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币国际化模式的选择
—— 主权还是非主权

2015-04-10林子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日元卢布主权

林子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人民币国际化模式的选择
——主权还是非主权

林子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货币是一国综合实力的深刻表现,货币国际地位的上升与一国国际地位的走强往往相伴发生。近年引发自美国的全球金融海啸以及去年卢布大跌等种种金融变局,无不引起对人民币货币政策、货币规划的思考。人民币要想提高国际地位,首先就需选择一种最适宜的国际化模式。模式分别包括非主权、超主权与主权货币国际化模式。结合目前我国阶段性经济特征及他种货币国际化经验,比较分析三种模式后,得出人民币应该推行主权货币国际化模式。

人民币;国际化模式;主权模式;非主权模式;超主权模式

近代以来 ,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经济,进行技术升级和政治法制改革的同时,都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了本国货币的重要性。货币代表着一国的综合实力,是一国经济、政治的最深刻体现。一国在其最兴盛的时期往往在全球经济贸易中担任重要角色,在全球的政治格局中举足轻重,而其全球地位的最高表现形式则是其货币的全球影响力。同时,一个大国的崛起的历程,往往也是其货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因此,坚挺的货币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国际地位的象征 ,也是其作为大国乃至强国的必要条件。

然而,2008年引发自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无论是从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方面,都使得世界经济受到了近百年来最大的冲击。此次危机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所导致的。美元这种主权货币一家独大,无法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环境的稳定。以我国这一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为例 ,美国的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大举开动印钞机,使中国这一以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的国家,深受严重的负面影响,大量资源被一张张没有稳定币值的美元给无情地“掠夺”去了,分摊了其金融危机的恶果。此次金融危机及其引起的后果 ,无疑引发了政府和学界新一轮对我国货币政策和货币规划的进一步思考。

2008年的危机对全球经济的重创在人们的记忆中还未淡去 ,刚过去的2014年,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变局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历时六年多的美国量化宽松政策 ,截止去年末逐步退出了,加之美国经济的逆势强劲复苏势头 ,使美元对诸主要货币强势升值;2014年10月底,日本央行宣布扩大购买国债规模,扩大基础货币刺激目标,导致日元持续贬值;与此同时,欧元区在去年9月宣布引入4000亿欧元的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今年年初欧洲央行又宣布将每月购买600亿欧元的欧元区债券,欧元区进入了量化宽松政策时期。[1]对于邻国俄罗斯来说,更是沉重的一年。去年以来卢布对美元累计贬值逾50%,并一度创下1美元兑80卢布的历史低位,成为全球跌幅最大的货币。[2]我国自去年下半年,也呈现出人民币对美元持续下跌的态势。总结起来,美国货币政策由宽松向适度收紧迈进,而英国、日本、欧元区则纷纷持续或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先进经济体不同步的货币政策正呈现出正常化,但其过程中潜藏着风险。美元走强,其他货币对其不同程度的贬值,也使得美元在全球范围内更加盛行。值得注意的是 ,美元升值、全球资本流动加剧可能对各新兴经济体造成相当程度的打击。这种种的国际金融变局 ,无疑给我国货币规划敲了一次警钟。

近年来,民间和学术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关注和呼声一直高涨 ,我国对货币国际化推进的脚步也未曾停过。然而在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下,在规划并推动货币国际化时,选择一种适当的模式是避不开的先行话题。国内学术界从2002年起就有相关文献针对人民币国际化模式进行研究,但总体文献数量相当有限。有些文献针对人民币国际化模式的评选标准或关键因素进行研究;[3]有些文献则从人民币国际化现状来研究国际化模式;[4]有些文献在对人民币国际化模式的探讨中侧重分析路径问题。[5]经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人民币国际化模式问题的研究还有一些内容可以拓展:一是对货币国际化的模式的不同类型进行区分;二是结合具体经济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由此,本文尝试区分出货币国际化的不同模式,并主要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系统结合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和国际货币史,来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模式的选择问题。

一、货币国际化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

笔者认为,归结起来,货币国际化模式的类型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一是人民币作为主权货币国际化,即主权货币国际化模式;二是非主货币国际化模式;三是超主权货币国际化模式。

日元的国际化是主权货币国际化的例子。日本依托其稳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得日元走向国际化。欧元是非主权货币的最鲜活的例子。欧元区各国放弃了各自的主权货币,以欧元作为统一货币,并成为国际支付货币及国际贮藏货币的过程就是非主权货币国际化模式。超主权这一说法可以参考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署名文章所说的建立“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文中提到,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下,非主权的国际中心货币会选取一揽子主要货币并以这些国家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定值。照这种思路,随着我国以GDP全球占比为代表的经济实力稳步上升,人民币成为超主权国际中心货币定值组成的过程,同时也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

