的概念:军事性情报概念、文献性情报概念、信息性情报概念和知识性情报概念。军事性情报概念是指局限于军事领域“情”与“报”的狭窄的情报概念,“情”即强调情报的消息性、价值性,“报”即强调情报的传递性,有“情”无“报”与有“报”无“情”都不能算作“情报”。文献性情报概念是指基于文献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等的情报概念,以知识的载体文献分析研究为基础,主要服务于科技情报工作的实践。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以文献为载体的知识、资料等,侧重于组织与利用文献知识,如编目、著录、索引等,研究过程同时具备工作流程等的客观性和重视情报员创造的主动性。信息性情报概念是指基于社会信息组织、分析与利用的情报概念,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涵盖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活动方式侧重于针对社会大量杂乱无序数据的信息组织,通过信息序化与整序使其变为有序化的计算机数据库检索资源;其过程强调客观性,即计算及自动化处理及信息系统的构建,这一概念反映了情报活动的进一步扩展。知识性情报概念是指基于知识管理、知识组织与知识利用的情报概念,其研究对象是知识,这里的知识既包括存储于文献中或信息系统中用符号表示的显性知识(客观知识);也包括贮存于人脑中的经验、思维、方法等隐性知识,是对基于文献知识的情报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其活动方式主要是“知识组织,即通过知识组织、整理等过程使显性知识隐性化和隐性知识显性化”[4]。其研究内容主要是知识管理,研究过程强调主观性,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中不断创新。
1.2 从军事性情报概念向文献性情报概念的过渡
我国军事性情报概念主要存在于现代情报学产生之前,情报概念在我国首先产生于军事领域,古代被称为“谍报”。谍报最早于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初具雏形,如“商朝兴起,有伊尹入夏为间谍,助商伐夏;周朝兴起,姜尚于殷境内获大量情报后,才有佐商灭周之事”[5]。我国现代情报学形成之前,情报概念局限于军事领域,如1939年版《辞海》对情报定义:“战时关于敌情之报告,曰情报。”中国古代讲求“不战而屈人之兵”,运用情报瓦解敌人统治是为常用之计,军事性情报概念也就由此产生并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受前苏联与西方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影响,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科技情报研究所,我国现代情报事业由此起步,军事性情报概念也就进一步扩展到基于文献知识分析的情报概念。这一演变是由当时生产实践的需要所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恢复经济的任务十分艰巨,当时我国既无情报研究机构,也没有现代情报学理论知识。与此同时,前苏联科技情报事业正蓬勃发展,因此为发展我国经济与科技,分析研究大量的科学技术文献,便大力学习前苏联情报学理论与技术,基于文献知识的情报概念由此产生。
1.3 从文献性情报概念向信息性情报概念的过渡
情报概念从文献性向信息性过渡主要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这一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社会情报需求日益增加,为情报概念及情报学的突破性发展提出要求。首先,全盘照搬苏联情报模式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许多学者逐渐认识到需要突破苏联米哈伊洛夫科技情报理论体系,尤其是苏联专家撤走之后,我国情报界更是走上“自力更生”之路,进而从单一科技情报系统向综合社会情报系统转变的潮流兴起,“大情报学概念”产生。其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得社会信息化成为潮流,对情报概念的信息性提出要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各领域对信息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人们研究与工作实践已无法离开信息技术而独自进行,因而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的理论与应用纳入到情报学之中已成必然。最后,西方信息技术与情报理论发展迅速,并逐渐渗入我国情报学领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我国情报学界学习西方的脚步也日益加大,“Information”一词流入我国并广泛使用,我国情报概念也开始从多种信息角度被定义,信息性情报概念日渐兴盛。
1.4 从信息性情报概念向知识性情报概念的过渡
情报概念从信息性向知识性的演变是在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后开始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程度更高更深入,信息的获取与传播更加方便快捷。知识性情报概念的提出源自21世纪信息海量巨大、信息过剩与有效信息获取困难、信息匮乏之间的矛盾。21世纪的人类社会信息进入爆炸式增长阶段,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一边是信息的浩如烟海,困于信息处理技术的局限,用户常常置身于海量信息中无所适从;另一边是信息庞杂无序,寻找有效信息犹如“大海捞针”,信息过剩与信息匮乏的矛盾日益凸显。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们日益认识到通过知识组织与管理来解决信息矛盾的重要性。情报已不再满足于基于信息单元的收集与整理,而是进一步迈向基于知识单元的加工与整理,提供“Intelligence”,即智能化情报。与此同时,仅从物理层面的客观文献知识中获取情报已远远不够,更要从认知层面的主观知识中获取有用情报,转换成有效的智能化情报。适应这一外界形势的变化,情报概念也日渐融入了知识的性质,更加强调其知识性、智能性与创造性。知识性情报概念是知识管理对情报界渗透的结果,情报概念向知识性转变,特别是其中融入隐性知识的概念,使其研究更加深入更加现代化。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基于知识的情报概念必将进一步优化,形成更加专业更具发展前景的时代化概念。
