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城阳城历史变迁考辨
2015-04-10张清改
张清改
(中共信阳市委党校,河南 信阳 411500)
信阳城阳城历史变迁考辨
张清改
(中共信阳市委党校,河南 信阳 411500)
信阳市西北25公里的淮河西岸坐落着著名的城阳城遗址,遗址规模庞大,其中的楚王城是曾经繁华喧嚣的楚国别都,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具有非常重要考古价值的六座楚王城之一。然而,城阳城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城池、称谓变化繁复,世人模糊不清,今借助史籍和考古发现厘清其变迁历史实属必要。
城阳城;历史;考辨
信阳城阳城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政治文化中心,这里曾出土了震惊中外的楚国大墓,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曾引发后世考古学者和史学名家如郭沫若、顾铁符等众多关注的目光。城阳城城池从西周末年建造太子城开始,到隋唐以后废弃,前后历经一千多年。
一、楚王城的城市历史
(一)太子城——机缘巧合的建城伊始
城阳城的称谓在历史上多有变化,建城伊始是在西周时期,名为太子城,传说是申国国君申伯为自己的外孙、周幽王的废太子宜臼所筑,此城位于今日城阳城城址的东北,距离申国都城谢城距离不远,与春秋时期所建的负函城毗邻。所以可以认定,西周末年所筑的太子城与此后的楚王城、城阳城都有密切联系,可以视作是今日城阳城城池的前身和建城的开始。
太子城不仅有历史传说、遗迹佐证、文献史料记载,还有考古实物的佐证。近些年考古发现,太子城有保存完好的城垣夯土,总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民国本的《续修信阳县志》卷四《古迹》中记载:“(太子城)城南北三十余丈,东西略狭,中可容万人。相传申伯筑以居太子宜臼者,民国十年城西北隅发现铜车轴头条,一端铸虎头形,考古家以为周物,二十二年又发现铜矢镞、矢尾。”而后太子宜臼在这里短暂居住之后建立东周,成为东周的开国之君周平王。这个历史的机缘巧合使这里兴起了一座城市,并在之后的一千多年成为豫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功能。
太子城距离申国都城谢城(今信阳平桥区平昌关北古城)较近。“谢城在县西北六十里淮河北、泗河西北。”楚武王时期,就是先出兵攻占了谢城,后拿下太子城。也有人提出古申伯国的都城谢城就是今日的楚王城遗址,此是谬误。谢城遗址在今信阳市平桥区平昌关西北12.5公里处,而太子城在信阳北30公里处的长台关,两城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二)负函——早期发展的军事重镇
春秋后期,楚在原太子城不远处修建更加坚固庞大的城池,并将其命名为负函,有“背负河山,函盖中原之意”。
春秋末年,楚武王消灭申国,拿下太子城,令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等三位楚国大夫在原太子城附近的不远处另筑新城,并称之为“负函”。负函城池的扩大和加固是出于战略考虑,建好以后城池主要担负着屯兵的军事任务。事实上,自从淮河上游的申、息、黄等小的诸侯国被楚国消灭之后,淮河北岸就成为楚国北上的基地,因此,楚国对这里是重点经营,并派重兵驻扎。楚国花大力气修筑的负函城城池坚固,占据有利地形,城内地势平坦,功能齐全。控制城阳城池便进可进攻中原,退可守三关(信阳南部的武胜关、九里关和平靖关)。因“负”有背负、抱持之意,“函”有包容、函纳之义,所以,楚人为新修筑的要塞命名为“负函”。负函城主要承担着驻扎楚国军队的职责,成为楚国的屯兵城,东进北击的桥头堡和军事要塞。据信阳地方史志记载,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楚国的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就在负函联合蔡军,袭击梁、霍,灭戎蛮。同时,在一些特殊时间段,它也担负着其他的功能,比如在楚昭王时候就用来收容蔡国的难民。
《读史方舆纪要》卷50也记载:“今州北六十里有楚王城,即楚武王破申时所筑,又有太子城,与楚王城相去四里许,门垣基址两城俱存,中可容万人。”今日通过考古调查也发现,太子城城址就位于城阳城的东北隅。所以,可以推断,楚国修筑的负函城池选址是在毗邻早期太子城不远的地方。对于春秋负函城的位置,也有一些人认为遗址应在今信阳罗山县的高店乡,但此观点因缺乏相关文字和史料的记载而支持者不多。公元前489年,孔子“微服过宋,绝粮陈、蔡后,曾至负函”。1988年,日本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汉学家井上靖先生到信阳查访孔子周游列国所至的楚国城池负函,亲自到楚王城古城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认为今日楚王城就是当年的负函。欧谭生也认为“春秋时的负函应在今信阳长台关楚王城。”[1]112