那么,一国对其货币国际化模式进行比较选择的理论基础何在呢?正如之前提到的,货币地位是一国综合实力的深刻表现,所以归根结底对货币国际化模式的选择可以算做政治经济学问题。一国增强本币流动性的竞争力,推行货币国际化,本质上还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货币国际化及其模式需要适应和服务于国内经济的增长,货币国际化模式需要依据本国在国际经济金融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和本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现状进行选择。具体来说,一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位置和其法政、金融体制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其货币的竞争力。由以上的因素出发,分析探讨货币国际化模式才能保证货币政策服务于经济稳定增长这一核心任务。

二、结合欧元与欧债危机对人民币非主权国际化模式的分析

早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金融学者就曾呼吁过在亚洲成立最优货币区以及亚元,把亚元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手段。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一直与亚洲区域内各国积极进行货币合作,近年来更是与东盟互动频繁,人民币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周边化,在亚洲的区域化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2009年欧债危机的爆发暴露出了欧元货币体系的一系列问题和其存在的根本治理缺陷,故考虑亚元的可行性,应该充分分析借鉴欧元经验。

第一,欧洲政治一体化是欧元国际化的重要依托。高速的欧洲政治一体化与欧元的形成和国际化相辅相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区域内政治一体化是区域内统一货币形成和国际化的必要前提。然而,就亚洲来看,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使得区域内政治一体化的机会几乎为零。[6]那么,想要通过区域内政治一体化来主导亚元形成的可能性就很低,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在亚元不可行的前提下超越货币的区域化。

第二,撇开区域内统一货币形成的可能性不说 ,区域内统一货币的运行风险也是必须被考量的。欧元是值得借鉴的例子,我们可以通过简单考察欧债危机以分析此类货币的风险。欧债危机形成具有其内生性,内生因素突出表现为:(1)以希腊为代表的欧元区南部小规模经济体,在与法德为代表的大规模经济体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包括财政资源在内的各经济要素外移,诱发了产业空心化和实体经济萧条。[7]加上外部全球金融危机的拖累,财政状况更是雪上加霜。(2)欧元区成员国间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不均衡,财政制度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缺乏货币政策调节,对财政政策的依赖程度各有不同,以希腊为代表的弱势国家对财政政策依赖性强,更容易出现债务危机。因为差异过大,欧元区内很难构建统一的财政体系及财政监督制度。(3)欧元区各成员国间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不均,同时又缺乏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旦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往往缺乏治理机制,行动迟缓。

由欧债危机反观亚元的设想,亚洲各国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旦建立统一货币体系,在特殊时期,有些国家难免会有搭便车的心理。同时,各国对财政政策的依赖性也各有不同,一旦出现危机,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也将会使得本就僵化的区域内转移支付调节机制更加难以发挥作用,中国可能在遇到危机时很难得到区域内他国的救助,也将在他国出现问题时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最终区域统一货币的国际地位也将进一步恶化。

综上所述,出于经济、政治和区域统一货币体系的机制可行性与健全度来看,放弃人民币,选择区域统一货币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十分有限。

三、人民币超主权国际化模式的分析

超主权国际化模式是指人民币成为超主权国际中心货币的定值参考货币,这一超主权国际货币也将以被选取参考货币的国家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定值。也就是说,若人民币选择此种模式国际化,就需分析人民币变为参考货币的可能性。

首先,根据环球电信联盟SWIFT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人民币是全球第7大交易货币,自金融海啸后已有大幅跃升。另一方面,目前IMF特别提款权选取的仍是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四种货币,但官方指出今年将讨论是否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的一篮子储备货币。由此两点来说,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在上升期。

其次,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说,评价一种货币是否能实现国际化 ,归根结底还取决于一国国际分工位置及其国内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就目前发展来看,全球基本保持着以美国的金融及其创新为顶层 ,德日高端制造业为中间层和以中国为核心的中低制造业为下层的国际分工格局。[6]各国经济增长模式短期内很难产生根本性变化,意味着国际分工格局短期内是刚性的。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领跑全球经济增长,GDP份额不容忽视,可是我国国内金融体系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在国际分工中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中心货币定值参考货币在短期内仍然难以实现。