2 情报概念演变的历史逻辑
“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来看,历史逻辑属于思维范畴,历史必然性则属于存在范畴。历史必然性不是历史逻辑的产物,恰恰相反,历史逻辑是基于历史必然性的建构,并以概念推论的形式表述和预见历史的必然性。”[6]我国情报概念从军事性向文献性,再向信息性最终向知识性的演变绝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我国特定历史逻辑所反映的历史必然。
2.1 实践的逻辑:生产实践的需要对概念形成的决定性
人们对情报概念的认识和深化、知识的积累,以及对情报理论的实践都是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阶到高级的发展过程[7]。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立足于各阶段的生产实践,根据生产实践的经验和需求,对情报知识不断积累,对情报概念日渐明晰;与此同时,人们将这些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反过来又进一步指导生产实践的发展与完善。在这种实践与概念、理论双向交互的循环中,情报本身也发挥着纽带与桥梁的作用,保证了这一循环的传递与发展的连续性。因而,没有生产实践的需求与发展,就不会有认知与知识的深化与积累,也就不会有情报概念与理论的形成与完善。反过来,没有情报的传递与推动,这种循环也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古代的军事性情报概念的产生立足于当时割据战争的需要,其形成与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当时战争的进行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文献性情报概念的产生立足于当时科技情报工作的需求,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当时科技情报工作的实践,这些都是实践历史逻辑的最好佐证。
2.2 技术的逻辑: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概念改进的需求性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情报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并需要情报理论与时俱进地发展。情报事业是科技事业的一部分,是科技水平的动态反映,一定的科学技术将产生相应的情报理论,并为其发展提供技术基础[8]。情报概念的发展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因而每一阶段的情报概念都因当时科学技术的不同而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早期的军事性情报概念受限于当时技术条件,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的“情”与“报”,主要借助于侦查、监听、卧底等传统手段;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经济与增强国力,我国大力借鉴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使大量的科技文献中的技术与情报尽快服务于祖国建设,大力学习苏联传统的编目、文摘、索引等传统情报分析技术,基于文献知识分析的科技情报学建立,与之相应的文献性情报概念随之产生;20世纪90年代左右,计算机技术获得大力发展,使得情报工作可以有效借助信息系统与数据库等新兴技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信息技术深入到情报事业中,情报概念也因此被深深地打上了信息的烙印;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后,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标示[9],情报学也日渐借助知识管理的技术来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知识性情报概念得以产生与发展。
2.3 发展的逻辑:先进理论的渗透对概念发展的借鉴性
我国情报学理论的完善,对情报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与我国情报学界不断对外吸收借鉴先进理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国情报学界为求得自身的发展,始终对外保持着谦逊学习的态度,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的情报学理论与方法,追求与世界一流水平接轨;另一方面学习其他学科先进理论与方法,追求多学科融合发展。关于对国外情报学先进理论的学习,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我国先是大量学习借鉴苏联的科技情报学理论与方法,逐步建立我国自己的情报学理论体系,这一时期产生了文献性情报概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与不断深入,我国情报学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与理论的脚步不断加快,情报概念也日益与国际社会接轨。这一时期国外信息技术及基于知识管理的情报分析理论正蓬勃发展[10],“Information”与“Intelligence”分别被引入我国情报学界,引起广泛的交流与讨论,使得我国情报学界先后产生了信息性情报概念和知识性情报概念。关于对其他学科先进理论与方法的借鉴,我国情报学界也一直加大加快着脚步,实际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与借鉴在情报学自身的发展中一直进行着。文献性情报概念的产生与文献学、目录学、图书馆学等相关学科密不可分,信息性情报概念的产生则与信息技术、数据库理论、数学原理与方法等学科的技术与分析理论相辅相成,知识性情报概念的产生对其他学科的借鉴与学习更加广泛,涉及经济、管理、信息、数学、心理等诸多学科。
2.4 创新的逻辑:学科自身的创新对概念完善的推动性