(三)城阳城——辉煌的王城时期
城阳县置于西汉,它的前身即是楚国的军事重镇城阳。史称信阳“控据三关,为全楚之襟要,北接陈汝,襟带许洛,南连襄郢,肘腋安黄。”《史记·春申君列传》中记载,黄歇的门客观津人朱英就分析认为:“先君时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的原因有二,其一就是“秦踰黾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因此,当到了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信阳战略地位提升,楚国对负函的城市经营更加重视,并在楚昭王后将其更名为城阳,成为当时楚国淮河上游的军事重镇,北攻东进的军事据点。
《国策·楚策》载:“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掩于城阳。”公元前278年,楚国湖北的都城郢都被秦国攻陷后,楚国当时的国君楚顷襄王仓皇出逃,一路向北越过大别山,来到了今日信阳境内,并选择把楚国昔日的屯兵城城阳城作为楚国的临时国都。对此,著名史学家黄盛璋先生认为,关于楚国城阳城的记载不多,但信阳古代就是谢国故地,谢城就在城北六十里,申得于谢,楚又得于申,春秋时其地即属楚,楚有冥扼之塞,是楚持以拒秦、魏的最巩固的一道防御线,据此可以推断,庄襄王暂都地城阳一定就是信阳的城阳城[2]86。而《大事记》记载:“顷襄既失郢都,复召庄辛。闻其言,至于色变体栗,此其所以能稍复故地也。复取江南十五邑,在顷襄二十三年。”秦破湖北郢都是在楚顷襄二十一年。由此可见,城阳城作为楚国的临时国都时间有三年以上。
楚王城又有楚城之称,《资治通鉴》卷154记载:“(梁中大通二年)是岁诏以陈庆之为都督南北司等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庆之引兵围魏悬瓠,破魏娄起等于溱水,又破行台孙滕等于楚城(胡注:梁置西楚州于楚城,在汝南郡城阳县界,其地当在唐申州界),罢义阳镇兵”。 此处所言的楚城就是今信阳楚王城,也就是汉代汝南郡的城阳县、后魏的城阳郡、粱代的楚州、东魏的西楚州。《水经注》卷30的“淮水”篇有关河流的记载则完全肯定了汉代城阳县就是今信阳长台关北面的楚王城,“淮水又东,油水注之,水出县西南油溪,东北流,…又东北注于淮。淮水又东北迳城阳县故城南(汉高帝十二年封定侯奚意为侯国,王莽之新利也,魏城阳郡治),淮水又东北与大木水合,水西出大木山……其水东迳城阳县北,而东入于淮,……淮水又东得泗水口,……泗水又迳贤首山西,又北出,东南屈迳仁顺城……”。此处的仁顺城就是信阳,泗水即今日的泗河。油水就是今信阳北的游河,而注淮处正在楚王城之西南,大木水就是发源于天目山(既大木山)白龙潭的明港河。现在,明港河仍流经楚王城北,从杜家湾一路向东注入淮河。由此亦可以断定,今信阳楚王城就是汉代城阳故城已经确凿无疑。
(四)楚王城——长期的区域政治中心
秦汉魏晋时期,城阳城地位下降,成为普通的一个郡县。城阳县治所在地城阳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当时豫南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秦统一六国,施行郡县制,在当时的信阳设立了城阳、息、西阳、雩娄、安丰等县。汉代沿袭秦制,仍在这里设立城阳县,属汝南郡管辖。魏晋时期,为纪念楚顷襄王在此建都,又将城阳城改名为楚王城。
隋唐后,随着豫南地方经济政治中心的转移,楚王城逐渐被边缘化,到公元616年,隋朝废城阳县,设义阳郡,义阳郡的政治经济中心亦南移至今信阳市区。因为楚王城所处地理位置重要,所以政府也经常将此处作为驻扎军队的军营,比如在宋金对峙时期,岳飞所率领的岳家军就曾在今楚王城附近驻扎,今日城阳城遗址周边的马营、畅营即是岳家军营所在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兴盛一千多年的城阳城逐渐终结了自己的使命,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城阳城概况
(一)地理位置
楚王城遗址位于信阳市平桥区长台关镇西部,坐落在一处西高东底的缓坡之上,地处淮河上游北岸,南距信阳市区25公里,北距豫南名镇明港镇12公里,京广铁路、107国道穿境而过。
(二)城市构造
城阳城城址包括内城、外城、太子城、楚墓群四部分,城市规模宏大,功能齐全,军事防御特点突出。
城阳城内城在外城的西南隅,地势险要。内城城池形状并不规则,南北纵向较长,东西略窄。城内地势平坦,城市功能完善,划分合理,有宫殿区、作坊区、祭祀区等。今日考古发掘证实内城的西半部是一片明显的高台基,很可能是当时的宫殿区。整个内城规模宏大,周长有1857米。
紧连内城的是外城,外城与内城的交界处有很深的壕沟,考古学者据此推断外城应当是后来扩建而成,并不是与内城同时完工修筑的。外城的规模更加庞大,周长共有3 589米,全部面积约有20万平方米。而整个内城和外城面积总共68万平方米,这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是比较大的城池了。整个城阳城依地势、水势而建,防御功能较强,外城的东面巧借淮河天险,北面依靠十字江自然险峻地势拱卫,易守难攻。