要打破困局,改变分工中的不利地位,我国国内首先需要主动改革。一种办法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新一轮的工业技术革命中充当重要角色。日前有消息指出,4.0工业技术革命或将到来,其内涵是网络、机器人加自动化,比如3D打印、智能化生产等就属于这一新工业革命领域。目前,意大利北部、奥地利、瑞士北部、法国东部、以色列已逐步形成了第四代工业革命的火车头集团,中国并未进入其中。[8]若第四代工业革命在短期内到来 ,我国将更加无法摆脱在国际分工中的非中心的劣势地位。另一种方法是迅速有效地承接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成果。新一轮技术革命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我国目前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过慢 ,国内产业可能很难承接技术革命成果。从这两种路径的分析来看,我国短期内仍难以改变增长方式并摆脱在国际分工中的非中心的劣势地位。故人民币短期依然难以获得列入国际中心货币定值参考的资格,即使获得,在定值中占的权重也将很小。

撇开人民币能否获得列入国际中心货币定值参考的资格不谈,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是否稳定,是否会存在内生缺陷以及人民币作为该体系下国际中心货币的定值参考,我国会受到何种影响都仍然是尚待深度研究的课题。一旦构建了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是否会出现前文提及的类似欧元区内的问题和内在缺陷,是否也需要建立在成员国政治一体化的前提上,以及中国是否会变成体系里的希腊,面临类似欧元区里的希腊一样的困局呢?笔者认为,存在这些可能性。体系内的货币份额分配会直接决定体系下政策制定的偏向,一旦人民币份额较小,难免不会步希腊在欧元区的后尘。

综上所述,出于国际分工、金融体系竞争力以及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机制稳定程度来看,推行人民币超主权国际化的路径至少在中短期内可行性和稳定性有限。

四、结合卢布、日元对人民币主权货币国际化模式的分析

根据前两部分的分析,可以得出人民币通过弱化主权货币,尝试进入相对统一的区域或全球性货币体系下的非主权国际化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和风险。此时,人民币作为主权货币的国际化模式看起来是更好的选择。其相对优势集中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主权国际化模式下不存在多边货币体系中必然存在的内在缺陷。一旦选择非主权国际化模式,就意味着要进入多边货币体系,此时本国可能要让渡一部分货币发行权和宏观调控权,本国可能因此会更加依靠国内的财政政策,国内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也可能会面临工具缺乏和不匹配。若一国是多边体系中的较弱势经济体,则该国会因为在体系内话语权不足,存在利益被边缘化的风险。如前文所提及的,一国货币国际话语权主要由其国际分工地位决定,中国目前处于国际分工格局里的下层,且短期内全球分工格局趋于刚性,想要在分工格局中上移并不容易,我国只有选择单边的主权货币国际化模式,才能避免因加入多边货币体系下带来的国内宏观利益让渡和体系内利益被边缘化的风险。

第二,货币国际化远非能一蹴而就 ,推进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可能会面临很多突发状况、风险甚至来自于货币背后的大国利益博弈的干扰。尤其在中国目前金融市场还未健全的情况下 ,央行仍需要在关键时刻用有力的货币政策手段适度干预外汇市场。为更好地说明这点,不妨参考去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卢布大跌问题和80年代日元的例子。

首先说说卢布的例子。俄罗斯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行业占总出口份额的超60%,能源价格对卢布的外汇市场影响极大。[9]一旦能源价格大跌,卢布汇率将受重创。为了让卢布跻身为国际货币行列,2006年7月俄罗斯决定取消了对外汇市场的最后一重管制,使卢布实现了完全可自由兑换。这些措施使得俄政府为卢布国际化背负很大的风险压力。去年3月以来美欧因乌克兰事件对俄实施制裁,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操控国际油价达到制裁目的。随着2014年后半年开始的国际油价大跌,卢布更是在年内对美元累计贬值逾50%,成为全球跌幅最大的货币,一度还创下了占10%的单日跌幅。[10]卢布贬值使资本外逃,同时持续下跌的卢布也使进口成本显著上升 ,造成了输入性通胀压力,这又进一步降低国际投资者对俄经济的信心 ,外资纷纷撤离。2014年,对卢布的国际化来说,无疑是惨痛甚至倒退的一年。

从卢布的案例中,可以分析得出卢布危机源于其过分单一的经济结构、完全缺失的外汇管制以及大国制裁的冲击。而我国也面临着和俄罗斯有些相似的背景。目前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依然较高,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步伐较慢 ,地缘政治危机风险也一直存在。同时,目前美国经济强劲复苏,我国经济增长呈现放缓态势 ,人民币对美元呈贬值趋势。在此种局势下 ,适当的外汇管制,可以避免出现类似俄罗斯的货币大幅贬值及资本外逃等情况。在目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变局下,对金融市场还未健全的中国来说 ,只有通过主权货币国际化路径才能有效通过及时适当的货币政策来应对种种不确定风险。

