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

2015-04-10王若鸿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教育

王若鸿

浅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

王若鸿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快速发展壮大,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高校应积极研究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效果之间的关系与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尽快从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建设转变。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教学管理、教学平台、师资力量、社会需求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强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力度,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之间能够良性循环并健康发展。

高校 艺术设计 教育 人才培养

注:本文为西安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2JGZ08。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艺术设计课程安排过于传统

目前高校艺术设计课程在安排中普遍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具体表现为教育课程体系过于陈旧。由于艺术设计是一门贯穿学习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等多门设计课程在内的系统学科体系,其中包含了很多时下流行的时尚元素,这些时代流行的时尚元素应该贯穿于课程学习的过程之中,并应成为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继续改革的课题之一。过于传统的课程安排恰恰抑制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在这方面的发展。

2.艺术设计课程过于依赖电脑

现在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广泛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相关设计作业,比如常用的电脑辅助设计教学已经充斥着整个艺术设计的学习过程。诚然,熟练掌握电脑艺术设计的基本技巧对于现代学生来说很重要,但同时也会遭遇到电脑为艺术设计所带来的尴尬问题。学生设计艺术作品已经到了没有电脑什么都做不了的境地,这不仅没有促进学生艺术设计能力的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和能力反而被电脑等高科技设备所影响,从而变得越来越被动。因此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安排上,应该不断增强学生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创新能力锻炼的比重,同时有必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创作能力,减少对电脑的过度使用与依赖。

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1.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创新的目标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应用与创造并行,智商、情商并重,培养专业基础好、设计实践能力强、职业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创新性地完成这一目标,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明确合格人才应具备的艺术能力的具体内容,形成培养艺术类学生实际设计能力的指标体系,这一点要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岗位需要来确定;其次,根据艺术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设置合理的实践环节,探寻科学的艺术教学体系;最后,积极探寻合适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适合当代社会的需求特点,符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2.实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创新的渠道

随着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逐渐向内涵建设的转变,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重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接受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应将艺术设计教学质量提升研究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可以参考国内外著名高校成熟的艺术设计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要遵循教育的外部社会规律与艺术设计的内部关系规律。教育的外部社会规律即是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的规律,人才培养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

3.教育管理措施引导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创新

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自身的规律。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多方向发展的。艺术设计人才作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趋势下最需要的人才之一,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关键因素。把它用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则可以表述为:社会主义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高级艺术设计专门人才。在这个表述中,既包含了我国所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的特定方向,也包含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一般性要求。所以,当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时,则必须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是对高校内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1.转变观念,强化管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社会尤其是高校管理者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方面的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定位偏低,抹杀了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艺术设计教育应该不单单是文科生和艺术生的独木桥,为了推广教育和加强人才培养的实施力度,应该广泛在高校中推广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艺术设计的学习能力和设计技能,高校还应该积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深化艺术设计课程学习的内容和价值;另外,在高校课程管理方面,教育管理者应该加强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力度。

2.构建灵活开放的教学平台

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从学历认证迈向学习知识,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多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能够体现当代信息化、数字化、多途径、全覆盖、凸显学习成效的其他教学方式。随着课程构成的不断更新变化,学生的学习目的趋向多元,学习过程灵活自主。艺术设计教育要想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就必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平台、载体、途径和方式完成其重要的教学任务,同时在课程体系上还应该积极尝试新颖的教学思路。灵活的艺术设计课程学习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其学习艺术设计所需要的创造力和灵活思维,不管是平面设计还是环境设计,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不单单是设计手法的学习和模仿,而是设计思维的养成和锻炼。

3.适应社会发展,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艺术设计教育是一种贴近现实、顺应社会的教育形式。教育者应牢牢把握市场脉搏,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如今,“一言堂”和“书本式”的教学距离社会需求已渐行渐远,倡导的是参与式、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并通过教育实训和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强化技能训练与实践教学。再者,传统的教师、黑板、教材的组合方式也已落伍,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互联网来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网络教学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艺术设计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发网络教育精品课程,通过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手段开展远程教育,使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主获取想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使教学方式向个性化、交互式、远距离、全时空的方向发展,实现学习信息来源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科学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灵活、开放、个性的学习环境,是教学活动顺利展开、教学质量稳定提升的关键。

4.加快教师队伍建设

艺术设计教育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趋势,满足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的转变,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明确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规律、懂得高等教育心理、掌握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的高素质、善创新、业务精、肯奉献的专业教师队伍。具体而言,首先,要严把专业教师准入制度,让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其次,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相关研究人员及专业人士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扩充教师数量;再次,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的职后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最后,要强化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改善教师待遇,维护教师权益,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总之,按照专兼结合、分类发展的原则,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考核重点,强化动态管理,推进师资共享,这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孙宗禹.适应·创新·竞争——构建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7,(4):6-11.

[2]齐峰.对高师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1):12-15.

[3]曲钦岳.跨世纪人才培养与大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1994,(5):26-28.

[4]李卓宝,王孙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若干特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3):25-28.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 陕西西安

西安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JGY28)。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星.云.海》
《花月夜》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