太子城就在外城的东北角,面积4万平方米,距离内城北城墙约1.5公里。
楚墓群散布在城阳城西南400米的山坡上,数百座大小古墓经考古探测多是春秋战国墓和汉墓。
(三)考古发掘
新中国建国以后,城阳城址先后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古墓发掘,出土了青铜器、木漆器及玉器等各类珍贵文物2 000多件。其中1957年发掘的一号战国楚墓和1958年发掘的二号战国楚墓震惊世界,郭沫若、顾铁符、黄盛璋等多位文史大家给予了这两座战国大墓极大的关注,并陆续发表了多篇研究性文章,对两座楚墓的人物地望、随葬品工艺等进行了探讨。
据顾铁符先生考证,长台关一号楚墓的主人是楚大夫司马眅和夫人的墓葬,而司马眅是信阳人,统帅“申、息之师”在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发生的楚灭戎蛮子赤的战役中战功显赫,当上了楚国的左司马,并在新铸的编钟上进行了铭记。因司马眅所统率数十万“申、息之师”长期驻扎楚王城,所以他死后就埋在楚王城附近。
一号墓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有的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比如出土的我国第一套完整的青铜编钟,编钟音律精准,和当前国际音律相差无几,其演奏的著名乐曲《东方红》随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回响太空。一号楚墓中还出土了体现楚国民间画师高超技艺的250余件彩绘木漆器,这些色彩艳丽的漆器是画师们使用了石黄、赭红、深红和银灰色等多种繁复的颜色和工艺,所描绘的动物众多,山鹿、苍龙、猎犬、犀牛、青蛙、爬虫等动物的图案和甘肃敦煌壁画中的动物图案相比更为逼真。一号墓墓葬文物展示了光彩夺目的楚国文化,再现了楚国国君宴饮、歌舞和征战的历史场景。
三、城阳城历史故事
城阳城始建于动荡的西周末年,又经过了漫长的春秋战国列国争霸的血与火的洗礼,注定了它不平凡的发展史,注定了它身上不平凡的历史故事。
(一)孔子负涵
孔子周游列国,从蔡国南入楚。因为楚昭王救陈“军于城父”,不在楚国都城。所以孔子与弟子一行自北向东,放弃了到郢都的计划,而是经过信阳的五里店到达负函,拜见了当时驻守在负函的名气很大的楚国大夫叶公诸梁。欧谭生认为孔子一行入楚的路线应当是从蔡国向南,经过今信阳的潢川、息县、罗山、信阳的五里店最后到达了负函城[1]85。圣人已远,但留下的负函佳话不仅明确地记载在史籍中,还广泛流传于当地百姓的口中,这为城阳城增加了一份厚重的文化色彩。
(二)亡羊补牢
楚顷襄王暂都城阳城后,请回了被自己放逐的谋臣庄辛,君臣二人有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对话,这就是妇孺皆知的典故——“亡羊补牢”。 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如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谋臣庄辛的鼓励犹如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困境中的楚顷襄王。楚顷襄王听从庄辛的劝诫,发愤图强,励精图治,稳定住了危在旦夕的楚国局势,并在之后重新迁都淮阳,使楚国国运又延续了五十多年。或许是怀着对庄辛的愧疚,或许是感激,或许是为了笼络能臣,楚顷襄王还封庄辛为阳陵君,赐淮北之地。《新序》曰:“乃封庄辛为城陵君而用计焉,与举淮北之地十二诸侯。”
(三)毛笔传奇
历史上传说是秦代的蒙恬发明毛笔,但是,在1958年发掘信阳长台关发掘楚国贵族大墓后,这一传说被打破。墓葬中出土了大批的竹简和书写竹简的毛笔。毛笔笔杆为竹制,15厘米长,通身细而精巧,笔端为柔韧的兔箭毛。与笔相匹配的还有竹制的笔套。整支毛笔储藏在一个小型工具箱子内,工具箱内随毛笔下葬的还有铜钟、锛和刀削等修理简牍的工具。长台关楚墓中出土的毛笔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毛笔实物,为研究中国书写历史变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沧海桑田,城阳城从昔日的边地小城发展成为繁华的别都,再归于沉寂,其经历变迁让人唏嘘不已。然而,纵观城阳城的城市发展史,细品发生在城市的故事,城阳城昔日的繁华和宏大气象得以重新展现,这对于今天城阳城遗址的保护和城阳文化的普及是大有裨益的。
[1] 欧谭生.孔子如楚到负函考[J].孔子研究,1990(4).
[2] 黄盛璋.楚王城[J].历史研究,1960(2).
[责任编辑 袁培尧]
2014-10-26
张清改(1980— ),女,河南社旗人,中共信阳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区域历史文化研究。
K297
A
1671-8127(2015)01-0129-03