接下来看看日元的例子。19世纪80年代,日本大幅向美国出口制成品,积累了巨额贸易顺差,日本持有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随着日本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日元的国际地位也逐渐进入上升通道。但是 ,持续的巨额贸易逆差,导致日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对日本的抵制情绪高涨。1985年9月,美、日、德、英、法五国财长及央行行长在纽约达成了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广场协议,借以逼迫日元升值,至上世纪末,日元对美元累计升值了约41%。[11]随日元的不断走高,日本经济规模接近美国经济规模,日元在各国官方储备中不断上升,至1989年4月,日元作为全球外汇储备的比率更是达到了13.5%的高位。但是,日元的升值并不利于日本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故在80年代后半期,日本选择了扩张性经济政策,国内利率一再降低,并最终低于美国利率。在低利率政策的刺激下,日本国内住宅投资急剧增加,地价猛涨,形成了空前的房市泡沫。另一方面,不断升值的日元也使得日元持有者恐慌其贬值,于是纷纷抛售,国际热钱涌入减少,日本出口企业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日本企业开始向外转移,经济停滞。可见,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经济低迷与日元国际化进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进入90年代,伴随着1990年日本颁布的急剧收紧的货币政策,日本资本泡沫破裂,日本进入了相对较长的经济低迷期。受到国内经济状况的影响,日元占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率也大幅缩减,近几年仅维持在4%左右,日元国际化无疑出现了停滞。

日元的案例告诉我们,受制于别国干预的货币国际化是不会取得实质性成功的。所以,我国应该遵循国际分工格局,逐步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依托现有的经济比较优势的延伸来推进货币国际化。中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按照既有的产业升级发展规律,我国经济还将经历工业化到后工业化再到金融化的过程。[6]就现状而言,我国不能贸然加速推进货币国际化,而应该更稳步地提高自身经济比较优势,自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另一方面,只有选择主权货币国际化模式,才能避免因多边非主权模式下带来的本国货币控制权相对弱化的局面,也才能更有效对抗他国对我国货币国际化的干预。

综上所述,主权货币国际化模式是不会以牺牲国内宏观利益为代价且又能更有效应对风险的国际化模式选择。

五、结论

人民币国际化应该立足于当前良好的货币区域化进程,同时超越区域化,稳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货币合作。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说到底在于我国积极在经济、金融方面改革,大力提升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打破目前的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所以,人民币应该坚定选择主权货币国际化模式 ,结合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循序渐进地向国际化推进。

[1]克莱尔·琼斯.欧洲央行债券购买规模超预期[EB/OL].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0291.

[2]本刊编辑部.2014年国际金融十件大事[J].中国金融,2015,(1):1-2.

[3]罗斌 ,高钰涵.人民币国际化模式的评选标准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56):46-55.

[4]刘春霞.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与模式选择研究[J].新东方 ,2011,(4):68-71.

[5]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人民币国际化模式及路径选择[J].理论经纬,2013,(4):24-26.

[6]王晋斌.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政治经济学[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9):22-29.

[7]保建云.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内生形成、治理缺陷及欧元币制演化[J].欧洲研究,2011,(6):34-49.

[8]蔡洪平.中国人有钱任性 ,鼓励所有人向工业4.0进军[EB/OL].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50129/111221427024.shtml.

[9]潇湘子.卢布危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J].社会观察,2015,(1):1.

[10]肖磊.人民币比卢布强在哪儿[J].上海企业,2015,(1):45-46.

[11]曹宇蕾 .货币战争[EB/OL].http://ent.cctv.com/special/C22540/20081028/106623.shtml.

[责任编辑 邱忠善]

The Best Choice of Renminbi's Internationalization——sovereign mode or quasi-sovereign mode

LIN Zi-wu
(School of Econom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Currency is a thorough expression of a country's national power.The upgrading of a country's international status has always come along with the rising recognition of its own currency.However,the recent global economic variation is quite complicated,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originating in USA and the deep depreciation of ruble has led to people's contemplation of renminbi's monetary policy and pla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Renminbi,the first thing is to make a deliberate choi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There are three modes:sovereign mode,extra-sovereign and quasi-sovereign mode.This paper analyzes all these three modes b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recent Chines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cases of other international currencies,and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the sovereign mode is optimal for renminbi.

renminbi;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sovereign mode;quasi-sovereign mode

F822

A

1004-2237(2015)02-0070-05

10.3969/j.issn .1004-2237.2015.02.016

2015-03-08

林子午(1990-),女 ,安徽蚌埠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民币国际化。E-mail:351868353@qq.com

猜你喜欢

日元卢布主权
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日元走势
贵阳首发白皮书:五年建成主权区块链应用示范区
在莫斯科感受卢布下跌
日元贬值,日企倒闭猛增
俄罗斯VSMPO-AVISMA公司2013年经营状况统计
数十国扎堆宣示海洋主权
钓鱼岛主权考
海峡两岸对南沙和西沙群岛主权的共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