创新是情报学得以不断发展不竭的源泉与动力,是情报学理论、技术与方法得以不断发展的灵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情报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情报学为适应时代变化,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就必须不断的发展创新。我国情报概念从军事性向知识性的演变与我国情报界不断创新的努力息息相关。首先,我国情报概念的演变是立足于本国国情并不断创新的结果。我国情报界起初照搬苏联科技情报模式,逐渐意识到“洋为中用”的重要性,在苏联专家撤走之后,我国情报界正式走上了自力更生的创新之路,虽然也存在对西方理论的模仿与借鉴,但也是在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之下进行的。其次,专业情报分析机构的成立为情报理论的创新提供了研究基础。自195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成立以来,我国情报研究机构陆续建立,基本覆盖全国范围,使我国情报理论创新的物质保障日益完备。最后,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我国情报学理论的完善提供了人才支持。我国情报专业人才培养机构日益完善,先是从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等几家培养机构发展到现在覆盖全国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情报理论的完善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保障。
3 结语
对情报概念的认识,不能将其孤立地看待,必须与其它相关的概念及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分析,必须深入了解其在自身领域内的历史连续性。[11]我国情报概念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与实践发展及科技创新水乳交融,其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是发展大方向上的稳定性,不同形态的情报概念将出现融合的趋势,知识化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情报概念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会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其对实践的反应与迎合趋势会进一步增强。总之,情报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概念,会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及社会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得以发展完善。
〔1〕诸葛殷同.形式逻辑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1982:20
〔2〕彭克宏等.社会科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997
〔3〕马费成.情报学发展的历史回顾及前沿课题[J].图书情报知识,2013(2):4-12
〔4〕彭知辉.我国情报概念研究述评[J].情报资料工作,2006(6):23-27
〔5〕王竹亭.浅谈中国古代谍报史[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15-117
〔6〕孙显元.论历史逻辑[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4(1):5-10
〔7〕梁战平.情报学若干问题辨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3):193-198
〔8〕李国秋.组织:情报学研究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维度——来自谢尔曼·肯特的启示[J].图书情报知识,2012(2):74-80
〔9〕Tenopir C,King D W,Boyce P,et al.Patterns of journal use by scientists through three evolutionary phases[EB/OL].http://www.dlib. org/dlib/may03/king/05king.html.[2015-5-5]
〔10〕Cecelia Brown.Communication in the sciences[J].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44):285-316
〔11〕 Rafael Capurro,Birger Hjrarland.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J].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 (37):343-411
From the Concept of Military Nature to Knowledge Nature——The Historical Logic of Information Concept Evolution in Our Country
Mao Tianyu
The paper,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logic,firstly defines the four natures of concept of information in our country:military nature,bibliography nature,information nature and knowledge nature.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in detail and finds out that the evolution process is historically inevitable which is decided by history logic including practi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Concept of information;Nature;Evolution;Historical logic
G250.2
A
毛天宇,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14级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l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